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栋;兰世迁;官月萍;杨联坤
我院2001-02/2002-02诊断胃肠大息肉(>2cm),经分期分叶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1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孝永;赵春明;盛小艳;王徐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是目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众多研究表明,肿瘤细胞侵袭转移能力与其产生或诱导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能力密切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个由多个成员组成的蛋白水解酶家族,是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天门冬氨酸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4类蛋白水解酶中较为重要的一类,它们几乎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所有成分.
作者:程朋;叶鑫;张涛;张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以机械通气为主的综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2000年收治2例胸壁挫伤引起ARDS,积极采取以氧疗、呼气末正压通气、控制呼吸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Sp02达90%以上,PaO2>60mmHg,使ARDS的预后获得一定改善,终治愈.结果呼气末正压通气用于ARDS病人,可使萎陷的肺泡张开,改善肺泡弹性,提高肺的顺应性,减轻或消除肺泡渗出,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降低肺内静脉--动脉分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机械控制呼吸可避免呼吸作功而增加耗氧,有利于体力的恢复,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各项指标正常,使病人脱离呼吸机.结论病人应采取以机械呼吸为主纠正缺氧,有效控制基础疾病,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保证其它脏器功能正常,病情多能迅速缓解而恢复正常.
作者:刘清娟;王永侠;孙艳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对不同方式消化道大出血内镜下如何合理选用高频电、微波或热电极局部凝固止血治疗进行探讨.方法51例病人,小静脉出血和广泛点状渗血用微波(80~100mA×8s)或热电极(180~200℃×4s)凝固治疗,5例较大静脉出血予以热电极(230℃×6s)凝固止血.11例小动脉出血,4例结肠患肉予以高频电(电凝指数4.0,电切指数3.5)圈套摘除;5例溃疡出血予以热电极(250℃×6s)凝固止血,2例效果不佳再予高频电凝止血(电凝指数4.5);2例恒径动脉出血高频电凝止血(电凝指数4.5).结果50例病人经热凝固治疗后即刻止血,72h内无再度出血,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1例Dieulafoy病止血无效转手术治疗.结论根据高频电、微波、热电极的凝固特性、热效应差异和对胃肠粘膜损伤程度不同,针对不同方式消化道大出血内镜下合理选用不同热凝方法,可提高凝固止血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文剑波;王东;苏小青;文平;易春兰;李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索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因食管良恶性疾病术后吻合口疤痕狭窄患者,采用内镜放置钛镍网状记忆合金支架对狭窄进行持续14天的超长时间扩张后取出支架,并随访观察12个月以上.结果缓解梗阻有效率为100%,疗效稳定12个月以上.结论该方法安全简便经济,病人痛苦小,缓解期长.
作者:张跃清;连培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提高动脉血氧分压的有效措施.近3年来我科收治36例急性呼吸衰竭病人,采用反比通气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徐进;王兴珍;季淑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返流性胃炎在胃癌术后病人中时有发生.主要是由于胃切除及胃、空肠吻合术后原先的幽门括约肌功能受到影响,以致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胆汁、肠液和胰液)大量返流入胃,使胃粘膜遭到消化液的作用从而产生糜烂、炎症、出血等病变.
作者:李宝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1998-02/2001-11共收治慢性心力衰竭并低渗性病1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41~71岁,其中冠心病6例,肺心病3例,风心病3例,心衰病程1~9年.1.2临床表现本组表现为慢性心力衰竭,入院时心功能Ⅲ级14例,Ⅴ级8例.主要表现意识障碍、嗜睡9例,昏迷3例.
作者:卢连元;刘笑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脑血管病急性期后往往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病程长,恢复慢,出院后功能锻炼不当,可使治疗功亏一篑,而正确得力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因此,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显得非常重要,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按照整体护理的原则,通过责任护士对出院病人加强了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卢公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护理程序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核心[1],是临床护理中一个程序化的完整工作过程,是一种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的新的护理工作方法[2].近1年来,我科将护理程序应用于病人的护理操作并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余文琴;华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镜下胃癌的形态学变化与术后病理标本相关性.方法对100例胃镜诊断胃癌的病灶部位、大小形态、浸润、病理等与术后病理标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胃镜对胃癌定位与手术一致,胃镜观察病灶直径<1cm与手术符合率75%,有手术参考价值,>1cm基本不符,不能做为手术依据.胃镜对早期癌Ⅰ、Ⅱa准确率100%,Ⅱc、Ⅲ为33.33%.进展癌Ⅰ、Ⅱ、Ⅲ、Ⅴ型胃镜确诊率100%,Ⅳ型75%.胃镜活检病理准确率77%.病灶与淋巴转移:直径<1cm转移率25%.>2cm转移率97.22%.早期癌淋巴转移率25%,进展癌92.39%.随着癌组织由内向外浸润淋巴转移率增高.结论胃镜对胃癌的术前诊断、病灶定位、形态观察与手术病灶有一定相关性,对病灶大小、浸润及淋巴转移有一定局限性.
