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在肝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夏元华

关键词:超声引导下, 胸椎椎旁神经阻滞, 肝部分切除术
摘要:目的:探讨在实施肝部分切除术的治疗过程中,分析实施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神经阻滞(TPV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肝部分切除术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TPVB+喉罩吸入全身麻醉,对照组行喉罩吸入全身麻醉;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时间、患者补液量、尿量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等.结果:在手术时间、患补液及尿量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PACU停留时间及手术过程中舒芬太尼使用量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部分切除术患者,临床选取超声引导下有效实施TPVB+喉罩吸入全身麻醉,可以将PACU停留时间显著缩短,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腹腔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胸、腹腔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衡阳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86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微创手术,其中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50~82岁,平均64.20岁(s=10.16).手术采用胸腔镜下游离胸段食管并清扫淋巴结,腹腔镜下游离胃、制作管状胃,行食管胃左颈部机械吻合术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枚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及术中大出血.手术时间270~380min,术中出血量50~550ml,术后3~10d拔除胸腔引流管,术中清扫淋巴结10~ 19枚,其中13例发现淋巴结转移.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6例(7.0%),声音嘶哑8例(9.3%),肺部感染7例(8.1%),乳糜胸]例(1.2%),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住院时间9~20d.术后随访3~21个月,1例于术后10个月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复发、转移或死亡.结论:胸、腹腔镜联合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昌云;吴芳;宋银峰;屈云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进行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护理干预应用效果的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90例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护理干预,进行两组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对比.结果: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两项指标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项指标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时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开展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心理、生理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并显著降低患者手术应激反应.

    作者:吴金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胆汁酸和肝酶水平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胆汁酸(TBA)和肝酶指标对于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我院50例门诊产检ICP孕妇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体检和分娩的健康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TBA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检测,依据3项指标的检测水平,将ICP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各组间围生儿的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中,轻度ICP 23例,中度16例,重度11例,上述患者3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胎儿宫内窘迫、羊水粪染方面比较,重度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度组,中度和重度组显著高于轻度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胎龄、新生儿体重和Apgar评分方面,轻度组与对照组显著高于中度组和重度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妊娠期ICP的胆汁酸和肝酶指标升高,极可能是引起围生儿不良结局的重要原因;对孕妇进行积极的TBA、AST和ALT水平监控,有利于评估围生儿的预后,从而积极给予针对性处理.

    作者:蔡忠群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蓝光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作用研究

    目的:探究蓝光联合益君康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给予蓝光治疗,乙组给予蓝光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甲组有效人数32例,乙组有效人数38例,乙组总有效率95%,甲组总有效率80%,乙组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和乙组治疗前的血清胆红素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后第2天血清胆红素和第4天血清胆红素明显低于甲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采用蓝光联合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进行治疗,其作用明显,能有效减少临床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朱瑞;朱文达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罗浮山风湿膏药治疗风湿痹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罗浮山风湿膏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风湿痹型)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罗浮山风湿膏药、双氯芬酸钠乳剂(扶他林)治疗,治疗14d.记录膝骨性关节炎症状分级量化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治疗14d后,两纽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膝骨性关节炎症状分级量化积分、膝关节疼痛指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罗浮山风湿膏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风湿痹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翔;赵峰;尹辛成;赵凯;谢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临床护理路径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我科收治的哮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75% FRF,50% FRF,25% FR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治疗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哮喘患者较常规护理模式的患者,不仅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梁锦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盐酸西替利嗪合加味玉屏风散配合热敏灸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寒冷性荨麻疹采用盐酸西替利嗪合加味玉屏风散配合热敏灸治疗的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寒冷性荨麻疹共计64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组.32例治疗使用盐酸西替利嗪,设为对照组.其余32例设为试验组,给予盐酸西替刺嗪联合加味玉屏风散配合热敏灸治疗.治疗后比较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37%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寒冷性荨麻疹采用盐酸西替利嗪合加味玉屏风散配合热敏灸治疗疗效显著,建议推广.

    作者:赵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在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方法:以我疾控中心于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62例经HBV筛查确定感染HBV的产妇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样本,所有产妇均行自然分娩,根据产妇的预防接种情况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与免疫组(30例),对照组分娩前末给予药物干预,免疫组分别于孕28周、32周以及36周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抽取两组新生儿出生时与12月龄静脉血样本进行酶联免疫法检测,对比两组新生儿血液样本的HBsAg检测结果.结果:免疫组出生时与12月龄时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新生儿12月龄血清抗HBs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在孕期注射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控制乙肝病毒在母婴间的传播.

