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伟伟;王云华;蒋中标;郑凯
1病历资料患者,男,58岁,发现心电图异常7 d入院,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Ⅱ、Ⅲ、avF、V7‐V9导联可见病理性Q波,ST‐T改变。入院诊断:冠心病陈旧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间隔2d后在介入室行冠脉造影术,造影提示:前降支近中段见局限狭窄60%,第一对角支近中段弥漫性狭窄70%,血流 TIMI 3级。回旋支自中段闭塞,血流TIMI 0级。右冠状动脉未见异常,血流TIMI 3级,试行开通回旋支病变,经尝试1h余,先后引入Fielder XT 导丝、Pilot‐50导丝,Progress 80,Miracle 3导丝,反复调整导丝未能通过闭塞段,患者不能耐受,透视下未见明显造影剂外渗,手术完毕。返回病房30 min后突然出现血压低,测血压为76/50 mm Hg ,心率快,112次/分钟,给予盐酸多巴胺注射液3 m g静脉推注,盐酸多巴胺注射液5μg/(kg · min )泵入,触摸四肢冰凉,出现心源性休克,考虑是否出现急性心包压塞可能,积极给予升高血压,维持生命体征,急查心肌梗死三项、电解质测定、血常规测定正常,迅速返回介入室行急诊冠脉造影术及心包穿刺置入猪尾导管,抽出血性不凝心包积液200 m L ,行左冠状动脉造影示回旋支远段夹层形成样造影剂外渗,引入2.0×15 mm顺应性球囊至回旋支中段14 atm扩张阻断血流,共抽出血性液体850 m L ,再次造影示回旋支远段造影滞留,无造影剂外渗,撤出导管,静脉推注鱼精蛋白30 m g ,急诊超声示心包内极少量心包积液。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血压150/78 m m H g ,心率90次/分钟。安全回CC U 病房。连续给予静脉滴注A型悬浮红细胞800 m L ,积极给予抗感染,床旁引流心包积液,维持生命体征,定期复查床旁心脏彩超,积极治疗于术后7d出院,随访3个月良好。
作者:周潇;江明宏;王冬颖;曹雪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1例患者,对照组采取甲钴胺注射液治疗,观察组行鼠神经生长因子肌肉注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进行分析,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QS)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判断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及胫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NCV )、运动传导速度(M NCV )变化情况,分析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为70.73%,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对比均无明显差异( P >0.05);两组治疗前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两组患者M NCV、SNCV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优于对照组( P <0.05);QS评分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hs‐CRP水平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鼠神经神长因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张蓓;李怀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8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ACS患者,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20~80岁,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 n =60)和观察组( n =60)。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急诊介入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前3 d绝对平卧位休息,观察组患者在发病d1内即给予逐级45°半卧位干预,两组都在d4逐渐增加活动量。检测两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及入院d4血清PAPP‐A水平,记录患者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LVEF)和缩短分数(FS)。观察两组在入院4 d内发生的不适情况,包括腰背酸痛、失眠、排尿困难、便秘、焦虑等。【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A PP‐A水平均明显降低,干预后观察组血清PA PP‐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的CO、C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体位干预期间,观察组腰背酸痛、排尿困难及焦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PAPP‐A在ACS发生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早期的体位干预能有效降低血清PAPP‐A水平,减少不适症状,改善心功能。
作者:黄国英;张天锋;田彩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ACI患者106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型脑梗死组(A组,NIHSS评分<4分)40例、中型脑梗死组(B组,NIHSS评分4~15分)38例、重型脑梗死组(C组, NIHSS评分>15分)28例。同期住院48例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危险因素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D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M IF水平,对ACI患者随访,评估90 d改良Ranking量表( mR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C与D组血清MIF存在差异,数值上A组、B组、C组大于D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相关性分析,MIF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呈正相关,与单核细胞百分比(MONO%)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收缩压(SBP )、M IF、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Hcy、WBC水平与患者90 d的mR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M IF水平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及90 d预后相关,说明M IF可能参与了ACI的炎症反应过程。
