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内胆管癌中ErbB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谭永辉;吕品;聂盛丹;曾杰宏;蒋波

关键词:胆管肿瘤, 胆管, 肝内,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肿瘤侵润
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4在人肝内胆管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24例ICC患者癌组织(ICC组)、癌旁胆管组织(癌旁组)及1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管组织(结石组)中ErbB4的表达,并分析ErbB4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ErbB4的强阳性表达率在ICC组中为75.0%,明显高于癌旁组(45.8%)和结石组(37.5%)(均P<0.05);且ICC组胞核ErbB4阳性表达率高于另两组(均P<0.05),而胞膜与胞质ErbB4阳性表达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bB4的高表达与IC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ErbB4的表达增高与核内移与ICC的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6月治疗的28例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资料.结果:28例患者根据既往肝外胆管连续性是否保留分为保留组与未保留组.保留组16例中,8例Oddi括约肌功能良好,拆除原胆肠吻合口,修复胆总管并行T管外引流,7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行胆肠吻合口拆除重建、标准胆肠Roux-en-Y吻合,1例合并胆管肿瘤无法切除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未保留组12例中,7例胆肠吻合口狭窄行吻合口修复重建,5例行吻合口切开取石后重建.两组共1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39.3%),其中胆瘘3例,切口感染6例,腹腔出血2例,均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保留组与未保留组即时结石取净率、终结石取净率分别为68.8%和66.7%、87.5%和83.3%;术后随访生存状态的优良率分别为85.7%和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明辨既往手术方式及分析结石再形成原因,尽量取尽结石,依据Oddi括约肌功能选择胆道内外引流术式.

    作者:梁超杰;刘付宝;王国斌;赵义军;谢坤;陈志恒;耿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癌与肝细胞癌临床特征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的临床特征,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ICC组)及8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HCC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与HCC组比较,ICC组组内无性别差异(HCC组男性多于女性);既往或现有合并胆石症的例数增加,且结石与瘤灶多位于同一侧肝脏;HBsAg与AFP阳性率及检测值均明显降低,但CA19-9阳性率与γ-GT增高比率及检测值均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更多显示有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结石、肿瘤周围胆管扩张及肝包膜凹陷征或肝叶萎缩的特点;术前误诊率较高、组织学上细胞分化较差、腹腔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手术方式更多采用肝脏病灶切除加腹腔淋巴结清扫,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ICC具有一定的不同于HCC的临床特征,通过提高对ICC的认识,可减少其误诊、误治.

    作者:杭轶;杨小勇;李文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胆管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组织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群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恶性肿瘤细胞能力,拥有特征性的分子标记物与信号通路.笔者就用以鉴定胆管癌干细胞的各类标志物及信号通路进行阐述,并结合胆管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方面进行讨论.

    作者:邓小峰;王晓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与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关系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与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5例CBD患儿病理标本中TGF-β 1和bFGF蛋白表达.结果:TGF-β 1和bFGF蛋白在不同胆管扩张症患儿的胆管壁、胆囊壁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两者在胆管壁的表达大于胆囊壁,且不同分型、亚型间的表达程度有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正常胆管壁与胆囊壁,其中Ⅱ型中两者表达强(均P<0.05);TGF-β l与bFGF蛋白CBD胆管壁与胆囊壁中的表达随黏膜细胞脱落程度、增生肥厚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加重而升高(均P<0.05);TGF-β 1与bFGF蛋白在CBD胆管壁与胆囊壁中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r=0.893;r=0.953,均P<0.05).结论:TGF-β 1与bFGF可能在CDB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协同作用,有望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治疗CBD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李斌德;颜禄斌;沈阳;达怡辰;李刚;王文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患者因素、肿瘤本身因素、治疗相关因素3大类.笔者就以上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因素做一综述.

    作者:汪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对术后疼痛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对患者术后疼痛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4年6月接受治疗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n=34)和开腹组(n=24),腹腔镜组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辅助下行手术治疗,开腹组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胃肠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持续时间、术后12h疼痛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两组患者术后12h的疼痛程度。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开腹组患者(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胃肠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均明显亦优于开腹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和VAS评分均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下手术治疗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速度快,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钟伟;倪谢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PPH联合外剥内扎术及皮桥整形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PPH联合外剥内扎术及皮桥整形术在重度环状混合痔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9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重度环状混合痔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PPH联合外剥内扎术及皮桥整形术组43例(PPH联合组)和传统外剥内扎术联合皮桥整形术组43例(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并对其手术及预后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PH联合组手术时间短、黏膜外翻及肛门潮湿症状较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住院总费用高、近期(<1个月)肛门坠胀及不适感明显(均P<0.05);术后出血、术后水肿、远期术后肛门坠胀及不适感、术后皮赘发生等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PH联合外剥内扎术及皮桥整形术可作为重度环状混合痔的替代手术,但术后有近期肛门坠胀和不适感及住院费用较高。