    作者:崇焕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呼吸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进行静脉留置针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留置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罗晓镜;李鑫;杨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加味藿香正气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藿香正气散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3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西咪替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藿香正气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藿香正气散在治疗慢性胃炎患者中有明显疗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欧阳付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原发性肝癌肝外侧支的血供动脉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探析原发性肝癌肝外侧支的血供动脉特点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的2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患者发生肝外侧支血供情况及介入治疗效果.结果:59例(21.1%)发生肝外侧支血供,其中肝外侧支动脉69条.经1次介入治疗后,肝外例支血供动脉发现率为6.8%,经多次介入治疗后,肝外侧支血供动脉发现率为14.3%,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69条肝外侧支血供动脉的插管成功率为91.3%,术后1周,52例(88.1%)患者的甲胎蛋白值下降.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肝外侧支血供动脉的概率较高,且分布复杂,给予介入治疗后,可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颜敏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置手术室质控小组6个,划分科室护士长、护士长、专科组长、质控人员4个层次体系,实行有效、系统、全方位的护理质量控制.结果: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实施质量控制管理模式之后(2016年),对比实施之前(2014年),科室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下降了72%,护理质量分数从实施之前的85.64%,上升到实施之后的95.78%,实施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手术室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应用效果显著,价值较高.

    作者:丁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泮托拉唑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实施泮托拉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的8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药物的治疗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泮托拉唑的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有一定临床疗效,但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使用泮托拉唑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戴丽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蓝光间歇照射辅助三联法治疗小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选择蓝光间歇照射辅助三联法对小儿病理性黄疸疾病加以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2月小儿病理性黄疸患者132例作为研究对象;安排所有病理性黄疸患儿家属通过抽签展开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茵栀黄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苯巴比妥三联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三联法+蓝光间歇照射辅助疗法;对比总胆红素水平.结果:在总胆红素水平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病理性黄疸患儿之间凸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病理性黄疸患儿,治疗方法选择三联法+蓝光间歇照射辅助疗法,可以成功将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加以改善,值得病理性黄疸疾病治疗过程中广泛普及.

    作者:白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牙科显微镜合并超声技术进行根管再治疗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牙科显微镜合并超声技术进行根管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根管再治疗患者86例进行研究,采用显微镜合并超声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02颗患牙,再治疗成功76颗,治疗成功率为74.51%;钙化根管治疗成功率为86.54%;塑化根管治疗成功率为75.00%;根管内器械折断治疗成功率为68.97%;钙化根管治疗与根管内器械折断治疗成功率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塑化根管治疗成功率与钙化根管治疗、根管内器械折断治疗的成功率的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科显微镜合并超声技术进行根管再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肝硬化伴肝性胸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肝硬化伴肝性胸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肝硬化伴肝性胸水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传统的肝硬化并发症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生长抑素和利尿剂药物配合限钠治疗,观察记录并发症情况,并做相应的临床分析.结果:两组肝性胸水患者的症状都有所减轻,观察组的效果较为明显(P<0.05).结论:药物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肝性胸水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向华;刘东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参苓白术散联合十六角蒙脱石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在治疗小儿腹泻患儿的过程中应用参苓白术散联合十六角蒙脱石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采取自愿原则在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小儿腹泻患儿中选取44例,并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所有患儿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2例患儿.进行对照组患儿治疗时应用十六角蒙脱石治疗,进行观察组患儿治疗时应用参苓白术散联合十六角蒙脱石治疗,对比两组患儿行不同疗法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对应性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显著更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在治疗小儿腹泻患儿的过程中应用参苓白术散联合十六角蒙脱石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更短,值得将其作为有效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Gitelman综合征在低钾血症中的比例探讨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的常见病因及Gitelman综合征在低钾血症中的比例.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住院治疗的低钾血症的患者207例,回顾性分析低钾血症的各种病因、发生率及探讨Gitelman综合征在低钾血症中的比例.结果207例低钾血症中,Gitelman综合征9例,占4.4%;前三位病因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61例(占29.3%)、甲状腺毒症性低钾50例(24.0%)、库欣综合征30例(14.3%);Gitelman综合征重度低钾人数多,平均血钾水平低(P<0.05).结论:低钾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之一,多由内分泌疾病引起;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慢性低钾血症的常见病因,而过去认为的罕见病Gitelman综合征可能有更高的患病率.明确低钾血症的常见病因,掌握各自的临床特点,对减少误诊漏诊率大有裨益.

    作者:邵长娟;韩正斌;马茜茜;杨娜;王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分析门诊细节服务管理对导诊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效果

    目的:探讨导诊护理服务应用门诊细节服务管理对其质量的影响.方法: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104例分为两组,两纽均接受相应导诊护理服务,而对照组52例患者未实施门诊细节服务管理,观察组52例患者则实施门诊细节服务管理,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探讨门诊细节服务管理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65.23(s=3.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13(s=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门诊就诊患者在实施门诊细节服务管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导诊护理服务,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医院护理质量.

    作者:刘艳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重性抑郁症的研究

    目的:了解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重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36例重性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两组均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小剂量氨磺必利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第1周和第2周研究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治疗后第4周和第8周末研究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氨磺必利应用于重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药效,控制病情快,在预防抑郁症自杀方面可能获益.

    作者:戴建磊;王恩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世界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