作者:于治华;高连波;高红华;杨艳;田沈;曹云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人前列腺癌DU145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采用不同浓度熊果酸干预48 h ,细胞增殖与毒性分析(CCK‐8)法检测DU145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DU145细胞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DU145细胞p‐Akt及bcl‐2蛋白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 PTEN mRNA 表达。【结果】细胞增殖抑制试验显示熊果酸呈浓度依赖性抑制DU145细胞生长;0、10、20μmol/L药物处理细胞48 h后其早期凋亡率分别为(2.15±0.24)%、(13.52±1.83)%及(16.69±2.56)%,晚期凋亡率分别为(3.28±0.53)%、(18.47±2.64)%及(23.70±1.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熊果酸作用的DU145细胞p‐Akt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 P <0.05),PTEN mRNA表达水平上升( P <0.05)。【结论】熊果酸能够浓度依赖地抑制DU145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T EN/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来实现的。
作者:谢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本院收治的550例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选择8个可能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特征性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结肠癌患者的累计生存率并且利用其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①全部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86.18%(474/550),3年生存率为55.27%(304/550),5年生存率为42.55%(234/550)。②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表明Dukes分期、肿瘤侵袭深度、肿瘤的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直径为影响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且不同类型之间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肿瘤的部位对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P >0.05);③Cox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的组织类型、肿瘤直径、肿瘤侵袭深度、Duke's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1)。【结论】影响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Duke's分期、肿瘤侵袭深度、肿瘤的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肿瘤直径,可通过以上因素预测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64层多排螺旋CT(MSCT)三维血管成像(3D MSCTA)在肾静脉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拟行活体肾移植术供肾者96例,临床可疑胡桃夹综合征者5例,行64层3D M SC T A ,了解肾脏静脉血管起始、数目、分支走行及管径大小,进一步比较3D MSCTA各种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对肾静脉异常的显示效果。【结果】双肾静脉均为一支且其起源与走行正常者66例。肾静脉变异35例:包括2条右肾静脉者4例,3条右肾静脉者2例,主动脉后肾静脉者1例,肾静脉细小(考虑可疑胡桃夹综合征)者5例,性腺静脉和或腰静脉及左肾上腺静脉(左肾静脉常见属支)汇入左肾静脉主干者20例,2条左肾静脉者3例(2条肾静脉分别与腹主动脉前后分别汇入下腔静脉者1例;1条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一条肾静脉汇入半奇静脉者1例;1条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一条肾静脉汇入左髂总静脉者1例)。与手术所见完全一致者为99例,符合率为98%(99/101)。【结论】64层3D MSCTA结合适当的后处理重建方法可满意显示肾静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是评价各种肾静脉异常的准确、安全方法。
作者:侯伟伟;王云华;蒋中标;郑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本院收治的58例老年(≥60岁)大肠癌并急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13例,横结肠癌并梗阻3例,左半结肠癌并梗阻33例,直肠癌并梗阻9例。采取右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11例,回—横结肠短路手术2例,横结肠Ⅰ期切除吻合3例,左半结肠Ⅰ期切除吻合13例,Ⅰ期左半结肠切除或乙状结肠切除吻合+预防性造口17例,单纯横结肠造口3例,Dixon+预防性造口5例,行单纯乙状结肠双腔造口4例。【结果】54例患者顺利出院,死亡4例,死亡率(6.9%),术后出现并发症21例(36.2%),其中切口感染9例,腹腔感染3例,肺部感染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例,吻合口漏3例。【结论】老年人大肠癌并急性梗阻应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不宜过度追求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率,尽量减少手术风险和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救治率。
作者:邓炜琳;唐自元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甲状旁腺腺瘤是导致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旁亢)的常见病因,其中78%~90%的甲旁亢由甲状旁腺腺瘤所致,且多为单发。诊断本病主要依靠血液生化检查,即表现为血钙的升高以及血磷和骨钙的降低。