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敏
目的:探究中药联合柳氮磺吡啶和氨甲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纳入的时间段为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采用单双号来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单号为观察组(n=40),采用中药联合柳氮磺吡啶和氨甲蝶呤治疗;双号为对照组(n=40),仅使用柳氮磺吡啶和氨甲蝶呤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情况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的差异较大(P<0.05);同时,在观察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有3例,占7.5%,两组间进行比较的差异明显(x2 =5.5411;P<0.05).结论:中药联合柳氮磺吡啶和氨甲蝶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黄南雁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探讨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联合血红蛋白(Hb)电泳在地中海贫血筛查中的应用价值,避免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出生.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来我院建立档案的孕妇239例作为地中海贫血出生筛查对象进行血细胞分析,分别进行MCV、MCH检测,MCV、MCH联合Hb电泳检测,对比观察两组检测结果,分析检查灵敏度与特异性.结果:MCV、MCH联合Hb电泳检测组阳性率为16.74%,MCV、MCH检测组阳性率为20.0%,Hb电泳检查阳性率为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α地中海贫血21例(8.79%),疑似β地中海贫血19例(7.95%).结论:采用MCV、MCH联合Hb电泳法对孕妇进行产前地中海贫血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安全、简便、经济实惠,而且准确度很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军垣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唑来膦酸(密固达)联合PKP技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就诊及治疗的20例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10例.对照组给予PKP技术治疗,试验组给予唑来膦酸联合PKP技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股骨近端骨密度(BMD)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实施唑来膦酸联合PKP技术治疗的效果较好.
作者:魏入帅;李诚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6例AD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A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痛多为常见的首发症状,好转或治愈出院31例,死亡3例,签字放弃治疗出院2例.结论:AD的早期预检分诊、诊断治疗、重视心理护理、缓解疼痛、控制血压和心率、可以减少并发症并降低死亡率.
作者:莫景书;杨起;李海娟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危重患者154例,分成休克组及非休克组,分别监测有创及无创动脉压,每5min记录一次数值,持续24h,分析监测结果.结果:休克组患者有创动脉压监测结果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9.80kPa (s=1.95)、6.28kPa(s=1.87),持续监测无创动脉压,结果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3.33kPa (s=2.74)和7.62kPa(s=2.45);其中,有创动脉压测量指标相对无创动脉血压监测数值偏低(P<0.05).结论:监测ICU危重患者的有创动脉血压水平,能够及时准确显示血压实际波动情况,结合优质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罗建英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上环手术操作过程中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上环手术妇女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5例术中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术中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的焦虑、抑郁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4%)明显低于时照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环手术操作过程中对受术者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受术者的心理状态,缓解不适感,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云霞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穿刺活检的临床价值,为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10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血常规化验,记录相关检查结果;使用23G的细针进行穿刺抽吸活检,取标本涂片进行病理学诊断,分析10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病理诊断情况.结果:10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穿刺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4例,占比13.46%;甲状腺髓样癌患者4例,占比3.85%;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50例,占比48.08%;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20例,占比19.23%;甲状腺腺瘤患者16例,占比15.38%.结论: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能够确定甲状腺结节的性质,从而根据诊断结果制订治疗方案,值得应用.
作者:张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临床诊治及治疗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36例骶尾部畸胎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对所选的患儿中的24例进行了随访观察,中位随访时间为46个月,23例患儿良性畸胎瘤随访期间未见复发,1例成熟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患儿术后化疗6个疗程后复发,实施二次手术.结论:小儿骶尾部畸胎瘤主要为良性,通过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术后将尾骨完整切除,避免肿瘤破溃是预防肿瘤恶变和复发的关键措施,彻底手术切除恶性畸胎瘤同时辅助化疗能够达到良好的生存率.
作者:张莹;段昀盈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无主机血透临床的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收治的急慢性肾衰并发症33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的方式,分析并总结33例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基本信息.结果:通过对资料信息整合,本次研究所纳入的33例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接受无主机血透治疗之后,心悸、呕吐、恶心、胸痛等临床表现均得到显著的改善,各项有关指标均得到一定的缓解.结论: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应用无主机血透方案进行治疗,有效、安全、操作简便,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升,可将其作为临床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并发症患者的佳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应用.
作者:阿丽娅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究质量持续改进在提升儿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4例儿科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儿科护理管理方式,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护理的模式,对比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在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之后,两组患儿康复都比较顺利,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实施质量持续改进效果显著,护理人员护理意识和效率提高的同时,患儿家属也非常认可,值得推广.
