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亮;谷莉娜;董均树
目前用于测定水痘减毒活疫苗病毒滴度的传统蚀斑法为6孔板单层细胞吸附法(简称单层法)[1],此方法操作复杂.将此方法进行改良,改为6孔板同时法测定病毒滴度,改良后的蚀斑法更为简单、快捷.本文就此作一报告.
作者:公殿力;王瑛杰;徐俊峰;徐秀凤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探讨我国农村家庭中,家庭因素对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的预后与家庭早期干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类型、家庭文化程度及家庭和睦程度等因素有关.把家庭因素相对较好的列为观察组,家庭因素相对较差的列为对照组,通过6年的观察得知:观察组首次治疗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从发病至首次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观察组一年内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社会功能好于对照组.提示家庭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预后影响起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自1998年开始对农村病人进行跟踪随访,并把病人的年龄、性别、诊断分型、用药、病程大致相同,而家庭因素不同的病人分为两组,把发病至入院时间,首次治疗程度,一年再入院次数,社会功能恢复及结局作为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两组是有区别的,研究发现家庭因素较好的一组:发病到住院的时间在15天~3个月,较差组在1个月~1年或更长时间.首次治疗程度较好组80%可达痊愈或显进,占30%.一年内再入院较好组占10%,较差组占40%;社会功能恢复较好组在家庭成员的带动下均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协助料理家务,有18人结婚并维持家庭生活,较差组2人结婚后离异,3人死亡(2人车祸,1人原因不明),2人因伤害或盗窃被收监.讨论:结果提示:在精神分裂症三级预防中,应特别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它不仅包括生活上的关心和治疗上的督促,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
作者:孙晓东;吴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7例均确诊为肋软骨炎,其中男9例,女28例;年龄20~71岁,病程3个月~3年.
作者:龙勇;谢来平;苏广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血中内皮素及一氧化氮(ET/NO)水平的变化及甘氨酸的防治作用.方法:90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甘氨酸治疗组.于24、48、72h分批采集静脉血,测定内皮素及一氧化氮(ET,NO)的变化.结果: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大鼠血中ET、NO含量明显升高,甘氨酸治疗组血中ET、NO含量降低显著.结论:ET、NO参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病理机制;甘氨酸能够降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血中ET、NO水平.
作者:谷俊朝;王宇;张忠涛;薛建国;李建设;周延忠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在原有设施基础上对灭菌制剂进行技术改造,并作出效益评价.方法:土建要求克服周围环境的不利因素.布局要求达到工艺流,工序衔接的合理性.洁净度要求达到GMP标准.设备组合要求达到联动、自动、快速、匀速.结果:洁净区洁净度到10000级,局部100级,其它性能达到或基本达到GMP标准.整个工艺过程劳动强度降低,效率提高.以注射液为例,技术改造后成品合格率提高了,明显高于技术改造前(P<0.01).经济效益同步提高,预计当年改造次年可回收全部投资.结论:灭菌制剂技术改造可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
作者:张继明;刘芝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DN)是糖尿病代谢异常引发的肾小球硬化症.Ⅰ型及Ⅱ型糖尿病均可发生;DN患者一旦发展为显性肾病,则会不断进展,终成为终末期肾脏病.为了加强对DN的认识,提高对其防治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延缓疾病的进展速度,现从几个方面作一论述.
作者:刘灿辉;佐新香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温热病的主要辩证方法为卫气营血辩证,而笔者将卫气营血辩证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取得理想的效果,现将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作者:韩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医学微生物学是直观性和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在教学中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医学生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掌握基本知识、训练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可通过各种途径上好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
作者:李慧霞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赤白膏是对人肝癌细胞株QGY-7703和人肺癌细胞株SPC-A-1的抗肿瘤作用和抗炎镇痛作用.方法:肿瘤细胞加入复方赤白膏后培养,观察集落形成数,集落形成率,集落形成相当率.观察该药对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的影响及对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的影响..结果:集落数与集落形成率直接与复方赤白膏浓度有关,并呈浓度剂量关系,当集落形成相当率为50%时,药物浓度为1.7 mg/ml.给药组小鼠足趾和耳壳肿胀度减小.结论:复方赤白膏剂具有抑制和杀死肿瘤干细胞的作用及对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由此可见该药有良好抗炎作用.
