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囊管结石临床特点及腹腔镜处理方法

李锟;刘安重;刘衍民

关键词:胆结石/外科学, 胆囊管, 胆囊切除, 腹腔镜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及腹腔镜下处理的要点及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收治的283例胆囊结石中33例胆囊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情况.结果:33例胆囊管结石患者中有23例为多发结石.胆囊管结石并慢性胆囊炎10例,均表现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23例,其中10例出现胆囊坏疽,2例穿孔.胆囊管结石部位在胆囊管和壶腹部交界处16例,胆囊管中段15例,胆囊管和胆总管交界处18例.术中重视胆囊管的解剖,结合术中情况预判有效减少胆囊管结石的遗漏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胆囊管结石临床表现与其解剖分类相关,腹腔镜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胆囊管结石,重视胆囊管解剖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残留及并发症.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定位联合X线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联合X线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PTCD术的4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资料.结果:44例(95.65%) PTCD成功,其中41例(93.2%)1次穿刺置管成功,3例(6.81%)经2次穿刺置管成功.术后引流量100~800 mL/d,术后第1天开始,患者黄疸均开始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逐渐减轻.术后1周,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术后出现胆道感染2例,出现少量胆道出血3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定位联合X线引导下行PTCD具有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春雷;邹盛海;易广新;蒲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胆囊管结石临床特点及腹腔镜处理方法

    目的:探讨胆囊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及腹腔镜下处理的要点及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收治的283例胆囊结石中33例胆囊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情况.结果:33例胆囊管结石患者中有23例为多发结石.胆囊管结石并慢性胆囊炎10例,均表现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23例,其中10例出现胆囊坏疽,2例穿孔.胆囊管结石部位在胆囊管和壶腹部交界处16例,胆囊管中段15例,胆囊管和胆总管交界处18例.术中重视胆囊管的解剖,结合术中情况预判有效减少胆囊管结石的遗漏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胆囊管结石临床表现与其解剖分类相关,腹腔镜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胆囊管结石,重视胆囊管解剖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残留及并发症.

    作者:李锟;刘安重;刘衍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与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关系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与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5例CBD患儿病理标本中TGF-β 1和bFGF蛋白表达.结果:TGF-β 1和bFGF蛋白在不同胆管扩张症患儿的胆管壁、胆囊壁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两者在胆管壁的表达大于胆囊壁,且不同分型、亚型间的表达程度有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正常胆管壁与胆囊壁,其中Ⅱ型中两者表达强(均P<0.05);TGF-β l与bFGF蛋白CBD胆管壁与胆囊壁中的表达随黏膜细胞脱落程度、增生肥厚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加重而升高(均P<0.05);TGF-β 1与bFGF蛋白在CBD胆管壁与胆囊壁中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r=0.893;r=0.953,均P<0.05).结论:TGF-β 1与bFGF可能在CDB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协同作用,有望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治疗CBD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李斌德;颜禄斌;沈阳;达怡辰;李刚;王文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以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胆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男,56岁。以“四肢无力、排尿困难10d”为主诉收入我院神经内科,入院体检:神志清楚,构音障碍。左上肢近端肌力IV级,远端肌力 IV 级;右上肢近端肌力IV级,远端肌力IV级;左下肢近端肌力III级,远端肌力III级;右下肢近端肌力III级远端肌力III级。四肢肌张力减低,深腱反射消失,余神经体检未见明显异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Na+120.6mmol/L,Cl-85.1mmol/L;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CEA、CA125、AFP、CA19-9)无明显异常。肝胆脾超声提示:胆囊壁增厚,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底可见低回声,范围约2.59cm×2.38cm×2.05cm,与胆囊壁界限不清,表面不光滑,呈分叶状突入胆囊腔内。全腹增强CT提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胆囊底部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肝门部可见多广发肿大淋巴结影(图1)。肌电图提示:重复频率电刺激,低频呈明显递减现象,高频呈明显递增现象(图2)。外科会诊考虑胆囊恶性肿瘤可能,遂转入我科手术治疗。术前诊断为:胆囊占位病变恶性可能性大,副肿瘤综合征(Lambert-Eaton 肌无力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低钠血症。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胆囊底部占位性病变,约3cm×4cm大小,已浸润浆膜层;胆囊多发结石;胆囊三角内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约3.5cm×3.5cm。行胆囊及邻近肝组织切除,肝门及胆总管及十二指肠后方淋巴结切除,可见直径约4cm大小肿物,切面灰白,质脆。术后病理提示:⑴胆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G3)。镜下可见异型细胞团片状弥漫分布,排列密集,核深染,近裸核状。⑵淋巴结转移癌。免疫组化提示:CD-X2(-);CK(+);CK20(-);CK7(-);chromogranin A(弱+);synaptophysin(+);CD56(+);Ki-67(+>75%);TTF-1(+)。患者术后恢复较好,低钠血症缓解,出院时血 Na+136.3mmol/L,Cl-100.6mmol/L,四肢无力较前略有缓解,术后第7天转至当地医院继续治疗。术后1个月对患者随访,患者四肢无力症状明显缓解,可下地行走,复查血清Na+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随诊,患者四肢无力症状消失,可自由活动。

