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长抑素对鼠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李延光;冯来运;冯上利;肖莉;刘正人;秦仁义

关键词:胰腺肿瘤/药物治疗, 生长抑素/治疗应用, 细胞凋亡, 疾病模型, 动物
摘要:目的观察在外源性类生长抑素善宁治疗后SD大鼠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变化. 方法诱导大鼠胰腺癌模型, 模拟临床使用善宁治疗鼠胰腺癌, 于治疗后的第14d获取标本,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胰腺癌细胞凋亡状况.结果善宁治疗后, 胰腺癌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增高,但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结论善宁对胰腺癌肿瘤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脾外伤脾部分切除术中的改进

    目的探讨采用脾部分切除治疗脾外伤时的安全有效而方便的方法.方法对16例GallⅢ级外伤性脾破裂病人采用脾动脉干束带式阻断、锐性楔形离断法行脾部分切除术.结果脾动脉干阻断至脾部分切除结束时间为30~40min,保留脾脏颜色正常,保留原脾的1/3~2/3体积,术后无继发性出血,16例均治愈.结论在行脾部分切除时采用脾动脉干束带式阻断、锐性楔形离断法具有控制出血彻底、不损伤胰尾、操作方便、手术简单、时间短、术后无继发性出血等优点;尤其是伤及脾门处的损伤较手控法或钳夹法更具优势.

    作者:吴文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低分子量肝素预防ERCP后急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的疗效及机制.方法比较假手术组(S组)、ERCP组(E组)及LMWH预防组(H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ET),一氧化氮(NO),淀粉酶及胰腺组织p65 mRNA水平.结果 E组并发急性胰腺炎1例(10.0%,1/10),明显高于H组和S组(均为0,0/10)(P<0.05).E组大鼠血清IL-6,ET,淀粉酶水平明显高于H组和S组(P<0.05).E组大鼠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H组和S组(P<0.05).E组大鼠p65mRNA表达明显强于H组和S组(P<0.05).结论 LMWH可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胰腺微循环,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来实现的.

    作者:范钦桥;吕新生;范立侨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抑癌基因DPC4/SMAD4的缺失表达与胰腺肿瘤的关系

    目的综述DPC4/SMAD4的缺乏表达与胰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综述成文.结果与结论 DPC4/SMAD4是一种新的肿瘤抑制基因,定位于第18号染色体长臂18q21.1的位置.它编码的蛋白SMAD4参与了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细胞内信号传导.SMAD4是信号传递蛋白SMADS的功能活动中心.DPC4/SMAD4基因的缺失表达与胰腺癌发病密切有关.

    作者:唐朝晖;邹声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TNF-α,IL-1β在胰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在急性胰腺炎时对脑组织损害的影响,从而阐明胰性脑损害的发病机制. 方法采用5%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入胰胆管以建立鼠的急性胰腺炎模型,并用生理盐水,TNF-α,IL-1β,TNF-α加IL-1β等试剂预处理.5h后处死动物,检查胰腺、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检测脑组织含水量、脑微血管内白细胞聚集及附壁现象. 结果经炎性细胞因子预处理后,脑组织含水量,脑微血管内白细胞聚集及附壁现象显著增加(p<0.05),脑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加重;而各组胰腺炎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参与和促进了急性胰腺炎时脑损害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成俊;周亚魁;陈纪伟;史海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胰腺炎并发十二指肠梗阻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并发十二指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6例急性胰腺炎并发十二指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病人施行胃空肠吻合加迷走神经干切断术,无手术并发症;1例施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1例行胃空肠吻合术,因同时伴有胆总管下段坏死,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及胆汁瘘,经非手术治疗痊愈.2例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要提高对急性胰腺炎并发十二指肠梗阻的认识,及时诊断.如需手术治疗,以行迷走神经干切断加胃空肠吻合为宜.

    作者:屈新才;肖谷欣;郑启昌;王春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胆囊切除术后复发性胰腺炎的内镜诊治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复发性胰腺炎的内镜诊治方法.方法对21例胆囊切除术后复发性胰腺炎患者行ERCP检查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患者经ERCP检查后19例确诊为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2例为胆总管结石;21例患者经EST治疗后近期疗效均满意,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ERCP对胆囊切除术后复发性胰腺炎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EST是治疗胆囊切除术后复发性胰腺炎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张成武;赵大建;邹寿椿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害18例报告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早期诊断.方法对18例SAP并发ALI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动脉血气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6例次动脉血气分析中,同时伴有低氧血症19例次(41.3%);不同类型的酸碱平衡紊乱38例次(82.6%).全组因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死亡2例(11.1%).结论 SAP病人易发生ALI,当并发ARDS和MOF时病死率明显升高.