作者:曾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浆游离3-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和3-甲氧基肾上腺素(MN)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41例有嗜铬细胞瘤筛查指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收治的75例非嗜铬细胞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NMN和MN水平,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游离NMN和MN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治疗前,嗜铬细胞瘤组患者的血浆游离NMN和MN水平明显高于非嗜铬细胞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嗜铬细胞瘤组患者的血浆游离NMN和MN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MN和M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0(s =0.003)和0.786(s =0.021),血浆NMN在225 μg/L时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和99.5%,血浆MN在89.6μg/L时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2.8%和100.0%.结论: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游离NMN和MN简单有效,且血浆NMN和MN诊断嗜铬细胞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可作为临床筛查嗜铬细胞瘤的理想方法.
作者:吴俊锋;李小玲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等效生物剂量.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甲组患者的等效生物计量为65~ 75 Gy,平均等效生物剂量为72Gy.乙组患者的等效生物剂量为76~ 85Gy,平均等效生物剂量为80Gy.丙组患者的等效生物剂量为86~ 100Gy,平均等效生物剂量为90Gy.1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放疗结束后应用NP方案进行化疗4个周期.比较三组患者的相关治疗有效率.结果: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之后,三组患者之间的治疗有效率并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治疗后9个月之后,丙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甲组,治疗12个月后,丙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甲组和乙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对机体内其他正常细胞和组织产生的伤害较轻.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等效生物剂量90Gy左右时,治疗有效率较高,复发率相对较低.
作者:陈庆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下段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小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修复部位:小腿下段7例,踝部4例,足跟2例,足背4例.致伤原因:外伤后骨及肌腱外露15例,足背、足跟后慢性溃疡2例;皮瓣大为12cm×6cm,小为5cm×4cm.结果:17例中15例完全成活,1例修复足背创面皮瓣远端浅表皮缘坏死,1例修复足背近1/3创面皮瓣远端1/5坏死;随访10个月至3年,术后足外缘皮肤麻木、感觉迟钝,随术后时间延长感觉有不同程度恢复;皮瓣色泽、质地、弹性良好、耐磨,但感觉较差.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创伤小、操作简单、易掌握,可有效地修复小腿及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徐刚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优化院前急救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我院接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33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参与本次研究的33例患者在入院前采用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流程进行院前急救,对患者救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33例患者经过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流程急救后,24h运转时间为22.5min(s=3.5);有30例被成功运转至我院接受治疗,死亡3例,有效救治率高达90.9%.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优化院前急救流程可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桂将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阴道和腹部联合超声检查在异位妊娠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异位妊娠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阴道超声检查及经腹部超声检查检查,对比单纯经阴道超声检查、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及漏诊率,并对比经阴道超声检查与经腹部超声检查的检查结果.结果:单纯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为77.78%;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为75.56%;阴道和腹部联合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8.89%.经统计学分析,单纯经阴道超声检查、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单纯检查方法与联合检查方法相比,诊断准确率差异显著(P<0.05).在孕囊、异位妊娠包块及盆腔积液等阳性检出率方面,经阴道超声检查显著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P<0.05).结论:临床上采用阴道和腹部联合超声检查的方式诊断异位妊娠,可以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便于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使患者恢复健康,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徐文倩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经四逆加味汤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给予西医(同对照组)与中医(四逆加味汤)联合治疗,记录两组连续治疗2周后疗效.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86.67%)较对照组70.00%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给予西医、中医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给药.
作者:杨永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不同的抗生素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药学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24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头孢克洛组、头孢氨苄组、阿奇霉素组、盐酸左氧氟沙星组各60例,对4组的药学作用进行分析.结果:4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抗生素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均可取得理想的药学作用.
作者:张沛 刊期: 2017年第13期
良好的护理对呼吸科患者的康复是很重要的,在住院患者中又以老年人居多,而对老年人的护理也是一个难点.本文分析了老年人身体和心理上的特征,在对老年人做常规护理时,注重护理过程的安全,尤其是重症患者的护理,并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其合理的心理护理,助其早日康复.
作者:祁爱凤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了解高港区2010-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流行趋势和影响因素,为有效地防控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6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手足口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6年高港区共报告手足口病12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0.15/100000,全年每个月均有发病,有两个发病高峰,每年4-7月和10-12月,部分年份为单高峰.1~5岁人群发病多,占总病例的88.59%,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78∶1,托幼机构共聚焦性发病12起.实验室诊断280例,病原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其他肠道病毒为辅.共有11例重症病例,死亡1例,均为EV71感染.结论:手足口病的疫情处于高发态势,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和性别差异,在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作者:陈翠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出现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外科手术切口未感染患者120例为参照组.通过对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护理方案.结果:影响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合并疾病、住院时间及营养状况等.经统计学分析,研究组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对外科手术患者选择佳时机实施手术,并充分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工作,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能够进一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促使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作者:钟桂兰 刊期: 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