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庆;郑杨;何楠;周志勇;朱培谦
目的 探讨应用 RNA 干扰技术抑制胃癌细胞组织因子(TF)基因表达对胃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 pSUPER/TF-siRNA 重组载体,并将其转染入胃癌细胞 SGC-7901 中;RT-PCR 和Western blot 检测转染前后 TF 的表达水平;应用 Boyden 小室检测对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 双酶切鉴定重组载体构建成功.RT-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显示 pSUPER/TF-siRNA1 重组载体明显抑制SGC-7901 细胞 TF 基因的表达(P<0.05).Boyden 小室体外侵袭实验证实,转染 pSUPER/TF-siRNA1质粒的 SGC-7901 穿膜细胞均数较其他无干扰组的细胞均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以 TF 基因作为靶点应用 RNA 干扰技术抑制其表达可降低胃癌细胞体外侵袭移能力,故其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吕志诚;苏芝兰;周胜虎;王湘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巨大十二指肠憩室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笔者工作单位及德国海德堡大学外科医院经外科手术治疗的 6 例巨大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 6 例巨大十二指肠憩室,其中 4 例采取十二指肠憩室切除 + 经胃十二指肠造瘘术治疗,另 2 例采用憩室旷置术,即 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 + 胃空肠 Roux-en-Y 吻合术.术后均未发生胰瘘、胆瘘、急性胰腺炎及十二指肠瘘等并发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 3 个月至 1 年半,无 1 例再出现右上腹部胀痛、不适等症状.结论 巨大十二指肠憩室采取十二指肠憩室切除并经胃十二指肠造瘘术,具有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余枭;杨永超;李小荣;余灿;向开敏;Wemer Jens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复发的时间规律以及远期预后评估指标.方法 将 25 年间经笔者所在医院科室诊治的胃癌术后复发的 447 例患者按照复发间隔期(第 1 次手术至复发的时间)的长短分为 2 组:A 组为术后 <2 年复发,B 组为术后 2~5 年复发.用 Kaplan-Meier 法计算两组术后生存率,以Cox 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胃癌术后复发的患者占同期胃癌手术患者的 29.3%(447/1 526),其中 312 例(69.8%)于 2 年内复发(A 组),1 35 例(30.2%)于 2~5 年内的复发(B 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无病生存期、病灶部位、肿瘤大体类型、病理分型、肿瘤分期、手术性质以及复发类型(局部,远处)等因素对胃癌术后复发患者的累计生存率有显著影响(均 P、肿瘤 TNM 分期为Ⅳ期的患者 2 年内复发的构成比较其他患者明显高,在 2 年内复发的患者中局部复发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多因素分析显示无病生存期、肿瘤分期和肿瘤大体类型是胃癌术后复发患者的累计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无病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均与术后复发患者的生存期呈正相关.结论 胃癌术后复查至少应持续 5 年,前 2 年每 3 个月复查 1 次,之后每 3~6 个月复查 1 次,无病生存期和无病进展生存期可作为胃癌复发患者远期治愈和预后的佳预测指标.
作者:王亚旭;毕德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S100A4和nm23H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以寻找预测预后的指标.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P法检测58例结直肠癌和2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S100A4和nm23H1 的蛋白表达水平;单因索分析它们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用等级相关分析法检查两基因的相关性.结果 58 例结直肠癌组织中S100A4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21);nm23H1 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组织(P=0.004).s100A4 和 nm23 H1 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远处转移、肿瘤发生部位无明显关系,各因素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两因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作者:曹家庆;郑杨;何楠;周志勇;朱培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清扫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与转移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将进展期胃癌病例 51 例分为 2 组,(1)研究组 30 例,行D<,2>或选择性D<,3>根治术,外加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清扫.分析门静脉周围淋巴结(No12p LN)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2)对照组,21例.行 D<,2>或选择性D<,3>根治术,但均未行 No12p LN(门静脉后淋巴结)清扫.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结果 研究组 30 例患者共检查 552 个淋巴结,平均每例清扫 18.4 个淋巴结,发现有 112 个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度为 21.24%;30 例中发现 4 例 No12P LN 转移,转移率为 13.33%,其中 Borrmann Ⅲ,Ⅳ型 No12 LN 转移率为16.67%,N<,2-3>,期为 25%,T<,3-4>者为 16.67%,肿块大于 4 cm 者淋巴结转移率为 33.33%;No12P 淋巴结转移率在 BorrmannⅢ,Ⅳ型,N<,2-3>期,T<,3-4>及肿块大于 4 cm 者中明显高于 Borrmann I,Ⅱ型(O%),N<,0-1>期(0%),T<,1-2>:(0%),肿块小于 4 cm(0%)(均P<0.05),且 No12P 淋巴结的转移与 No5 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相关性;胃体癌及肿块超过 1/3 胃区域的胃癌亦有较高 No12P LN 转移率;组织分型与 No12PLN 转移无明显关系.两组间除手术时间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外(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分别为 2 例(6.67%),3 例(14.29%)(P>0.05),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No12P LN 清扫术对于部分进展期胃癌是可行且有一定临床意义的.其远期效果有待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陈浩;李婷婷;庞典付;张克难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 71 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手术方式不同分组:腹腔镜手术治疗 33 例(腔镜组),开腹手术治疗 38 例(开腹组).结果 两组术前资料有可比性(P>0.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进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止痛药使用及切除淋巴结的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优于开腹组;保肛率、手术时间、总并发症、肿块下缘距切缘距离及 1,3,5 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腔镜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近期疗较优于开腹组,远期疗效两种手术方式相当.
