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帅丹;刘磊;王斌
目的:探讨微创保胆术后胆囊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化病例对照设计,从保胆取石术后随访满1年的患者里随机抽取59例,其中胆囊功能恢复良好37例,功能恢复差22例,对术后胆囊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胆囊壁厚度、黏膜下结石、炎性病理、结石复发、糖尿病、手术时间、术后服药与患者胆囊功能恢复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胆囊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为:结石复发(OR=13.121,P=0.046)、糖尿病(OR=12.263,P=0.043)、炎性病理(OR=6.891,P=0.037)、手术时间(OR=6.718,P=0.030).结论:结石复发、糖尿病、胆囊长期慢性炎症、长时间手术操作是微创保胆术后胆囊功能恢复差主要影响因素.
作者:朱鸿波;韩宗明;张学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手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7月8例胃癌患者采用改良手辅助腹腔镜全胃切除+脾门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无中转开腹者,无因术中损伤脾血管或脾实质而行脾切除术者.8例患者共清扫脾门淋巴结27枚,阳性淋巴结3枚(11.1%);脾门淋巴结清扫时间平均为23 min,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6 mL,平均住院时间为9.5 d;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术后平均累计随访时间为3.6个月,无肿瘤复发及死亡病例,患者精神状态均良好.结论:运用改良手辅助腹腔镜技术清扫脾门淋巴结安全可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林良庆;曹毅;李正荣;刘逸;蒋蒙蒙;揭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胆道梗阻(BDO)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PMN)凋亡情况与肺泡上皮细胞occludin蛋白变化,分析两者与梗阻性黄疸肺损伤的关系.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抽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将另6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假手术组大鼠行假手术,模型组大鼠行胆总管双重结扎建立BDO模型.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于术后3、7、10、14d分批等量(n=8)处死,留取标本;正常对照组则在实验期间随机处死获取标本.检测大鼠肺组织形态学、BALF中PMN凋亡率和MMP-9活性,肺组织occludin蛋白,并计算肺通透指数(LP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各项指标在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定量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且与假手术组比较,BALF中PMN凋亡率逐渐减少,MMP-9活性逐渐增高,3~14d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肺组织occludin蛋白逐渐减少,LPI逐渐增加,在7~14 d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BDO大鼠PMN凋亡率与MMP-9活性呈负相关(r=-0.935),MMP-9活性与肺组织occludin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796),肺组织occludin蛋白水平与LPI呈负相关(r=-0.800)(均P<0.05).结论:BDO大鼠肺泡PMN凋亡减少、MMP-9活性增强,从而引起occludin蛋白减少,造成肺泡上皮屏障损伤、通透性增加,该病理过程在梗阻性黄疸肺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邓雪松;詹勇强;汪长浩;邓通明;倪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异常肝功能指标对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7例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肝功能指标与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的关系,对有意义的指标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对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除总胆红素(TBIL)外,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的升高均与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有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BIL、ALT、AST、AKP、GG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8、0.546、0.584、0.734、0.850,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46.4%、72.5%;33.3%、75.8%; 48.8%、60.5%; 72.6%、63.5%; 75%、79.5%.结论:在各项肝功能指标中,GGT的升高对胆囊结石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的预判价值大.
作者:朱洪江;彭慈军;梅永;舒德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联用灯盏花素选择性动脉介入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SAP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奥曲肽与抗生素持续性胰腺区域动脉灌注,观察组采用以上灌注药物加用灯盏花素持续性胰腺区域动脉灌注,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7d后,两组APACHE Ⅱ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但观察组的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但观察组两者的下降程度大于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4.38% vs.60.71%,P<0.05),观察组中转手术率与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12.5%vs.21.5%; 9.38% vs.1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联用灯盏花素选择性动脉介入治疗老年SAP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田晓鹏;赵慧敏;白文元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胆汁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OJ)大鼠肠黏膜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OJ模型组(模型组)、OJ模型+胆汁内引流组(内引流组);OJ模型+胆汁外引流组(外引流组).实验共2周,结束时,处死各组大鼠,观察胃黏膜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内毒素、内皮素1(ET-1),胃黏膜ET-1、内皮素受体A(ET-A) mRNA表达.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但内引流组的损伤情况明显较模型组与外引流组为轻;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外引流组大鼠血清内毒素、ET-1和胃黏膜ET-1水平和ET-A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引流组以上指标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汁内引流对OJ大鼠胃黏膜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ET-1水平和ET-A的表达有关.
作者:骆小江;张培建;蒋永军;张佳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方法:收集1995年1月—2012年12月有关比较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的中英文文献,对相关指标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RCT文献,共959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465例,开腹组49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14天,腹腔镜组CD3+与CD4+T淋巴细胞活性、CD4+/CD8+比值均高于开腹组(均P<0.05);腹腔镜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在术后第7天明显高于开腹组(对比时间点为术后第1、3、7天)(P<0.05);两组术后第3天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腹腔镜组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术后第1天明显低于开腹组(对比时间点为术后第4小时及第1、3、7天)(p<0.05);腹腔镜组C反应蛋白水平在术后第1~7天明显低于开腹组(对比时间点为术后第1、3、7、14天).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较开腹手术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较小,且能够较好地保留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入侵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
作者:王隽婕;韩承新;郑皓;达布西力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跨膜丝氨酸蛋白酶4 (TMPRSS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33例新鲜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TMPRSS4的mRNA与蛋白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8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石蜡切片中TMPRSS4的表达,并分析TMPRSS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TMPRSS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TMPRSS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5.56%vs.18.52%) (P<0.05),其高表达与癌灶大小(≥5cm)、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3个)有关(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MPRSS4高表达患者5年总体生存明显差于低表达患者(P=0.035);COX多因素分析发现TMPRSS4蛋白高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45).结论:TMPRSS4的表达与胃癌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瑞欣;陈子华;袁伟杰;陈志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预防和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 2年3月—2013年9月间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行ERCP的患者,所有患者给予醋酸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规律治疗,监测患者术后12、48 h血清淀粉酶和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为14.0%(6/43),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4.7% (2/43),所有患者经醋酸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规律治疗血淀粉酶水平全部降至正常参考值区间,症状消失.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下相关治疗后,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急性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作者:郑鹏飞;黄利利;毛杰;李玉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意外胆囊癌(IGBC)是指因临床诊断为胆囊良性疾病而行胆囊切除术,在术中或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为恶变的胆囊癌.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普及,术中术后意外发现胆囊癌的病例明显增多,同时对于IGBC的治疗也存在诸多争议.笔者对IGBC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作者:董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 男,11岁.因反复发热25 d入院.患儿25 d前出现反复发热,高体温达40℃,给予退热药可降至正常,无其它不适,曾到多家医院就诊,给予抗炎治疗后病情无好转后转入我院.体检:腹肌略膨隆,右中腹部可触及约6 cm×6 cm肿物,质地较硬,活动度欠佳,有轻微触压痛,与肝脏之间有分界.
