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毒性肝炎肝衰竭并肝肾综合征预后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

严颖;麦丽;张英;江元森;徐启桓

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肝肾综合征, 预后, 模型, 统计学
摘要:目的 研究影响肝肾综合征预后的因素、建立预后判断模型.方法 选择126例肝肾综合征的病例,观察56项可能与本病预后有关的指标,涉及个人情况、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Kaplan-Meier进行分析.结果 肝性脑病(HE)及其程度、消化道出血(GIB)、血中性粒细胞数(N1)、肌酐(Cr)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危险指数PI=0.711HE+0.836GIB+0.052N1+0.002Cr( N1、Cr为原测值;消化道出血,有=1,无=0;肝性脑病,无=0,Ⅰ期=1,Ⅱ期=2,Ⅲ=3,Ⅳ期=4).当PI<1时,平均生存期42 d;1≤PI≤3,平均生存期15 d;PI>3,平均生存期2d.结论 肝性脑病及其程度、消化道出血、血中性粒细胞数、肌酐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可用于建立预后判断模型,本预后模型在临床工作中有助干预后判断、疗效评价,在治疗研究中可用于设定配对对照组.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相关文献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人肺上皮细胞活化Toll样受体3介导的抗病毒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感染人肺上皮A549细胞后,Toll样受体3(TLR3)的水平变化及其产生的Ⅰ型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RSV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肺上皮A549细胞,并给予TLR3特异性抗体处理,分别感染4、8、12、16、24h后收集各组细胞.未感染病毒的细胞作为对照组.RT-PCR法检测TLR3、IFN-α、IFN-β,RSV F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RSV感染A549细胞后,TLR3、IFN-α、IFN-β,RSV F蛋白的mRNA表达量均升高且有时间依赖性,TLR3 mRNA在24h表达量是基础表达量的5倍,IFN-α、IFN-β mRNA在24 h表达量是基础表达量的4倍多,RSVF蛋白的mRNA表达量近1.7倍.TLR3抗体预先处理以抑制TLR3受体,再行RSV感染,IFN-α和IFN-β mRNA表达量虽然升高,但较感染组均有所下降,mRNA表达在12 h后显著降低,且IFN-ββ的mRNA表达量下调更明显.但RSV F基因的mRNA表达在12 h、24 h升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RSV感染A549细胞后可上调TLR3表达,其活化细胞介导产生的Ⅰ型干扰素起抗病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病毒的增殖水平.

    作者:杨宝顺;王丽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甲型肝炎病毒IgM Alpha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目的 建立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的AlphaLISA检测.方法 浓缩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并生物素化,通过dot-Blot法摸索出生物素化的甲型肝炎病毒的适量为6 × 10-8ng.优化供体珠、受体微珠、血清等实验反应条件,建立了甲型肝炎病毒的AlphaLISA的IgM检测方法.并对23份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IgM阳性患者和70份健康人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 AlphaLISA甲型肝炎病毒的IgM方法检测:灵敏度(真阳性率)为78%;特异度(真阴性率)为98.5%;假阳性率为1%;假阴性率为22%;阳性预测值为95%;阴性预测值为93%;准确度为94%.结论 建立了均相、快速检测AlphaLISA甲型肝炎病毒IgM检测方法并得到初步应用.

    作者:甘星;王颖;宋娟;崔雨;孙鹏;高晨;李朝品;韩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肠道病毒71型抵抗Ⅰ型干扰素诱导的抗病毒作用

    目的 研究肠道病毒71型(EV71)抵抗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诱导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将1000 U/ml的Ⅰ型干扰素(α,β)加入HeLa细胞后,去除上清中的干扰素,感染带有GFP的重组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EV71,观察GFP的表达和PCR检测HSV-1核酸,判断Ⅰ型干扰素对HSV-1的作用.通过RT-PCR方法检测EV71 2A基因的表达从而判断EV71病毒的复制能力.结果 Ⅰ型干扰素(α,β)诱导HeLa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而有效地抑制重组HSV-1 GFP的表达和核酸扩增.而EV71 2A的RT-PCR结果证实EV71可在Ⅰ型干扰素(α,β)作用后的HeLa细胞中有效增殖.结论 Ⅰ型干扰素(a,β)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EV71可在Ⅰ型干扰素(α,β)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的HeLa细胞中有效增殖.

