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李忠铭;罗满生
目的探讨肝段(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4年1月采用肝段(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115例病例资料. 结果肝段(叶)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28例(24.3%);肝段(叶)切除+胆道探查72例(62.6%);肝段(叶)切除+胆肠吻合口切开探查10例(8.7%);肝段(叶)切除+胆道探查+右肝表面切开取石术5例(4.3%),术后胆道常规留置T管.其中肝段(叶)切除手术包括左外叶88例,左半肝12例,右前叶7例,右后叶1例,不规则左和(/或)右肝切除术7例.病人均治愈,无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8.7%),其中切口感染7例,切口裂开3例,均治愈.术后均经T管行胆道造影及胆道镜检,发现结石15例,残石率13.0%. 结论肝段(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疗效较好,残石率较低,并发症较少的优势.
作者:曹洪江;欧阳迪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大网膜填塞术与经腹腔引流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则有手术指征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32例为研究组,以同期类似病例31例为对照组,经腹腔切开引流后分别行脓腔大网膜填塞术及脓腔置管引流术.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7.3±12.1)min和(45.1±10.8)min,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发热时间为(4.2±1.5)d, 脓腔消失时间为 (10.1±2.2)d, 术后住院时间为 (11.3±2.1)d, 均优于对照组的 (7.1±2.1)d, (18.0±3.2)d和(19.1±3.1)d (P<0.05). 结论大网膜填塞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方法简便,疗效好.
作者:刘庆国;李良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三种带蒂肌骨瓣治疗青壮年错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3种带蒂肌骨瓣治疗的42例错位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GardenⅢ型32例,Ⅳ型10例. 结果本组后方入路行股方肌骨瓣移植14例,前方入路行缝匠肌骨瓣移植12例,骨外侧肌骨瓣移植16例.42例均获随访,平均31/12年(8个月~9年).骨折愈合时间平均6(3~11)个月.1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骨折愈合率为95.2%(40/42).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11.9%),其中2例为骨折不愈合者,3例于股骨颈骨折愈合1年后发生. 结论带蒂肌骨瓣移植加多根松质骨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GardenⅢ型、Ⅳ型股骨颈骨折,对提高青壮年错位型股骨颈骨折愈合率和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率疗效肯定,手术经验提示前方入路带蒂肌骨瓣移植的效果似优于后方入路.
作者:林阳;刘磊;何光联;梁江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女,23岁,以停经39+4周,阴道漏尿1.5年入院.该患者曾于一年半前在外院行阴道前壁囊肿切除术,术中损伤膀胱,虽经缝合,仍形成膀胱阴道瘘,曾两次经阴道局麻下缝合、行小阴唇填补进行修补均失败.此次患者怀孕已足月,因小骨盆、头盆不称、脐带绕颈2周,拟行剖宫产结束分娩,并同时经膀胱内修补尿瘘.
作者:宁洁玉;李罗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介绍横双蒂加中央蒂真皮帽乳房缩小成形术的方法,并探讨其疗效. 方法对8例 (16只) 乳房肥大病人施行手术治疗,采用以乳头为中心的中央蒂真皮帽乳房缩小成形术,设计双同心圆切口,保留第4肋间神经径路乳腺组织的完整性,切除多余乳腺组织,环形切口缩拢缝合.结果本组单侧切除组织量平均为(310±150)g,术后第2 d查乳头乳晕感觉良好,反射存在,乳头乳晕无坏死,除1例伤口裂开行2期缝合外,余均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随访6(3~9)个月,外形满意,切口瘢痕不明显. 结论横双蒂加中央蒂真皮帽乳房缩小成形术设计合理,形态好,可确保乳头乳晕的感觉及功能.
作者:钱利;赵柏程;皮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移植肾输尿管长段坏死的疗效. 方法肾移植术后移植肾输尿管全长坏死患者5例, 发生坏死时间平均为移植术后3.2(2周~2.5个月), 坏死长度平均8.2(6.8~10.3)cm,均有不同程度的移植肾功能损害.所有患者行坏死段切除并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 结果 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均恢复正常尿道排尿,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并稳定存活. 结论膀胱壁瓣输尿管成形术治疗移植肾输尿管长段坏死效果较满意.
作者:李志雄;唐礼功;谢森;李志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常规的针线吻合微血管的方法存在诸多不足,笔者在对54只SD大鼠行肝动脉与门静脉端侧吻合时,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采用一种类似微血管袖套吻合的方法,明显缩短了门静脉阻断时间,简便、快速地完成了血管吻合,现介绍如下.
