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FIG-ROS融合基因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表达及其意义

朱垒;黄飞舟;聂晚频;邓刚;黄为;徐宏博;易中杰;郑少鹏

关键词:胆管肿瘤, 胆管, 肝内, 原癌基因, 癌基因融合
摘要:目的:探讨FIG-ROS融合基因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对其干预后ICC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方法:用Western blot法检测4份不同ICC组织样本及3种ICC细胞株(HUCCT1、REB、QBC939)中ROS蛋白的表达;选择ROS阳性ICC细胞,用一系列表达不同序列ROS-shRNA与FIG-shRNA的质粒分别转染该细胞后,用Western blot检测ROS和FIG蛋白表达;选择对ROS和FIG表达抑制作用强的ROS-shRNA与FIG-shRNA序列分别或联合转染上述细胞后,观察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及集落形成情况.结果:2份ICC组织样本与1个细胞株(HUCCT1)呈ROS阳性表达;转染ROS1-6290 shRNA和FIG-363 shRNA对HUCCT1细胞ROS与FIG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强.与未转染的HUCCT1细胞比较,单独转染FIG-363 shRNA对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均P>0.05),但能明显减少细胞集落形成(P<0.05);ROS1-6290 shRNA单独或联合FIG-363 shRNA转染均能明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阻滞、减少细胞集落形成,且联合转染的效应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部分ICC存在FIG-ROS融合基因表达,对两种基因的联合抑制可能是靶向治疗该类ICC的有效途径.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与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关系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与儿童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5例CBD患儿病理标本中TGF-β 1和bFGF蛋白表达.结果:TGF-β 1和bFGF蛋白在不同胆管扩张症患儿的胆管壁、胆囊壁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两者在胆管壁的表达大于胆囊壁,且不同分型、亚型间的表达程度有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正常胆管壁与胆囊壁,其中Ⅱ型中两者表达强(均P<0.05);TGF-β l与bFGF蛋白CBD胆管壁与胆囊壁中的表达随黏膜细胞脱落程度、增生肥厚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加重而升高(均P<0.05);TGF-β 1与bFGF蛋白在CBD胆管壁与胆囊壁中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r=0.893;r=0.953,均P<0.05).结论:TGF-β 1与bFGF可能在CDB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协同作用,有望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治疗CBD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李斌德;颜禄斌;沈阳;达怡辰;李刚;王文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对术后疼痛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对患者术后疼痛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4年6月接受治疗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n=34)和开腹组(n=24),腹腔镜组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辅助下行手术治疗,开腹组行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胃肠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持续时间、术后12h疼痛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两组患者术后12h的疼痛程度.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开腹组患者(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胃肠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均明显亦优于开腹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和VAS评分均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下手术治疗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速度快,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钟伟;倪谢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6月治疗的28例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资料.结果:28例患者根据既往肝外胆管连续性是否保留分为保留组与未保留组.保留组16例中,8例Oddi括约肌功能良好,拆除原胆肠吻合口,修复胆总管并行T管外引流,7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行胆肠吻合口拆除重建、标准胆肠Roux-en-Y吻合,1例合并胆管肿瘤无法切除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未保留组12例中,7例胆肠吻合口狭窄行吻合口修复重建,5例行吻合口切开取石后重建.两组共1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39.3%),其中胆瘘3例,切口感染6例,腹腔出血2例,均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保留组与未保留组即时结石取净率、终结石取净率分别为68.8%和66.7%、87.5%和83.3%;术后随访生存状态的优良率分别为85.7%和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胆肠内引流术后再发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明辨既往手术方式及分析结石再形成原因,尽量取尽结石,依据Oddi括约肌功能选择胆道内外引流术式.

    作者:梁超杰;刘付宝;王国斌;赵义军;谢坤;陈志恒;耿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患者因素、肿瘤本身因素、治疗相关因素3大类.笔者就以上影响原发性肝癌预后因素做一综述.

