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压力性尿失禁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选择

夏清建;朱绍兴

关键词:尿失禁, 压力性
摘要:压力性尿失禁尿失禁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选择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案是很重要的.本文综述了压力性尿失禁发病机制的相关假说,针对不同类型的压力性尿失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及在治疗上的一些进展.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相关文献
  • 尿毒症毒素与肾间质纤维化及血液透析

    多种尿毒症毒素可诱导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的进行性发展使尿毒症毒素不断贮积,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透析是国际上公认的清除尿毒症毒素的有效方法,不同透析方式对致肾间质纤维化的尿毒症毒素的清除效果不一.寻找有效清除此类毒素的透析方式,对于早期采取措施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保护残肾功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胡国强;唐德燊;刘华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肾嗜酸细胞腺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ltoma)是一种临床较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随着病理诊断水平以及影像学技术的提高,使其和其他肾脏肿瘤得以区分开.本文拟对肾嗜酸细胞腺瘤的病理、诊断以及治疗作一个综述.

    作者:吕坚伟;黄旭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同源框基因:肿瘤与发育间的桥梁

    同源框基因是在自然界里高度保守的一类参与发育的基因.在机体的发育中,包括体节形成、器官形成等都需要同源框基因的参与.在发育过程中这类基因的缺失将造成畸形甚至胚胎死亡.在机体发育完成后,一部分同源框基因表达消失,而另一部分同源框基因则持续表达也维持细胞的分化状态.同源框基因对细胞增值、分化和死亡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肿瘤形成的过程中,细胞由分化向去分化发生转变,一些在已分化组织不表达的同源框基因又重新出现表达,而一些在已分化组织维持表达的同源框基因则失去表达.这充分说明了肿瘤与发育间存在的某些类在联系,为肿瘤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而同源框基因,也构成了肿瘤与发育研究间的桥梁.

    作者:马琪;陈昭典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血管紧张素Ⅱ和微炎症反应

    微炎症(microinflammation)是一种既不同于病原微生物感染,也不同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ion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低强度、慢性进展的特殊炎症过程.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中的重要成份,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除了血流动力学调节作用外,还调节了纤维化、细胞生长和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在微炎症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AngⅡ致微炎症作用及其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李敏侠;刘必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DNA错配修复基因与膀胱肿瘤

    DNA错配修复(MMR)通过纠正复制或重组过程中出现的错配碱基、诱导DNA严重受损的细胞发生凋亡,使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提高近1000倍.人类MMR蛋白在进化过程中是高度保守的,在链特异性错配修复和错配修复依赖性凋亡信号传导起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MR编码基因的失活可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特别是在一些简单的核甘酸重复序列,并导致一些肿瘤的发生.本文综述近年MMR系统在基因及分子生物方面以及在膀胱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松喜;曹林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骨桥蛋白在肾脏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骨桥蛋白(ostepontin,OPN)是分子量约为44kd的富含唾液酸的分泌型糖蛋白.它广泛存在于包括骨组织、肾脏在内的多种组织器官中,在细胞的趋化、聚集、粘附、增殖和迁移中起重要作用,与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对近年来骨桥蛋白在肾脏病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秦岭;陈江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H19基因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H19基因属于人类发育印迹基因.膀胱移行细胞癌中H19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和疾病进展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作者:董治龙;钟甘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膀胱癌根治术后原位新膀胱的研究进展

    尿流改道手术力求使病人接近生理性排尿,原位新膀胱手术(Orthotopic Neobladder)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任何行膀胱根治性切除的病人都有可能行原位新膀胱术,在选择病人时应考虑疾病分期、全身情况、本人意愿及依从性等.原位新膀胱在选材时既应考虑到所选材料对机体的生理影响,又应考虑到新膀胱的功能情况.目前为常用的原位回肠新膀胱手术方式主要有Hautmann术式、Studer术式、半Kock新膀胱、T型回肠新膀胱.原位新膀胱较其他尿流改道术有很多优越性,但标准的膀胱癌根治术加上原位新膀胱术是一个复杂的手术,有一定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而且,原位新膀胱是再造的膀胱,在储尿、排尿及控尿方面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作者:邢念增;闫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免疫应答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炎症反应对急性肾衰的发病作用关键,而宿主免疫应答基因的多态性又对急性病的易感性和程度有潜在决定意义.本文小结了目前主要的几个免疫应答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肾衰的相关研究及基因标志物对急性炎症反应严重程度所起的决定作用.

    作者:王玲;倪兆慧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膀胱小细胞癌-一种罕见的膀胱癌

    膀胱癌病理类型中95%以上为移行细胞癌,鳞癌和腺癌少见,小细胞癌则更为少见,迄今为止,全世界以英文报道的病例仅200余例.本文将对这一罕见疾病作一综述.

