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俊;孙志为;金焰
胃大部分切除后常有许多并发症的发生,现就我院1979~2002年对残胃258例检查结果及完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安海;赵逵;文学铨;熊弦;刘同英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分析重症急性胆管炎内镜鼻胆管引流治疗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1992~2001年间135例因胆石引起的重症急性胆管炎患者行鼻胆管引流治疗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治疗方法及对并发症的影响.结果: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有效地控制了感染,改善中毒症状,为择期手术创造条件;引流术后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确诊率,减少胆道残留结石.结论:鼻胆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胆管炎可减少手术盲目性,降低术后并发症.
作者:张新俊;孙志为;金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用纤维胆道镜行胆道检查取石的适应症及其优越性.方法:回顾2001年1月~2002年11月,26例胆囊结石继发或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患者用纤维胆道镜行胆道检查、取石与同期37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的同类患者进行总结、比较、分析.结果:26例患者均经胆囊管用纤维胆道镜行胆道检查、取石成功,术后住院时间短,安全有效.结论:对有适应证的患者,经胆囊管用纤维胆道镜行胆道检查、取石,具有优越性,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德福;徐国宏;张敏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对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治疗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4年来126例胆道结石病人,在行胆道手术及胆总管T行管外引流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经T行管窦道取出残余结石.结果:126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取石,结石取净率94.4%.结论: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有显著效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马冬岩;谢强;孙玉华;章及晓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总管下段及周围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行ERCT及B超检查,部分患者行CT检查.并将ERCP与B超、CT对胆总管下段疾病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1例均由ERCP确诊并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其中胆总管结石41例、胆总管癌6例、壶腹部癌5例、胰头癌6例、十二指肠乳头炎2例、胆总管胆泥沉积1例.ERCP对结石及肿瘤的诊断分别为97.5%、90.9%与CT66.6%、33.3%;B超58.5%、36.3%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ERCP可清晰地观察整个胰胆管形态,对胆道及壶腹部肿瘤、胆总管下段结石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林琪 刊期: 2003年第07期
耐多药肺结核主要由于患者间断治疗、疗程不足或有的医务人员用药不当造成.本研究用纤支镜局部用药+全身化疗与单纯全身化疗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蒲德利;唐国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的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01年8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2*!926例次,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检出大肠隆起性病变共608个,非肿瘤性病变189个,占31.1%,其中增生性息肉114个(18.8%),炎性息肉56个(9.2%),P-J息肉4个(0.7%),幼年性息肉15个(2.5%);腺瘤性息肉260个,占42.8%;进展期癌159例(26.2%).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95.2%(180/189);而在腺瘤性息肉中,Ⅱ、ⅢL、Ⅳ型腺管开口分别占26.5%、56.9%、16.5%,尤其是管状腺瘤,Ⅱ型腺管开口伴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的百分率为33.3%,ⅢL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57.3%,而Ⅳ型腺管开口伴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者为71.4%;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结论: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白岚;万田谟;姜泊;周殿元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汽化膀胱颈(TUVBN)治疗老龄高危女性膀胱颈梗阻(BNO)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老龄高危女性BNO的TUVBN临床资料.结果:汽化后1~3周内恢复自行排尿6例,延长至5~6周恢复自行排尿2例.不能恢复自行排尿而间歇导尿1例.术前慢性尿潴留组汽化后尿动力学指标和恢复自行排尿能力均优于术前急性尿潴留组.结论:应选择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属代偿期的老龄高危女性BNO行TUVBN疗效较好.汽化膀胱颈深度和尿道长度应有可视参照物标定和遵循个体化原则以免发生汽化并发症.注意同时发现和处理腺性膀胱炎.
作者:金洪海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残胃病变的规律、特点及可能有效的检查、预防、治疗方法.方法:对1980年~2001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行胃镜检查残胃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内镜诊断残胃病变共328例,BⅡ氏手术术后胆汁返流性胃炎和残胃溃疡、残胃癌发生率显著高于BⅠ氏手术(P<0.05),倒次全切术术后残胃复发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Ⅰ氏和BⅡ氏手术(P<0.01),贲门癌和食管下端癌术后的残胃复发癌发生率显著高于胃癌(P<0.01).结论:严格掌握胃手术适应症、注意术式的选择、术后定期复查胃镜和常规活检、常规口服抗胆汁返流和保护胃粘膜药物可能早期发现残胃癌,改善残胃病变预后.
