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TT法体外测定胃癌化疗药物敏感性

陈亚军;叶古祥;孙国娣

关键词:胃肿瘤/药物疗法, 药物筛选试验, 抗肿瘤, MTT法, 肿瘤多药耐药基因
摘要:采用MTT法测定89例胃癌细胞对10种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并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结果显示89例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5-FU>MMC>ADM>HCPT>CBP>CDDP>MXT>MTX>Ara-C>VP16.30例患者中15例MDR1阳性.笔者认为以MTT法检测胃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有助于指导临床选用肿瘤敏感性化疗药物,并可避免盲目选用肿瘤非敏感性化疗药对机体造成的毒性反应.在检测肿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同时,应检测多药耐药基因,及时发现耐药病人,以便采用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医学文献写作(Ⅰ):文题的写作

    就医学文献标题的写作要求、表达形式、副标题的取舍和非专业词汇的取舍作一概括,并对所列实例以点评的方式加以说明.

    作者:薛绍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儿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

    为探讨小儿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方法和适应证,对72例小儿外伤性脾破裂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非手术治疗.54例手术治疗,其中33例采取缝合修补或脾部分切除术,21例行全脾切除、自体脾片移植术.术后无继发出血,72例均治愈.67例随访6个月至5年,未见凶险感染发生,对病原感染的易感性无明显增加.结论示遵循脾损伤治疗的基本原则,儿童非手术治疗和保脾手术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应予以提倡.

    作者:李俊东;王玉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21例胃原发恶性淋巴瘤的诊治体会

    为总结胃原发恶性淋巴瘤的诊治经验.回顾分析21例胃原发恶性淋巴瘤的临床情况.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依赖于上消化道造影、胃镜和活检;治疗采用手术加化疗.21例患者中ⅠE,ⅡE期术后5,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和84.6%,74.2%. 早期诊断,采用手术加化疗是提高胃原发恶性淋巴瘤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刘力;王建中;段文都;刘岩;刘鸿章;焦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我国胃癌外科治疗的反思与展视

    据我国1990~1992年胃癌死亡调查分析,胃癌死亡率为25.2/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3.2%,为恶性肿瘤死亡中的第一位.这证明尽管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对胃癌防治研究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付出了不懈努力,但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未得到有效地解除.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今后如何开展胃癌诊治工作,才能收到更佳成绩.现从临床角度提出如下3个问题与同道共同探讨.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累及重要血管的腹部恶性肿瘤切除体会

    为提高累及血管的腹部肿瘤切除的手术技能,总结近10年来本院救治的8例腹部恶性肿瘤侵及重要血管的切除和重建经验.经术前充分准备,包括B超,CT,MRI,消化道钡餐,静脉肾盂造影等术前诊断及周密设计手术方案.对8例患者成功地施行了肠瘘.肿瘤切除及累及血管的切除与重建,7例痊愈出院,1例术后21d死于肠瘘.提示累及重要血管的腹部恶性肿瘤并非手术禁忌证,应力争完整切除肿瘤及血管,血管重建,达到减少局部复发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于永山;解远峰;曲明;王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器械吻合在根治性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结胃癌根治性大部切除术应用器械吻合的应用经验.回顾分析87例胃癌的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h.出现合并症2例(吻合口出血1例,吻合口狭窄1例).结果显示:器械吻合完整,明显地减少吻合操作时间和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劲光;钱智铃;郭文斌;吴健雄;王靖;高继东;邵永孚;徐光勋;郭庆良;武聚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肝硬变合并十二指肠溃疡7例治疗体会