    作者:崔雨;宋娟;宋芹芹;孙鹏;甘星;李公启;王克霞;韩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从病毒性脑炎患者标本分离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研究

    目的 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测定和分析了从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分离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GZ56株)全基因组序列特征,以了解其致病性的分子基础.方法 采用RT-PCR法和核酸序列测定法获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并利用DNASTAR、ClustalX version 2.0.9及MEGAversion 4.1等生物学软件分析该乙型脑炎病毒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及系统进化等.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从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标本分离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GZ56株)基因组全长为10965nt,编码3432个氨基酸.病毒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分析显示GZ56株全基因组与国际上第一株从蚊虫分离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M-28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GZ56株与其他基因Ⅰ型乙脑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2%~98.6%和98.2%~99.7%.病毒E基因与乙脑病毒灭活疫苗株P3相比存在11个氨基酸差异位点,而与乙脑病毒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相比,在E蛋白上存在14个氨基酸差异位点.结论 本研究提示,从病毒性脑炎患者标本分离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全基因组未见明显变化,从基因组水平可以推测该病毒可以被现行的乙脑疫苗所保护.

    作者:李佳;付士红;王力华;高晓艳;王环宇;叶旭芳;赵苏晔;刘纯婷;朱武洋;王兰;梁国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α干扰素与α干扰素治疗中应用利可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α干扰素和α干扰素治疗慢乙肝患者期间应用利可君是否可降低外周血细胞下降的不良反应,提高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10年2月住院的395例经干扰素治疗的e抗原阳性的慢乙肝患者,分组:A组: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加用利可君的患者,B组:干扰素治疗中未用利可君的患者.结果 (1)中性粒细胞数下降<1×109/L的全组患者有35.9%,其中A组29.6%,B组42.8%,P=0.01;≤0.75 × 109/L A组12.6%,B组26.4%,P=0.02;≤0.5 ×109/LA组4.8%,B组16.4%,P=0.04.(2)A组中8.2%治疗过程干扰素减量,所有患者完成治疗,B组为23.3%干扰素减量,2.1%中途停药.另外A组中40.3%干扰素加量超过常规剂量,B组中仅5.2%.(3)血小板减少< 100×109/LA组8.7%的患者,B组11.1%;≤80×109/LA组有5.3%,B组7.9%;≤50×109/L A组有1.0%,B组2.6%,A组有减少血小板下降的趋势.(4)在治疗结束时,A组HBVDNA< 100IU/ml的患者为67.4%,e抗原转阴率为54.3%,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为40.7%;B组分别为53.9%,41.2%,26.9%,两组比较P值分别为0.02、0.01、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期间加用利可君可防治以中性粒细胞数下降为表现的外周血细胞下降的不良反应,有减少血小板下降的趋势,进而可提高患者抗病毒的疗效.

    作者:张鸿飞;王丽旻;董漪;徐志强;陈大为;甘雨;王福川;朱世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于辛德毕斯病毒载体的重组丙肝病毒颗粒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 利用自主研发的辛德毕斯病毒载体构建含有丙型肝炎病毒( HCV)结构蛋白E1E2的重组病毒颗粒.方法 将编码HCV包膜糖蛋白的E1 E2基因克隆至辛德毕斯病毒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BR-XJE1E2和pVA-XJE1E2,转染BHK-21细胞后获得重组丙肝病毒颗粒.并通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鉴定表达E1E2蛋白的重组病毒颗粒.结果 酶切、PCR和测序分析表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后能包装出表达E1E2的丙肝病毒颗粒.结论 以辛德毕斯病毒载体为基础构建的重组质粒可在真核细胞中包装出重组丙肝病毒颗粒,这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动物体内免疫反应奠定了基础.