作者:吴凯;杨六成;王健俊;徐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缓释剂对兔胆肠吻合口组织愈合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行胆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后,实验组于胆肠吻合口旁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对照组植入空颗粒.两组于术后3、7、14、21 d取胆肠吻合口组织,观察腹腔内及吻合口大体情况,行van der Ham粘连评分,测定吻合口破裂压(ABP),行吻合口组织病理学及胶原结缔组织检测.结果:实验组存活18只,1只死于胆汁漏,1只死于腹腔感染;对照组存活19只,1只死于胆汁漏,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大体愈合情况相似,术后各时间点van der Ham评分与A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检测(HE染色及Mallory 三色法)显示两组术后吻合口周围炎症反应、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增生情况基本相似.结论:氟尿嘧啶缓释剂不影响兔胆肠吻合口的愈合,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胆胰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一种安全的辅助化疗手段.
作者:方征;史嵩;张永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96例行肝部分切除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外周血NLR,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5)和高NLR(NLR≥2.5)组,比较丽组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时间;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35%、30%,其中高NLR组分别为37%、26%、22%;低NLR组分别为63%、49%、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6).全组术后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0.2个月,其中高NLR组为8.9个月,低NLR组为14.6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总生存率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大径、邻近器官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以及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大径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大径、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可作为ICC患者术后预后指标,NLR高者预后差.
作者:刘永成;李书红;双泽宇;陈建霖;李升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胆肠袢式(Warren)吻合术对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1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改良的胆肠袢式吻合术(观察组),28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减少,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缩短(均P<0.05).两组术后7d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有1例、4例发生轻微胆汁反流,对照组有2例发生急性胆管炎,两组两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改良胆肠袢式吻合术治疗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确切,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葛芙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2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术中均行肝方叶切除,对照组采用未行肝方叶切除的手术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术后的残石率、术后并发症、复发率以及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均无病死病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高(93.2% vs.77.8%);残石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降低(9.1%vs.27.8%;9.1%vs.22.2%;2.2% vs.16.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肝功能酶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中进行肝方叶切除,能够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残石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作者:蔡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内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99例患者(51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48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对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共1 9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9.19%.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结石复发与年龄、黄疸、胆管扩张、胆总管直径、结石大直径、结石数目、胆管、胰腺炎症以及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2.692,P=0.011)、胆总管直径(OR=2.249,P=0.022)、结石数量(OR=2.647,P=0.017)、结石大直径(OR=2.348,P=0.009)、合并炎症(OR=2.801,P=0.013)、手术类型(OR=2.421,P=0.018)是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有针对性措施降低复发率.
作者:裘文刚;徐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其发展尚面临诸多技术问题.笔者就该手术的操作平台、手术入路和切口闭合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邵新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 女性,48岁.因反复右上腹痛半年,加重伴黄疸3d入院,于2013年10月18日就诊,低热37.3℃,既往25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上腹部增强CT提示:左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并扩张;胆总管炎性改变,右肾多发囊肿(图1).术前检查:WBC 3.0×109/L,中性粒细胞0.69;DBIL 77.1 μmol/L,TBIL 105.4 μmol/L,IBIL 28.3 μmol/L;AST53U/L,ALT 52 U/L,ALP 260U/L,GGT 173 U/L;TBA37.5 μmol/L;肿瘤标记物提示:CA50 147.00 U/mL;CA199>1 000.0;CEA 24.03 ng/mL.
作者:许鹏;钱建军;柏斗胜;姚捷;李振南;王小东;赵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胆总管囊肿效果的回顾性分析或病例对照研究,再根据制定的标准筛选文献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0篇文献,共1 394例患者,其中589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805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WMD=54.51,95% CI=24.37~84.64,P<0.05);术中失血量减少(WMD=-16.27,95% CI=-21.16~-11.39,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缩短(WMD=-1.2,95% CI=-1.22~-1.18;WMD=-1.31,95% CI=-1.62~-1.00,均P<0.05);术后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WMD=-3.04,95% CI=-4.08~-2.36; OR=0.37,95% CI=0.15~0.90,均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相对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囊肿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腹腔镜技术与术者水平的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将成为治疗胆总管囊肿首选术式.
作者:曾帅丹;刘磊;王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胆道铸型综合征(BCS)是指肝移植术后充填于肝内外胆道的坏死物质形成胆道树样的铸型,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肝移植术后少见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了解BCS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有助于预防BCS的发生,提高肝移植术后BCS患者的生存率,笔者就此及BCS的诊治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陈国凤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