刘颖;吴海波;孙艳丽;贺嘉;付大军;程士凯;高琳;张锦华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 )患者妊娠期血脂水平及其与孕期体质量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59例妊娠24~28周孕妇,根据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其分为GDM 组(n=70)及健康孕妇组(n=89);记录孕前、孕期体质量,测量身高,计算孕前及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水平;比较两组间血脂水平、体质量变化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GDM 组 TC、LDL‐c显著低于健康孕妇组(均 P <0.05),HDL‐C显著高于健康孕妇组( P <0.05),健康孕妇组TG水平高于GDM 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健康孕妇中,TC与体质量增加( r =0.249,P=0.017)、孕期BMI( r=0.224,P=0.033)及BMI增加( r =0.259,P=0.013)相关;GDM 组中,TC与BMI( P =0.241,P =0.041)相关。【结论】GDM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但孕期营养摄入及体质量增加过多可能对血脂的影响更大。
作者:李志武;王秀明;韩忠厚;蒋韬;王术艺;贾晓娇;陆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腹水腺苷脱氨酶(ADA)、糖链抗原‐125(CA125)及血清CA125在结核性腹膜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检测30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3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和30例恶性腹水患者的腹水ADA、腹水CA125和血清CA125水平并比较。【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A125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恶性组、结核组患者腹水CA125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 P <0.05),但恶性组与结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核组腹水ADA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恶性组( P<0.05),但肝硬化组与恶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核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腹水CA125、腹水ADA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但其他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在抗结核治疗过程,动态检测腹水CA125及腹水ADA对结核性腹膜炎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易艳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与α‐硫辛酸联用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老年DPN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α‐硫辛酸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接受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自觉症状、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变化。【结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 NCV与SNCV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5);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后MNCV与SNCV 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空气压力波治疗仪与α‐硫辛酸联用治疗老年 DPN 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M NCV与SNCV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0例慢性胆囊炎和21例胆囊癌患者组织中CD147和M M P‐2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21例胆囊癌组织中 CD147和 M M P‐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15/21)和76.2%(16/21),显著高于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表达13.3%(4/30)和23.3%(7/30)( P <0.01);CD147和M M P‐2的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 P <0.05),且胆囊癌中CD147与MMP‐2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 r =0.631,P =0.002)。【结论】CD147和MMP‐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与其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CD147可能通过与M M P‐2的相互作用共同参与调控胆囊癌的进展与转移。
作者:矫树华;温艳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翼外肌在髁突矢状骨折愈合中对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绵羊随机分为观察组(5只)和对照组(5只),两组绵羊均通过髁突截骨术造成髁突矢状骨折,观察组保留翼外肌功能,对照组阻断翼外肌功能。观察两组绵羊术后4周、12周、24周新生骨骨小梁数量、厚度、间隙宽度及骨体积分数的变化,并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钙蛋白(osteocalcin ,OCN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 th factor‐β1,TGF‐β1)基因及蛋白水平。【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观察组骨小梁数量、厚度、骨体积分数显著上升,骨小梁间隙宽度显著降低( P <0.05);观察组骨小梁数量、厚度、骨体积分数显著高于同时段对照组,骨小梁间隙宽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各时段骨小梁数量、厚度、间隙宽度、骨体积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OCN mRNA、TGF‐β1 mRNA表达量及阳性细胞百分比随时间延长持续升高( P <0.05);观察组各时段OCN mRNA、TGF‐β1 mRNA表达量及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而对照组OCN mRNA、TGF‐β1 mRNA表达及阳性细胞百分比术后12周达峰值,24周陡然降低( P <0.05)。【结论】翼外肌对髁突矢状骨折愈合过程中髁突形态的改建有一定影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断面新骨的形成诱发或加重髁突畸形,导致关节盘或关节窝粘连,进而诱发颞下颌关节强直。
