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绍莲
目的评估胃癌和可能发生胃癌的非癌胃黏膜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分析154例黏膜内胃癌和40例胃溃疡的细胞增殖活性.标本取胃癌、癌旁胃黏膜及胃溃疡旁的胃黏膜组织.结果分化型癌细胞的DNA异倍体发生率(34.3%)明显高于未分化型癌细胞(14.5%)(P<0.05).在DNA二倍体的肿瘤中,分化型癌的S期细胞平均比值(6.6%)明显高于未分化型癌(5.5%)(P<0.01).分化型癌旁黏膜细胞的G2M期的平均值均高于未分化型者,而S期的平均值高于胃溃疡旁黏膜细胞.肠化生多见于分化型胃癌周围的胃黏膜(77.8%).结论分化型胃癌的早期阶段,癌变可能发生于具有高增殖活性的胃黏膜组织.此生物学特征提示分化型胃癌细胞具有高增殖活性.
作者:王子卫;张才全;王严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提高累及血管的腹部肿瘤切除的手术技能,总结近10年来本院救治的8例腹部恶性肿瘤侵及重要血管的切除和重建经验.经术前充分准备,包括B超,CT,MRI,消化道钡餐,静脉肾盂造影等术前诊断及周密设计手术方案.对8例患者成功地施行了肠瘘.肿瘤切除及累及血管的切除与重建,7例痊愈出院,1例术后21d死于肠瘘.提示累及重要血管的腹部恶性肿瘤并非手术禁忌证,应力争完整切除肿瘤及血管,血管重建,达到减少局部复发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于永山;解远峰;曲明;王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本文通过分析385例糜烂性胃炎(EG)的内镜表现、病理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发现:胃窦部EG发病率男女接近,胃底、胃体部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均以30~70岁多,平均年龄接近.分型上胃窦部多见隆起糜烂型和平坦糜烂型,胃底、胃体部多见平坦糜烂型.HP感染胃窦部占71.9%,胃底、胃体部占58.0%.HP总感染率为68.3%.2个部位均有1例早期胃癌.笔者认为内镜检查加上病理学及HP感染等检查,对本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途径.
作者:孙一芬;周秋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30岁.2002年7月4日入我院.6年前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在当地医院急诊行幽门窦旷置大部切除术(Bancroft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3年出现腹泻,每天3次左右,为稀便,量不多,含不消化食物,多次作钡灌肠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按结肠炎治疗,无效.
作者:王庆驹;韩吉明;曹健霞;马如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就医学文献标题的写作要求、表达形式、副标题的取舍和非专业词汇的取舍作一概括,并对所列实例以点评的方式加以说明.
作者:薛绍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胃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笔者近15年来收治的9例胃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是上腹部隐痛(9例)、腹部肿块(5例)和上消化道出血(3例).9例均手术治疗,但无1例术前确诊.1例恶性胃神经鞘瘤术后只生存了8个月,良性的手术效果良好.结论胃神经鞘瘤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困难,误诊率高,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
作者:邱云峰;许世吾;陈晓军;杨维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总结多发伤急救中腹腔内出血的处理经验,探讨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范围和手术指征.对近8年来收治的有腹腔内出血的67例多发伤患者的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血压>90mmHg,血红蛋白>100g/L者不行手术;血压<90mmHg,血红蛋白<100g/L者行急诊手术;仅血压<90mmHg或血红蛋白<100g/L者视机体情况而定.存活61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9.0%.非出血因素死亡5例(5/6),出血因素死亡1例(1/6).非手术治疗成功8例,占11.9%.手术治疗56例,其中有活动性出血占76.8%,无活动性出血占23.2%.在可能判断出血总量和其他器官损伤的前提下,患者血压和血红蛋白量可作为腹腔内出血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参考指标.
作者:杨世炎;宁伟明;杨海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例1 男,62岁.主诉便秘,排便困难,便条变形2年,近2年交替口服蕃泻叶,果导等多种泻药.结肠镜检查见直肠黏膜呈弥漫分布的灰褐色豹皮斑纹样色素沉着,色素沉着斑片之间纹理呈淡红色.乙状结肠降结肠黏膜呈均匀一致的褪色,横结肠黏膜呈灰黑色.全结肠黏膜光滑质软,未见血迹及黏膜损伤.
作者:张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提高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疗效.总结近5年间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治疗7例的情况. 7 例全部治愈.笔者认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船;秦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采用MTT法测定89例胃癌细胞对10种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并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结果显示89例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5-FU>MMC>ADM>HCPT>CBP>CDDP>MXT>MTX>Ara-C>VP16.30例患者中15例MDR1阳性.笔者认为以MTT法检测胃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有助于指导临床选用肿瘤敏感性化疗药物,并可避免盲目选用肿瘤非敏感性化疗药对机体造成的毒性反应.在检测肿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同时,应检测多药耐药基因,及时发现耐药病人,以便采用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亚军;叶古祥;孙国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介绍胃部周围自主神经的解剖基础和在胃癌根治手术中保留自主神经的术式选择, 复习文献分析腹腔及胃部自主神经的走行和分布,自主神经分布与动脉走行的关系;自主神经分布与淋巴结清扫的关系;介绍保留迷走神经的手术术式和手术操作要点.根据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不同可以实施迷走神经肝支、迷走神经腹腔支或肝固有动脉及肝总动脉周围神经节或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神经节、腹主动脉周围神经丛、腰交感神经干以及迷走神经切断再建术.胃癌根治手术中根据病期早晚、淋巴结清扫范围实施不同的保留自主神经手术,不仅不会影响癌的根治性,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韩方海;高宏凯;张肇达;伍晓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探讨高龄患者肠粘连所致不典型绞窄性肠梗阻诊治特点,统计治疗肠粘连致绞窄肠梗阻患者215例,其中18例为高龄患者术前未诊断绞窄肠梗阻,术中确诊证实肠坏死.年龄80~85岁(平均83);男11例,女7例.结果显示4例发生多脏器衰竭综合征(MODS)死亡,发生时间术后24h以后.5例切口裂开,13例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行减张缝合,感染切口引流、换药,14例患者痊愈出院.结论提示高龄患者肠粘连所致绞窄性肠梗阻腹痛、发热并不明显,这是其一大特点;而腹胀为明显是另一特点.切口感染及合并MODS较高.因此作者主张高龄病例应尽早手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术式,预防切口感染,联合应用抗生素等,避免发生MODS.