    作者:付娟娟;朱武洋;李江姣;王焕琴;谭文杰;殷建忠;梁国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诊断用丁肝抗原的基因优化及其蛋白表达、纯化和鉴定

    目的 获取有生物活性的丁肝抗原蛋白,探讨其作为诊断试剂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密码子优化,合成人工编码的丁肝抗原基因序列;以M48作为表达载体,构建带有硫氧还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埃希氏菌中经IPTG诱导表达;以亲和层析纯化并以ELISA鉴定该蛋白.结果 酶切鉴定构建的质粒正确;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和纯化的外源蛋白与预期相对分子质量大小一致;ELISA鉴定该蛋白有与丁肝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活性.结论 成功获得有生物活性的可供诊断用的丁肝抗原蛋白,为丁肝诊断试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作者:丁军颖;郭敏卓;伊瑶;苏秋东;卢学新;邱丰;毕胜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前后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慢乙肝干扰素α(IFNα)治疗前后髓样树突状细胞(mDC)和浆样树突状细胞(pDC)的变化及其与病毒学、生化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集30例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IFNα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DC和pDC的频数及CD86表达水平.根据IFNα治疗后生化学指标和病毒学指标变化,把患者分为ALT复常组、ALT未复常组及病毒学应答组、病毒学无应答组,分析IFNα治疗前后不同组DC变化.结果 (1)IFNα治疗12周时ALT复常组pDC频率(0.25%±0.14%)较基线(0.18%±0.09%)升高(P =0.023),ALT未复常组mDC频率(0.58%±0.34%)及表面CD86阳性率(61.80%±22.52%)则较基线(分别为0.88%±0.51%,79.92%±25.94%)下降(P =0.025;P=0.036).(2)IFNα治疗12周时病毒学应答组pDC表面CD86阳性率(46.86±12.22%)较基线(29.42±15.16%)升高(P =0.002),病毒学无应答组的mDC频率(0.51%±0.22%)及表面CD86阳性率(59.63%±22.94%)则较基线(分别为0.94%±0.58%,80.11%±29.34%)下降(P =0.006;P =0.049).结论 慢乙肝干扰素α治疗后,生化和病毒应答与pDC频率和功能增强相关,而mDC频率及功能的降低与IFN治疗后无生化和病毒应答相关.

    作者:张艳丽;刘凤;李明慧;郝红晓;邓敏;成军;刘顺爱;谢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APOBEC3G和HIV-1病毒感染因子Vif研究新进展

    固有免疫在机体抵御HIV-1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 protein,APOBEC)家族的成员APOBEC3G(A3G)可以通过胞嘧啶脱氨机制抑制HIV-1的复制,发挥固有免疫的作用;病毒感染因子(virus infectivity factor,Vif)能与A3G结合并引发A3G的降解,使HIV-1的感染率增加100倍以上.该研究为以Vif-A3G为靶点的抗HIV-1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A3G、Vif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成为HIV-1研究的热点.

    作者:张文俊;乔新华;李泽琳;曾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流感口服疫苗研究进展

    流感疫苗接种始于20世纪40年代,在人群中长期和广泛的接种数据表明流感疫苗接种是防控流感有效的手段.传统疫苗的存在形式包含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它们存在的局限性主要包括:(1)依赖于鸡胚生产,耗时较长;(2)不良反应较大;(3)匹配性依赖:若疫苗株与流行株不相匹配,会造成免疫逃脱,严重影响人群免疫效果;(4)监测干扰:机体会产生针对于病毒内部蛋白(如NP)的特异性抗体,所以全病毒疫苗的使用会干扰临床监测和检疫及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余慧燕;于在江;舒跃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GP73与AFP联合检测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检测HCC血清中的GP73和AFP含量,探讨GP73对于肝癌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ELISA方法对81例HCC、72例CH/LC和65例正常对照血清行GP73检测,并通过ROC曲线计算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HCC组、CH/LC组和正常对照组GP73含量分别为( 152.67±33.59) ng/ml、(93.15±20.02) ng/ml和(58.95±17.29) ng/ml.ROC曲线分析显示以120 ng/ml为Cut-off值,GP73诊断肝癌的敏感性为77.80%,特异性为78.00%.结论 GP73可以作为诊断肝癌的血清标志物,其敏感性好于AFP,同时通过联合检查可以提高肝癌的检出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巧萍;谢服役;孟庆玲;穆银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病毒性疾病中的作用

    趋化因子( chemokine)是一类三维结构上相似,唯一的一类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起作用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主要介导了细胞的定向移动,参与免疫细胞和器官的发育、免疫应答过程、病原体感染与清除、肿瘤形成和转移,此外近年来还报道趋化因子可扮演神经调质和细胞凋亡促进因子的角色,发挥广泛的生理和病理作用.本文将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分类和免疫反应中的功能展开综述,着重阐述了在病毒感染引发的病理损伤过程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功能,为病理诊断和相关病毒性疾病的干预提供了线索和思路.