此外影像学检查也已成为诊断本病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本文就甲状旁腺腺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尹学权(综述);金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与C‐反应蛋白(CRP)等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80例确诊为NB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治疗前后,肿瘤进展或复发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铁蛋白(SF)、乳酸脱氢酶(LDH)及CRP水平的变化;比较初诊时早期与晚期NB ,以及不同原发部位的 NB患儿血清 NSE、SF、LDH 及CRP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清 NSE与SF、LDH、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治疗有效后血清NSE、SF、LDH及CRP水平显著降低( P <0.001);病情进展或复发后血清NSE、SF、LDH及CRP水平明显上升( P <0.05);晚期NB血清NSE、SF、CRP水平明显高于早期( P <0.05),晚期NB血清LDH高于早期,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腹部NB血清NSE、SF、LDH、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NB( P <0.05)。初诊时血清 NSE>100μg/L 提示预后不良( P <0.05)。血清NSE与SF( r=0.765,P<0.05)、LDH( r=0.472,P<0.001)、CRP( r=0.38,P<0.001)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NSE对NB的病情监测、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颖;吴海波;孙艳丽;贺嘉;付大军;程士凯;高琳;张锦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低T 3综合征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09至2012年收治的39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年龄60~7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06例,稳定性心绞痛86例,高血压患者120例,扩张性心肌病30例,慢性心力衰竭48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上述各种病人的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研究对象低T 3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23.6%(25/106),稳定性心绞痛4.7%(4/86),高血压12.5%(15/120),扩张性心肌病23.3%(7/30),慢性心力衰竭22.9%(11/48)。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功能越差的患者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越低。【结论】低 T3综合征在老年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中发生率相对较高。T3、FT3水平与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刘玥;龚玮琦;邵莉;李明珠;江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护士心理状况的影响,寻找导致这些影响的相关因素,以帮助护士及管理层采取相应对策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护理服务。【方法】采用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 )、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一般效能感量表(GSES),对湖南省某市三级甲等医院心胸外科共123名参与优质护理服务的护士进行测评。【结果】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后SAS和SDS评分分别为(43.34±4.60)分和(44.86±7.28)分,均高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SAS(41.64±7.70)分与SDS(42.31±6.32)分,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GSES 评分为(1.98±0.43)分,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2.02±0.36)分相比无明显差别( P >0.05)。【结论】优质护理活动开展会对护士心理状况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努力消除或者减少这种影响对优质护理的顺利开展大有裨益。
作者:徐丹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法实验观察PARP‐1和 HMGA2在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0例乳腺癌术后肿瘤标本和6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PARP‐1与 HMGA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 PARP‐1和 HMGA2在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两者在不同分子类型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原发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相关性。【结果】在乳腺癌中 PARP‐1阳性表达率为65.4%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中的22.4%;HMGA2阳性表达率为58.8%高于癌旁组织中的36.4%,PARP‐1及 HMGA2在乳腺癌各分子分型中的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相关性( P <0.05),HMGA2的阳性表达在luminal A型及luminal B型中与原发肿瘤大小存在相关性( P <0.05),而在 H 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乳腺癌中不存在相关性( P >0.05)。【结论】PARP‐1与HMGA2在乳腺癌的浸润、转移过程中相互作用,是反映乳腺癌进展的生物学指标。PARP‐1与HMGA2高表达的患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不良。
作者:李荣萍;张芳;韩猛;冯凯;张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与战士吸烟行为相关的因素,为在战士中开展戒烟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驻湘某部队1000名战士作为调查对象,应用改编的《中华医学控烟行动调查问卷》,收集与吸烟行为相关的资料,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逐步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战士级别、婚姻状况及军龄3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战士尝试吸烟的危险因素包括:军龄时间长及军衔为士官。【结论】在对部队战士进行控烟教育时,应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尝试吸烟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作者:郭赛;杜万红;张莹;刘礼军;段家怀 刊期: 2015年第04期