    为提高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疗效.总结近5年间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治疗7例的情况. 7 例全部治愈.笔者认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船;秦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血清急性时相蛋白在胃癌复发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急性时相蛋白在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120例胃癌患者(胃癌根治87例,胃癌姑息切除33例.)手术前、后血清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对照.对胃癌根治术的87名患者,分别于术后1,3,6,9,12个月检测血清急性时相蛋白水平,每3个月随访1次,观察其复发情况,至少随访12个月或至死亡. 结果胃癌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和α-酸性糖蛋白(α-A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铜蓝蛋白(CER)、转铁蛋白(TFR)和前白蛋白(PA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胃癌根治组术后一定时期血清CRP,α1-AT和α-AG水平显著低于术前水平,其他指标无显著改变.根治组术后复发者血清CRP,α1-AT和α-AG水平手术前、后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1).CRP,α1-AT和α-AG阳性组复发率(60%,63.3%,46.15%)显著高于阴性组(14.28%,13.16%,14.85%).结论检测急性时相蛋白有助于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能为胃癌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临床信息.

    作者:沙文;僧国珍;侯鹏飞;焦连华;李方;李建军;石凌燕;杨军;孙玉堂;李庆蕊;穆永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糜烂性胃炎385例内镜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385例糜烂性胃炎(EG)的内镜表现、病理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发现:胃窦部EG发病率男女接近,胃底、胃体部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均以30~70岁多,平均年龄接近.分型上胃窦部多见隆起糜烂型和平坦糜烂型,胃底、胃体部多见平坦糜烂型.HP感染胃窦部占71.9%,胃底、胃体部占58.0%.HP总感染率为68.3%.2个部位均有1例早期胃癌.笔者认为内镜检查加上病理学及HP感染等检查,对本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重要途径.

    作者:孙一芬;周秋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3次术后复发性腹膜后脂肪纤维肉瘤切除1例

    患者女,43岁.因腹膜后脂肪纤维肉瘤第3次切除术后半年复发,于2001年11月28日入院.患者因右侧腹膜后巨大脂肪纤维肉瘤,于1999年12月10日在外院行腹膜后肿瘤连同右肾整块切除术,术后肿瘤反复复发,分别于2001年1月8日和2001年5月31日行第2,3次切除术.体查:一般情况好,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作者:陈星明;张继尧;暨登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胃空肠结肠瘘1例

    患者男,30岁.2002年7月4日入我院.6年前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在当地医院急诊行幽门窦旷置大部切除术(Bancroft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3年出现腹泻,每天3次左右,为稀便,量不多,含不消化食物,多次作钡灌肠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按结肠炎治疗,无效.

    作者:王庆驹;韩吉明;曹健霞;马如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诊断治疗:附28例报告

    目的探讨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及病理特点.方法对近10年收治的28例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诊断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微小胃癌10例,小胃癌18例,占同期早期胃癌手术病例的34.6%.其中上消化道造影检出率为8.3%,胃镜检查加活检的检出率为78.8%.病灶均位于胃体和胃窦部.行胃癌D1根治术6例,D2术22例.小胃癌组的浸润深度显著深于微小胃癌组(P<0.05).微小胃癌组无胃周淋巴结转移,小胃癌组淋巴结转移2例(11.1%).术后5年总生存率为92.9%,其中微小胃癌组为100%,小胃癌组为85.7%.结论小胃癌及微小胃癌在早期胃癌中所占比例>1/3.胃镜检查加活检是诊断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主要手段,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高,预后较好.

    作者:吴斌;邱辉忠;牛备战;赵玉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孤立性胰腺结核1例

    患者男,33岁.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6个月入院.无咳嗽、发烧、黄疸、腹泻和黑便等症状,近2个月体重下降5kg,既往无结核病史.体查:无阳性体征.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胰头部不规则实性减弱回声肿块,大小约6.6cm×4.4cm,其内可见2~3枚强光团回声伴声影,肝内外胆管、主胰管未见扩张;肿块内未探及血流信号.CT扫描提示胰头囊实性占位性病变,不均质密度回声,脾大.