    作者:刘扬;刘青;杨润清;洪文;芦红果;路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胆囊管结石临床特点及腹腔镜处理方法

    目的:探讨胆囊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及腹腔镜下处理的要点及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收治的283例胆囊结石中33例胆囊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情况。结果:33例胆囊管结石患者中有23例为多发结石。胆囊管结石并慢性胆囊炎10例,均表现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23例,其中10例出现胆囊坏疽,2例穿孔。胆囊管结石部位在胆囊管和壶腹部交界处16例,胆囊管中段15例,胆囊管和胆总管交界处18例。术中重视胆囊管的解剖,结合术中情况预判有效减少胆囊管结石的遗漏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胆囊管结石临床表现与其解剖分类相关,腹腔镜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胆囊管结石,重视胆囊管解剖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残留及并发症。

    作者:李锟;刘安重;刘衍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外胆管癌87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8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资料.结果:87例患者中,肝门胆管癌58例,胆总管下端癌29例,患者均以黄疸为主要表现;56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包括肝门胆管癌33例(56.9%,33/58),胆总管下端癌23例(79.3%,23/29),其余患者行姑息性减黄治疗或未予治疗.肝门胆管癌患者根治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2%、35.1%、27.0%; AJCC分期和淋巴转移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AJCC分期、淋巴转移、肝脏侵犯是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胆总管下端癌患者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1.6%、54.2%、37.5%;影响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AJCC分期(均P<0.05).肝门胆管癌与胆总管下端癌患者间,全部患者的总生存期、根治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与无瘤生存期及非根治术治疗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位置的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均是有效治疗方式,AJCC分期系统可有效评估预后.

    作者:王煜;王炜;章志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作用Meta分析

    目的:评价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在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在200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公开发表的关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在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共纳入9篇RCT研究,共2 316例患者,其中预防组1 165例,对照组1 1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预防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总感染率(RR=0.98,95% CI=0.59~1.61)、表浅切口感染率(RR=0.82,95% CI=0.48~1.41)及胆汁培养阳性率(RR=0.82,95% CI=0.64~1.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纳入包含糖尿病及胆绞痛的RCT中,总感染率及表浅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但该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RCT研究验证.

    作者:汪超;黄强;林先盛;刘臣海;杨骥;胡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索拉非尼治疗进展期胆管细胞型肝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索拉非尼治疗进展期胆管细胞型肝癌(CCC)的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15例进展期CCC患者口服索拉非尼400 mg,2次/d,3周为一个周期,持续用药,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观察服药12周时的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次要观察指标包括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治疗持续时间(DOT)和毒性反应.结果:15例患者中位DOT是3.2(1.5~30)个月;按照RECIST标准评价部分缓解4例,病情稳定7例,疾病进展4例;12周时RR为26.7%,DCR为73.3%;中位TTP,PFS及OS分别为3.2、5.5和5.7个月;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者9例,常见的毒副反应是1~2级皮疹(33.3%),出现3级手足综合征1例(6.7%).结论:索拉非尼对进展期CCC患者治疗有效,其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潘婷婷;荚卫东;许戈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对术后疼痛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对患者术后疼痛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4年6月接受治疗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n=34)和开腹组(n=24),腹腔镜组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辅助下行手术治疗,开腹组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胃肠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持续时间、术后12h疼痛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两组患者术后12h的疼痛程度.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开腹组患者(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胃肠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均明显亦优于开腹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和VAS评分均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下手术治疗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速度快,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钟伟;倪谢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癌中ErbB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4在人肝内胆管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24例ICC患者癌组织(ICC组)、癌旁胆管组织(癌旁组)及1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管组织(结石组)中ErbB4的表达,并分析ErbB4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ErbB4的强阳性表达率在ICC组中为75.0%,明显高于癌旁组(45.8%)和结石组(37.5%)(均P<0.05);且ICC组胞核ErbB4阳性表达率高于另两组(均P<0.05),而胞膜与胞质ErbB4阳性表达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bB4的高表达与IC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ErbB4的表达增高与核内移与ICC的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谭永辉;吕品;聂盛丹;曾杰宏;蒋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胆囊管结石临床特点及腹腔镜处理方法

    目的:探讨胆囊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及腹腔镜下处理的要点及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收治的283例胆囊结石中33例胆囊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情况.结果:33例胆囊管结石患者中有23例为多发结石.胆囊管结石并慢性胆囊炎10例,均表现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23例,其中10例出现胆囊坏疽,2例穿孔.胆囊管结石部位在胆囊管和壶腹部交界处16例,胆囊管中段15例,胆囊管和胆总管交界处18例.术中重视胆囊管的解剖,结合术中情况预判有效减少胆囊管结石的遗漏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胆囊管结石临床表现与其解剖分类相关,腹腔镜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胆囊管结石,重视胆囊管解剖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残留及并发症.