作者:刘燊;梁德君;王雪宝;王英丽;张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商陆是一味具有较强毒副作用的中药,其性味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具有泻下利水、消肿散结之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水肿,二便不利.外用则清热消肿,若误食或用药过量可致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我院救治商陆中毒一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滕新红;白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我科自2000年~2004年9月共收治因脑外伤及颅内占位性病变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患者5例,均采用头皮下留置灌注器经脑室持续注药腰穿持续注药腰穿持续引流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潘强;刘安国;孙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肝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并发外科疾病行手术治疗时的护理特点与措施.方法:对32例外科手术患者伴有肝病和糖尿病时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32例患者手术治疗均获成功,并发症低于其它文献报道,手术病死率为0%.结论:应用系统原理按照护理程序对患者护理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是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的.
作者:汪巧娅 刊期: 2004年第11期
医学人才的培养应重点放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而良好的创新思维离不开综合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验设计、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改革前,由于缺乏这方面知识的认识,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在新的疾病面前束手无策.因此,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势在必行,通过改革,注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达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
作者:杨运波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延迟性脾破裂的发病机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4年间收治18例延迟性脾破裂患者的诊断.结果:根据外伤史,临床表现,诊断性腹腔穿刺,腹部B超和CT等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达94.4%.本组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全部治愈.其中并发脾窝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对胸背,腹部外伤患者应仔细检查,严密观察.诊断性腹腔穿刺结合B超及CT检查可使患者获得满意诊断.
作者:夏仁品;黄建文;吴娟;刘源;卢实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结节性硬化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神经综合症.病例改变为神经胶质增生硬化结节,发生于大脑皮质、基底节及脑室室管膜下,小脑、脑干及脊髓少见.临床以皮脂腺瘤、癫痫及智力障碍为特征.诊断可根据典型皮肤症状、癫痫发作及智力低下不难做出,颅脑CT的典型改变更有助于确诊.我院于2004年经临床和CT检查确诊1例,报告如下.
作者:石功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重症肌无力是常见的原发性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性疾病,常见原因为获得性自身免疫异常,称为获得性重症肌无力,少见原因为遗传性神经肌肉接头异常,称为遗传性重症肌无力.
作者:刘晓波;李光勤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近年来,腹部实质器官联合移植,如肝肾、肝胰、胰肾等联合移植,由于患者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病情凶险,再加上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创面大,围手术期处理棘手,开展例数较少,成功经验不多.我院自2001年10月~2003年9月共完成4例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叶桂荣;杨晓燕;姚琳;张玉兰;胡娩贞;白玲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笔者采用自拟健脾益肠汤加减口服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12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贤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正畸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患者需配戴一年半到两年时间的固定矫治器,患者能否在配戴固定矫治器后做好口腔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作者冲1994~1999年的正畸门诊工作中,仔细观察患者配戴固定矫多用康齿宁乳膏刷牙,漱口水含漱,补充维生素C,用胡萝卜,西红柿榨汁饮用,亦可用粘蜡粘在引起溃疡的矫治器相应部位,减轻刺激.
作者:平玉卓;宋影;李忠云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细胞系中心体表达和细胞分裂形态的研究,探讨中心体通过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调控,在促进HNSCC染色体不断交化、发展机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8个HNSCC细胞系和6例头颈部正常组织上皮细胞培养.收获细胞经苏木素和伊红染色,观察分裂中期细胞核形态,计算核多极分裂像细胞百分比.应用抗γ-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中心体,计算含异常中心体数目细胞的百分比.二组数据行直线相关分析.HNSCC组和对照组两组数据平均值行T检验.结果:HNSCC细胞系多极核分裂像细胞平均占分裂中期细胞的9.9±4.8%,含中心体扩增的细胞平均占总体细胞的6.7±3.1%.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857,P<0.01.而正常对照组细胞仅偶尔出现异常分裂中期形态及异常的中心体数目,其平均值分别为0.8±0.9%和1.2±1.4%.HNSCC组和对照组两组数据平均值行T检验,HNSC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50和4.01,P<0.01.结论:中心体的异常扩增及其导致的细胞多极分裂是HNSCC病程中的重要体现,在促进HNSCC染色体畸变及其基因变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吕梅;刘佐庆;董震;扬占泉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