    作者:汪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癌中ErbB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4在人肝内胆管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24例ICC患者癌组织(ICC组)、癌旁胆管组织(癌旁组)及1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管组织(结石组)中ErbB4的表达,并分析ErbB4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ErbB4的强阳性表达率在ICC组中为75.0%,明显高于癌旁组(45.8%)和结石组(37.5%)(均P<0.05);且ICC组胞核ErbB4阳性表达率高于另两组(均P<0.05),而胞膜与胞质ErbB4阳性表达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rbB4的高表达与IC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ErbB4的表达增高与核内移与ICC的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谭永辉;吕品;聂盛丹;曾杰宏;蒋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Mirizzi综合征诊断与治疗10年回顾

    目的:总结10年间Mirizzi综合征(MS)的诊治经验,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回顾2004-2013年间收治的27例MS患者临床资料,包括3例保守治疗,24例手术治疗,主要将24例手术患者的术前资料、手术方式、术后恢复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结果:24例手术患者中,术前确诊率为54.2% (13/24),术前MRCP对MS的确诊率高于彩超和腹部CT,23例(95.8%)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胆囊炎.1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中,除1例因腹腔粘连严重转为开腹,术后腹痛症状反复外,余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远期随访结果良好;14例开腹手术患者中,术后2例出现少量胆汁漏,随访发现1例长期腹痛,1例T管拔除延迟,1例出现切口疝及肠梗阻.结论:MS的术前确诊率低,完善术前检查有助于提高术前确诊率,以便合理选择术式,减少术中并发症.腹腔镜手术治疗MS具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曾娟;吕超;吴硕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输尿管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优势.方法:分别对术中应用输尿管镜碎石取石及胆道镜取石的156例开放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术中输尿管镜碎石取石者(输尿管镜组,80例)手术时间为40~120 min,平均手术时间70 min,住院天数6~12 d,平均住院10 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75%,术后复查结石残留率为1.25%;胆道镜取石者(胆道镜组,76例)手术时间为50~150 min,平均手术时间85 min,住院天数8~16 d,平均住院12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89%,术后复查结石残留率9.21%;输尿管镜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结石残留率明显低于胆道镜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术中应用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比胆道镜更快速、有效,并发症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结石残留率更低,是术中清除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一种安全可靠的理想方法.

    作者:毛岳峰;王云;王力;罗衡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遗传学在胆管细胞癌发展中的重要性

    胆管细胞癌(CCA)是肝脏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在过去的30年里,CCA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不断的增高,但其预后依然很差,几乎未改变过.尽管已发现几个危险因子与该肿瘤的发生相关,但这些危险因子中没有一个在大多数患者中得以肯定.由于诊断时多已是晚期以及有限的治疗选择,导致CCA生存率很低.近来对CCA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上变化的研究结果为重新阐明胆管细胞恶性转化的分子学机制带来了希望.沿着这一方向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形成新的诊断、预后和治疗方法.该篇全面概述了CCA的新进展,描述迄今所报道过的发生在CCA中重要的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改变.

    作者:Luca Maroni;Irene Pierantonelli;Jesus M.Banales;Antonio Benedetti;Marco Marzioni;史肖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胆管癌干细胞研究进展

    肿瘤干细胞是肿瘤组织中具有干细胞特性的细胞群体,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恶性肿瘤细胞能力,拥有特征性的分子标记物与信号通路.笔者就用以鉴定胆管癌干细胞的各类标志物及信号通路进行阐述,并结合胆管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方面进行讨论.

    作者:邓小峰;王晓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关于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处理的声明

    本刊编辑部发现仍有个别作者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为了维护本刊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本刊就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1.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的认定:凡属原始研究的报告,同语种一式两份投寄不同的杂志,或主要数据和图表相同、只是文字表达可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的两篇文稿,分别投寄不同的杂志,属一稿两投;一经为两杂志刊用,则为一稿两用。会议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分别投寄不同的杂志,以及在一种杂志发表过摘要而将全文投向另一杂志,不属一稿两投。但作者若要重复投稿,应向有关杂志编辑部作出说明。

    作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肝外胆管癌87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肝外胆管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4年4月收治的87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资料.结果:87例患者中,肝门胆管癌58例,胆总管下端癌29例,患者均以黄疸为主要表现;56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包括肝门胆管癌33例(56.9%,33/58),胆总管下端癌23例(79.3%,23/29),其余患者行姑息性减黄治疗或未予治疗.肝门胆管癌患者根治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2%、35.1%、27.0%; AJCC分期和淋巴转移是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AJCC分期、淋巴转移、肝脏侵犯是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胆总管下端癌患者术后1、2、3年存活率分别为91.6%、54.2%、37.5%;影响总生存期和无瘤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AJCC分期(均P<0.05).肝门胆管癌与胆总管下端癌患者间,全部患者的总生存期、根治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期与无瘤生存期及非根治术治疗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对于不同位置的肝外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均是有效治疗方式,AJCC分期系统可有效评估预后.

