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汁内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骆小江;张培建;蒋永军;张佳凤

关键词:黄疸, 阻塞性, 引流术, 受体, 内皮素A, 胃黏膜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胆汁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OJ)大鼠肠黏膜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OJ模型组(模型组)、OJ模型+胆汁内引流组(内引流组);OJ模型+胆汁外引流组(外引流组).实验共2周,结束时,处死各组大鼠,观察胃黏膜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内毒素、内皮素1(ET-1),胃黏膜ET-1、内皮素受体A(ET-A) mRNA表达.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但内引流组的损伤情况明显较模型组与外引流组为轻;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外引流组大鼠血清内毒素、ET-1和胃黏膜ET-1水平和ET-A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引流组以上指标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汁内引流对OJ大鼠胃黏膜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ET-1水平和ET-A的表达有关.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胆道镜治疗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13年经验总结附697例报告

    目的:总结胆道镜治疗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经验,提高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12年12 疗效.结果:672例患者取净结石,结石取净率96.4%.胆道镜共发现1 306支肝内胆管狭窄,其中1 297支狭窄得到解除,狭窄解除率99.3%.狭窄解除、结石取净后患者胆管壁恢复光滑.9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规范的胆道镜治疗能有效解除术后肝内胆管狭窄,取净结石;肝内胆管狭窄的发现及处理是胆道镜治疗的优势,应根据不同狭窄类型分别对待;萎缩肝段切除和术中取石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仍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跃华;张卓;马杨;鲍世韵;余小舫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跨膜丝氨酸蛋白酶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跨膜丝氨酸蛋白酶4 (TMPRSS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33例新鲜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TMPRSS4的mRNA与蛋白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08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石蜡切片中TMPRSS4的表达,并分析TMPRSS4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TMPRSS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TMPRSS4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55.56%vs.18.52%) (P<0.05),其高表达与癌灶大小(≥5cm)、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3个)有关(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MPRSS4高表达患者5年总体生存明显差于低表达患者(P=0.035);COX多因素分析发现TMPRSS4蛋白高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45).结论:TMPRSS4的表达与胃癌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瑞欣;陈子华;袁伟杰;陈志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EST治疗伴或不伴有胆石症的Oddi括约肌乳头狭窄

    目的:探讨经内镜胆道括约肌切开术(EST)在治疗伴或不伴有胆石的Oddi括约肌乳头狭窄(P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1年1月—2012年9月经内镜逆行胆管胰腺造影术(ERCP)检查的1 218例患者中行EST治疗的110例P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胆道疼痛、胆总管(CBD)扩张和肝功能异常;110例中34例之前已做胆囊切除术,其中有12例有胆总管结石;余下69例未做胆囊切除术,其中有14例无任何胆结石.所有有或无CBD结石的患者在EST术后各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EST是一项治疗伴或不伴胆石的PS的佳手段,并可以减轻疼痛,恢复扩张胆总管并改善肝功能.

    作者:冯明明;孙万日;王庆元;郭胜利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内胆管黏液腺癌1例

    患者 女性,48岁.因反复右上腹痛半年,加重伴黄疸3d入院,于2013年10月18日就诊,低热37.3℃,既往25年前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上腹部增强CT提示:左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并扩张;胆总管炎性改变,右肾多发囊肿(图1).术前检查:WBC 3.0×109/L,中性粒细胞0.69;DBIL 77.1 μmol/L,TBIL 105.4 μmol/L,IBIL 28.3 μmol/L;AST53U/L,ALT 52 U/L,ALP 260U/L,GGT 173 U/L;TBA37.5 μmol/L;肿瘤标记物提示:CA50 147.00 U/mL;CA199>1 000.0;CEA 24.03 ng/mL.

    作者:许鹏;钱建军;柏斗胜;姚捷;李振南;王小东;赵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术后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96例行肝部分切除的I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外周血NLR,将患者分为低NLR组(NLR<2.5)和高NLR(NLR≥2.5)组,比较丽组总生存率与无复发生存时间;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35%、30%,其中高NLR组分别为37%、26%、22%;低NLR组分别为63%、49%、4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6).全组术后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10.2个月,其中高NLR组为8.9个月,低NLR组为14.6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总生存率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大径、邻近器官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NLR以及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大径是影响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与术前NLR以及术前CA19-9及CEA水平、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肿瘤大径、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数目、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NLR可作为ICC患者术后预后指标,NLR高者预后差.