作者:刘喜才;苏生;池洪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探讨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对53例青年人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青年人胃癌早期确诊率低、组织学类型以分化差及印戒细胞癌为多,具有胃壁侵润深、组织学生长方式弥漫、淋巴结转移程度高、临床症状隐匿等特点.临床晚期癌多、病理组织学分化差是青年人胃癌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作者:安泽武;王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下段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佳治疗术式.方法对28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实施经腹经肛门拖出式Welch法低位切除术.病灶下缘距肛缘6~8cm者20例,8~10cm者8例.Dukes A期8例,B期16例,C期4例,切缘距肿瘤下缘的距离分别是2,3,4cm.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未发生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2例于术后18个月局部癌复发(7.1%),余26例无癌生存.全组术后平均8~12周排便次数及功能接近正常人.结论拖出式Welch法直肠癌超低位切除术,在确保癌根治的情况下,保存了肛提肌和肛管内、外括约肌,保存了正常排便功能.
作者:王道荣;周亦兵;陈国玉;刘训良;许菊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下CT仿真胃镜(CTVG)、三维(3D)及轴位显像在胃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52例经胃镜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行MSCT扫描后分别再行CTVG以及基于表面遮盖显像(SSD)及透明显像(raysum)的3D显像和轴位显像,并与胃镜及手术病理结果对比. 结果 CTVG,3D显像及轴位显像对胃癌原发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8.1%,96.2%和96.2%.CTVG结合3D显像,胃镜和轴位显像对进展期胃癌大体分型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92.5%,82.5%和75.0%,CTVG结合3D显像显著高于轴位显像(P<0.05).而MSCT轴位显像对胃癌术前T,N,M和TNM临床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2.7%,79.5%,96.2%和79.2%. 结论 MSCT下CTVG,3D显像和轴位显像对胃癌术前分期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严超;朱正纲;燕敏;陈克敏;陈军;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回顾分析27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27例均行手术治疗,包括十二指肠修补或吻合(含空肠十二指肠Roux-en-Y吻合)加胃及空肠双管造瘘26例(96.3%),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3.7%).术前确诊3例,术中确诊22例,漏诊2例.治愈26例(96.3%),死亡1例(3.7%).笔者认为,修补或吻合加经胃及空肠双管造瘘法是治疗十二指损伤的一种易于掌握、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术式.
作者:王前清;胡俊川;潘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女,43岁.因腹膜后脂肪纤维肉瘤第3次切除术后半年复发,于2001年11月28日入院.患者因右侧腹膜后巨大脂肪纤维肉瘤,于1999年12月10日在外院行腹膜后肿瘤连同右肾整块切除术,术后肿瘤反复复发,分别于2001年1月8日和2001年5月31日行第2,3次切除术.体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作者:陈星明;张继尧;暨登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探讨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的诊治方法.对手术治疗的16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痊愈出院14例,其中切口感染3例,腹膜后脓肿2例.肠瘘合并胰瘘死亡2例. 结论提示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易漏诊,尽早明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有效的十二指肠内减压和腹腔引流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方面.
作者:王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33岁.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6个月入院.无咳嗽、发烧、黄疸、腹泻和黑便等症状,近2个月体重下降5kg,既往无结核病史.体查:无阳性体征.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胰头部不规则实性减弱回声肿块,大小约6.6cm×4.4cm,其内可见2~3枚强光团回声伴声影,肝内外胆管、主胰管未见扩张;肿块内未探及血流信号.CT扫描提示胰头囊实性占位性病变,不均质密度回声,脾大.
作者:刘全达;李智华;别平;何振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及病理特点.方法对近10年收治的28例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微小胃癌10例,小胃癌18例,占同期早期胃癌手术病例的34.6%.其中上消化道造影检出率为8.3%,胃镜检查加活检的检出率为78.8%.病灶均位于胃体和胃窦部.行胃癌D1根治术6例,D2术22例.小胃癌组的浸润深度显著深于微小胃癌组(P<0.05).微小胃癌组无胃周淋巴结转移,小胃癌组淋巴结转移2例(11.1%).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92.9%,其中微小胃癌组为100%,小胃癌组为85.7%.结论小胃癌及微小胃癌在早期胃癌中所占比例>1/3.胃镜检查加活检是诊断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主要手段,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高,预后较好.
作者:吴斌;邱辉忠;牛备战;赵玉沛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