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范学文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型, 当归拈痛汤加减,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中对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实施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半年期间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型患者58例,将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实施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的患者组命名为研究组,实施来氟米特,甲胺蝶蛉治疗的患者组命名为参照组,治疗时间共持续8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达89.65%,参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5.52%,经过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中对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型患者实施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其临床治疗效果较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牙槽嵴劈开术在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种植牙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种植牙患者通过牙槽嵴劈开术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入院的上颌牙列缺失患者40例,通过牙槽嵴劈开术进行治疗,同时植入种植体65枚,种植修复时间为术后6个月时,并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诊.结果:术后6个月时,有3枚种植体出现失败的情况,失败率为4.62%,其他62枚种植体稳固性良好,通过烤瓷修复治疗后,十分美观;增加了牙槽嵴的宽度,幅度在4~5mm,平均增幅为4.4mm;有较好的种植体骨结合;种植区内软组织恢复情况较显著;对患者进行2年时间的追踪随访,其结果为没有出现种植体失败的情况.结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种植牙患者通过牙槽嵴劈开术治疗后取得的临床成效显著,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董奎;左德崴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蓝氧液促进糖尿病患者感染性足溃疡愈合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蓝氧液(三氧液,臭氧液)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感染性足溃疡愈合的疗效.方法:将2型糖尿病感染性足溃疡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蓝氧液疗法)30例,对照组(常规疗法)28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蓝氧液作为治疗糖尿病感染性足溃疡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翠连;申汉舟;吴腾;阿拉腾;史建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急诊内科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急诊内科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主要方法,并评价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61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诊疗过程,总结治疗要点 结果:经过治疗后,61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均未出现并发症、后遗症.结论:对于急诊内科收治的酒精中毒患者而言,急救过程中运用综合性治疗的效果较好,患者的意识恢复较快,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潘天凤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及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早期阶段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手术结束后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结果:经统计,所有患者中出现症状性血管痉挛59例,恢复良好40例,中度残疾17例,2例死亡;对118例患者跟踪随访半年并未发现再次出血情况.结论:针对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进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或介入动脉瘤栓塞术,且术后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可有效预防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闫建敏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分析并总结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诊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对他们同时实施骨折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手术.结果:手术后随访,发现所有患者的骨折部位损伤均顺利愈合,有3例患者韧带出现松弛,其余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胫骨平台骨折合并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而言,建立较为稳定的骨性平台以后,实施韧带修复手术,具有良好的恢复效果.

    作者:尹书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超声荡洗对根管预备后疼痛及疗程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荡洗对根管预备后疼痛及疗程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选择本院接收的慢性牙髓病、根尖周病患者18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情况和治疗情况.结果:慢性根尖周炎患者中,试验组患者根管预备后疼痛程度、复诊次数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牙髓炎患者中,试验组患者根管预备后疼痛程度、复诊次数与对照组并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荡洗能减轻慢性根尖周炎患者根管预备后的疼痛,可减少患者复诊次数,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缺血性小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初步分析

    目的:探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的评估应用,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并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0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作为小卒中组,10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均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记录各项得分.结果:小卒中组的MMSE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计算力和延迟回忆认知功能水平下降(P<0.05);MoCA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执行、注意和延迟回忆认知功能水平下降(P<0.05).小卒中组和对照组的MoCA与MMSE总得分成正相关(P<0.05),MoCA对MMSE达到正常值范围内的小卒中组的认知功能障碍检出率是49.3%.结论:小卒中患者的MMSE和MoCA评分均有降低,但MoCA相对MMSE敏感性较高,对评价其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相对更为全面和客观.

    作者:卢宏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手术联合光动力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观察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光动力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诊治的37例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抛硬币的方式将患者分为正面观察组(20例)与反面对照组(17例).对照组仅给予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手术联合光动力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一期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切除联合光动力治疗皮肤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疗效良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何文丽;刘国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葛酮通络胶囊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效果及其部分机制研究

    目的:探索葛酮通络胶囊对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及部分机制.方法:选取本院160例脑卒中后伴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药氟西汀,观察组加服葛酮通络胶囊,治疗28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汉弥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以及血清中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的浓度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和HAMD量表评分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则显著升高;两组患者血清中Glu浓度明显降低,GABA浓度显著升高.结论:葛酮通络胶囊对卒中后抑郁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体内Glu和GABA的水平,调节其平衡有关.

    作者:孙延昌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断方法,并对其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6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惠儿均经病理学确诊,以治疗方法不同为分组依据,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33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而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潘立酮与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联合治疗的33例患儿作为试验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中,采用电子胃镜、幽门螺杆菌检验及影像学检查联合诊断,可将小儿消化性溃疡、胃炎及肿瘤等病变排除,以此作为治疗依据,在其治疗中采用多潘立酮与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联合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龙飞;杨蕾华;张智民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利巴韦林与维生素C辅助治疗早期病毒性感冒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维生素C辅助利巴韦林治疗早期病毒性感冒的临床效果,探讨联合用药治疗早期病毒性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6例早期病毒性感冒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者采角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利巴韦林与维生素C辅助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利巴韦林治疗,联合维生素C对早期病毒性感冒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佳.