    作者:王煜;王炜;章志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胆囊管结石临床特点及腹腔镜处理方法

    目的:探讨胆囊管结石的临床特点及腹腔镜下处理的要点及难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3年收治的283例胆囊结石中33例胆囊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情况.结果:33例胆囊管结石患者中有23例为多发结石.胆囊管结石并慢性胆囊炎10例,均表现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者23例,其中10例出现胆囊坏疽,2例穿孔.胆囊管结石部位在胆囊管和壶腹部交界处16例,胆囊管中段15例,胆囊管和胆总管交界处18例.术中重视胆囊管的解剖,结合术中情况预判有效减少胆囊管结石的遗漏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胆囊管结石临床表现与其解剖分类相关,腹腔镜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胆囊管结石,重视胆囊管解剖可以有效减少术后残留及并发症.

    作者:李锟;刘安重;刘衍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ERCP解决术中棘手问题30例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联合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处置解剖及胆管病变等较棘手问题的方法.方法:对30例LC术中较棘手的问题联合ERCP处理,包括继发性胆管结石、胆囊管畸形的辩认以及术中胆道损伤的判断和进一步处理.结果:30例均能通过ERCP对所遇到比较棘手问题予以解决,LC术中发现胆总管继发结石16例,均在ERCP下行EST取石术;LC术中发现Mirizzi综合征3例,均先放置鼻导管或支架在胆管内,然后行LC术;LC术中发现胆道损伤5例,其中右肝内胆管损伤1例,中转开腹手术,肝总管、胆总管损伤各2例,均行腹腔镜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术中发现肝内外胆管畸形共6例,其中胆囊管开口于右肝管4例,双胆囊管畸形1例,均行LC术;右肝管开口于胆囊管1例,术中行ERCP时发现胆管损伤,遂中转开放手术.结论:LC术中遇到棘手的胆道问题时,联合ERCP治疗可减少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平西;周钧;唐腾龙;李鹏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部位胆结石患者实验室指标与影像学结果的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胆结石患者实验室指标与影像学检查的差异,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 1年2月-2013年9月收治的146例胆结石患者相关资料,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胆囊组(35例)、肝内组(49例)和肝外组(62例),分析比较3组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1)肝功能相关指标:胆囊组胆红素和转氨酶水平明显低于肝内组和肝外组,肝内组碱性磷酸酶与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明显低于胆囊组和肝外组(均P<0.05).(2)三大常规检查:肝内组白细胞数、中性粒百分比明显低于胆囊组和肝外组,胆囊组尿胆原水平明显高于肝内组和肝外组(均P<0.05);胆囊组尿胆红素呈阴性或弱阳性,而肝内组和肝外组呈强阳性;胆囊组粪颜色为黄色,肝内组和肝外组为陶土样或变浅.(3)影像学检查:胆囊组B超与CT的显示率较高(88.6%,91.4%),肝内组CT的显示率较高(87.8%),肝外组MRCP显示率较高(90.3%).结论:实验室指标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对于不同部位胆结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应该充分了解各自特点,实现优势互补,做出正确的判断.

    作者:郎轶群;宗新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作用Meta分析

    目的:评价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在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在200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公开发表的关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在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终共纳入9篇RCT研究,共2 316例患者,其中预防组1 165例,对照组1 1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预防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总感染率(RR=0.98,95% CI=0.59~1.61)、表浅切口感染率(RR=0.82,95% CI=0.48~1.41)及胆汁培养阳性率(RR=0.82,95% CI=0.64~1.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纳入包含糖尿病及胆绞痛的RCT中,总感染率及表浅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能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但该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RCT研究验证.

