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气管内曲霉球的临床特征分析

蒋胜华;王继旺;查王健;姜鲁宁

关键词:支气管曲霉球, 支气管镜, 文献检索
摘要:目的:支气管曲霉球是一种新近定义少见的肺曲霉病,探讨该类型肺曲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以期通过该研究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该研究通过确诊2例支气管内曲霉球及对文献发表的29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气管镜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疾病常见表现有咯血、咳嗽、咳痰,影像学多表现结节或实变影,气管镜表现:主要表现新生物及坏死物阻塞支气管腔,可伴有支气管内实质损伤(和/或)空腔性病变。该病诊断是经气管镜见管腔内新生的肿物或坏死组织,活检物组织病理发现特征性菌丝即可确诊。结论支气管内曲菌球是肺曲霉菌病的少见类型,气管镜是其诊断及治疗的关键措施,对于当抗真菌治疗无效、肺内病变无吸收甚至增大时,应警惕合并肺部肿瘤的可能。
中国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硬质内镜辅助下行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的初步体会

    目的:介绍在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手术中使用硬质神经内镜的初步体会。方法2013年5月应用硬质神经内镜完成1例脊膜膨出和2例脊髓脊膜膨出的切除和修补术。男2例,女1例;中位年龄20个月(13~22个月)。手术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完成,全程应用硬质内镜观察,手术操作均在镜鞘外进行。结果3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硬质神经内镜可用于脊膜膨出和脊髓脊膜膨出的手术治疗,可简化手术过程,减少组织损伤。

    作者:吕健;权瑜;巩守平;张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两种预切开方法在逆行胰胆管造影困难性胆管插管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两种乳头预切开方法在困难性胆管插管的优劣。方法比较两种预切开方法在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插管时间(从预切开开始到导丝进入胆管的计时)的差异。结果插管成功率以针状刀预切开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插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困难性十二指肠乳头插管预切开,如导丝不能进入胰管,应首选针状刀预切开。

    作者:卢磊;周文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七氟醚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经喉罩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比较

    目的:观察和比较七氟醚或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小儿经喉罩纤维支气管镜(FOB)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拟行FOB检查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组(S组)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P组)。S组采用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的静吸复合麻醉方式,P组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全凭静脉麻醉方式。两组均置入喉罩并保留自主呼吸,经喉罩行FOB检查。记录入室后安静时(T0:基础值)、镜检前(T1)、镜检进行2 min(T2)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和脑电双频指数(BIS),评估麻醉效果,并记录镜检时间、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组T1时HR、MAP和SpO2明显低于S组、PETCO2明显高于S组;T2时MAP、HR和PETCO2明显高于S组、SpO2明显低于S组(<0.05)。S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P组(<0.05)。S组短暂呼吸抑制、检查中断率明显低于P组(<0.05)。结论经喉罩吸入七氟醚复合静脉瑞芬太尼用于小儿FOB检查,较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的全凭静脉麻醉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作者:王珊珊;张志捷;祁宾;冯伟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非X线引导引流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非X线引导下床边引流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收集该院行十二指肠镜治疗AOSC的临床病例,分析在非X线引导下床边使用十二指肠镜治疗AOS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在介入室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AOSC患者中,插管成功146例,插管成功率为93.6%(146/156),胆红素明显下降146例,内镜治疗成功率为93.6%(146/156),出现轻型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胆管炎和十二指肠乳头穿孔等并发症共18例,发生率为11.5%(18/156);在非X线引导下床边行十二指肠镜治疗AOSC患者中,插管成功13例,插管成功率为86.7%(13/15),胆红素明显下降12例,内镜治疗成功率为80.0%(12/15),出现轻型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和胆管炎并发症各1例,发生率为20.0%(3/15)。结论在非X线引导下床边十二指肠镜行超选胆管插管技术已经成熟,可以为部分AOSC重症患者或孕妇及不宜接受X线照射的患者解除胆道梗阻。