作者:陈小勋;周永醇;张兆明;韦振轩;黄克伟;周维模;龙雪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用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42 例环状混合痔采用改良外剥内扎加侧切术、硬化剂注射,术后中药煎汤坐浴的综合治疗.结果 142 例均 1 次手术治疗痊愈,切口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 20d,肛门功能正常.结论 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一种好的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法.
作者:杨重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RNA 干扰使 RhoA 基因沉默后对结肠癌 LoVo 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的影响.方法 构建靶向 RhoA 基因的 shRNA 真核表达载体,转染 LoVo 细胞.筛选 RhoA 基因沉默的稳定克隆.采用Western blot 法检测 RhoA 蛋白的表达水平.将稳定转染 RhoA shRNA 表达载体、转染空载体和未转染的LoVo 细胞分别接种于裸鼠皮下,4 周后测量瘤体的体积和重量;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 RhoA,VEGF 和MMP-2 蛋白的表达.结果 RhoA shRNA 转染组瘤体的体积与瘤重明显低于其他两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hoA shRNA 染组瘤体组织 RhoA,VEGF 和 MMP-2 蛋白表达均较两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沉默 RhoA 可以抑制结肠癌 LoVo 细胞移植瘤的生长.
作者:杨开焰;陈道瑾;李小荣;文言广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 CapeOX 方案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治疗对不可切除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 对 51 例符合标准的不可切除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应用 CapeOX 方案新辅助化疗,每 2 个周期评估 1 次疗效,如可行治愈性切除则考虑手术,术后继续 CapeOX 方案化疗,记录化疗缓解及手术切除情况,手术并发症、术后复发及生存状态,原发病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 51 例患者术前接受 1~8 周化疗(中位数 4 周),化疗后缓解 22 例,缓解率为43.1%(22/51),15 例行治愈性切除(29.4%),化疗无效者 19 例(37.2%),中位生存期为 12 个月;化疗后缓解或稳定但未接受肝切除的 17 例,中位生存期为 19 个月;15 例治愈性手术切除者有 5例出现并发症.无手术死亡,随访中位时间 21 个月,仅 6 例复发,其中 4 例死亡,其他均存活.EGFR 的表达与病情进展有关.结论 CapeOX 方案术前化疗可使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患者转为可手术切除,结合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可患者的生存期延长.
作者:倪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近期疗效.方法 将 117 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于术后 24h 开始分别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免疫水平和临床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 在供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肠内营养组在术后短期内免疫水平和临床恢复及住院时间方面都优于肠外营养组(均P<0.05).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改善胃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加快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作者:罗嘉;吴飞跃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保留幽门胃切除术(PPG)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方法 22例 PPG 手术的临床资料.22例均为早期胃癌,病灶位于胃的中 1/3者16例,胃下1/3者6例,离幽门均在5 cm 以上,均行PPG.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无餐后消化道不适症状出现;有饥饿感者20例(90.91%).随访期间有2例出现餐后消化道不适症状,其中1例是上腹饱胀隐痛,另1例是呕吐;有饥饿感的是18 例(81.82%).结论 胃中部早期胃癌患者采用 PPG 手术,既能达到理想的根治效果,又能满意地保存了幽门功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陈志红;张守亮;林建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诊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1 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3 例(61.9%)患者首发症状为消化道出血,5 例(23.8%)为腹部胀痛不适;12 例(57.1%)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21 例中 20 例 CD117(+),9 例 CD34(+).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术后 1 年存活率为 90.1%,3 年存活率为 76.2%,5 年存活率为 61.9%.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因瘤细胞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确诊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其中CD117 阳性率大于 95%.治疗主要依靠手术联合分子靶向药物的综合治疗.
作者:张庆军;吕刚;何建苗;蒲永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特点.方法 对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胆囊结石 35 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 例患者术前精神症状均基本控制,有一定自知力,能配合手术治疗.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其中 6 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9 例行开腹手术(包括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手术 5 例).在心理、药物治疗和安全监护下,术后部分患者出现的精神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精神分裂症合并胆囊结石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治疗有其特殊性,需高度重视.应注意与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合作.