    作者:邵旸;胡新华;张强;李珺;曹辉;王君鹏;范义川;唐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以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胆囊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

    患者 男,56岁.以“四肢无力、排尿困难10d”为主诉收入我院神经内科,入院体检:神志清楚,构音障碍.左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Ⅳ级;右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Ⅳ级;左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Ⅲ级;右下肢近端肌力Ⅲ级远端肌力Ⅲ级.四肢肌张力减低,深腱反射消失,余神经体检未见明显异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Na+120.6 mmol/L,C1-85.1 mmol/L;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CEA、CA125、AFP、CA19-9) 无明显异常.肝胆脾超声提示:胆囊壁增厚,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底可见低回声,范围约2.59 em×2.38 cm×2.05 cm,与胆囊壁界限不清,表面不光滑,呈分叶状突入胆囊腔内.

    作者:邵旸;胡新华;张强;李珺;曹辉;王君鹏;范义川;唐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输尿管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优势.方法:分别对术中应用输尿管镜碎石取石及胆道镜取石的156例开放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术中输尿管镜碎石取石者(输尿管镜组,80例)手术时间为40~120 min,平均手术时间70 min,住院天数6~12 d,平均住院10 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75%,术后复查结石残留率为1.25%;胆道镜取石者(胆道镜组,76例)手术时间为50~150 min,平均手术时间85 min,住院天数8~16 d,平均住院12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89%,术后复查结石残留率9.21%;输尿管镜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结石残留率明显低于胆道镜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应用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比胆道镜更快速、有效,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结石残留率更低,是术中清除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一种安全可靠的理想方法.

    作者:毛岳峰;王云;王力;罗衡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6月治疗的28例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资料.结果:28例患者根据既往肝外胆管连续性是否保留分为保留组与未保留组.保留组16例中,8例Oddi括约肌功能良好,拆除原胆肠吻合口,修复胆总管并行T管外引流,7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行胆肠吻合口拆除重建、标准胆肠Roux-en-Y吻合,1例合并胆管肿瘤无法切除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未保留组12例中,7例胆肠吻合口狭窄行吻合口修复重建,5例行吻合口切开取石后重建.两组共1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39.3%),其中胆瘘3例,切口感染6例,腹腔出血2例,均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保留组与未保留组即时结石取净率、终结石取净率分别为68.8%和66.7%、87.5%和83.3%;术后随访生存状态的优良率分别为85.7%和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明辨既往手术方式及分析结石再形成原因,尽量取尽结石,依据Oddi括约肌功能选择胆道内外引流术式.

    作者:梁超杰;刘付宝;王国斌;赵义军;谢坤;陈志恒;耿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外胆管癌87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8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资料.结果:87例患者中,肝门胆管癌58例,胆总管下端癌29例,患者均以黄疸为主要表现;56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包括肝门胆管癌33例(56.9%,33/58),胆总管下端癌23例(79.3%,23/29),其余患者行姑息性减黄治疗或未予治疗.肝门胆管癌患者根治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2%、35.1%、27.0%; AJCC分期和淋巴转移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AJCC分期、淋巴转移、肝脏侵犯是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胆总管下端癌患者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1.6%、54.2%、37.5%;影响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AJCC分期(均P<0.05).肝门胆管癌与胆总管下端癌患者间,全部患者的总生存期、根治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与无瘤生存期及非根治术治疗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位置的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均是有效治疗方式,AJCC分期系统可有效评估预后.