    作者:梁运啸;农兵;梁列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术前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早期胃癌治疗方式选择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EUS)在早期胃癌(EGC)治疗方式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51例单发EGC临床病理资料。分析EUS判断EGC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及影响因素,评价基于EUS选择EGC治疗方法的策略。结果 EUS对EGC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7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 cm、内镜下溃疡形成及病灶位于胃中上2/3是导致分期错误的危险因素(<0.05)。75.3%(107/142)的EGC病例通过基于EUS评估获得了适合的治疗。结论小探头EUS在EGC浸润深度评估及治疗方式选择中具有良好实用性,当病灶直径大于2 cm、合并溃疡形成或位于胃中上部时,应当谨慎对待EUS结果。

    作者:王警;吴齐;孙利;李子禹;步召德;苏向前;李士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镜下肿瘤电切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比较腹股沟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和经典入路闭孔神经阻滞,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操作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患者40个样本,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年龄35~9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血管旁入路组(V组,=20)和经典入路组(T组,=20)。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分别测定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记录每侧闭孔神经阻滞穿刺尝试次数、穿刺时间、穿刺过程中高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穿刺后大腿内收肌群肌力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V组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大于T组(<0.01);V组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少于T组(<0.01);T组出现2例穿刺过程误入血管,调整后注药,V组未见误穿血管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两组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大腿内收肌力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或<0.01);T组穿刺过程中高VAS评分明显高于V组(<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术后闭孔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异常及闭孔神经损伤等情况。结论与经典入路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腹股沟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定位准确,调整次数少,操作时间短,且安全、舒适、有效。

    作者:杜鑫丹;陶凡;黄焱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胃神经鞘瘤超声内镜下被误诊为胃间质瘤4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为了提高超声内镜(EUS)对胃神经鞘瘤的检出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5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和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例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胃神经鞘瘤但经EUS误诊为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EUS的影像特征并文献复习。结果4例胃神经鞘瘤均为女性且均为良性,胃镜下4例病灶均为单发,有3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底;EUS下病灶均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病灶处呈低回声团块,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未见钙化灶或囊性变;2例病灶周围可见光晕现象。文献复习发现:胃神经鞘瘤好发于女性;周围光晕现象可能为胃神经鞘瘤的特征性表现;钙化、囊性液化改变在胃神经鞘瘤中较少见,在胃间质瘤中较常见。结论位于固有肌层的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在EUS下很难区分;对病灶位于胃体、超声图像示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呈低回声、回声均匀、边界清楚的女性患者,需仔细观察病灶内部回声是否有钙化、囊性变以及病灶周围是否有光晕现象,综合考虑,除需考虑胃间质瘤外还要排除胃神经鞘瘤的可能性。

    作者:卢光荣;符竣惠;钟金伟;蔡振寨;吴昊;申苏建;薛战雄;黄智铭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宫腔镜子宫中隔切除术后妊娠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子宫中隔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宫腔镜下子宫中隔切除术(TCRS)后妊娠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宫腔镜下TCRS并有生育要求的随访资料完整的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前后妊娠结局差异以及术后妊娠相关因素。结果 TCRS手术前、后自然流产率分别为70.40%和19.39%,活产率分别为10.40%和7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患者年龄≥35岁者与<35者比较,前者术后自然流产率更高,活产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不同的宫腔操作次数、自然流产次数和中隔长度等术后妊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宫腔镜下子宫中隔切除术可明显改善妊娠结局。术后妊娠受患者年龄的影响,而与术前自然流产次数、中隔状态及术后治疗方式等可能无关。

    作者:刘尧芳;鲁照明;詹平;毛熙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微创单孔腹腔镜治疗卵巢囊肿患者手术入路方案研究

    目的: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三孔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该院住院拟行良性卵巢囊肿剔除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传统三孔腹腔镜治疗方式,观察组给予单孔腹腔镜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卵巢功能指标和美观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24和72 h的疼痛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和意外肠道损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与术前的结果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30 d后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细胞激素(FSH)含量均有提升,雌二醇(E2)含量有明显地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前两组患者E2、LH和FSH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后两组患者E2、LH和FSH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观察组患者的美观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单孔微创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剔除巢囊肿患者的治疗,在相同疗效的基础上,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感,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美观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淑芳;代霁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指南(2015版)