    作者:刘全达;李智华;别平;何振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外源性p27KIP1基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物学效应

    目的研究外源性p27KIP1基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27KIP1全长cDNA转入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通过免疫印迹分析以及RNA斑点杂交方法检测p27KIP1基因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的表达;用细胞活力实验显示转染p27KIP1基因对细胞增殖的作用;用裸鼠成瘤实验观察外源性p27KIP1基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体外生物学效应. 结果转染p27KIP1的SGC7901细胞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有高水平p27KIP1的表达.细胞活力检测显示在外加Zn2+48h后细胞生长被抑制42%;转染p27KIP1的SGC7901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明显下降(P<0.01).结论外源性p27KIP1基因能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及成瘤能力.

    作者:郑建勇;王为忠;李开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结肠黑变病3例

    1 病例报告例1 男,62岁.主诉便秘,排便困难,便条变形2年,近2年交替口服蕃泻叶,果导等多种泻药.结肠镜检查见直肠黏膜呈弥漫分布的灰褐色豹皮斑纹样色素沉着,色素沉着斑片之间纹理呈淡红色.乙状结肠降结肠黏膜呈均匀一致的褪色,横结肠黏膜呈灰黑色.全结肠黏膜光滑质软,未见血迹及黏膜损伤.

    作者:张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果胶酶治疗胃石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体外观察胃石的形成过程,以探讨胃石症的可能发病机制;观察果胶酶治疗胃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 体外实验:①组.将山楂、柿子每样25g,每样4份,粉碎后置入2组新鲜胃液容器内,②组.在上述容液内再加入30度白酒50ml,两组同时置入37℃恒温箱内,观察胃石形成的经过及时间;胃石形成后,再加入果胶酶2g,观察其解聚过程及时间.(2)临床应用:用果胶酶治疗54例胃石症病人.结果 (1)体外试验:不加白酒的山楂平均凝结时间需23min,柿子需25min.加白酒的山楂平均凝结为14min,柿子为19min;加果胶酶平均17min后凝块逐渐呈斑状松动,脱落.完全散开平均需34min.加与不加白酒其解聚过程和时间无明显差别.(2)临床应用:54例胃石症病人服用果胶酶6h后再行钡餐检查见胃石完全散结,消失. 结论山楂或/和柿子在胃液作用下可形成胃石.果胶酶治疗胃石症有良效,消石快,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

    作者:曲志敏;曲增君;姜修敏;于忠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温热灌洗化疗及动脉插管化疗在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胃肠道癌手术切除后腹腔及肝转移的防治方法.方法将282例胃肠道癌切除术后患者分成术中腹腔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加术后动脉灌注化疗组169例(治疗组)和单纯术后静脉化疗组113例(对照组),对比两组局部复发率、肝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结果治疗组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和3年生存率依次为21.9%,12.4%和74.6%;对照组依次为46.0%,27.4%和46.8%(均P<0.05).结论术中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及术后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曹志宇;朱志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12例报告

    为探讨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对12例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多以并发症就诊,主要并发症为胃癌及胃十二指肠溃疡.12例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例,溃疡3例,胃癌7例.笔者认为:胃十二指肠血吸虫病临床诊断困难,其主要危害是并发症;合并胃癌者遵循胃癌的治疗原则,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应强调手术治疗.

    作者:曹道成;后强;陶永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经胃及空肠双造瘘减压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

    回顾分析27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27例均行手术治疗,包括十二指肠修补或吻合(含空肠十二指肠Roux-en-Y吻合)加胃及空肠双管造瘘26例(96.3%),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3.7%).术前确诊3例,术中确诊22例,漏诊2例.治愈26例(96.3%),死亡1例(3.7%).笔者认为,修补或吻合加经胃及空肠双管造瘘法是治疗十二指损伤的一种易于掌握、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术式.

    作者:王前清;胡俊川;潘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青年人胃癌53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对53例青年人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青年人胃癌早期确诊率低、组织学类型以分化差及印戒细胞癌为多,具有胃壁侵润深、组织学生长方式弥漫、淋巴结转移程度高、临床症状隐匿等特点.临床晚期癌多、病理组织学分化差是青年人胃癌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作者:安泽武;王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