    作者:曹志彬;凌建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组织工程及干细胞技术在膀胱修复重建中的研究进展

    各种原因造成膀胱的损伤或缺失往往需要进行膀胱的修复乃至重建,临床上常用胃肠道作为膀胱的替代材料,但因其与泌尿系组织结构及生物特性不同而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组织工程及干细胞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则可望为膀胱的修复重建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

    作者:刘伟鹏;王共先;汪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微量白蛋白尿、肾脏及心脑血管病变早期标志和治疗靶点

    近期大量研究发现,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及整体人群,微量白蛋白尿是肾脏病变及心脑血管病变的早期重要标志,也在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相关病变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近的研究结果提示微量的蛋白尿可被作为比较简单而且十分有价值的治疗靶点,其敏感性优于血压[1].

    作者:邹和群;李宓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新靶点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糖尿病肾病(DN)发病过程中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下游调节因子,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活化以及细胞外基质产生、积聚等功能.现就CTGF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理功能,CTGF在D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CTGF作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标志以及以CTGF为靶点治疗DN的价值和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涂晓文;陈香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非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方案在肾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作为肾移植后免疫抑制药物的核心成分已经超过40年,其作为免疫抑制方案的核心成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其明显的毒副作用,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儿童发育迟缓等,导致患者终死于感染和心血管疾病,从而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肾移植患者长期治疗的费用.由此人们对激素在肾移植中的长期应用产生了忧虑,国内外众多移植工作者开始探索少用和不用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因此,如何尽量减少或早期撤除糖皮质激素以减少其不良反应,发展非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方案(glucocortocoid-free immunosuppressive regimen)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史燕军;贾瑞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尾加压素Ⅱ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尾加压素Ⅱ是一种循环内分泌激素,研究认为主要与心血管疾病,参与调节血管稳定有关.然而随着尾加压素Ⅱ及其受体、配体、信号转导的研究进展,它可能参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肾肿瘤等疾病的发病,探讨其在各种肾脏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何正宏;宋彩霞;白云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维甲酸与肾脏疾病

    维甲酸是维生素A类代谢产物,有介导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和免疫调节多种生物学活性,对多种肾脏疾病动物模型有保护作用,可能为肾脏疾病的治疗找到新的治疗方案.本文就维甲酸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梁伟;丁国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膀胱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膀胱肿瘤在我国泌尿系统肿瘤中位居第一,且有极高的复发率,因而早期诊断和监测复发就很重要.尿细胞学检查和膀胱镜是目前诊断监测膀胱癌的传统方法,但都有局限性.膀胱癌生物学标记因其简单、无创和敏感性等特点被人们寄予厚望.但目前研究的一些肿瘤标记物如BTA、BTA stat、BTA-TRAK以及NMP22等由于种种原因尚不能取代传统的尿细胞学和膀胱镜.因而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更理想的肿瘤标记物.本文就目前膀胱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春荣;林宗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膀胱肿瘤的诊断学研究进展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多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断研究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传统的诊断方法不断改进,分子学的研究为膀胱肿瘤的诊断开辟了新途径.

    作者:周正兴;梁朝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慢性肾衰病人高瘦素血症、残余肾功能、体脂及炎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患者高瘦素血症与肾小球滤过率、人体指数及炎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50例病人,分别处于不同的肾功能衰竭阶段,对上述病人进行血清瘦素水平检测,同时进行GFR、BMI、tHcy、CRP的检测.结果肾功能损伤患者的血清平均瘦素水平为20.8±1.9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9.0±1.0ng/ml)(p<0.0001).肾脏病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BMI(r=0.47;p<0.0001)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血清瘦素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26,p<0.0001).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瘦素与CRP(r=0.60;p<0.05)、tHcy(r=0.57;p<0.05)之间呈正相关.结论血清瘦素水平的升高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所导致的瘦素清除减少有关,体脂的增加及慢性肾衰患者的全身微炎症反应是引起高瘦素血症的另一重要因素.

    作者:李宓;杜艺;郑晶;周文英;陈玲;邹和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肾脏缺血预处理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进展

    缺血预处理(IPC)是指给予机体一次或几次短暂重复的缺血/再灌注(I/R),便能够增强机体组织对以后较长时间缺血的耐受力,减轻组织的I/R损伤.关于肾脏IPC的具体机制,尤其是信号转导方面仍未完全阐明.本文拟对肾脏IPC的信号传导途径作一综述.

    作者:高晓琴;李荣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