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联合23G玻璃体切割系统对原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观察

何琼;何建中

关键词:非接触广角观察系统, 23G玻璃体切割系统, 原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摘要:目的:评估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联合23G玻璃体切割系统治疗原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确诊为原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并通过R e s i g h t广角镜联合23G玻璃体切割系统手术治疗的患者31例31眼,术后随访3—12月,记录佳矫正视力、术后并发症及眼压情况.结果:31例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不同程度提高,术前平均BCVA为0.0302±0.0464(1ogmar),术后末次随访平均BCVA为0.1858±0.1253(1ogmar),术后视力与术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平均眼压10.45±1.82(mmHg),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6.77±2.42(mmHg),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眼内炎、低眼压、继发性青光眼、脉络膜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Resight非接触广角镜联合23G玻璃体切割术可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是临床上治疗原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有效而且安全的方法.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载药超声微泡造影剂研究进展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新型药物载体传输药物的原理、特点、制备方法和应用前景等.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原理、特点、制备方法和应用前景等.结果:微泡超声造影剂作为一种新型的体内药物载体,具有安全、高效、靶向性好、可控性强等优点.在抗肿瘤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结论:随着国内外对载药超声微泡造影剂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超声介导靶向传输及治疗系统.现就超声微泡造影剂作为药物载体的原理、特点、制备方法和应用前景等做一综述.

    作者:李惠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低剂量CT结肠成像结合增强扫描在结肠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结肠癌诊断中应用低剂量C T结肠成像结合增强扫描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门诊接待的诊查疑似结肠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愿意配合本研究,有完整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剂量C T结肠成像诊断,研究组接受低剂量C T结肠成像诊断,并根据情况结合增强扫描,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与统计两组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约登指数,并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情况,利用统计学软件S P S S20.0处理.结果:对照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依次为96.88%、94.44%、0.92,研究组则依次为100.00%、88.89%、0.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 T扫描有效辐射剂量为15.18±4.22msv,对照组则为22.38±5.27msv,同时研究组放射剂量长度乘积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 T结肠成像结合增强扫描诊断结肠癌在特异性、敏感性及约登指数上可取得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似的效果,但可以更好地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安全性更好,值得借鉴.

    作者:蒋永明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低温等离子切除扁桃体手术之后,患者出血的原因.方法:选取某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扁桃体切除患者181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患者的病情以及手术过程,手术后的情况进行分析,重点了解到造成患者术后出血的原因,找到合理的解决对策.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手术,其中在术后出现出血的患者为8例,其中包含原发性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6例;8例出血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出血位置位于扁桃体窝上极,2例位于扁桃体窝内的弥漫性出血,5例患者位于扁桃体的下极,术后发生的出血率为4.41%.结论:在扁桃体手术之后,下极的出血几率比较高,而造成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手术过程中止血工作不彻底、手术之后出现感染,术后饮食不当等因素造成的,还需要医疗机构给予关注,并且及时的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以此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

    作者:张海东;刘伟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孟鲁司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的对象,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给予孟鲁司特治疗.分析两组对象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情况的不同.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观察组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气分析情况优于对照组,PaO2明显升高,PaCO2有所降低,有差异(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孟鲁司特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情况,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正兴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分析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通过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对甲状腺结节应用超声检查对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分析.

    作者:包福兴;徐晓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锁定钢板掌侧入路切开与不切开旋前方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过程中,从锁定钢板掌侧入路,对比分析切开与不切开旋前方肌所产生的不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切开旋前方肌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不切开旋前方肌进行治疗,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评分、活动程度、握力以及上肢功能能评定表腕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在手术后的六周,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视觉评分、上肢功能能评定表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在活动程度、握力方面,观察组患者的健侧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完成三个月后,两组患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腕部背侧的切线位上增加透视性,可进一步精准确定螺钉的长度,大程度的避免伸肌腱的损伤,同时,在对旋前方肌进行保留的情况下,也可有效保护屈肌腱,更加有效的帮助腕关节功能恢复和缩短恢复的时间.

    作者:牧亭亭;张海峰;鲁敏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分析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2017年8月间收治的诊断为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共计84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以及螺旋C 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比较两组诊断方法诊断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正确率.结果:观察组诊断正确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诊断正确率为89.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诊断出42例脑梗死患者中28例患者的梗死直径小于18mm;14例患者的梗死直径大于18mm;以及84例患者的脑动脉狭窄部位分为大脑前动脉狭窄22例患者、中动脉狭窄48例患者、后动脉狭窄14例患者.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相比于螺旋C 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率更高、效果更好.

    作者:蔡春柳;程忠伟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伤寒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的保护力研究

    目的:研究伤寒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在在动物身上产生的抗体抵挡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攻击情况.方法:用分别含2.5μ g伤寒V i多糖和甲型副伤寒O多糖、伤寒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免疫小鼠,免疫结束后9~11天分别用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攻击,观察小鼠存活情况,同时跟同剂量伤寒Vi多糖和甲型副伤寒O多糖组进行比较.结果:伤寒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在抵挡毒菌攻击方面比单纯的伤寒Vi多糖/甲型副伤寒O多糖组表现了更好的保护力.结论:我公司研制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在小鼠身上产生的抗体在抵挡毒菌攻击方面表现了很好的保护力.