作者:徐怡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分子靶向药物索拉菲尼(sorafenib)对体外人胃癌细胞 SGC-7901 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对癌细胞 P-ERK 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以 MTT 法检测索拉菲尼对 SGC-7901 细胞的杀伤抑制作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胃癌细胞内 P-ERK 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胃癌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结果 索拉菲尼对胃癌细胞生长增殖具有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作用也增强,呈剂量一时间双效应关系(P<0.05);经索拉菲尼处理的 SGC-7901 细胞的 P-ERK 表达明显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增高(P<0.05).结论 sorafenib 在体外对 SGC-7901 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机制为抑制其 P-ERK 表达,从而抑制其增殖和促进凋亡.
作者:李端永;李良庆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食管闭锁患儿 18 例临床资料,其中 5 例放弃手术治疗,余 13 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 13 例行一期食管气管瘘结扎 + 食管闭锁切除端端吻合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存活 11 例,4 例发生吻合口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治愈;2 例发生吻合口瘘,1 例保守治愈,1 例再次手术治愈;1 例再发气管食管痿再次手术治愈.死亡 2 例,分别于术后第 3 天和第 6 天死于呼吸衰竭、吻合口痿及心衰.结论 早期诊断、并发症的预防和积极处理是提高食管闭锁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周致红;隋武;王云慧;苏海龙;林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 miR-193b 转染对胃癌细胞浸润、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microRNA 芯片检测 TGF-B1 处理胃癌细胞 BCC823 前后 miRNA 的差异表达谱;应用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浸润及裸鼠成瘤等实验分别检测瞬时转染 miR-193b 抑制剂前后胃癌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变化.结果 TGF-β1 处理胃癌细胞 BGC823 前后 miRNA 的表达谱存在 6 个差异表达,包括 3 个(miR-27a,miR-29b-1 和 miR-194)表达上调,3 个(miR-193b,miR-574-3P 和 miR-130b)表达下调.转染 miR-193b 抑制剂后,胃癌细胞株 BGC823 迁移、浸润和转移的能力明显增强.结论 TGF-β1 可能通过下调 miR-193b 的表达负向调控胃癌细胞的迁移、浸润和转移.
作者:周海燕;王宽松;胡忠良;文继舫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其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笔者就HPA 的分子结构特点、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在促进胃癌血管形成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少全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结直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其作为结直肠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夹心 ELISA 方法检测 65 例结、直肠癌患者及 20 例健康志愿者血清 HGF,癌胚抗原(CEA),糖抗原(CA19 - 9)的表达水平;Kap-lan-Meier 法计算患者生存率;Cox 生存分析血 HGF,癌胚抗原(CEA),糖抗原(CA19 - 9)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组 HGF 水平为(0.37 ±0.11)ng/mL;T<,3-4>期为(0.32 ±0.29)ng/mL;肝转移组血清 HGF 水平为(0.43±0.10)ng/mL,上 3 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18±0.07)ng/mL(P<0.05),亦明显高于各对应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 HGF 水平越高者生存期越短.结论 血清 HGF 水平与结直肠癌发展及转移有密切关系;结直肠癌患者血 HGF 水平增高提示患者预后差.HGF 可作为检测结、直肠癌转移和判断预后的临床参考指标.
作者:李宏武;唐元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老年人结直肠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大于 65 岁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患者均在快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处理的指导下进行,包括:术前不长时间禁食,不行机械性肠道准备,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行代谢准备,不放置鼻胃管,采取硬膜外联合全麻的麻醉方式,不常规腹腔引流,术后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结果 共有 72 例老年患者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行结直肠癌手术,其中 76.4% 的患者在术后第1 天进流质饮食,88.9%的患者在术后第 2 天进流质饮食,有 73.6%的患者在术后第 3 天进半流质饮食,术后平均通气时间为 2.4 d,有 9 例(12.5%)患者发生全身并发症,10 例(13.9%)发生局部并发症,中包括吻合口瘘 1 例(1.4%).平均住院天数 5.6(1~46)d.30 d 内再住院 5 例(6.9%).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老年人结直癌肠手术是安全的、有效的,加快了患者的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刚;江志伟;鲍扬;刘磊;谢立飞;刘凤涛;黎介寿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手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80 例进展期胃癌分为 2 组,每组 40 例.灌注化疗组:术前经胃镜超声,螺旋 CT 术前分期,对Ⅲ期、部分Ⅳ期病变经介入方法经动脉药盒导管植入系统(PCS)行区域灌注化疗,经 1~2 疗程治疗再行根治切除术.对照组:术前检查同化疗组,均未行术前化疗.术后分别检测两组胃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组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TA=0.696)明显低于对照组(TA=1.216)(P<0.05).灌注 1 次及 2 次胃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有明显差别(分别为TA<,1>=0.856 及TA<,2>=0.428);显示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次数越多,胃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下降越明显.结论 进展期胃癌术前行区域灌注化疗可明显降低胃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其活性降低程度与灌注化疗次数呈正相关.
作者:王利;李占武;马素芳;杨晓明;李方毅;冯波;李庆玉;米良田;刘金华;刘天卿;范明慧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