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影像表现

孟名柱;孙阳阳;潘昌杰;陈洁

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影像诊断, 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EG 患者的影像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粘膜型EG常见,胃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胃窦部病变表现为黏膜走形紊乱,十二指肠球部病变表现为球部呈锯齿状改变;混合型EG立位腹部平片表现为肠梗阻改变,CT表现为末端回肠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邻近肠系膜密度增高,增强扫描见病变处肠管管壁明显强化.结论:EG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鉴别诊断需要结合其它相关检查.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磁共振动态增强在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在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医学提供治疗经验,协助医生诊断患者相关疾病.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进行的磁共振动态增强受检患者资料80例.其中,所有的患者均为早期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患者的影像材料,以诊断患者的相关疾病,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技术对患者的诊断疗效.结果:根据患者的时间信号曲线显示,Ⅰ型的患者一共有72例、Ⅱ型的患者一共有5例、而Ⅲ型的患者一共有3例.其中8例发现病变的患者当中,5例为癌前改变患者,而另外的3例患者确诊为乳腺癌.对患者进行腺叶切除术与保乳手术或是根据症状进行改良手术治疗.结论:对早期的乳腺癌患者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的形式,其所呈现的影像能够有效地诊断患者的疾病.采取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检出率,帮助患者对症下药,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建议临床上广泛使用磁共振动态增强的手段,使患者能够尽快进行疾病的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作者:王勇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60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特点.方法:2015年10月—2017年2月,于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患儿中选取60例,将其归为观察组,另外再选取同时期60例非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患儿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肺部炎症、发热、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哮鸣音、肺部啰音以及肺部炎症等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天内,观察组患儿好转率为30%,对照组为6.33%,两组对比,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12.28±5.28)天,比对照组的(6.02±2.28)天长,P<0.05.结论:相对于普通哮喘,肺炎支原体感染哮喘发热、咳嗽正常十分常见,对支气管扩张剂不具备敏感性,在大环类酯类抗生素基础上联合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推广.

    作者:白鹏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心电监护仪的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时候出现的问题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在心电监护仪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18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题的识别,找到其原因,并根据原因进行正确处置.结果:189例患者均得到了正确处置,无一例延缓患者的病况.结论:正确的护理干预可以防治心电监护中出现的问题.

    作者:黄露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LDCT)管电流30mA扫描在肺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4年1月—2017年5月4245个高危人群进行L D C T肺部扫描,筛查肺部结节影,分析受检者受到的辐射剂量,评价每位受检者的检测图像质量.结果:胸部螺旋CT自动扫描受检者辐射剂量为582.63mGy,LDCT扫描受检者辐射剂量为56.56mGy,后者并不影响图像质量和影像诊断,而受检者受辐射剂量却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结论:LDCT相比常规自动剂量扫描肺部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作者:段美玲;张福洲;曹金明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加压包扎与VSD负压引流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加压包扎与VSD负压引流的疗效.方法:特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月,于我院进行跟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V S D负压引流组(n=30)和加压包扎组(n=30),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VSD负压引流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加压包扎组而言,明显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跟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而言,将VSD负压引流术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可于临床实践中应用推广.

    作者:张守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比较分析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和经腹部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2015年8月—2016年9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经腹部超声诊断.观察组采用经阴道超声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观察组诊断符合率为48例(96.00%);对照组诊断符合率为40例(80.00%);由此可见,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采用阴道超声检查,可以精确的测出子宫肌层被浸润的情况与一些很微小的病灶.为临床医学诊断与建立治疗方案提供了为有效的依据.值得推广.

    作者:隆琼慧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区淋巴结穿刺活检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区淋巴结穿刺活检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29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本研究对象,进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区淋巴结穿刺活检,观察并对比临床诊断结果和穿刺活检结果、淋巴结大小以及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区淋巴结穿刺活检的阴阳性预测值、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性.结果:293例患者超声引导下锁骨上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未能诊断6例(2.05%),阴性15例(5.12%),阳性272例(92.83%),穿刺活检准确率为97.95%.287例首次穿刺后病理诊断结果中,阳性预测值100.00%(272/272),阴性预测值93.33%(14/15),特异度100.00%(14/14),敏感度99.63%(272/273).293例患者中20例患者在入院检查时未见锁骨上淋巴结,但术前影像学检查锁骨上区可疑淋巴结,故而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其中3例阴性,17例阳性,阴性患者改用其他治疗方法,阳性患者继续手术治疗.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区淋巴结穿刺活检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检查方法,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的可靠手段.