    随着对胆囊功能认识的逐渐提高,内镜微创保胆技术得到了广泛开展和普及,此项技术己在国内有了很大的发展,内镜微创保胆委员会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从而为该技术的实施提供指导和帮助。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手术方案在复杂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内窥镜括约肌切开术(EST)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复杂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采取的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EST+LC组(38例)和LCBDE+LC+ERCP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情况。结果 LCBDE+LC+ERCP组结石大直径、胆总管直径均大于EST+LC组,其结石数量明显多于EST+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与EST+LC组相比,ERCP+LC+LCBDE组单次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时间短,但其手术费用亦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取石成功率、中转开腹率及住院时间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ERCP+LC+LCBDE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9/42),EST+L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32%(10/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术后1d的血清直接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均轻度升高,术后3d两组患者各指标均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LCBDE+LC+ERCP以及EST+LC两种手术方案均是治疗复杂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其中LCBDE+LC+ERCP手术成功率高,手术时间较短,对较大的结石更有优势。

    作者:张建涛;吴畏;钱惠岗;陈光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超声内镜和多层螺旋CT对Borrmann Ⅳ型胃癌术前分期的比较研究

    目的:对超声内镜(EUS)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Borrmann Ⅳ型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的影像学术前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EUS和MSCT检查对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4.2%和79.2%(=0.009),分层分析表明MSCT对T3、T4分期的准确率高于EUS(T3:84.6% vs 57.7%,=0.032;T4:82.4% vs 41.2%,=0.032)。两者对N分期的准确率,均为56.3%(=1.000),无明显差异,EUS和MSCT对淋巴转移检查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83.3%/72.2%和66.7%/91.7%。结论 EUS更适合对早期胃癌分期,而已浸润至浆膜层及有远处转移的Borrmann Ⅳ型胃癌患者,应优先选择MSCT检查进行分期。

    作者:赵新浩;张福成;魏志;王要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腕关节镜监视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腕舟骨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经皮微创治疗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科2009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12例腕舟骨骨折患者运用关节镜探查腕关节并在腕关节镜监视下复位腕舟骨经皮微创螺钉固定,如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一期进行处理,术后1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常规行三维CT及MRI检查。12例患者均在伤后15d内进行手术治疗。结节部骨折8例,腰部骨折4例。年龄20~58岁,男7例,女5例,慢速车祸外伤6例,运动损伤4例,摔伤2例。应用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标准及Her-bert和Fisher腕舟骨骨折评价标准评价手术后随访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5个月,患者健侧为对照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合并TFCC损伤2例,为中央型。对术后6和12个月行常规X线影像学检查,术后6个月全部骨折愈合。术后12个月腕关节评分标准患侧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腕关节镜经皮固定腕舟骨骨折,具有复位精准,创伤小,不遗漏TFCC等损伤,康复较快等优点。

    作者:魏利成;雷光华;易汉文;胡伟国;何科;车国良;欧阳鹤鹏;兰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临床研究(附49例报告)

    目的:评价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该科自2012年1月-2015年8月对49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行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术中采用了“三明治”法进行尿道重建。结果49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15±0.29)h,术中出血量(60.25±20.29)ml,没有直肠损伤出现。患者术后1或2 d可以下地活动。术后病理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5例,切缘阳性13例。3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尿失禁,2例患者出现尿道狭窄。对其中46例患者随访1~43个月,5例患者出现生化复发。结论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治疗高危前列腺癌安全、有效。熟悉前列腺局部解剖及熟练掌握各种腹腔镜下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乔鹏;邢念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温度水灌注肠镜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水灌注对兔肠黏膜损伤和肠镜操作的影响。方法30只体重约1.6~2.5 kg的普通级、成年雄性家兔,随机分成3组:A组(35~36℃)、B组(37~38℃)和C组(39~41℃),行注水结肠镜检查,术中评估操作者满意度,术后光镜观察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3组肠黏膜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C组肠腔视野暴露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温水灌注肠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中39~41℃为佳温度。

