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卫;张才全;王严庆
为观察断流加分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总结采用联合断流加脾肾静脉分流术(即联合术)治疗22例门静脉高压症的经验.均行择期手术,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8例,再出血1例,肝性脑病1例.术前自由门静脉压(FPP)为(3.96±0.39)kPa,脾肾分流术后FPP为(2.28±0.35)kPa,断流术后FPP为(2.71±0.38)kPa.断流加分流术既保留了断流术的优点,又降低了门静脉压力,同时还有利于门静脉向肝的血流灌注.
作者:王为民;王国宏;查玮;李俊秀;徐学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清急性时相蛋白在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120例胃癌患者(胃癌根治87例,胃癌姑息切除33例.)手术前、后血清急性时相蛋白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对照.对胃癌根治术的87名患者,分别于术后1,3,6,9,12个月检测血清急性时相蛋白水平,每3个月随访1次,观察其复发情况,至少随访12个月或至死亡. 结果胃癌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α1-抗胰蛋白酶(α1-AT)和α-酸性糖蛋白(α-A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铜蓝蛋白(CER)、转铁蛋白(TFR)和前白蛋白(PAB)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胃癌根治组术后一定时期血清CRP,α1-AT和α-AG水平显著低于术前水平,其他指标无显著改变.根治组术后复发者血清CRP,α1-AT和α-AG水平手术前、后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1).CRP,α1-AT和α-AG阳性组复发率(60%,63.3%,46.15%)显著高于阴性组(14.28%,13.16%,14.85%).结论检测急性时相蛋白有助于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能为胃癌术后复发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临床信息.
作者:沙文;僧国珍;侯鹏飞;焦连华;李方;李建军;石凌燕;杨军;孙玉堂;李庆蕊;穆永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采用MTT法测定89例胃癌细胞对10种化疗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并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结果显示89例胃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5-FU>MMC>ADM>HCPT>CBP>CDDP>MXT>MTX>Ara-C>VP16.30例患者中15例MDR1阳性.笔者认为以MTT法检测胃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有助于指导临床选用肿瘤敏感性化疗药物,并可避免盲目选用肿瘤非敏感性化疗药对机体造成的毒性反应.在检测肿瘤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同时,应检测多药耐药基因,及时发现耐药病人,以便采用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亚军;叶古祥;孙国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评估胃癌和可能发生胃癌的非癌胃黏膜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分析154例黏膜内胃癌和40例胃溃疡的细胞增殖活性.标本取胃癌、癌旁胃黏膜及胃溃疡旁的胃黏膜组织.结果分化型癌细胞的DNA异倍体发生率(34.3%)明显高于未分化型癌细胞(14.5%)(P<0.05).在DNA二倍体的肿瘤中,分化型癌的S期细胞平均比值(6.6%)明显高于未分化型癌(5.5%)(P<0.01).分化型癌旁黏膜细胞的G2M期的平均值均高于未分化型者,而S期的平均值高于胃溃疡旁黏膜细胞.肠化生多见于分化型胃癌周围的胃黏膜(77.8%).结论分化型胃癌的早期阶段,癌变可能发生于具有高增殖活性的胃黏膜组织.此生物学特征提示分化型胃癌细胞具有高增殖活性.
作者:王子卫;张才全;王严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研究胃癌组织中生长抑素(SS)与c-Fos,c-Jun表达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7例胃癌组织中生长抑素和c-Fos,c-Jun的分布及其定位,结合胃癌组织分级、淋巴结转移分析其表达特征及意义.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SS阳性表达率为36.2%;c-Fos及c-Ju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4%和70.2%;c-Fos和c-Jun的表达在SS阳性及SS阴性胃癌组中有显著性差异(P<0.01);c-Fos,c-Jun与SS表达有拮抗性,随着胃癌分期的增加,SS,c-Fos和c-Jun的表达亦呈下降趋势; SS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c-Fos和c-Jun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无关. 生长抑素通过抑制c-Fos和c-Jun参与了胃癌细胞增殖分化过程.生长抑素对c-Fos和c-Jun表达的抑制作用在胃癌早期表现的更为明显.