作者:李诚;高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我院于2002-08-02收治毒蕈中毒3例,经病人辩认及实物观查确认毒蕈为白毒伞.我科在洗胃、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成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粘膜脱垂的治疗方法,寻找其病因.方法本文通过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胃粘膜脱垂22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用雷尼替丁、黄连素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过敏药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58%,对照组总有效率24.78%.结论胃粘膜脱垂可能是一种过敏性病.
作者:郭锦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近年来国内外部分医院开展了用丙泊酚(即异丙酚)静脉麻醉无痛苦胃肠镜检查,据报告效果令人满意.因此,我科与麻醉科合作从2001年5月起开展了此项工作,目前共做35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凤兰;赵秀华;朱建新;瞿蕴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临床上对大剂量肾上腺素静注抢救心搏骤停复苏无效的病人常放弃进一步复苏,我们采用氨茶碱静注抢救治疗11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继学;武新宽;孔繁亭;刘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病例介绍例1,女,24岁,孕2产1,因宫内妊娠40天要求药物流产.尿HCG(+),B超检查胚囊1.8cm×1.5cm,无食物及接触性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一般检查正常.于2000-10-020开始常规服米非司酮25mg,2次/d,连服3天.
作者:聂明;闫庆霜;张玉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IST)临床比较少见,但近年来却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及文献复习作一概括性小结.
作者:徐友才;郭艳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高血压病及与其相关的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并以其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现将其常见并发症及其老年高血压病人的整体护理介绍如下.
作者:刘淑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MRCP和ERCP在诊治胰胆疾病时都有局限性,前者对十二指肠及总胆管下端、乳头的病变的诊断不如ERCP,尤其是不能进行治疗干预,而ERCP则受到病人、设备及技术水平的限制,将两者联合应用可起到互补作用,通过48例的实践探讨其提高诊疗水平的价值.方法将病例分为危重病例及非危重病例两组,并制订诊疗程序,危重组先行急诊ENBD,再行ER-CP和(或)介入治疗,病程中行MRCP,以明确诊断.而非危重组先行MRCP,根据病情行ERCP和(或)介入治疗.结果MRCP成功率100%,ERCP为93.8%,不成功的3例改行MRCP均成功,两者诊断符合率83.8%.根据制定的程序诊治胆胰疾病住院时间缩短,费用节省.两者联合应用明显地提高胆胰疾病的诊治水平,尤其对乳头癌、下段胆管癌、十二指肠乳头部憩室的诊断更为准确.MRCP明确了诊断后,可以使十二指肠镜的介入治疗一步到位.结论ERCP在病人、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局限性可由MRCP来替代,而MRCP已达到ERCP的单纯诊断水平,MRCP对十二指肠、乳头部病变及不能干预治疗的局限性可由ERCP所互补,两者联合应用诊治胆胰疾病是目前有效、先进的手段,如按诊治程序执行可减少漏诊及误诊.
作者:李玉明;陆华生;钱俊波;王亚民;葛振明;陈天敏;黄胜;巴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索TTV DNA在肝组织表达特点.方法选择TTV DNA高保守区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扩增法,以地高辛标记TTV ORF1部分基因序列,合成Gla,G2b两种亚型的双链TTV DNA探针.应用巢氏PCR法筛选出TTV DNA阳性的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肝组织标本共60份,同时用两种探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TTV DNA主要见于肝细胞、肝癌细胞的细胞核内,极少数肝细胞胞浆内TTVDNA呈弱阳性.TTVDNA阳性细胞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组织中均呈散在分布.肝癌组织与癌周组织中TTVDNA阳性细胞密集程度差别不明显.结论TTV是一种嗜肝病毒,TTVDNA在被感染肝组织及肝癌的细胞核内表达及复制.
作者:朱惠明;姜岭梅;黄勋;周伯平;乐晓华;徐六妹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