作者:李燕波;何志良;王承阳;贺成功;曹雷;苏丹妮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8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ACS患者,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20~80岁,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n =60)和观察组( n =60)。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急诊介入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前3 d绝对平卧位休息,观察组患者在发病d1内即给予逐级45°半卧位干预,两组都在d4逐渐增加活动量。检测两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及入院d4血清PAPP‐A水平,记录患者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LVEF)和缩短分数(FS)。观察两组在入院4 d内发生的不适情况,包括腰背酸痛、失眠、排尿困难、便秘、焦虑等。【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A PP‐A水平均明显降低,干预后观察组血清PA PP‐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的CO、C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体位干预期间,观察组腰背酸痛、排尿困难及焦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PAPP‐A在ACS发生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早期的体位干预能有效降低血清PAPP‐A水平,减少不适症状,改善心功能。
作者:黄国英;张天锋;田彩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术中不能诱发的左后分支型室速窦律下消融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2012年收治的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1例,年龄(26.7±10.7)岁。发作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呈典型左后分支型室速(室速呈右束支阻滞,电轴左偏)。在透视下于左室后间隔部窦律下标测浦肯野电位(PP)及舒张期电位(DP),在标测到DP时垂直及平行于左后分支走行做十字消融,未标测到DP的于中间隔垂直于左后分支走行并沿走后分支走行中后间隔线性消融,消融时大头始终记录到PP电位。消融终点为电轴发生改变或出现左后分支阻滞。【结果】术中22例成功标测到DP ,术后平均随访(27±8)个月,4例复发,无一例出现手术并发症。窦律下以 PP及DP为指导单次消融成功率为85.2%。【结论】对于术中不能诱发的分支型室速,以PP及DP为指导进行十字消融是安全、有效的,此类患者可在窦律下标测后消融。
作者:何利伟;朱庭延;彭新辉;张飞飞;杨浩;刘深荣;孟素荣;彭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对脑动脉瘤栓塞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价值。【方法】收集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脑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术中使用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扩脑血管,观察组患者经动脉微导管推注法舒地尔进行扩血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脊液S100蛋白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脊液S100蛋白以及血清NSE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P <0.05),治疗后尼莫地平组脑脊液S100蛋白以及血清NSE均显著高于法舒地尔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法舒地尔组总有效率(91.9%)显著高于尼莫地平组(75.7%)( P <0.05)。法舒地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尼莫地平组(18.9% vs 43.2%,P<0.05)。【结论】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都具有缓解脑血管痉挛的效果,能有效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减少脑损伤,且法舒地尔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效果优于尼莫地平。
作者:卢军栋;齐凡星;苏鹏;刘洁;常文龙;李恳;康丽娟;郭艳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新护士采用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 ,TBL)融合标准化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新护士准确掌握心肺复苏(CPR)操作技能的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96名新护士为试验组,应用TBL融合标准化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培训;选取2012年96名新护士为对照组,采用本院传统方法进行培训。比较两组护士CPR操作考核成绩、关键环节质量及对课程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CPR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在快速判断、按压频率、按压间断三个关键环节效果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在课程设计安排、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操作技能掌握三方面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TBL融合标准化课程可以提高新护士CPR的质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增加新护士对课堂学习的满意度。