    作者:郑丹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男扎术后痛性结节伴反复感染输精管再通术1例

    输精管结扎手术作为我国男性绝育的一种安全、有效、可逆、简单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基层单位中.但若手术处理不当,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输精管结扎术后痛性结节较为常见,且多由于感染、出血、术中组织损伤过多,异物刺激、精子肉芽肿等引起 [1],临床表现为手术部位疼痛,有时放射至腰骶部、双下肢等部位,触诊可及输精管结节较大,伴有程度不一的触痛,给结扎者术后生活和精神带来了巨大压力.其治疗方法主要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笔者收治1例因泌尿系结石行经皮肾(PCNL)术后,短期内行男性节育术——双侧输精管结扎术,术后患者出现双侧痛性结节,反复感染、高热,经反复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后,行双侧痛性结节切除术、双侧输精管再通术,术后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罗明俊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X线与CT应用于矽肺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X线与C T应用于矽肺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4例矽肺患者,均于2016年5月—2017年5月入院,对其一般资料予以回顾分析,所有矽肺患者均给予X线检查与CT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不同分期矽肺检出率与总检出率.结果:与X线检查方式对比,C T检查方式的Ⅰ期矽肺检出率更高(P<0.05);X线检查方式与CT检查方式的Ⅱ、Ⅲ期矽肺检出率无差异(P>0.05);与X线检查方式对比,CT检查方式的矽肺总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CT应用于矽肺诊断中的效果优于X线,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建峰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LDH及血清铁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血清铁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 43例儿童初发 ALL患者血清LDH及血清铁蛋白.结果:儿童ALL患者LDH及血清铁蛋白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O.001).结论:LDH 及血清铁蛋白检测可作为白血病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王辛;马兰;杨宗明;曹海霞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早中孕期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在预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应用

    目的:探讨妊娠11~13+6周孕妇子宫螺旋动脉(UtS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妊娠11~13+6周行NT检查的孕妇160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子宫螺旋动脉RI、PI、S/D值,根据妊娠结局分成FGR组及正常妊娠组,比较两组间各项数据的差异.结果:FGR组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年龄、BMI两组间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分娩孕周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01);子宫螺旋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RI、PI、S/D值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妊娠11-13+6周孕妇子宫螺旋动脉RI、PI、S/D值,对于预测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邱燕生;毛羡仪;朱艳芳;杜燕飞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社区高危妇女乳腺癌筛查中使用乳腺超声联合X线摄影的效果

    目的:研究社区高危妇女乳腺癌筛查联合使用乳腺超声和X线摄影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2年5月—2017年5月对本社区年龄在31~68岁之间的2000名女性进行高危妇女乳腺癌筛查,采取钼靶X线(简称M A M)、乳腺超声(简称US)以及联合检查后,对比分析上述3种检查方式的疾病检出情况.结果:所有女性经病理检查以后,乳腺癌共100例,其中MAM检出30例,其检出率为30.00%;US检出36例,检出率为36.00%;MAM与US联合检出91例,检出率为91.00%,经对比发现,MAM与US检出率对比,P>0.05,MAM联合US检出率明显高于MAM检出率和US检出率, P<0.05.结论:社区高危妇女乳腺癌筛查联合使用乳腺超声和X线摄影可提升疾病的检出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实施.

