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占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探析

刘柯

关键词: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 肺部占位病变,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析C 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部占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肺部占位病变患者,给予患者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患者的病变诊断准确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行C 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后,患者的穿刺成功率为100%、病变诊断准确性为91.11%,并发症发生率为27.77%.结论:对肺部占位病变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准确性,且操作比较简单,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小,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PET-CT在淋巴瘤患者放化疗后判断疗效的应用

    目的:分析PET-CT在淋巴瘤患者放化疗后判断疗效的应用效果.方法:撷取本院收治的30例淋巴瘤患者,撷取时间是自2012年4月—2017年4月,分组原则以抽签法为主,分研究组(n=15)和对照组(n=15).对照组在治疗后予以PET-CT显像,研究组在治疗前后均予以PET-CT显像.比较两组疗效以及显像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疗效(46.7%)比较,研究组的(86.7%)较高,优势突出,P<0.05;研究组治疗前的S U V m a x平均值远比治疗后的高,差异突出,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SUVmax平均值远比对照组治疗后的高,差异突出,P<0.05.结论:淋巴瘤患者在化疗期间予以PET-CT检查,可有效提高化疗效果,判断残余的病灶是否复发,为临床医师诊断患者疾病提供一定的可靠依据,进一步保证化疗、放疗效果,改善预后,值得借鉴.

    作者:高志宏;郭明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抑郁症患者海马及杏仁核容积异常的MRI研究

    目的:本文主要就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与杏仁核的容积改变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1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21例精神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借助于MRI对于两组患者的海马以及杏仁核容积进行对比.结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两侧海马容积较之对照组有着明显减少,其杏仁核容积 也出现了明显的不对称情况.结论:杏仁核以及海马容积异常可能是构成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也表明了边缘系统在抑郁症发病机理中具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倪晶晶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中死亡因素与对策

    目的: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造模的文献筛选出三类造模方法,分别实施后来统计实验中死亡动物的一般情况.总结、分析可能的致死原因.方法:选择同龄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48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2只.A组代表空白对照组;B组代表单纯激素组;C组代表内毒素加激素组;D组代表马血清加激素组.A组(空白对照组)与其他组同时间点注射等量生理盐水;B组(单纯激素组)同时间点兔臀肌注射地塞米松(DXM) 2.5mg/(kg·d),连续注射9周;C组(内毒素加激素组)第1天于兔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LPS)20μg/kg,间隔24h再次注射LPS,在第2次注射完大肠杆菌内毒素后随即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20mg/(kg?d),共3次,间隔24小时.每次注射前均重新称重后计算剂量.D组:(马血清加激素组)兔耳缘静脉注入马血清共10m l/(k g?次),共2次,间隔2周.第2次马血清注射后2周,连续3天臀部注射甲基强的松龙40mg/(kg?d).每天所有动物臀部肌注庆大霉素8万U/周,连续1周,以预防感染.用药后第3、6、9周随机各处死2只兔子取双侧股骨头行标本,常规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股骨头病理学改变确定是否造模成功.观察并记录各组动物的一般行为学,死亡率.结果:注射后C、D组9周DR片示股骨头有轻度骨坏死,结合病理切片示造模成功.A组,B组,C组和D组动物死亡率分别为8.33% (1/12),25%(3/12)42%(5/12),3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作者:赵道洲;李兴国;代长泉;张磊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磁共振动态增强在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在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医学提供治疗经验,协助医生诊断患者相关疾病.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进行的磁共振动态增强受检患者资料80例.其中,所有的患者均为早期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患者的影像材料,以诊断患者的相关疾病,探究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技术对患者的诊断疗效.结果:根据患者的时间信号曲线显示,Ⅰ型的患者一共有72例、Ⅱ型的患者一共有5例、而Ⅲ型的患者一共有3例.其中8例发现病变的患者当中,5例为癌前改变患者,而另外的3例患者确诊为乳腺癌.对患者进行腺叶切除术与保乳手术或是根据症状进行改良手术治疗.结论:对早期的乳腺癌患者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的形式,其所呈现的影像能够有效地诊断患者的疾病.采取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检出率,帮助患者对症下药,尽快恢复身体健康,建议临床上广泛使用磁共振动态增强的手段,使患者能够尽快进行疾病的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作者:王勇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锁定钢板掌侧入路切开与不切开旋前方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过程中,从锁定钢板掌侧入路,对比分析切开与不切开旋前方肌所产生的不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切开旋前方肌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不切开旋前方肌进行治疗,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评分、活动程度、握力以及上肢功能能评定表腕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在手术后的六周,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视觉评分、上肢功能能评定表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活动程度、握力方面,观察组患者的健侧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完成三个月后,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腕部背侧的切线位上增加透视性,可进一步精准确定螺钉的长度,大程度的避免伸肌腱的损伤,同时,在对旋前方肌进行保留的情况下,也可有效保护屈肌腱,更加有效的帮助腕关节功能恢复和缩短恢复的时间.