作者:尹强;汤可立;苗雄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ardiopulmanary bypass, CPB)期间低温改良低钾右旋糖酐(low-patassium dextran, LPD)溶液肺动脉灌注对心脏瓣膜置换病人的肺保护作用. 方法 3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肺灌注组(15例),CPB术中一次性肺动脉灌注低温改良LPD液;对照组(15例)常规行二尖瓣置换术,未行灌注.分别于术前、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h测算氧合指数(PaO2/FiO2)、肺静态顺应性变化.CPB停机后30 min,取病人右上肺组织,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肺灌注组病人CPB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 h的氧合指数分别为(421±31)、(382±41)、(370±39)mmHg,肺静态顺应性分别为(30.8±3.6)、(29.2±3.3)、(29.2±3.1)ml/cmH2O,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0±33),(321+38),(315±41)mmHg和(24.2±3.0)、(21.3±2.8)、(19.0±3.0)ml/cmH2O (P<0.05).肺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肺间质水肿明显,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灌注组无明显病理改变. 结论 CPB术后存在肺损伤,CPB中采用低温改良LPD液肺动脉灌注具有肺保护作用.
作者:刘立明;胡建国;尹邦良;周新民;刘锋;李建明;易定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肝移植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手段.免疫抑制治疗对于器官移植的重要性已无需赘述,以环孢素A(Cyclosporine A, CsA)为代表的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更开创了器官移植的新纪元.即使肝脏在免疫学上具有较为特殊的表现和地位,肝移植术后病人仍需接受长期免疫抑制治疗.近二十年来,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已从仅仅着眼于对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防治,发展成为追求病人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病人生活质量的优化和药物毒副作用的小化.虽然目前国内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水平得到了提升与飞跃,但在新型免疫抑制剂的研制、个体化治疗的规范等方面尚存在不足,若干关键问题需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
作者:郑树森;胡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幼猪经肝动脉区域隔离肝灌注的效果. 方法 14只幼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只):采用经肝动脉灌注;实验组(7只):左肝动脉及左肝静脉插管,进行左肝区域隔离肝灌注.灌注液为氨甲喋呤溶液(1 mg/kg), 灌注时间为60 min.于灌注5、 10、 20、 30、 45、 60 min时分别抽取外周血、肝脏灌注区域血、肝脏未灌注区域血(实验组)测定血药浓度; 灌注后切取左肝及右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结果在所有时间点, 实验组肝脏灌注区域氨甲蝶呤的血药浓度明显高于非灌注区和外周血(P<0.01), 60 min时高, 达(40.211±3.756)μg/ml, 而非灌注区和外周血中仅为(1.584±0.347)μg/ml和 (0.773±0.096)μg/ml.实验组灌注区域血药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肝脏血药浓度(P<0.01), 60 min时分别达 (40.211±3.756)μg/ml和 (4.498±1.643)μg/ml.实验组灌注区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为218.295μg/ml,而在对照组肝脏仅为260.860μg/ml.病理检查提示两组灌注肝脏均有肝细胞浊肿、气球样细胞,但实验组肝脏灌注区域肝细胞坏死率为85.7%(6/7),明显高于对照组28.6%(2/7).实验组肝脏未灌注区域无明显病理损害.结论 动物实验证实经肝动脉区域隔离肝灌注是一种灌注及隔离效果好、肝功能损害小的区域化疗方法.
作者:刘威;魏红;李永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中麻醉效果及其对人工流产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4年1~6月自愿接受人工流产术的早孕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静脉注射异丙酚行无痛人工流产,对照组不给麻醉药物予常规人工流产.两组手术方法相同. 结果观察组镇痛率为100%,无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对照组均感疼痛,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25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宫颈松弛程度和术中反应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镇痛效果好,可避免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减少术中不良反应,缩短手术时间,对子宫收缩无影响,可广泛应用于无痛人流手术.
作者:徐妙仪;李锦莲;马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SABP)早期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与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14例早期非手术治疗的SABP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中转手术的情况. 结果 114例中治愈103例,死亡11例,治愈率90.35%.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类并发症42例 (53例次) , 其中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9例次(7.89%), 坏死组织继发感染4例次 (3.51%), 胰腺假性囊肿17例次 (14.91%), 急性肺损伤21例次(18.42%), 胰性脑病2例次 (1.75%).患者预后与APACHE-Ⅱ评分有关.2周内中转手术6例(5.26%),包括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4例和不能控制的胆道感染2例.梗阻性和非梗阻性SABP在死亡率和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发生率上相似(P>0.05). 结论 SABP早期(2周内)经积极非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梗阻性SABP当存在不能控制的胆道感染时需早期行胆道手术.中转手术的指征为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不能控制的胆道感染及治疗期间出现其他外科并发症.