作者:赵丹;张欣欣;钟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22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骨折按T ile分型:B1型2例,B2型4例,B3型5例;C1型5例;C2型3例,C3型3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25分,平均34.5分。22例患者入院后立刻限制性容量复苏,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80~90 mmHg水平,随即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控制骨盆出血,术后持续复苏,患者生理状况允许后,按计划进行确定性手术。【结果】成功救治18例,死亡4例,其中2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1例死于肺动脉栓塞。18例成功救治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按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骨科损伤控制应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救治,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及整体疗效,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作者:韦路彬;蒋维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64层多排螺旋CT(MSCT)三维血管成像(3D MSCTA)在肾静脉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拟行活体肾移植术供肾者96例,临床可疑胡桃夹综合征者5例,行64层3D M SC T A ,了解肾脏静脉血管起始、数目、分支走行及管径大小,进一步比较3D MSCTA各种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对肾静脉异常的显示效果。【结果】双肾静脉均为一支且其起源与走行正常者66例。肾静脉变异35例:包括2条右肾静脉者4例,3条右肾静脉者2例,主动脉后肾静脉者1例,肾静脉细小(考虑可疑胡桃夹综合征)者5例,性腺静脉和或腰静脉及左肾上腺静脉(左肾静脉常见属支)汇入左肾静脉主干者20例,2条左肾静脉者3例(2条肾静脉分别与腹主动脉前后分别汇入下腔静脉者1例;1条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一条肾静脉汇入半奇静脉者1例;1条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一条肾静脉汇入左髂总静脉者1例)。与手术所见完全一致者为99例,符合率为98%(99/101)。【结论】64层3D MSCTA结合适当的后处理重建方法可满意显示肾静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是评价各种肾静脉异常的准确、安全方法。
作者:侯伟伟;王云华;蒋中标;郑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循环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运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脑循环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法进行肢体痉挛程度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对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疗效评价。【结果】①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梗死面积、伴其他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②两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评分、Ashworth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以上指标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更明显的改善,且差异有显著性(P <0.05);③对照组与观察组显效率分别为35.8%和81.1%,有效率分别为56.6%和90.6%,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22.39,χ2=15.77, P <0.01)。【结论】在常规药物和运动康复治疗基础上,脑循环电刺激联合高压氧治疗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樊影娜;赵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提高对小儿碱性电池消化道异物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本院治疗的15例小儿碱性电池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消化内镜技术对小儿碱性电池消化道异物诊治的临床效果。【结果】小儿碱性电池消化道异物15例,其中食管异物7例(46.67%),胃内异物7例(46.67%),十二指肠异物1例(6.66%),成功取出14例(93.33%)。【结论】碱性电池食管、上消化道异物腐蚀性强,危害大,易危及患儿生命及形成食管狭窄、溃疡、穿孔;及时诊断、合理手术是治愈的关键。碱性电池下消化道异物由于消化液的中和,嵌顿概率低,密切观察,多可自行排出。
作者:唐娟;邱瑜;游洁玉;乐世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不同给药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80例,按照给药途径不同分为冠脉组(64例)、静脉组(60例)和未给替罗非班的常规组(56例),比较三组术后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率、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住院期间和随访6~9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并发症等不良反应。【结果】冠脉组和静脉组较常规组术后血流情况明显改善( P <0.05),心电图ST段回落率和CK‐MB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 P <0.05),三组间MACE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不增加出血风险,但不能改善M ACE发生率。
作者:杨健;罗瑛;李淑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中,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 T )处理后对患者术后胆囊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30例曾经接受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而行ES T (本组行大切开至乳头根部)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99m Tc‐EHIDA肝胆动态核素显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肝脏半排时间(TEX )、胆囊显影时间(GBVT )、胆肠分配率(Fgb)、肠道比例(Fsi)、胆囊的半排时间(GBT1/2)、30 min胆囊排空分数(GBEF)、胆囊排泄率(GBER)、胆总管高峰时间(CBD Tup)、十二指肠显影时间(DUT)、十二指肠高峰时间(DU Tup)综合评价胆囊的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EX明显缩短( P <0.05),CBD Tup、DUT、DU Tup出现的时间较早( P <0.05),GBVT 时间延迟( P <0.001), GBT1/2缩短( P<0.001),GBEF 30 min较大( P <0.001),10 min ,20 min及30 minGBER较快( P <0.001),Fgb明显减少( P <0.001),Fsi(%)增加( P <0.001)。【结论】EST 患者胆囊贮存功能明显受损,排泄功能增强。