    作者:牧亭亭;张海峰;鲁敏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持续护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妊娠结局影响分析

    目的:观察持续护理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妊娠结局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2月期间接收的82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作为护理服务对象,以随机数字分组法将82例产妇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41例产妇均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41例产妇均给予持续护理模式,对比两组产妇妊娠结局差异.结果:经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41例产妇的空腹血糖水平(FPG)、餐后2h血糖水平(2hPG)及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41例产妇,且组内产妇的妊娠结局相应较好,剖宫产率及不良情况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实施持续性护理模式,可确保产妇血糖水平趋于合理范围同时,切实优化妊娠结局,避免分娩不良情况发生,值得临床综合应用推广.

    作者:马世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经阴道超声及经腹部超声对不同大小包块宫外孕的诊断能力对比分析

    目的:研究经阴道超声及经腹部超声对不同大小包块宫外孕的诊断能力.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5日—2017年3月6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宫外孕患者,在术前54例患者分别进行经阴道超声、经腹部超声,将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对.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在<3c m、≥3c m时的阳性检出率(88.24% %、93.70%)以及总阳性检出率(94.44%)均比经腹部超声检查(47.06%、78.38%、68.52%)高(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在诊断宫外孕方面的诊断能力优于经腹部超声,且对较小的包块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郭晓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莫西沙星序贯疗法对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研究莫西沙星序贯疗法对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影响.方法:选取山西省某三甲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78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9例.对照组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序贯治疗,研究组给予盐酸莫西沙星序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过序贯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4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序贯治疗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邓天麟;韩俊伟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联合23G玻璃体切割系统对原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联合23G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原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原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并通过R e s i g h t广角镜联合23G玻璃体切割系统手术治疗的患者31例31眼,术后随访3—12月,记录佳矫正视力、术后并发症及眼压情况.结果:31例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术前平均BCVA为0.0302±0.0464(1ogmar),术后末次随访平均BCVA为0.1858±0.1253(1ogmar),术后视力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平均眼压10.45±1.82(mmHg),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6.77±2.42(mmHg),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眼内炎、低眼压、继发性青光眼、脉络膜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可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有效而且安全的方法.

    作者:何琼;何建中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肺癌患者肺内小结节良恶性的CT检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内小结节良恶性的C T检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60例肺癌患者,收治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分析其C T检测结果.结果:肺癌患者60例利用C T检测到结节100个,其中良性结节有40个(40.00%),恶性结节有60个(60.00%).同一肺叶内诊断为恶性结节的几率较大,以转移性恶性结节多见.结论:通过CT检测,能够确定结节性状、分布位置以及边缘情况,这对于肺癌患者肺内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聂成刚;谢华辉;柯红;王正林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超声改变分析

    目的:探析超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改变的价值.方法:将2014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接收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纳为参研的样本,将其作为试验组;同期选取50例本院常规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参照组,两组均采取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的结果.结果:两组检查各项指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能够将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胰岛素抵抗等情况检出,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黄格会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应用内外侧双钢板法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总数为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为54岁;按照Schatzker分型,24例为Ⅴ型,26例为Ⅵ型.所有患者的骨折断端均使用双钢板进行固定,术后测量影像学指标,采用功能评价系统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月,平均18.3月.术后即时、6月及1年的平台内翻角和后倾角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关节面塌陷恢复良好.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切开感染、关节僵直、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双钢板法能有效地复位损伤的关节面,维持膝关节轴线稳定,保证良好的固定,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康复.对SchatzkerⅤ、Ⅵ型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双钢板法固定是有效的手术策略.