    作者:黎明;毛淑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方式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方式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治疗膀胱癌的临床观察指标,评价腹腔镜技术在RC治疗膀胱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9年10月-2014年8月该院实施RC患者49例,其中腹腔镜组20例(A组)、开放组29例(B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等作为观察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资料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术中出血量A组低于B组[(416.66±232.73)ml vs (964.16±445.73)ml,<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A组低于B组[(14.93±2.72)d vs(19.50±3.16)d,<0.05)];术后并发症A组少于B组(<0.05);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分析两组临床观察指标,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治疗膀胱癌,在手术效果方面与开放手术相似,但其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恢复快和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远期疗效尚需要更多病例术后随访。

    作者:王晓东;王元林;石华;徐述雄;李凯;罗光恒;杨秀书;胡建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胰腺癌同步放化疗后放射性胃、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临床研究

    目的:描述胰腺癌放疗致放射性胃、十二指肠损伤的内镜下表现,研究放疗同步S-1(替吉奥胶囊)、吉西他滨化疗对放射性溃疡发生的影响。方法对空军总医院2010年2月-2015年5月胰腺癌单纯放疗及放疗同步替吉奥、吉西他滨化疗患者的放疗前、后上消化道内镜下表现进行自身对比研究。以Pearson χ2检验分析单纯放疗组与放化同步组的放射性溃疡发生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单纯放疗组、放疗同步替吉奥化疗组、放疗同步吉西他滨化疗组放射性溃疡发生率分别为44.1%(26/59)、50.0%(10/20)和46.7%(7/15);3组间放射性溃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97)。结论从胰腺癌放化同步对胃、十二指肠安全的角度考虑,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同步应用替吉奥、吉西他滨化疗,同步化疗与否对放射性溃疡的发生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郭小陪;魏华琳;陈晓;张夏璐;刘建辉;周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支气管内曲霉球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支气管曲霉球是一种新近定义少见的肺曲霉病,探讨该类型肺曲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以期通过该研究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方法该研究通过确诊2例支气管内曲霉球及对文献发表的29例患者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气管镜表现、诊断及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疾病常见表现有咯血、咳嗽、咳痰,影像学多表现结节或实变影,气管镜表现:主要表现新生物及坏死物阻塞支气管腔,可伴有支气管内实质损伤(和/或)空腔性病变。该病诊断是经气管镜见管腔内新生的肿物或坏死组织,活检物组织病理发现特征性菌丝即可确诊。结论支气管内曲菌球是肺曲霉菌病的少见类型,气管镜是其诊断及治疗的关键措施,对于当抗真菌治疗无效、肺内病变无吸收甚至增大时,应警惕合并肺部肿瘤的可能。

    作者:蒋胜华;王继旺;查王健;姜鲁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国医学工程》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右上腹瘢痕粘连下左上腹两新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改进策略

    目的:右中上腹腹膜炎、大切口手术及放疗后,腹腔镜下见右上腹广泛瘢痕粘连,在解离粘连、建立胆囊切除空间失败后,改从左上腹入路胆囊切除术,依具体情况,探讨建立器械通道和操作空间的可能性和实用性。方法自2001年5月-2015年5月有13例患者(有右上腹腹膜炎、大切口手术、放疗史)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发现右上腹广泛粘连,常规LC失败后,改从左上腹肝下脏面入路和肝镰状韧带入路建立手术器械通道,并沿肝脏脏面从上向下、从内向外解剖而建立胆囊切除空间,施行LC术。结果手术时间为70~155 min,平均117 min。13例有右上腹瘢痕粘连的病例,近创伤处粘连重远创则轻,经左上腹两条入路巧妙避开难以分离的瘢痕粘连面,均成功进行探查及切除术,建立器械通道及切除空间顺利,除手术时间较长外,无胃肠、胆管损伤。结论与距离呈负相关是后天性右上腹瘢痕粘连的特点,改从左上腹肝下脏面入路和肝镰状韧带入路,可避开瘢痕粘连轻松建立胆囊LC手术通道;再沿肝下及于胆囊周围由上向下和内侧向外建立胆囊切除空间,两条路径LC为切实可行的手术路径。

    作者:严顺新;仲召文;孙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内镜杂志

中国内镜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