    作者:刘亚光;潘建军;牛力春;严琦敏;宋波;李阳;张文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AHNP)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病理改变.方法制作AHNP并ALI的动物模型,观察胰腺及肺脏的功能及组织结构变化.结果模型制作后1 h胰腺出现肿胀、充血,12h后出现典型的AHNP病理改变,同时发现肺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变,表现为PaO2明显下降、PaCO2升高,肺组织含水量增加,镜下可见肺间质及肺泡炎性细胞浸润、水肿、出血,肺泡细胞出现空泡化、脱落及衰变等典型的ALI病理改变.结论该模型符合AHNP并发ALI的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AHNP并发ALI病理过程相似,可用于AHNP并发ALI的机理和药效评估的研究

    作者:罗昆仑;何振平;杨敖霖;李界明;韩本立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APACHEⅡ评分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APACHEⅡ评分在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严重度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PACHEⅡ评分系统对52例SAP患者进行评分分析. 结果 SAP患者APACHEⅡ评分均值为(16.60±9.07)(8~40)分.其中分值为SAPⅡ级高于SAPⅠ级、死亡组高于存活组(均Ρ< 0.01).随着分值的增高,SAP的预测死亡风险率和实际病死率呈逐渐上升趋势(Ρ<0.01);且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r=0.91, Ρ<0.01).结论 APACHEⅡ评分系统对评估SAP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陈燕昌;黄鹤光;陈大良;吴尧崧;朱金海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阴囊内巨大脂肪瘤1例

    患者男,78岁.右侧阴囊无痛性,渐进性增大肿物伴下坠感3年.因影响行走于2001年1月10日入院.体查:右侧阴囊明显增大,右阴囊内可触及约20cm×15cm×14cm大小肿物表面光滑,无囊性感,无压痛,右侧睾丸附睾触不清,透光试验阴性.

    作者:高国珍;石长江;高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深部真菌感染(附40例报告)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对比1994年1月~2001年12月SAP合并真菌感染(真菌组)和单纯细菌感染(细菌组)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真菌组40例,细菌组84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病因、APACHE II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真菌组住院时间明显比细菌组长(P=0.044);糖尿病、SAPII级、多次手术、肠和/或胆瘘与真菌感染相关;真菌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细菌组(P=0.02).结论糖尿病、SAPII级、多次手术、肠和/或胆瘘是SAP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子;真菌组的死亡率明显增高.胰外器官真菌感染多见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不明原因的意识改变、大出血应高度怀疑真菌感染.

    作者:何跃明;吕新生;黄建华;艾中立;刘志苏;雷道雄;钱群;孙权;王波涌;江从庆;袁玉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经腹改良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目的探讨经腹行改良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男12例,女9例.年龄15~52岁.病程1~20年.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吞咽困难,X线钡餐检查均见食管下段、贲门呈鸟嘴样狭窄.手术均经腹完成,食管肌层切开4~6cm,贲门胃底肌层切开约0.5~1cm,再用1号丝线仔细修补食管裂孔和膈食管韧带.本组无手术死亡,无早期并发症.随访17例,痊愈14例,好转3例.并发有反流性食管炎2例.结论改良Heller手术可以经腹完成,比经胸手术有明显的优点,无需附加抗反流手术,但必须用丝线仔细修补食管裂孔和膈食管韧带.

    作者:宋庆青;张应荣;周政;王雅军;魏端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胰头癌侵犯胰后大血管的处理

    目的探讨胰头癌侵犯胰后大血管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切除受侵犯血管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25例胰头癌及1例复发性十二指肠癌胰后大血管受侵犯者.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胰瘘4例,胆瘘2例,均经保守疗法治愈.无血管手术并发症发生.26例获随访2.5~6.5(中位时间4.5)年,平均生存期为5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1%,88.4%和57.5%.结论 (1)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作为术前诊断血管受侵犯的实用、可靠方法.(2)胰头癌侵犯血管时,应积极采用切除受侵犯血管的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该手术方法合理、安全、有效、可行,能提高5年生存率.