    作者:刘永成;李书红;双泽宇;陈建霖;李升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胆总管囊肿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小儿胆总管囊肿效果的回顾性分析或病例对照研究,再根据制定的标准筛选文献行Meta分析.结果:终纳入10篇文献,共1 394例患者,其中589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805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延长(WMD=54.51,95% CI=24.37~84.64,P<0.05);术中失血量减少(WMD=-16.27,95% CI=-21.16~-11.39,P<0.0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缩短(WMD=-1.2,95% CI=-1.22~-1.18;WMD=-1.31,95% CI=-1.62~-1.00,均P<0.05);术后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WMD=-3.04,95% CI=-4.08~-2.36; OR=0.37,95% CI=0.15~0.90,均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相对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囊肿具有明显的优势;随着腹腔镜技术与术者水平的不断提高,腹腔镜手术将成为治疗胆总管囊肿首选术式.

    作者:曾帅丹;刘磊;王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二期小切口胆囊切除治疗高危高龄梗阻型胆囊炎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二期小切口胆囊切除治疗高危高龄梗阻型胆囊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收治的60例急性高危高龄梗阻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行胆囊切除术;观察组采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二期小切口胆囊切除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情况相似,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大小及切口愈合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17.33±7.11) mL vs.(92.64±22.98) mL,(3.98±1.29) cm vs.(10.51±6.42)cm,(5.36± 1.22)d vs.(9.83±3.6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总胆红素、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6.67% vs.30.0%).结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二期小切口胆囊切除能有效治疗急性高危高龄梗阻性胆囊炎患者,并且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陶海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结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

    患者 男,11岁.因反复发热25 d入院.患儿25 d前出现反复发热,高体温达40℃,给予退热药可降至正常,无其它不适,曾到多家医院就诊,给予抗炎治疗后病情无好转后转入我院.体检:腹肌略膨隆,右中腹部可触及约6 cm×6 cm肿物,质地较硬,活动度欠佳,有轻微触压痛,与肝脏之间有分界.

    作者:吴凯;杨六成;王健俊;徐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胆道铸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诊治

    胆道铸型综合征(BCS)是指肝移植术后充填于肝内外胆道的坏死物质形成胆道树样的铸型,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肝移植术后少见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了解BCS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有助于预防BCS的发生,提高肝移植术后BCS患者的生存率,笔者就此及BCS的诊治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陈国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防治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疗效

    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预防和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 2年3月—2013年9月间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行ERCP的患者,所有患者给予醋酸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规律治疗,监测患者术后12、48 h血清淀粉酶和症状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为14.0%(6/43),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4.7% (2/43),所有患者经醋酸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规律治疗血淀粉酶水平全部降至正常参考值区间,症状消失.结论: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下相关治疗后,奥曲肽联合兰索拉唑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急性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作者:郑鹏飞;黄利利;毛杰;李玉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的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治疗的肝胆管结石患者86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开腹胆总管探查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156.52±26.73) min vs.(213.63±39.52)min,(57.63±9.43) mL vs.(87.74±17.43)mL,(19.42±3.78)h vs.(28.53±6.81)h](均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优于对照组[(122.13±3.27)分 vs.(110.26±4.65)分,(11.52±2.09)d vs.(16.32±4.28)d,(8092.63±342.16) 元vs.(9 100.78±537.23)元](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疗效可靠,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叶小勇;吕会增;张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血浆D-二聚体对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对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LSED)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预测意义.方法:选择47例因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LSED患者,测定患者术前与术后l、7、14d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术后7、14d行彩超检查明确有无PVT;对D-二聚体水平的LSED后PVT诊断效能行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47例患者中有21例于术后发生PVT.PVT组与非PVT组患者LSED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持续升高,但PVT组术后7、14 d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非PVT组(P<0.05);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PLT)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LSED后PVT诊断准确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 801(P<0.05).结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LSED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术后血浆D-二聚体持续较高水平(≥14 mg/L)者,发生PVT的危险性较大,应加强血栓监测及抗凝预防.

    作者:李大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γ-谷氨酰转移酶异常对胆囊结石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的预判价值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异常肝功能指标对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7例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肝功能指标与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的关系,对有意义的指标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对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除总胆红素(TBIL)外,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的升高均与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有关(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DBIL、ALT、AST、AKP、GG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48、0.546、0.584、0.734、0.850,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46.4%、72.5%;33.3%、75.8%; 48.8%、60.5%; 72.6%、63.5%; 75%、79.5%.结论:在各项肝功能指标中,GGT的升高对胆囊结石合并无症状胆总管结石的预判价值大.