作者:石斌;李玉民;周彦明;冯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提高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疗效.总结近5年间肝硬化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治疗7例的情况. 7 例全部治愈.笔者认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船;秦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淋巴瘘的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方法观察31例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瘘患者的腹腔引流量、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等,并比较使用奥曲肽前后腹腔引流量的差异.结果淋巴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瘘的对照组(P<0.05).PTNM III期病例有70.9%发生淋巴瘘,远高于对照组;行D2胃切除加11~15组淋巴结清扫术者中96.8%发生淋巴瘘,亦远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及血清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率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奥曲肽可显著减少淋巴瘘的量.结论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瘘的发生与手术方式、肿瘤发展程度、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等因素关系密切,奥曲肽对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龙跃平;李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总结胃癌根治性大部切除术应用器械吻合的应用经验.回顾分析87例胃癌的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h.出现合并症2例(吻合口出血1例,吻合口狭窄1例).结果显示:器械吻合完整,明显地减少吻合操作时间和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张劲光;钱智铃;郭文斌;吴健雄;王靖;高继东;邵永孚;徐光勋;郭庆良;武聚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外源性p27KIP1基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27KIP1全长cDNA转入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通过免疫印迹分析以及RNA斑点杂交方法检测p27KIP1基因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的表达;用细胞活力实验显示转染p27KIP1基因对细胞增殖的作用;用裸鼠成瘤实验观察外源性p27KIP1基因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体外生物学效应. 结果转染p27KIP1的SGC7901细胞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有高水平p27KIP1的表达.细胞活力检测显示在外加Zn2+48h后细胞生长被抑制42%;转染p27KIP1的SGC7901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明显下降(P<0.01).结论外源性p27KIP1基因能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及成瘤能力.
作者:郑建勇;王为忠;李开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25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2d入院.体查:麦氏点压痛,无反跳痛,结肠充气实验(+),白细胞12.8×109/L,中性0.79.诊断:急性阑尾炎.
作者:王海涛;颜廷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例1 男,62岁.主诉便秘,排便困难,便条变形2年,近2年交替口服蕃泻叶,果导等多种泻药.结肠镜检查见直肠黏膜呈弥漫分布的灰褐色豹皮斑纹样色素沉着,色素沉着斑片之间纹理呈淡红色.乙状结肠降结肠黏膜呈均匀一致的褪色,横结肠黏膜呈灰黑色.全结肠黏膜光滑质软,未见血迹及黏膜损伤.
作者:张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介绍胃部周围自主神经的解剖基础和在胃癌根治手术中保留自主神经的术式选择, 复习文献分析腹腔及胃部自主神经的走行和分布,自主神经分布与动脉走行的关系;自主神经分布与淋巴结清扫的关系;介绍保留迷走神经的手术术式和手术操作要点.根据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不同可以实施迷走神经肝支、迷走神经腹腔支或肝固有动脉及肝总动脉周围神经节或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神经节、腹主动脉周围神经丛、腰交感神经干以及迷走神经切断再建术.胃癌根治手术中根据病期早晚、淋巴结清扫范围实施不同的保留自主神经手术,不仅不会影响癌的根治性,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韩方海;高宏凯;张肇达;伍晓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趋化因子IL-8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之间的相关性,企以为抗肿瘤血管形成提供新的临床应用途径.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胃癌组织中IL-8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情况分别进行测定,对肿瘤再生血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抗Ⅷ因子相关抗原抗体进行测定并计数.结果胃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IL-8 mRNA水平大多呈高表达(分别是26/29,89.7% 和17/20,85%),蛋白分泌情况与基因表达水平相一致,肿瘤再生血管数与胃癌IL-8 mRNA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胃癌组织中IL-8的高表达可能与胃癌中血管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进而影响胃癌的生长与转移,针对IL-8的治疗对抑制肿瘤血管化,控制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贾忠;沈伟敏;封光华;陈道达;张景辉;田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30岁.2002年7月4日入我院.6年前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在当地医院急诊行幽门窦旷置大部切除术(Bancroft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3年出现腹泻,每天3次左右,为稀便,量不多,含不消化食物,多次作钡灌肠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按结肠炎治疗,无效.