    作者:王煜;王炜;章志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PPH联合外剥内扎术及皮桥整形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PPH联合外剥内扎术及皮桥整形术在重度环状混合痔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9月我院肛肠科收治的重度环状混合痔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PPH联合外剥内扎术及皮桥整形术组43例(PPH联合组)和传统外剥内扎术联合皮桥整形术组43例(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并对其手术及预后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PPH联合组手术时间短、黏膜外翻及肛门潮湿症状较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住院总费用高、近期(<1个月)肛门坠胀及不适感明显(均P<0.05);术后出血、术后水肿、远期术后肛门坠胀及不适感、术后皮赘发生等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PH联合外剥内扎术及皮桥整形术可作为重度环状混合痔的替代手术,但术后有近期肛门坠胀和不适感及住院费用较高.

    作者:刘扬;刘青;杨润清;洪文;芦红果;路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欢迎订阅《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名《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8年,为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已被美国医学文献分析和联机检索系统(Medline,Pubmed)及其《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化学文摘》(CA)、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等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和权威文摘期刊收录;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为“第2届、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8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湖南省“十佳科技期刊”。

    作者: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急诊腹腔镜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117例分析

    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疗效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1月期间为117例胆总管结石继发急性重症胆管炎行腹腔镜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中1 10例(94.0%)完全在腹腔镜下完成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7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44 min,术中出血量53 mL;4例术后感染性休克加重,经抗休克治疗后治愈,术后十二指肠瘘1例,胆汁漏3例,腹腔积液感染4例,经引流及抗感染后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7.2d.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及熟练掌握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条件下,腹腔镜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郑志鹏;何军明;钟小生;黄有星;谭志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ERCP解决术中棘手问题30例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联合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处置解剖及胆管病变等较棘手问题的方法。方法:对30例LC术中较棘手的问题联合ERCP处理,包括继发性胆管结石、胆囊管畸形的辩认以及术中胆道损伤的判断和进一步处理。结果:30例均能通过ERCP对所遇到比较棘手问题予以解决,LC术中发现胆总管继发结石16例,均在ERCP下行EST取石术;LC术中发现Mirizzi综合征3例,均先放置鼻导管或支架在胆管内,然后行LC术;LC术中发现胆道损伤5例,其中右肝内胆管损伤1例,中转开腹手术,肝总管、胆总管损伤各2例,均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术中发现肝内外胆管畸形共6例,其中胆囊管开口于右肝管4例,双胆囊管畸形1例,均行LC术;右肝管开口于胆囊管1例,术中行ERCP时发现胆管损伤,遂中转开放手术。结论:LC术中遇到棘手的胆道问题时,联合ERCP治疗可减少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平西;周钧;唐腾龙;李鹏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对术后疼痛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对患者术后疼痛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4年6月接受治疗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n=34)和开腹组(n=24),腹腔镜组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辅助下行手术治疗,开腹组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胃肠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持续时间、术后12h疼痛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两组患者术后12h的疼痛程度。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开腹组患者(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胃肠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均明显亦优于开腹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和VAS评分均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下手术治疗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速度快,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钟伟;倪谢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Mirizzi综合征诊断与治疗10年回顾

    目的:总结10年间Mirizzi综合征(MS)的诊治经验,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回顾2004-2013年间收治的27例MS患者临床资料,包括3例保守治疗,24例手术治疗,主要将24例手术患者的术前资料、手术方式、术后恢复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24例手术患者中,术前确诊率为54.2% (13/24),术前MRCP对MS的确诊率高于彩超和腹部CT,23例(95.8%)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胆囊炎.1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中,除1例因腹腔粘连严重转为开腹,术后腹痛症状反复外,余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远期随访结果良好;14例开腹手术患者中,术后2例出现少量胆汁漏,随访发现1例长期腹痛,1例T管拔除延迟,1例出现切口疝及肠梗阻.结论:MS的术前确诊率低,完善术前检查有助于提高术前确诊率,以便合理选择术式,减少术中并发症.腹腔镜手术治疗MS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曾娟;吕超;吴硕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癌与肝细胞癌临床特征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的临床特征,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ICC组)及8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HCC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与HCC组比较,ICC组组内无性别差异(HCC组男性多于女性);既往或现有合并胆石症的例数增加,且结石与瘤灶多位于同一侧肝脏;HBsAg与AFP阳性率及检测值均明显降低,但CA19-9阳性率与γ-GT增高比率及检测值均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更多显示有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结石、肿瘤周围胆管扩张及肝包膜凹陷征或肝叶萎缩的特点;术前误诊率较高、组织学上细胞分化较差、腹腔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手术方式更多采用肝脏病灶切除加腹腔淋巴结清扫,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ICC具有一定的不同于HCC的临床特征,通过提高对ICC的认识,可减少其误诊、误治.