    作者:徐银胜;陈佳琛;盛望;曾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双环醇治疗高转氨酶水平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初探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2a(派罗欣)±核苷(酸)类似物(NUC)治疗前和治疗早期转氨酶明显升高者,联合双环醇(百赛诺)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HBeAg阳性/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派罗欣180 μ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疗程48周以上,治疗结束后随访26周.HBV DNA≥1×108拷贝/ml者联合NUC(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治疗前ALT> 500 U/L或派罗欣治疗第一针后ALT> 300 U/L者联用双环醇25 mg,每日3次,治疗1~2个月.治疗前2 × ULN< ALT <300 U/L或治疗后ALT< 300 U/L者单用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应答和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总计54例患者(HBeAg阳性44例,HBeAg阴性10例)完成治疗及随访,其中20例联用双环醇(联合治疗组),34例未联用双环醇(对照组).结果 显示双环醇联合治疗组于治疗后ALT水平逐周下降,4周后有90%( 18/20)患者ALT< 200 U/L,对照组为85.3% (29/34例).随访26周时两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16/20)和85.3% (29/34);病毒学应答率相仿,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HBsAg血清学转换率有明显增高(P =0.044),分别为30% (6/20)和11.8%(4/34).结论 双环醇可明显缓解干扰素治疗诱导的转氨酶升高反应,确保干扰素治疗顺利进行,且不影响其抗病毒疗效.

    作者:倪勤;谢天胜;李敏伟;刘克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长沙地区住院儿童人冠状病毒NL63的感染状况及临床特征

    目的 了解HCOV-NL63在长沙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中的流行状况以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长沙地区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NPA样本1185份,用RT-PCR方法检测HCOV-NL63N基因,阳性扩增产物经测序确认,统计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1185份NPA样本中,HCOV-NL63检出阳性10份,检出率为0.8%,其中春季检出1例、夏季检出6例、秋季检出2例、冬季检出1例;阳性检出病例患儿年龄大2岁半,小2个月,平均月龄12.5个月;男童7例,女童3例;临床诊断为支气管肺炎6例、毛细支气管炎3例、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1例;10例中有4例病情危重;4例有基础疾病;7例合并其他病毒混合感染;阳性扩增产物经测序分析与HCOV-NL63参考株同源性为97%~100%.结论 本资料HCOV-NL63阳性检出患儿年龄均在3岁以下;夏季检出率高;男童感染为主;单一基因型在长沙地区流行;HCOV-NL63可能也是我国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一种病原.

    作者:张菲;张兵;谢志萍;高寒春;赵辛;钟礼立;周琼华;候云德;段招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黏液瘤病毒对大鼠体内胶质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黏液瘤病毒对大鼠动物模型体内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法向SD大鼠颅内注射C6细胞建立大鼠额叶胶质瘤模型,明确成瘤后,随机分组,以立体定向方法往瘤腔内注射黏液瘤病毒(MV),5-FU,MV+ 5-FU及灭活黏液瘤病毒(DV),观察不同组别间大鼠体重、肿瘤大小、GFAP表达、Akt表达情况.结果 SD大鼠注射C6细胞后,额叶可见胶质瘤生长.成瘤后瘤腔内注射MV、5-FU及MV+ 5-FU,肿瘤的生长较注射DV减慢,并有缩小趋势,GFAP表达较少.MV组及MV+ 5-FU组PI3k、Akt及mTOR表达较DV组及5-FU组下降.结论 立体定向法注射C6细胞可以建立稳定的胶质瘤模型.MV可以通过调节PI3K-Akt-mTOR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化疗药物对动物模型体内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张秋生;张猛;梁世杰;林恒州;纪涛;李维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血浆脑钠素水平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测定4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及40例非心肌炎患者BNP浓度及射血分数(EF),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分析血浆BNP与心肌炎的相关性以及BNP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VMC组血浆BNP、EF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VMC组BNP显著升高患者死亡率高.结论 VMC患者中血浆BNP水平升高,BNP显著升高患者预后差.