    作者:杨慧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超声改变分析

    目的:探析超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改变的价值.方法:将2014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接收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纳为参研的样本,将其作为试验组;同期选取50例本院常规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参照组,两组均采取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的结果.结果:两组检查各项指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能够将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胰岛素抵抗等情况检出,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黄格会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钼靶X线术前定位在触诊阴性乳腺病变定性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钼靶X线术前定位在触诊阴性乳腺病变定性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进行触诊阴性乳腺病变患者120例,均进行钼靶X线检查,发现异常部位后对病灶部位进行术前定位,置入乳腺定位针,行手术治疗,术中将切片进行检查,良性患者行单纯病灶切除治疗,恶性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者保乳手术治疗,分析钼靶X线术前定位在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结果:本组120例患者,单纯钙化60例(50.00%),肿块合并钙化29例(24.17%),结节样高密度影31例(25.83%).乳癌38例(31.67%),其中黏液癌患者3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5例;不典型增生患者4例(3.33%),导管内癌患者11例(9.17%),剩余均为良性肿瘤.一次性切取标本活检成功患者113例,剩余7例患者在钼靶协助下,第2次切取成功,成功率100.00%.手术治疗均成功,给予出院指导后,成功出院,出院率100.00%,无死亡发生.结论:钼靶X线术前定位在触诊阴性乳腺病变定性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顾慷;赵玉年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治疗经验

    目的:分析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43例)使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7例)使用中药口服+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临床体征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临床体征积分比较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9.23±1.7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口服+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丽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腹腔镜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腹腔镜在妇科恶性肿瘤疾病中的运用情况.方法:从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接收的确诊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选取164例,患者进行本研究,采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并观察术后患者情况.结果:本研究中的164例患者进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的患者有45例,进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有81例,进行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或肿瘤细胞减灭术有38例.出现术后病变的有大血管破伤1例,肠道损伤1例,泌尿系统病变3例,肿瘤转移者3例,共8例.结论:腹腔镜技术在妇科恶性肿瘤治疗中运用效果显著,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提高医护工作人员重视,救护更多妇科恶性肿瘤患者.

    作者:王世良;焦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NOD小鼠胰腺β细胞凋亡和再生机制及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1型糖尿病以慢性及进行性免疫反应引起β细胞破坏致严重胰岛素缺乏为特征.β细胞自身免疫反应可能由易感基因背景下的环境因素引起.免疫反应一旦激活,免疫细胞侵入胰岛并破坏β细胞.β细胞破坏机制有如Fas/Fasl,穿孔蛋白/粒酶,活性氧及活性氮类和前炎症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与β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激活MAP激酶,转录因子STAT-1和NF-B,造成β细胞功能障碍,内质网破裂,终凋亡.同时β细胞的增值、分化也相对减少.此篇综述讨论了致1型糖尿病β细胞破坏和再生潜在的机制.

    作者:张丽娟;张沂洁;孙妍;秦苗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43例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围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行微创手术治疗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我科并行微创手术治疗的43例脑出血患者护理经验.结果:43例脑出血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住院15~26天,平均(20.4±6.3)天,预后为良好恢复31例(72.09%),中度致残5例(11.63%),重度致残4例(9.3%).死亡病例3例(7%).结论:术前术后及时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病情观察及术后早期相应的康复训练,如语言训练、肢体主被动训练等,对于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病人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史兰花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放环后不规则阴道出血44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44例放环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进行不同方法治疗,探析临床效果.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烟台市莱阳市吕格庄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所接诊的放环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中选取44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3年7月—至今,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44例患者实行均分,两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2例患者.对于参照组患者来说,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维生素E+维生素C+止血芳酸片,对于研究组患者来说,在治疗过程中应用维生素E+维生素C+环养血颗粒,将两组患者实行不同治疗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值.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更高于参照组患者且组间差异对比结果较为明显,统计学结论是:意义存在且P<0.05.结论:对44例放环后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进行维生素E+维生素C+环养血颗粒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更佳,明显优于维生素E+维生素C+止血芳酸片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荐.

    作者:赵娟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X线检查的损伤与防护

    X线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但在X线穿透人体时,会因为电离作用对人体造成一定损伤,严重时会出现细胞死亡.大剂量的放射反应会使病人出现多种临床反应,主要表现为无力、头晕等.为了避免X线检查时给病人带来损伤,除了严格控制X线检查时间以及照射量万,在检查进行的同时使用防护手段必不可少.文本对X线在检查中造成的损伤一一叙述,并对防护方法进行详细说明,以保障每位病人生命安全.

    作者:于梅月 刊期: 2017年第18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