作者:王庆驹;韩吉明;曹健霞;马如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癌手术切除后腹腔及肝转移的防治方法.方法将282例胃肠道癌切除术后患者分成术中腹腔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加术后动脉灌注化疗组169例(治疗组)和单纯术后静脉化疗组113例(对照组),对比两组局部复发率、肝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结果治疗组腹腔转移率、肝脏转移率、和3年生存率依次为21.9%,12.4%和74.6%;对照组依次为46.0%,27.4%和46.8%(均P<0.05).结论术中温热低渗灌洗化疗及术后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肠道肿瘤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曹志宇;朱志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总结多发伤急救中腹腔内出血的处理经验,探讨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范围和手术指征.对近8年来收治的有腹腔内出血的67例多发伤患者的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血压>90mmHg,血红蛋白>100g/L者不行手术;血压<90mmHg,血红蛋白<100g/L者行急诊手术;仅血压<90mmHg或血红蛋白<100g/L者视机体情况而定.存活61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9.0%.非出血因素死亡5例(5/6),出血因素死亡1例(1/6).非手术治疗成功8例,占11.9%.手术治疗56例,其中有活动性出血占76.8%,无活动性出血占23.2%.在可能判断出血总量和其他器官损伤的前提下,患者血压和血红蛋白量可作为腹腔内出血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参考指标.
作者:杨世炎;宁伟明;杨海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患者男,33岁.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6个月入院.无咳嗽、发烧、黄疸、腹泻和黑便等症状,近2个月体重下降5kg,既往无结核病史.体查:无阳性体征.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胰头部不规则实性减弱回声肿块,大小约6.6cm×4.4cm,其内可见2~3枚强光团回声伴声影,肝内外胆管、主胰管未见扩张;肿块内未探及血流信号.CT扫描提示胰头囊实性占位性病变,不均质密度回声,脾大.
作者:刘全达;李智华;别平;何振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探讨低位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的理论根据及应用吻合器的优越性, 对采用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5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无手术死亡率,术后无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但其中38例(占71.1%)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排便功能不良现象发生. 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为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殷放;吴一武;陈创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提高累及血管的腹部肿瘤切除的手术技能,总结近10年来本院救治的8例腹部恶性肿瘤侵及重要血管的切除和重建经验.经术前充分准备,包括B超,CT,MRI,消化道钡餐,静脉肾盂造影等术前诊断及周密设计手术方案.对8例患者成功地施行了肠瘘.肿瘤切除及累及血管的切除与重建,7例痊愈出院,1例术后21d死于肠瘘.提示累及重要血管的腹部恶性肿瘤并非手术禁忌证,应力争完整切除肿瘤及血管,血管重建,达到减少局部复发和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于永山;解远峰;曲明;王海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下CT仿真胃镜(CTVG)、三维(3D)及轴位显像在胃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52例经胃镜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行MSCT扫描后分别再行CTVG以及基于表面遮盖显像(SSD)及透明显像(raysum)的3D显像和轴位显像,并与胃镜及手术病理结果对比. 结果 CTVG,3D显像及轴位显像对胃癌原发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8.1%,96.2%和96.2%.CTVG结合3D显像,胃镜和轴位显像对进展期胃癌大体分型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92.5%,82.5%和75.0%,CTVG结合3D显像显著高于轴位显像(P<0.05).而MSCT轴位显像对胃癌术前T,N,M和TNM临床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2.7%,79.5%,96.2%和79.2%. 结论 MSCT下CTVG,3D显像和轴位显像对胃癌术前分期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严超;朱正纲;燕敏;陈克敏;陈军;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