    作者:杭轶;杨小勇;李文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胆囊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胆囊癌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02例胆囊癌患者资料,并以同期收治的815例非胆囊癌患者(排除与研究变量有明显相关的人群及病种)为对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选择自变量后,再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70岁)、职业(农民)、体质量指数(≥27)、生育次数(≥3次)、绝经年龄(>50岁)、血型(A型)、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病史是胆囊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以上因素可供临床结合具体病例参考,以利于胆囊癌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

    作者:徐建庆;陈晨;宋虎伟;耿西林;赵亚玲;王林;耿智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FIG-ROS融合基因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FIG-ROS融合基因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对其干预后ICC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方法:用Western blot法检测4份不同ICC组织样本及3种ICC细胞株(HUCCT1、REB、QBC939)中ROS蛋白的表达;选择ROS阳性ICC细胞,用一系列表达不同序列ROS-shRNA与FIG-shRNA的质粒分别转染该细胞后,用Western blot检测ROS和FIG蛋白表达;选择对ROS和FIG表达抑制作用强的ROS-shRNA与FIG-shRNA序列分别或联合转染上述细胞后,观察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及集落形成情况.结果:2份ICC组织样本与1个细胞株(HUCCT1)呈ROS阳性表达;转染ROS1-6290 shRNA和FIG-363 shRNA对HUCCT1细胞ROS与FIG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强.与未转染的HUCCT1细胞比较,单独转染FIG-363 shRNA对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均P>0.05),但能明显减少细胞集落形成(P<0.05);ROS1-6290 shRNA单独或联合FIG-363 shRNA转染均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减少细胞集落形成,且联合转染的效应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部分ICC存在FIG-ROS融合基因表达,对两种基因的联合抑制可能是靶向治疗该类ICC的有效途径.

    作者:朱垒;黄飞舟;聂晚频;邓刚;黄为;徐宏博;易中杰;郑少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豚鼠不全性胆道梗阻早期Oddi括约肌功能的变化

    目的:观察豚鼠胆道不全性梗阻后早期Oddi括约肌(S0)肌电活动及压力的变化.方法:16只英国短毛豚鼠随机均分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分别行假手术与制作胆总管不全性梗阻模型,期间测定胆总管直径;术后1周,再次检测两组胆总管直径、肝功能指标、SO肌电活动与动力学指标.结果:术后假手术组胆总管直径无明显改变(P>0.05),而模型组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胆红素、肝酶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SO快波幅度和慢波振幅显著降低(均P<0.05),但快波和慢波频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SO基础压明显升高,但SO峰压明显降低(均p<0.05),而SO收缩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全性胆总管梗阻可使豚鼠SO快、慢波振幅降低,SO基础压升高、收缩峰压降低,这可能是胆道不全性梗阻时易诱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徐贤刚;石承先;汤可立;钟浩丽;张德林;张帅民;罗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癌中ErbB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4在人肝内胆管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24例ICC患者癌组织(ICC组)、癌旁胆管组织(癌旁组)及1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管组织(结石组)中ErbB4的表达,并分析ErbB4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ErbB4的强阳性表达率在ICC组中为75.0%,明显高于癌旁组(45.8%)和结石组(37.5%)(均P<0.05);且ICC组胞核ErbB4阳性表达率高于另两组(均P<0.05),而胞膜与胞质ErbB4阳性表达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bB4的高表达与IC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ErbB4的表达增高与核内移与ICC的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谭永辉;吕品;聂盛丹;曾杰宏;蒋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完全腹腔镜下胆肠Roux-en-Y吻合术的应用:附25例报告

    目的:探讨和总结完全腹腔镜下胆肠Roux-en-Y吻合术的手术技巧及技术改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行改良完全腹腔镜下胆肠Roux-en-Y吻合术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Ⅰ型)1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下段炎性狭窄2例,胰头癌6例,胆总管下端癌5例,壶腹周围癌2例.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手术时间(194.5±20) min,炎性狭窄及恶性肿瘤导致梗阻性黄疸手术时间(120± 23.5) min;胆管空肠吻合时间为(18.4±3.3) min,空肠空肠吻合时间为(17.4±2.3) min;平均术中出血(38.8± 35.8) mL,下床活动时间(2.0±0.9)d,排气时间(2.48±0.7)d,术后住院时间(7.96±1.9)d.术后1例发生少量胆汁漏,经延长腹腔引流时间痊愈.24例(96.0%)获得随访1~36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反流性胆管炎,经抗感染等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黄疸复发.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通过技术改进,能降低手术难度,简化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孙强;常晓健;胡泽民;周载平;陈天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