    作者:李金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糜烂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研究并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与宫颈糜烂的相关性,以便临床更好地预防与治疗宫颈糜烂及其相关病变.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 ~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84例宫颈糜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二代杂交法检测患者宫颈脱落的细胞,并按各个患者感染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Ⅰ、Ⅱ、Ⅲ度宫颈糜烂患者,统计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糜烂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采用二代杂交法检验的184例宫颈糜烂患者中,Ⅰ度宫颈糜烂患者的感染率为12%、Ⅱ度患者的感染率为35.1%、Ⅲ度患者的感染率为46.7%.HR-HPV感染率与宫颈糜烂程度等级间差异显著(P<0.05).同时,随着宫颈糜烂等级程度升高,HR-HPV的病毒载量也明显升高.而单纯型(50)、颗粒型(74)及乳头型(60)宫颈糜烂患者中HR-HPV感染患者各有14例、18例和20例.即HR-HPV感染情况同宫颈糜烂类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HR-HPV感染与患者宫颈糜烂程度密切相关,也是影响宫颈糜烂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视HR-HPV感染的检查及检测,防止HR-HPV感染是预防宫颈糜烂癌变的重要手段,值得重视.

    作者:夏艳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对疾病控制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在糖尿病疾病控制中患者行为改变的控制效果.方法:选择我县楚江镇范围确诊的糖尿病患者88例进行分析,选取时段为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在给予常规健康宣教基础上给予行为改变训练.干预后将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干预后,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较优,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糖尿病疾病控制中对其行为进行改变干预,可对患者疾病进行有效控制,优化血糖水平,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蒋平安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改良输尿管膀胱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探析

    目的:探讨改良的输尿管膀胱吻合术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方法:选择30例行输尿管吻合术的患者,术中将引入膀胱内的输尿管管口行乳头状吻合,膀胱外行输尿管膀胱浆肌层包埋.结果:对上述30例患者术后随访2~3年均无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尿瘘等手术并发症.结论:改良输尿管膀胱吻合术——输尿管膀胱浆肌层包埋+输尿管翻转乳头样吻合有效避免了传统输尿管膀胱吻合术的手术并发症,疗效肯定.

    作者:李焕荣;付玉国;车成栋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对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在肾病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5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本院同期体检的健康者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IgE,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IgA、IgM、IgG、补体C3,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gE、Ig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IgG、C3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I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在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应用.

    作者:张健倩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羊膜覆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新鲜羊膜在真菌性角膜炎、角膜溃疡的治疗及恢复过程中的效果,减少角膜溃疡穿孔导致眼球摘除的风险方法:选择201 2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26例真菌性角膜炎角膜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26例患者于我院就诊后表现出的临床特征,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统计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21(80.78%)例患者的角膜炎症得到控制,溃疡愈合,角膜恢复一定透明度,视力提高;3例炎症加重、羊膜移植片溶解,再次行结膜瓣角膜覆盖术后角膜结膜化愈合,视力下降为光感;2例角膜溃疡穿孔行眼球摘除术.结论:羊膜覆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何春燕;曾琳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进行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方法、效果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收治消化道癌变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进行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的观察和分析.结果:完全切除50例患者病变部分,其中20例患者采用EMR切除病灶、6例患者采用ESD分片切除病灶、24例患者采用ESD完整切除病灶.EMR手术时间平均为40.4min(s=4.7),ESD手术时间平均为80.2min(s =9.0).术后病理结果中胃息肉8例、胃早癌10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2例、结肠息肉20例.经ESD和EMR治疗50例患者的一次切除率96.0%(48/50)、出血率14.0%(7/50)、穿孔率10.0%(5/50).术后半年至一年随访中,50例患者复发率为0.结论:采用EMR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疗效显著,具有较低的复发率,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保雪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冠心痛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以我院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给予观察组多层螺旋CT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及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4项指标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冠心病的准确度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刘颖;马乐艳;刘忠啸;王晓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10例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0例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LAVH,试验组),40例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LIH,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LAVH具有操作简单、应用广泛等优点,LIH效果确切,但术后创伤大、恢复慢,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

    作者:李怡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 性激素检验对不孕症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不孕症诊断中应用性激素检验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妇科2015年9月至2016年1 1月收治的57例不孕症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在我院妇科室内进行性激素检验的58例正常女性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性激素检验,观察两组患者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黄体酮(P)、雌二醇(E2)这6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性激素指标发现,观察组患者LH、PRL、FSH、T等指标数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P、旺指标上,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孕症诊断中,性激素检验价值显著,能够为不孕症的诊断提供相关数据支撑,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开展治疗.

    作者:邓翔 刊期: 2017年第05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