    作者:李锟;刘安重;刘衍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胆汁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兔血清内毒素与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胆汁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兔血清内毒素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外引流组、内引流组.外引流组与内引流组先建立可逆型梗阻性黄疸模型,7d后解除梗阻,分别行胆汁外引流与内引流;假手术组按相同时间间隔行2次假手术.各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7d、引流术后7d采血,检测肝功能指标、血清内毒素水平、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结果: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造模后7d,外引流组与内引流组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内毒素水平均较造模前明显升高,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较造模前明显降低(均P<0.05);行引流术7d后,外引流组与内引流组肝功能指标、内毒素水平、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较造模后7d明显恢复,但内引流组后两项指标的恢复程度均明显优于外引流组(均P<0.05).结论:胆汁内引流较胆汁外引流更有利于梗阻性黄疸内毒素清除与机体免疫功能快速恢复.

    作者:周春献;陈钟;徐东风;杨群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胆囊腺鳞癌4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胆囊原发性腺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12年收治的4例胆囊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中,3例行根治性手术,1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癌组织中含有腺癌和鳞癌两种成分,CK8/18及CK5/64阳性;4例患者均于术后1年内死亡,中位生存期为180 d,均死于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胆囊腺鳞癌非常罕见、恶性程度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发现时分期已较晚;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与胆囊腺癌相比总体预后较差.

    作者:张同方;徐皓;方心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胆囊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胆囊癌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02例胆囊癌患者资料,并以同期收治的815例非胆囊癌患者(排除与研究变量有明显相关的人群及病种)为对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选择自变量后,再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70岁)、职业(农民)、体质量指数(≥27)、生育次数(≥3次)、绝经年龄(>50岁)、血型(A型)、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病史是胆囊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以上因素可供临床结合具体病例参考,以利于胆囊癌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

    作者:徐建庆;陈晨;宋虎伟;耿西林;赵亚玲;王林;耿智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关于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处理的声明

    本刊编辑部发现仍有个别作者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为了维护本刊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本刊就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1.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的认定:凡属原始研究的报告,同语种一式两份投寄不同的杂志,或主要数据和图表相同、只是文字表达可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的两篇文稿,分别投寄不同的杂志,属一稿两投;一经为两杂志刊用,则为一稿两用。会议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分别投寄不同的杂志,以及在一种杂志发表过摘要而将全文投向另一杂志,不属一稿两投。但作者若要重复投稿,应向有关杂志编辑部作出说明。

    作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与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关系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与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5例CBD患儿病理标本中TGF-β1和bFGF蛋白表达。结果:TGF-β1和bFGF蛋白在不同胆管扩张症患儿的胆管壁、胆囊壁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两者在胆管壁的表达大于胆囊壁,且不同分型、亚型间的表达程度有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正常胆管壁与胆囊壁,其中II型中两者表达强(均P<0.05);TGF-β1与bFGF蛋白CBD胆管壁与胆囊壁中的表达随黏膜细胞脱落程度、增生肥厚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加重而升高(均P<0.05);TGF-β1与bFGF蛋白在CBD胆管壁与胆囊壁中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r=0.893;r=0.953,均P<0.05)。结论:TGF-β1与bFGF可能在CDB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协同作用,有望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治疗CBD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李斌德;颜禄斌;沈阳;达怡辰;李刚;王文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输尿管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优势.方法:分别对术中应用输尿管镜碎石取石及胆道镜取石的156例开放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术中输尿管镜碎石取石者(输尿管镜组,80例)手术时间为40~120 min,平均手术时间70 min,住院天数6~12 d,平均住院10 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75%,术后复查结石残留率为1.25%;胆道镜取石者(胆道镜组,76例)手术时间为50~150 min,平均手术时间85 min,住院天数8~16 d,平均住院12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89%,术后复查结石残留率9.21%;输尿管镜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结石残留率明显低于胆道镜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应用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比胆道镜更快速、有效,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结石残留率更低,是术中清除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一种安全可靠的理想方法.

    作者:毛岳峰;王云;王力;罗衡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