作者:赵亮;刘军;沈磊;沈志祥;罗和生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洛赛克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41例患者随机分为洛赛克治疗组(A组)及使用安慰剂的对照组(B组),A组(132例)分别于术前1d,当日及术后1d给予洛赛克(40mg/d,静脉滴注),B组(109例)给予安慰剂.术前、术后3h及24h检测血清淀粉酶(参考值10~120U/L).结果:A组有4例(3.03%),B组有9例(8.26%)发生急性胰腺炎(P<0.05),A组有33例(25.00%),B组有58例(53.21%)出现高淀粉酶血症(P<0.01).结论:洛赛克能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作者:汤晓怀;杨传春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对食管、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6例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患者,用超声胃镜水囊法或水囊法结合水充盈法检查.结果:245例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患者明确诊断,诊断率95.7%,明显高于胃镜(66.0%)和钡餐检查(53.1%);97例手术患者超声胃镜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为91.8%.结论:超声胃镜检查对食管、胃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宗春华;徐雷鸣;陈惠芳;许幼如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腹痛查因病例中诊断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1999年8月~2003年1月间应用腹腔镜技术对急性腹痛22例病人诊治效果的分析.结果:20例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探查及治疗,2例中转开腹.结论:腹腔镜技术对腹痛查因的病例在诊断及治疗过程中不失为一种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
作者:陶霖玉;冯铎;杨超;谢有志;喻军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讨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急危重病房(ICU)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床旁应用便携式纤维支气管镜对55例慢阻肺和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吸痰、取痰细菌培养、管和支气管肺泡灌洗.结果:40例显效,10例有效,有效率达90%;痰培养55例阳性率80%,准确性88%;经鼻气管插管36例次,成功率100%;经气管导管行支气管肺泡灌洗40例次,与未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者比较明显缩短上机时间P<0.05.没有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呼吸ICU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合并重症肺部感染的呼吸衰竭的患者,是一种安全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黄灿成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讨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应用十二指肠镜进行病因诊断及实施内镜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行ERCP及行EST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ERCP检查明确胆道器质性疾病25/64,占39%,行EST者16/25,占64%,均解除症状,诊断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35/64,占54.6%,全部行EST,有效率32/35,占91%,行ERCP、EST失败4/64,占0.06%.结论:十二指肠镜下ERCP术对胆道术后综合症诊断有重要意义,同时EST技术针对病因治疗有重要作用.
作者:吕建忠 刊期: 2003年第07期
我院1994年5月~2002年9月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用活检钳进行小儿道内异物摘取82例,取得较好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吕燕平;沈绚梅;张萍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扩张加射频治疗重度癌性食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经内镜、病理和X线钡餐确诊的104例重度癌性食管狭窄患者,分为扩张加射频治疗组和支架置入对照组,对其近期、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和治疗经费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扩张加射频治疗重度癌性食管狭窄近期疗效明显,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且治疗费用远低于食道支架置入术,而两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易为患者接受.结论:扩张加射频治疗重度癌性食管狭窄不失为目前较理想的姑息疗法之一.
作者:刘昱辰;谷中红;肖志红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使盆腔脓肿得到早期诊断及早期有效治疗,防止近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寻求佳诊治方法.方法:对10例确诊或怀疑盆腔脓肿者进行腹腔镜术,镜下进行盆腔粘连松解、输卵管积脓引流、逆行冲洗、病灶清除、盆腔冲洗等操作,术后应用抗生素治疗.结果:10例患者很快明确诊断同时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症状体征迅速消失,均痊愈出院.结论:腹腔镜结合抗生素是目前诊治盆腔脓肿的佳有效方法.
作者:孙信;薛敏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实施EPBD术38例,应用气囊将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扩张至8mm,直接用取石网篮取石,当结石较大时先行机械碎石网碎石后再取石.术后鼻胆管引流,并造影复查.结果:37例成功完成EPBD,36例在EPBD后清除结石,7例附加机械碎石术.37例中,2例十二指肠镜下取石2次,1例再次ERCP时改为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取石.37例中无出血、穿孔、重症胆管炎或重症胰腺炎发生,无术后胆管明显积气;9例出现高淀粉酶血症,72h内恢复.结论:EPBD后取石具有与EST后取石相近的成功率,出血风险低,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并不高,机械碎石比例较EST术后为高.适用于10mm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但对较大结石也可应用.
作者:蔡开琳;王国斌;卢晓明;陶凯雄;王继亮;韩高雄;王春友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及复发率,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治疗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应用球囊扩张治疗并随访半年以上,比较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性别、年龄、病程、食管大径、球囊扩张直径、球囊扩张类型及扩张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球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率为100%,复发率为23.3%,复发组与非复发组在年龄及病程两方面存在差异,病程的回归系数为-1.358(P<0.05).结论:球囊扩张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有效的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病程是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治疗后复发的唯一预测因素.
作者:夏忠胜;朱兆华;钟英强;陈为宪;李楚强;王凌云;莫旭艳;陈勉穗 刊期: 2003年第07期
目的:总结经尿道联合应用电汽化与切割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尿道联合应用电汽化与切割治疗前列腺增生症36例.结果:平均手术操作时间68min,平均失血量85.8ml.术后主观症状评分,大尿流率,剩余尿均比术前有显著性改善(P<0.01).结论:经尿道联合应用电汽化与切割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可以兼容二者的长处,切割组织多,并发症少.
作者:童滨 刊期: 2003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