20世纪60年代开始,护理专业进入了专业化发展时代,各种护理技术逐步形成规范,各种专科护士相继出现,专科护士是指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1]。如何培养出专业化的护理人才成为综合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护理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应用专业化技术、长期的专业教育是护理专业化的两个重要属性,而T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继续学习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实践为重点构建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T”中的横“-”表示有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竖“|”表示深化和精通的专业知识。为提升专科护理质量,打造一流护理团队,本院构建了以“专技、专病、专科”为框架的专业化护理人才培养 T型模式。现将本院专业化护理人才培养 T 型模式与运作机制报道如下。
作者:刘怡素;秦月兰;徐晓平;莫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提高对小儿碱性电池消化道异物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本院治疗的15例小儿碱性电池消化道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消化内镜技术对小儿碱性电池消化道异物诊治的临床效果。【结果】小儿碱性电池消化道异物15例,其中食管异物7例(46.67%),胃内异物7例(46.67%),十二指肠异物1例(6.66%),成功取出14例(93.33%)。【结论】碱性电池食管、上消化道异物腐蚀性强,危害大,易危及患儿生命及形成食管狭窄、溃疡、穿孔;及时诊断、合理手术是治愈的关键。碱性电池下消化道异物由于消化液的中和,嵌顿概率低,密切观察,多可自行排出。
作者:唐娟;邱瑜;游洁玉;乐世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与癌变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正常乳腺组织30例(Ⅰ组),乳腺导管轻中度不典型增生22例(Ⅱ组)、重度不典型增生30例(Ⅲ组)及浸润性导管癌42例(Ⅳ组),采用常规制片脱蜡酶消法制片,经Feulgen染色后应用全自动细胞DNA定量分析仪对切片作图像分析,其指标包括:细胞相对DNA 含量(DI值)、S期细胞比率(SPF)、正常G0/G1细胞DNA 含量的半数(1C),二倍体细胞(2C 细胞)等。【结果】从Ⅰ~Ⅳ组,DI及SPF逐渐增高( P <0.05),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 <0.05);从Ⅰ~Ⅳ组,含有2C细胞的比例逐渐降低,而含有3C、4C、5C细胞的比例逐渐增高( P <0.05),Ⅰ组、Ⅱ组及Ⅲ组不含有异倍体细胞(>5C细胞),仅有Ⅳ组含有异倍体细胞(>5C细胞);四组的核长径及短径、核周长、核面积从Ⅰ~Ⅳ组逐渐增加( P<0.05),且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细胞DNA定量分析技术在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与癌变鉴别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作者:胡江辉;聂琳;周肖如;左大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 )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 )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应用POEM治疗133例AC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收集患者一般情况、症状评分、并发症、复发、内镜及钡餐检查等资料。【结果】13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平均操作时间为58.8 min ,隧道长度平均为13.5 cm ,肌切开长度平均为10.4 cm。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Eckardt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6.4 vs 0.5,P <0.001);食管直径较术前显著缩小(59.0mmvs32.4mm,P <0.001);并发症发生率为6.8%(9/133),其中气肿发生率为4.5%(6/133);平均随访19.3个月,99.2%(132/133)有效,随访期内无一例复发。【结论】POEM 治疗AC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仍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评估。
作者:谭玉勇;刘佳;周峻锋;段天英;刘德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在输尿管镜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76例行输尿管镜检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给药组89例,95侧输尿管行输尿管镜术;对照组87例,92侧输尿管行输尿管镜术。给药组于术前15 min静脉注射间苯三酚80 mg ,对照组则直接进镜。记录进镜难易程度、手术时间、药物副作用、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给药组进镜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且给药组未出现明显药物副作用及严重并发症。【结论】输尿管镜检术前使用间苯三酚可提高输尿管镜术的有效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柳懿鹏;章传华;周高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开放式乳突改良根治并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耳鼻喉科收治45例开放式乳突改良根治并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45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治愈出院,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术后进行了追踪随访,患者耳流脓症状较治疗前减轻或者消失、听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护理人员应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让患者积极配合手术,并且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和术后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做好术后健康宣教包括术前心理护理、病情观察、伤口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健康指导等,以确保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刘小白;阳二连;苗刚勇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