    作者:朱洪江;彭慈军;梅永;舒德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胆汁内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讨不同胆汁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OJ)大鼠肠黏膜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OJ模型组(模型组)、OJ模型+胆汁内引流组(内引流组);OJ模型+胆汁外引流组(外引流组).实验共2周,结束时,处死各组大鼠,观察胃黏膜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内毒素、内皮素1(ET-1),胃黏膜ET-1、内皮素受体A(ET-A) mRNA表达.结果: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但内引流组的损伤情况明显较模型组与外引流组为轻;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外引流组大鼠血清内毒素、ET-1和胃黏膜ET-1水平和ET-A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引流组以上指标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汁内引流对OJ大鼠胃黏膜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ET-1水平和ET-A的表达有关.

    作者:骆小江;张培建;蒋永军;张佳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99例患者(51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48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取石术)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对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共1 9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9.19%.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结石复发与年龄、黄疸、胆管扩张、胆总管直径、结石大直径、结石数目、胆管、胰腺炎症以及手术类型等因素有关(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2.692,P=0.011)、胆总管直径(OR=2.249,P=0.022)、结石数量(OR=2.647,P=0.017)、结石大直径(OR=2.348,P=0.009)、合并炎症(OR=2.801,P=0.013)、手术类型(OR=2.421,P=0.018)是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后结石复发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有针对性措施降低复发率.

    作者:裘文刚;徐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自然腔道手术的操作平台、入路和切口闭合的研究进展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其发展尚面临诸多技术问题.笔者就该手术的操作平台、手术入路和切口闭合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邵新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氟尿嘧啶缓释剂对兔胆肠吻合口愈合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缓释剂对兔胆肠吻合口组织愈合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行胆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后,实验组于胆肠吻合口旁植入氟尿嘧啶缓释剂,对照组植入空颗粒.两组于术后3、7、14、21 d取胆肠吻合口组织,观察腹腔内及吻合口大体情况,行van der Ham粘连评分,测定吻合口破裂压(ABP),行吻合口组织病理学及胶原结缔组织检测.结果:实验组存活18只,1只死于胆汁漏,1只死于腹腔感染;对照组存活19只,1只死于胆汁漏,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吻合口大体愈合情况相似,术后各时间点van der Ham评分与A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检测(HE染色及Mallory 三色法)显示两组术后吻合口周围炎症反应、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增生情况基本相似.结论:氟尿嘧啶缓释剂不影响兔胆肠吻合口的愈合,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胆胰恶性肿瘤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一种安全的辅助化疗手段.

    作者:方征;史嵩;张永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左肝外叶切除联合术中经残端胆管行胆道探查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联合术中经胆管残端进行胆道探查对肝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22例肝胆管结石患者,行左肝外叶切除,术中以胆道镜经肝断面残端胆管进行胆道探查、取石,术后不放置胆道引流.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术后1个月复查无胆道结石.14例患者经肝外胆管取出结石,其中2例结石术前未能发现.肝外胆管直径6~8 mm 6例,其中2例存在结石;8.1~10mm 9例,其中7例存在结石;10.1~15mm 7例,5例存在结石.所有患者胆道下端均通畅.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膈下感染,2例为切口感染.结论:对左肝区域性肝胆管结石患者,肝左外叶切除联合术中经残端胆管胆道探查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石力;汤礼军;陈涛;张炳印;崔剑锋;闫洪涛;黄竹;罗皓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方法:收集1995年1月—2012年12月有关比较腹腔镜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的中英文文献,对相关指标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RCT文献,共959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465例,开腹组49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14天,腹腔镜组CD3+与CD4+T淋巴细胞活性、CD4+/CD8+比值均高于开腹组(均P<0.05);腹腔镜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在术后第7天明显高于开腹组(对比时间点为术后第1、3、7天)(P<0.05);两组术后第3天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腹腔镜组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术后第1天明显低于开腹组(对比时间点为术后第4小时及第1、3、7天)(p<0.05);腹腔镜组C反应蛋白水平在术后第1~7天明显低于开腹组(对比时间点为术后第1、3、7、14天).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较开腹手术对机体免疫系统影响较小,且能够较好地保留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入侵和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

    作者:王隽婕;韩承新;郑皓;达布西力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改良手辅助腹腔镜全胃切除的脾门淋巴结清扫

    目的:探讨改良手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脾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7月8例胃癌患者采用改良手辅助腹腔镜全胃切除+脾门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无中转开腹者,无因术中损伤脾血管或脾实质而行脾切除术者.8例患者共清扫脾门淋巴结27枚,阳性淋巴结3枚(11.1%);脾门淋巴结清扫时间平均为23 min,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76 mL,平均住院时间为9.5 d;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术后平均累计随访时间为3.6个月,无肿瘤复发及死亡病例,患者精神状态均良好.结论:运用改良手辅助腹腔镜技术清扫脾门淋巴结安全可行,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林良庆;曹毅;李正荣;刘逸;蒋蒙蒙;揭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