    作者:张一健;皮斌;朱晓宇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治疗经验

    目的:分析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43例)使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7例)使用中药口服+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临床体征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临床体征积分比较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9.23±1.7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口服+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丽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探析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析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单侧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镜治疗,评价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96.00%(48/50),术后1例出现关节腔血肿,通过关节腔血肿穿刺、引流及加压包扎后纠正,1例出现膝关节积液,术后1个月自行消失.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与术前比较膝关节ROM指标有显著变化(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与术前比较Lysholm评分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临床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采用关节镜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简长春;郑林;邓春彪;蔚芃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血清COMP和MMP-13在膝骨关节炎诊疗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清中COMP、MMP-13水平与临床症状(VAS、WOMAC)的相关性,探讨COMP、MMP-13在膝骨关节炎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体检健康对照人群100例(对照组).我科病房及门诊筛选明确诊断膝骨关节炎患者100例(治疗组),健康对照人群检测血清COMP,MMP-13水平;治疗组分别收集治疗前后WOMAC评分、VAS量表、血清COMP,MMP-13的水平,分析血清COMP,MMP-13的水平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清中COMP,MMP-1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1).治疗组患者血清中COMP,MMP-13水平与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VAS、WOMAC评分)呈正相关(P<0.0001).结论:血清中COMP,MMP-13水平与临床症状(VAS、WOMAC评分)呈正相关,测定KOA患者血清中COMP,MMP-13水平对进一步研究KOA早期发现并应用于临床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艾有利;陈蓓;郑英杰;陈艳平;石晓兵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舒适护理在多层螺旋CT增强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增强采取舒适护理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进行舒适护理,通过患者满意度及图像质量,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满意度评分以及图像质量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应用舒适护理效果好,提升检查质量,值得应用.

    作者:温晓琴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43例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 T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6例我院于2016年8月—2017年6月所收治的经病理及手术证实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X线影像检查,观察组行CT影像学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并分析患者CT影像学资料.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2%,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CT影像学检查,43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肿瘤分布于左上叶区10例(23.26%)、左下叶区14例(32.56%)、右上叶区9例(20.93%)、右下叶区10例(23.26%),分布无明显特异性,其中16例为球形状、18例为结节状肿块、9例为椭圆形,肿瘤直径为0.5~3.0c m,病变边缘分叶征17例,空洞征11例,病灶周围血管集束征10例,胸膜凹陷征5例;多数患者病灶内部结构密度相对均匀,行增强扫描显示,多数患者C T值影像密度加强幅度为22~60H u,少数低于22H u或高于60H u.结论:C T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率,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有利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汤砺;刘成平;刘地水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颅内动脉取栓术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评估急性脑动脉闭塞急诊取栓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5月—2017年7月急性期脑动脉取栓术37例,术前、术后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SS)评分,判断手术期疗效,术后3月随访行改良Rankins评分(mRS)评估预后.结果:37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成功取栓,6例行动脉碎栓术,14例有颅内出血并发症,6例死亡.术前NISS评分中位数为16(18.5,20.0)分,术后评分中位数为12(6.5,18.0)分,术后评分较术前评分明显下降(Z=4.415,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mRS评分13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急性期脑动脉闭塞取栓安全有效,能够大大减少致残率,中期随访显示预后良好.

    作者:张雪梅;李军荣;李圣华;沈鑫;徐晨辉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超导可视下无痛人流与常规盲视下无痛人流临床效果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常规盲视下无痛人流与超导可视下无痛人流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纳入的样本均选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参与诊治的104例行无痛人流患者,依据人流术的不同进行平均分组,为参照组(n=52例)与实验组(n=52例),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盲视下无痛人流,实验组患者予以超导可视下无痛人流,分析对比两组行无痛人流患者的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无痛人流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吸管进出宫次数、阴道流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参照组数据比较P<0.05,统计学意义显著.结论:将常规盲视下无痛人流与超导可视下无痛人流应用在行无痛人流患者中均可获得一定效果,但超导可视下无痛人流更具优势.

    作者:金培芹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对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5年—2016年间治疗的应用抗生素的患者1108例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108例应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中出现109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性休克、皮疹、体温升高、恶心或呕吐、寒战、呼吸不顺、血压升高、咽喉水肿,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为:青霉素、头孢曲松钠、头孢拉啶、头孢唑林钠、哌拉西林钠、头孢地嗪钠.结论: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中会存在多种不良反应,对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作者:王丽娟 刊期: 2017年第18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