    作者:任晓莉;周富昌;张蕾;金坚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胸部物理治疗集束化管理在开胸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胸部物理治疗集束化管理在开胸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胸部物理治疗集束化管理,即应用缩唇呼吸、有效咳嗽、叩背、雾化吸入、纤支镜检查或吸痰、保持胸腔闭式引流管通畅等措施对开胸术后患者进行护理,与应用呼吸道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出现肺不张、肺部感染等的情况.结果:采用胸部物理治疗集束化管理术后患者血氧饱和度有明显改善,发生肺不张、肺部感染明显低于采用呼吸道常规护理的患者.结论:胸部物理治疗集束化管理在开胸术后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中,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张芹华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所收治的脑梗塞急性期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4,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和观察组(n=34,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药、针灸等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和巴氏指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RP、血脂水平以及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巴氏指数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采用中西医治疗脑梗塞急性期中患者安全有效.

    作者:丁远良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临床路径治疗方案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究临床路径治疗方案对恢复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的作用.方法:根据患者自由选择,将患者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和常规康复组,分别于入组前和研究结束时记录患者的改良Barthel 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和根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 FMA)评估的分值.结果:与常规康复组比较,临床路径组的MBI评分差值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MA评分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治疗方案对脑卒中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提高作用显著,但对运动能力的提高效果不明显.

    作者:康晓平;苏婷婷;刘远志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MRI与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M R I与C 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方法:将2015年—2016年于我院接受治疗100例被确诊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100例患者做MRI与CT诊断.结果:MRI诊断率94.0%,CT诊断率82.0%,组间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CT诊断相对比,MRI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优势更为突出,临床诊断过程中可根据患者情况,将两种诊断方式结合应用,提升诊断准确率,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治疗根据,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江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探析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析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单侧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镜治疗,评价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治疗后优良率为96.00%(48/50),术后1例出现关节腔血肿,通过关节腔血肿穿刺、引流及加压包扎后纠正,1例出现膝关节积液,术后1个月自行消失.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与术前比较膝关节ROM指标有显著变化(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与术前比较Lysholm评分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临床治疗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采用关节镜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简长春;郑林;邓春彪;蔚芃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间在笔者所在医院口腔科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分析组各47例,对照组行常规正畸治疗,分析组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分析组磨牙位置、上中切牙倾角情况、上中切牙凸距差等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分析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51%(4/47)明显低于对照组27.66%(13/47) (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口腔正畸治疗中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具有实用价值.

    作者:刘银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火针结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50例

    目的:探讨火针结合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昔洛韦片、泼尼松、阿昔洛韦软膏等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结合拔罐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88.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治疗组在疱疹止疱时间、止痛时间、结痂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火针点刺的基础上,加用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临床效果明显,在疱疹止疱、结痂、局部疼痛等方面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住院所花费用低,发生后遗神经痛的比率低,是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有效方法.

    作者:文小江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肝病患者AFP、TP、ALB、SOD检测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的AFP、TP、ALB、SOD检测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肝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50例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AFP(甲胎蛋白)、TP(血清总蛋白)、ALB(白蛋白)、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对比这四个指标在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肝病患者及肝癌患者之间及对肝病检测的敏感度.结果:对照组和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的AFP、TP、ALB、SOD检测结果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肝炎组患者的AFP、ALB、SOD检测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P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肝癌组和肝硬化组AFP、SOD检测结果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TP、SOD检测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病患者AFP、TP、ALB、SOD检测和健康人员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且在病情不断加重的而过程中,其检出率的异常值也在不断的增加,从而表示其能够成为肝病患者病情检测的指标.

    作者:庹晓彬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乳腺癌放疗中体外误差与体内误差的差异性

    目的:主要研究乳腺癌放疗中体外误差与体内误差的差异性,为终的影像放射治疗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本研究体外误差采用体表标记和激光灯摆位的床值偏差来描述,体内误差则由每周一次验证影像匹配所得靶区的位置偏移来表达.选择乳腺癌患者30例,技术员摆位后,记录体外误差,然后按照一周一次的频次进行锥形CT扫描,通过对CT图像的对比和匹配,对体内误差进行记录,由此找出体外误差与体内误差的差异性.结果:乳腺癌放疗中体外误差和体内误差的系统误差差距接近(P>0.05).随机误差:乳腺癌头-脚(S I)方向,腹-背(A P)和左-右(LR)方向均有显著差异(P<0.05).由体内误差得乳腺癌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边界(SI/AP/LR):5.80mm/4.58mm/4.19mm.结论:乳腺癌放疗中体外误差与体内误差在一致性方面差异性较强,为减小体内误差带来的放疗精度影响,可以在放疗过程中应用影像引导等技术进行患者摆位,以实现精准放疗,从而提高肿瘤的控制的同时又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进一步提高肿瘤放疗疗效.

    作者:容贤冰;邓烨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放射治疗对乳腺癌患者血浆中microRNAs表达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放射治疗对乳腺癌患者血浆中的microRNAs表达的作用.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乳腺癌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放疗前0Gy、放疗2Gy、10Gy、20Gy和30Gy后的24h血,使用qRT-PCR方法对患者血浆中的microRNAs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不同剂量照射后,miR-210-3P、miR-221-3P、miR-21-5P在表达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m i R-150-5P在2G y照射后与照射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随着剂量的增加,表达水平不断下降.结论:乳腺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后,能够诱导miR-150表达下降,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作者:吕仁明;王伟;何玉婷;刘如燕;王泽新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儿童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预见性护理干预

    目的:分析儿童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泌尿外科行尿道下裂手术治疗的患儿34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预见性护理.结果:34例患儿中5例发生尿瘘,发生率14.71%,其中小尿瘘(<0.3c m)2例(5.88%),大尿瘘3例(8.82%),均行再次尿瘘修补术后痊愈.术后首次排便时间(30.50±10.62)h,10d内排便次数(8.90±2.67)次.结论:儿童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预见性护理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患儿康复.

    作者:黄凤荣;周红梅;韦建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采取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李洲兴 刊期: 2017年第18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