    作者:汪超;黄强;林先盛;刘臣海;杨骥;胡俊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胆囊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胆囊癌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802例胆囊癌患者资料,并以同期收治的815例非胆囊癌患者(排除与研究变量有明显相关的人群及病种)为对照,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胆囊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选择自变量后,再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70岁)、职业(农民)、体质量指数(≥27)、生育次数(≥3次)、绝经年龄(>50岁)、血型(A型)、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病史是胆囊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以上因素可供临床结合具体病例参考,以利于胆囊癌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

    作者:徐建庆;陈晨;宋虎伟;耿西林;赵亚玲;王林;耿智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豚鼠不全性胆道梗阻早期Oddi括约肌功能的变化

    目的:观察豚鼠胆道不全性梗阻后早期Oddi括约肌(S0)肌电活动及压力的变化.方法:16只英国短毛豚鼠随机均分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分别行假手术与制作胆总管不全性梗阻模型,期间测定胆总管直径;术后1周,再次检测两组胆总管直径、肝功能指标、SO肌电活动与动力学指标.结果:术后假手术组胆总管直径无明显改变(P>0.05),而模型组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胆红素、肝酶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SO快波幅度和慢波振幅显著降低(均P<0.05),但快波和慢波频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SO基础压明显升高,但SO峰压明显降低(均p<0.05),而SO收缩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全性胆总管梗阻可使豚鼠SO快、慢波振幅降低,SO基础压升高、收缩峰压降低,这可能是胆道不全性梗阻时易诱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徐贤刚;石承先;汤可立;钟浩丽;张德林;张帅民;罗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欢迎订阅《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原名《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8年,为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已被美国医学文献分析和联机检索系统(Medline,Pubmed)及其《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化学文摘》(CA)、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等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和权威文摘期刊收录;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为“第2届、第3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8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湖南省“十佳科技期刊”。

    作者:中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载5-氟脲嘧啶聚己内酯纳米粒子对人胆管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目的:探讨聚己内酯载5-氟尿嘧啶(5-FU)纳米粒子对人胆管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作用、安全性及机制.方法:超声乳化法制备载5-FU聚己内酯纳米粒子(5-FU-PCL-NP),观察空载纳米粒子的体外溶血及5-FU-PCL-NP的体外药物释放情况,检测5-FU-PLA-NP对人胆管癌细胞株Hccc-9810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结果:5-FU-PCL-NP成功合成,其载药率为15.1%,包封率为41.9%,溶血试验阴性,5-FU-PCL-NP体外释放5-FU缓慢,其72h释放率为62.9%.与单纯5-FU比较,5-FU-PCL-NP对Hccc-981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增强,IC50明显降低[(1.32±0.12) μg/mL vs.(2.5±0.39) μg/mL],促Hccc-9810细胞凋亡作用明显增强(均P<0.05).空载纳米粒对Hccc-9810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载5-FU聚己内酯纳米粒子5-FU-PCL-NP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效应,可延长5-FU的作用时间窗,对胆管癌细胞有较好的体外杀伤作用,且生物安全性好.

    作者:李永盛;贺思佳;江翰;边睿;王硕;郝袁;王雪峰;刘颖斌;徐雷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索拉非尼治疗进展期胆管细胞型肝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索拉非尼治疗进展期胆管细胞型肝癌(CCC)的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15例进展期CCC患者口服索拉非尼400 mg,2次/d,3周为一个周期,持续用药,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观察服药12周时的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次要观察指标包括至疾病进展时间(TTP),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治疗持续时间(DOT)和毒性反应.结果:15例患者中位DOT是3.2(1.5~30)个月;按照RECIST标准评价部分缓解4例,病情稳定7例,疾病进展4例;12周时RR为26.7%,DCR为73.3%;中位TTP,PFS及OS分别为3.2、5.5和5.7个月;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者9例,常见的毒副反应是1~2级皮疹(33.3%),出现3级手足综合征1例(6.7%).结论:索拉非尼对进展期CCC患者治疗有效,其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潘婷婷;荚卫东;许戈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