作者:刘岳兰;李四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中和术后肝动脉栓塞(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的原因,并探讨不同血管重建方式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总结Pittssburgh大学器官移植中心和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共21例肝移植术中、术后HAT,其中12例(57.1%) 施行了肝动脉重建术(hepatic artery reconstruction, HAR).HAR方法有直接吻合(4例)、供体肝动脉-受体腹主动脉架桥术(aortohepatic interposition graft,AHIG)(6例)、髂动脉架桥术(interposition graft,IG)(2例). 结果肝动脉血流重建成功率为58.3%(7/12);其余5例平均3.8(3~6)d内再次发生HAT.成人HAR成功率为62.5%(5/8),儿童为50.0%(2/4).HAR结果与HAT发生时间、 HAT原因和HAR方式无明显相关性 (P>0.05). 结论肝移植术HAT可能原因有机械因素、受体肝动脉细小、供体肝动脉感染、供体DIC等,尽量减少或避免上述危险因素是好的预防方法.肝移植术HAT时HAR方式包括直接吻合、AHIG、IG等,成功取决于能否及时获得诊断.有趋势表明机械因素所致HAT,HAR方式采用直接吻合和AHIG有较好的临床结果.
作者:江春平;丁义涛;Zhu Yue;John J.Fung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多器官联合移植(multiple organ transplantation,MOT)是指保持各器官相互间解剖关系的整个多器官移植块的移植.由于其血管重建方式为整个移植块的共有血管,有利于各移植器官生存和发挥功能,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单器官移植的并发症和副作用.目前临床上开展的MOT,一般指腹部三个或三个以上器官的整块移植,主要包括肝脏、小肠,经典术式有肝、肠联合移植和肝、胰、胃、肠联合移植[1~3].MOT的突破和进展包括外科技术的改进,新型免疫抑制剂的运用,围手术期的处理,排斥反应的防治,免疫耐受的研究及并发症的处理.
作者:丁义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外科手术病人从住院之日起,到术后出院为止的期限.在我国肝移植的围手术期是指从医生确定受体并着手进行术前准备时起,直到术后治愈出院止,通常为2~4周.
作者:马庆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器官移植是用健康的器官去置换被损害、丧失功能而无法挽救的器官的医治措施.根据供体的不同,器官移植可分为自体移植、同种异体移植和异种移植.本文主要是指同种异体移植.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器官移植始于20世纪50至80年代,发展迅速.目前,我国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以说从初的幻想阶段,经过试验发展到今天的临床应用阶段,器官移植已为成千上万的终末期患者带来了福音,为延长人的寿命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可堪称为20世纪一项重大的医学奇迹.然而,也正是这一重大的医学成就,引发了人们对其所涉及的诸多伦理问题的思考,如何看待和处理器官移植医学发展与人们观念、道德、伦理的冲突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作者:张海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钻孔冲洗引流术是目前普遍认可的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的首选方法,具有简单有效、损伤小等优点[1],但也可发生多种并发症.我院1992年~2003年应用钻孔冲洗引流治疗CSDH 122例,死亡1例,出现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余120例无并发症治愈.作者认为术中适宜调整钻孔位置是预防CSDH钻孔冲洗引流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杨冬武;呙勇;田登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估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42例(50侧髋)髋臼发育不良的成年病人均接受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分别测定术前和术后JOA评分、中心边缘角和Sharp角.术前骨性关节炎分期:前期32侧髋,早期17侧髋,进展期1侧髋. 结果术后平均随访7.4年, 49侧髋的骨性关节炎得到明显改善(98.0%); 1侧无明显变化(2.0%); 无一例患髋的骨性关节炎病变继续恶化.JOA评分术前平均为76.4分, 术后为96.3分;中心边缘角术前、术后平均为-14.5°和30.0°;Sharp角术前平均为50.5°,术后为36.3°,术前、术后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髋臼旋转截骨术能使发育不良的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得到有效的改善,使疼痛症状得到缓解,并使骨性关节炎的过程得到有效遏制.
作者:吴文华;杨鸿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临床特点,探讨再手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月间收治的33例复发性直肠癌的临床资料,初次手术行Miles 12例,Dixon 17例,Hartmann 3例,局部切除1例,手术后平均26.5个月复发.再次手术方式包括:Miles 9例, Dixon 6例,Hartmann 4例,阴道子宫或双附件切除12例,局部切除2例;其中根治性切除15例,姑息性切除18例. 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中损伤输尿管1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4例,伤口感染6例,吻合口漏1例,均痊愈出院.根治性手术组和姑息性手术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0.2和8.5个月. 结论对适宜的局部复发性直肠癌病人行再次手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并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作者:王奉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