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经验,降低漏诊率、误诊率.方法:收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收治的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的3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有获得性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吸烟、各种原因导致的制动/长期卧床、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液黏度升高.36例均有呼吸困难,其中34例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仅有2例休息时亦感气促,胸痛2例,咯血1例.所有患者均有D-二聚体升高.合并深静脉血栓20例,早期漏诊30例,误诊1例.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
作者:彭庆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比较两种免疫程序对于儿童使用狂犬疫苗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分析.方法:对10岁以下暴露儿童1000例接种狂犬疫苗,随机分成4针方案组580例和5针方案组420例,观察两种免疫程序接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针方案组出现发热170例,占29.31%,5针方案组出现发热45例,占10.7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发热出现情况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出现发热的病例就越多,主要发生在3岁以下,主要是低中热,体温多数在38℃~39℃,多出现在初次注射,再次注射出现机会很少,而且症状较第一次轻微.结论:年龄越小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就越大,建议儿童以注射5针方案为宜.
作者:乙永林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后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某医院收治的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的心脏病患者68例,所有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接受健康教育,对比治疗之后患者生命指标的变化.结果;研究组的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后病情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病患者接受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手术过后,在后期治疗过程中如果进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就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对心脏起搏器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作者:丘增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予以急性脊髓炎患者行早期的肌力训练与关节活动度训练可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意义.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选择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脊髓炎患者50例选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均分其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增加肌力训练与关节活动度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70.28分(s=15.13)]显著高于对照组[50.56分(s=15.45)],其观察指标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早期的肌力与关节活动度训练对急性脊髓炎患者而言,不仅可以提高其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其康复的状态.
作者:张建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保健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儿童保健的需求在临床也不断加强,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儿童保健的医疗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儿童保健的临床研究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作者:张利红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氨茶碱配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氨茶碱治疗,研究组联合应用氨茶碱与呼吸功能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FEV1/FVC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6min步行距离为435.6m(s=22.3),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为382.6m(s=19.5),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 (P<0.05).结论:氨茶碱与呼吸功能训练联合应用,有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缓解其临床症状,增强运动耐力,提高疗效.
作者:潘耀功 刊期: 2017年第13期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早期筛查,以期尽早发现宫颈癌,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近些年宫颈癌筛查技术的演进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邹丽丹;王萍玲;黄林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联合降压治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联合降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降压治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临床疗效和预后,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魏秀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早产儿补充左卡尼汀对其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50例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足月儿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给予左卡尼汀补充,对照组则不给予任何干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结果:对照组足月儿在出生时的血浆游离肉碱水平明显高于试验组早产儿(P<0.05),试验组早产儿经左卡尼汀补充7d后,其血浆游离肉碱水平较出生时并未出现明显的变化(P>0.05),而对照组足月儿的血浆游离肉碱水平却较出生时明显下降,与试验组早产儿左卡尼汀补充后的血浆游离肉碱水平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早产儿合理补充左卡尼汀,可以促进其血浆游离肉碱处于正常水平.
作者:王玲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2-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2-聚乙二醇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治疗36周并随访36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分型、前C区突变情况、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并在开始治疗后的前3月每月检测1次血清HBV DNA载量,之后改为每3个月检测1次血清HBV DNA数量,以病毒学应答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并比较不同血清HBV DNA载量、基因分型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62例患者低载量组持续应答(SVR)获得率明显高于高载量组,差异显著(P<0.05);62例患者B基因无突变组、C基因无突变组的SVR获得率均分别高于B基因突变组和C基因突变组,差异显著(P<0.05),但是早期病毒学应答(EVR)获得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2-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理想的疗效,HBV DNA载量水平、HBV基因突变情况可作为疗效的有效观察指标.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心脏B超与心电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50例本院收治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所有患者分别行心脏B超与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检查方法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心脏B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心电图,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B超在高血压性心脏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杨红蕾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质量持续改进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4例儿科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儿科护理管理方式,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护理的模式,对比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在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之后,两组患儿康复都比较顺利,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质量持续改进效果显著,护理人员护理意识和效率提高的同时,患儿家属也非常认可,值得推广.
作者:曾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优化院前急救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我院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3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参与本次研究的33例患者在入院前采用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流程进行院前急救,对患者救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3例患者经过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流程急救后,24h运转时间为22.5min(s=3.5);有30例被成功运转至我院接受治疗,死亡3例,有效救治率高达90.9%.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优化院前急救流程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桂将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比较分析重庆市綦江区库存血量和临床用血量管理现状及对策.方法:对重庆市綦江区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血液中心库存血量及用血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际用血需求量同库存血量比较,全血及红细胞悬液不同血型构成比差异较大.各类血型红细胞血液实际用量远低于库存血量,二者间关系不稳定,AB型库存较其他型库存量低.结论:在采血、存血前应先对当地常年实际用血比例进行了解,并结合当地当时的库存血量血型构成比来实施采血存血,优先采集较为紧缺的血型,避免因血液过期导致浪费,建立安全、稳定、自愿的无偿献血队伍,利于采血有计划的实施.
作者:杨长勤;张晓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比索洛尔联合厄贝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治疗后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为37.79mm(s=3.14),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48.15mm(s=3.61),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50.18% (s=10.36),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厄贝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吕永胜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对多阶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展开分析与探讨.方法:择选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80例多阶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展开观察与分析.结果:在本次治疗中,对照组患者中有18例为保守治疗,22例为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中有19例为保守治疗,21例为手术治疗.在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脊髓损伤程度为:A级6例,B级15例,C级6例,D级13例;对照组患者脊髓损伤程度为:A级7例,B级12例,C级5例,D级16例.结论:多阶段脊柱骨折在发生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状,这需要患者快速接受手术治疗来减轻痛苦,使疾病早日痊愈.
作者:胡济南;贾宏才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无主机血透临床的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急慢性肾衰并发症33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的方式,分析并总结33例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基本信息.结果:通过对资料信息整合,本次研究所纳入的33例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接受无主机血透治疗之后,心悸、呕吐、恶心、胸痛等临床表现均得到显著的改善,各项有关指标均得到一定的缓解.结论: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应用无主机血透方案进行治疗,有效、安全、操作简便,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升,可将其作为临床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的佳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应用.
作者:阿丽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应用硝苯地平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本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确诊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110例患者资料,应用硝苯地平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对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指数、血压及不良反应情况加以对比.结果:治疗后患者24h尿微量白蛋白指数、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患者出现1例(0.91%)皮疹,2例(1.82%)头晕和1例(0.91%)乏力,总不良反应率为3.64% (4/110).结论:糖尿病并高血压者应用硝苯地平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能改善尿微量白蛋白和血压水平,且不良反应少,可被临床推广.
作者:吕翠叶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80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组.围术期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人性化护理.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试验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均较高,统计学分析认为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患者围术期实施人性化护理对其术后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王善伍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2月90例肛周脓肿患者并随机分组.传统组给予切开引流手术,一次性组则实施一次性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肛周脓肿治疗效果、复发率、术前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一次性组患者肛周脓肿治疗效果高于传统组(P<0.05);一次性组复发率低于传统组(P<0.05);术前两组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一次性组生活质量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的应用效果确切,复发率低,可缩短疗程,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李丽 刊期: 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