    作者:郑英键;邹鸿琪;尹美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生长抑素对鼠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在外源性类生长抑素善宁治疗后SD大鼠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变化. 方法诱导大鼠胰腺癌模型, 模拟临床使用善宁治疗鼠胰腺癌, 于治疗后的第14d获取标本,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胰腺癌细胞凋亡状况.结果善宁治疗后, 胰腺癌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增高,但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结论善宁对胰腺癌肿瘤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延光;冯来运;冯上利;肖莉;刘正人;秦仁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胎肝胰岛细胞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

    目的探讨胎肝胰岛细胞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的效果,以及胎肝细胞移植诱导糖尿病受者鼠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建立SD大鼠糖尿病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对照组、胰岛细胞组及肝细胞胰岛细胞联合移植组.将SD胎鼠的胰岛细胞移植于受者浆膜下,观察受者鼠的糖尿病病情变化及免疫状态.结果移植后58.8%(20/34)动物糖尿病得到缓解.联合移植组移植胰岛细胞存活期较胰岛细胞组明显延长(P<0.01);移植后1周,联合移植组血清胰岛细胞肽水平明显高于胰岛细胞组和糖尿病对照组(P<0.01);脾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的活性联合移植组显著低于胰岛细胞组(P<0.001).结论胃浆膜下是大鼠胰岛移植较理想的移植部位;肝细胞移植可以明显延长移植胰岛细胞的功能存活期,并诱导受者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和非特异性免疫抑制.

    作者:李小荣;陈道瑾;吕新生;韩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的治疗方法.方法对77例AP患者入院后即行常规治疗加全身较大剂量山莨菪碱及中药煎剂治疗,对腹痛、腹胀控制不佳或出现肾功能、血液动力学异常等25例(加强治疗组)加行1%利多卡因经肾脂肪囊入路封闭胰周区域加稀碘复液灌肠术.结果 77例AP 患者均痊愈,平均住院天数 (9±2.5)d,无转化为重症AP 者,未出现并发症者;其中3例胆源性AP病例由于感染控制不佳而行手术治疗.结论上述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防治AP的继续发展,患者预后好、住院时间短.

    作者:孙君军;郑启昌;吕红霞;朱天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索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方案. 方法对3例囊肿<6cm者采用非手术治疗;>6cm的20例分别采用外引流(2例)、内引流(16例)、囊肿切除术(2例). 结果随访6个月~10年,除1例囊肿空肠Roux-en-Y术后1年复发再手术治愈外,其余效果良好. 结论对囊肿直径>6cm且伴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应行手术治疗.

    作者:薛军;杨东东;屈明;幺景满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对策探讨

    目的探讨老年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人SAP 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人SAP具有如下特点:(1)病理变化异常迅速,病情急剧恶化;(2)伴发病多(57.6%),且多为心血管系统疾病;(3)休克出现早而多见(39.4%),极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4)并发症发生率高,特别是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高(93.9%);(5)死亡率高(本组保守治疗死亡率55.6%,手术治疗死亡率60%).结论老年SAP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 确定老年SAP的治疗对策时必须充分重视其临床特点,尽可能采取非手术治疗;对确需手术治疗才能逆转病情的病例,应选择手术打击小、引流彻底的术式.

    作者:张继红;戴丽华;古立诚;陈国忠;吴良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选择合理的胰头癌切除术式

    胰头癌的诊治目前仍是一个难题:早期诊断困难,切除率低,手术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而远期疗效又甚差.多年来,世界各国胰腺外科的同道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特别是在外科手术的方法上不断改进,以求提高胰头癌治疗的效果,近年来确有一些学者报道疗效得了一定的提高.现结合本人的经验从外科的观点提出以下的看法以供同道们参考.

    作者:钟守先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异基因大鼠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

    目的观察异基因大鼠间行全胰十二指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特点. 方法实验分两组,I组为同基因移植组,II组为异基因移植组.术后第3,5,7,10d取移植胰腺及十二指肠行病理检查. 结果 I组移植胰腺及十二指肠后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II组移植胰腺术后第3d出现轻度排斥反应,第5d出现中度排斥反应,第7d发生重度排斥反应,第10d胰腺几乎完全被纤维结缔组织取代.胰腺急性排斥反应首先损伤腺泡,以后累及胰腺导管,后累及胰岛和血管.胰腺和十二指肠急性排斥反应大多同时存在,间质性排斥反应评分相同者占45%,评分不同者均以胰腺评分较高. 结论胰腺急性排斥反应首先累及外分泌组织,后累及内分泌组织.十二指肠黏膜活检有助于确定有无胰腺急性排斥反应发生.

    作者:刘忠;关凤林;沈忠义;陈海龙;倪晓光;吕申;侯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