    作者:张春红;沈东;孙红岩;张丽伟;马永江;黄党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010年福建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监测

    目的 掌握福建省自然界蚊虫中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率及基因型别特征.方法 2010年在福建省三明市、建阳市和福州市采集蚊虫标本,研磨处理后采用乙脑病毒特异性检测引物进行分子筛查.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测序,应用ATGC、Clustal X(1.83)、MegAlign、GeneDoc3.2和Mega4等生物学软件完成全基因组序列拼接、比对和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共采集6987只蚊虫标本,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3个监测点均检测到乙脑病毒核酸序列,三明市、建阳市和福州市蚊虫中乙脑病毒带毒率分别为1.25%、1.76%和0.65%.从建阳市采集的三带喙库蚊中扩增出1株乙脑病毒全基因序列,经鉴定所有检测到的乙脑病毒序列均属于基因Ⅰ型.结论 福建省自然界蚊虫中以基因I型乙脑病毒为主.

    作者:赫晓霞;王环宇;付士红;何英;杨发柱;陈维欣;徐保海;鲁苏娜;谢汉国;哈斯苏荣;严延生;梁国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病毒性肝炎肝衰竭并肝肾综合征预后分析及预后模型的建立

    目的 研究影响肝肾综合征预后的因素、建立预后判断模型.方法 选择126例肝肾综合征的病例,观察56项可能与本病预后有关的指标,涉及个人情况、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及Kaplan-Meier进行分析.结果 肝性脑病(HE)及其程度、消化道出血(GIB)、血中性粒细胞数(N1)、肌酐(Cr)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危险指数PI=0.711HE+0.836GIB+0.052N1+0.002Cr( N1、Cr为原测值;消化道出血,有=1,无=0;肝性脑病,无=0,Ⅰ期=1,Ⅱ期=2,Ⅲ=3,Ⅳ期=4).当PI<1时,平均生存期42 d;1≤PI≤3,平均生存期15 d;PI>3,平均生存期2d.结论 肝性脑病及其程度、消化道出血、血中性粒细胞数、肌酐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可用于建立预后判断模型,本预后模型在临床工作中有助干预后判断、疗效评价,在治疗研究中可用于设定配对对照组.

    作者:严颖;麦丽;张英;江元森;徐启桓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乙肝病毒感染者外周血IL-21表达及意义

    在慢性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LCMV)小鼠模型的研究中发现,病毒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cell,CTL)功能的发挥需要特异性CD4 +T细胞的辅助.IL-21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分泌,对维持病毒特异性的CTL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体外观察不同乙肝病毒( HBV)感染状态下,血浆中IL-21的表达及产生IL-21的HBV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频数,探讨IL-21在HBV感染中的意义.

    作者:刘梅;潘修成;陈明;傅涓涓;李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甲肝病毒特异性TaqMa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甲肝病毒核酸的研究

    目的 建立甲肝病毒(HAY)特异性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对血清等样品中的HAV进行检测.方法 根据参考文献,选取HAV基因组保守区5'-NCR区引物和探针,建立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稳定性好的TaqMan HAV Real-time RT-PCR检测体系并应用于甲肝患者血清等病毒核酸的检测.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够特异检测出样品中的甲肝病毒,其灵敏度介于每反应0.1CCID50至0.01CCID50之间.同一样本重复检测3次,批内样本Ct值的变异系数大2.0%,批间样本Ct值的变异系数大2.6%.急性期甲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甲肝病毒为5.18×102~4.93×107拷贝/ml.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HAV Real-time RT-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快速等优点,可成功应用于临床样本等甲肝病毒的病原学检测.

    作者:郑惠惠;邱丰;曾经瑗;毕胜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管: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