作者:胡亦懿;李国华;胡元元;李凤棉;谢运铮;杜国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58例老年(≥60岁)大肠癌并急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13例,横结肠癌并梗阻3例,左半结肠癌并梗阻33例,直肠癌并梗阻9例。采取右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11例,回—横结肠短路手术2例,横结肠Ⅰ期切除吻合3例,左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13例,Ⅰ期左半结肠切除或乙状结肠切除吻合+预防性造口17例,单纯横结肠造口3例,Dixon+预防性造口5例,行单纯乙状结肠双腔造口4例。【结果】54例患者顺利出院,死亡4例,死亡率(6.9%),术后出现并发症21例(36.2%),其中切口感染9例,腹腔感染3例,肺部感染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例,吻合口漏3例。【结论】老年人大肠癌并急性梗阻应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不宜过度追求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率,尽量减少手术风险和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率。
作者:邓炜琳;唐自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麻醉前和拔管后利多卡因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支气管插管患者术后咽喉痛(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 ,POST )的影响。【方法】拟行双腔支气管插管胸科手术患者160例,年龄18~64岁,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C组)不进行雾化吸入,其余三组麻醉前30 m in和拔除支气管导管后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1 mg (B组);利多卡因100 mg (L组);联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1 mg +利多卡因100 mg (BL组)。记录拔管后1 h、3 h、6 h、24 h患者的咽痛、声嘶发生率及咽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结果】拔管后各时间点B组、L组和BL组咽痛发生率及咽痛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 P <0.05),且BL组明显低于B组和L组( P <0.05),各组未见与雾化吸入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利多卡因联合布地奈德早期雾化吸入能有效降低POST患者的发生率并减轻其严重程度。
作者:董良;曾金;曹健斌;陈丽红;黄一丹;龚勇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是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状群,属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身体同侧面神经所支配的面部肌群不自主的、不规则的、无痛性的强直或阵挛性收缩为特征的慢性疾病[1]。 HFS 患者神经系统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肌电图显示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脑电图无阳性发现[2]。 HFS 主要的影响是引起社交、心理障碍和视野受损,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3]。目前,原发性 HFS 佳治疗方法是采用 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 ,BTX‐A )局部注射[4]。BTX‐A又称A型肉毒毒素,是毒性强毒物之一,严重中毒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应熟悉BTX‐A疗法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应用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应对 H FS常见的社交回避,个人形象受损,生活质量减低等合并症,以期大限度地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彭德珍;赵丽萍;汪健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士心理状况的影响,寻找导致这些影响的相关因素,以帮助护士及管理层采取相应对策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护理服务。【方法】采用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 )、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一般效能感量表(GSES),对湖南省某市三级甲等医院心胸外科共123名参与优质护理服务的护士进行测评。【结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SAS和SDS评分分别为(43.34±4.60)分和(44.86±7.28)分,均高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SAS(41.64±7.70)分与SDS(42.31±6.32)分,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GSES 评分为(1.98±0.43)分,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2.02±0.36)分相比无明显差别( P >0.05)。【结论】优质护理活动开展会对护士心理状况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努力消除或者减少这种影响对优质护理的顺利开展大有裨益。
作者:徐丹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M M E )的影像学、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M M E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平均年龄63.4岁,均表现为进食不畅,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胃镜检查示:3例距门齿25~35 cm食管前壁及左侧壁见不规则结节状肿物及息肉样肿物,2例距门齿35~40 cm食管右侧壁及右后壁见不规则溃疡型肿物。C T检查显示:食管中、下段管腔内偏心性肿瘤,增强扫描5例肿瘤均有强化,其中1例病灶强化均匀,其余4例呈不均匀强化。肿瘤病理组织学表现:瘤细胞排列呈巢片状或条索状,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红染,胞质内见黑色素颗粒,细胞核大小不一,核居中或偏位,核仁明显,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表达HMB‐45、Melan A、S‐100;CK阴性,Ki‐67阳性细胞数30%~35%。【结论】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非常罕见,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组织学、病理学特点,有助于该肿瘤诊断。
作者:王振征;董伟;魏志;郑金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