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皮质激素防治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李玉红;王军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 早产儿支气管, 肺发育不良, 研究进展
摘要:糖皮质激素防治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仍存在争议,因其不良预后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糖皮质激素能够减少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是有目共睹,但采取何种途径更有效应用糖皮质激素,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难题.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在临床工作中有目共睹,雾化吸入激素一直还在探讨阶段.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们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尽量采用小剂量、短程的方法,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PONV的研究进展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以影响患者手术后舒适度和早期康复.本文简单介绍了PONV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评分,并回顾了PONV诊疗进展.

    作者:刘虎;吕静静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研究磁共振成像在胎盘植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在胎盘植入中采取磁共振成像,对其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方法:回顾选取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疑为胎盘植入的孕妇38例分别展开磁共振成像检查,进行磁共振成像主要征象分析.结果:其中这38例胎盘植入孕妇中经检查有有植入型、穿透型、合并前置胎盘型分别有18例、6例、14例,并且T2WI胎盘-子宫肌层接触面呈毛糙、不规则的情况,且其T1WI植入信号胎盘等信号高或略高,信号轻度高于子宫壁.而T2WI胎盘信号强度高于宫壁.结论:在胎盘植入中采取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度极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蒋伟;靳冬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超导可视下无痛人流与常规盲视下无痛人流临床效果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常规盲视下无痛人流与超导可视下无痛人流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纳入的样本均选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参与诊治的104例行无痛人流患者,依据人流术的不同进行平均分组,为参照组(n=52例)与实验组(n=52例),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盲视下无痛人流,实验组患者予以超导可视下无痛人流,分析对比两组行无痛人流患者的组间差异.结果:实验组无痛人流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吸管进出宫次数、阴道流血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参照组数据比较P<0.05,统计学意义显著.结论:将常规盲视下无痛人流与超导可视下无痛人流应用在行无痛人流患者中均可获得一定效果,但超导可视下无痛人流更具优势.

    作者:金培芹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采取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李洲兴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乳腺X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观察乳腺X线摄影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来本院筛查乳腺癌的人群96例作为样本.入选所有女性均采用X线摄影诊断,观察诊断结果.结果:96例女性中,脂肪型腺体占比33.33%、混合型21.88%、不均型34.38%、致密型10.42%.诊断结果为阴性者占比56.25%、良性病变占比31.25%、恶性病变占比12.50%.病理诊断结果提示,良性病变占比31.25%,恶性病变占比11.46%.两组对比结果提示,X线误诊1例.结论:采用乳腺X线摄影筛查乳腺癌,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作者:龚欣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浅谈保和丸在小儿疾病治疗中的新运用

    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是治疗食积证的代表方,在人们发生食伤时,首先都会想到保和丸,但在现代临床运用中,保和丸的意义已经远远不局限于治疗食积证了.故笔者将从保和丸的方药组成、文献查阅和临床观察来进行综合阐述其对于小儿疾病的治疗意义.

    作者:梁雨晴;祁建华;梁超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CT与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CT、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0例,行CT、MRI的检查,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对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CT和MRI检查,发现病灶情况:CT扫描44个,MRI扫描160个.发现病灶数量情况MRI检查明显优理CT检查(P<0.05);MRI扫描检查发现55个直径小于5mm病灶,CT检查发现1个直径小于5mm病灶,MRI扫描检查病灶直径>5mm者105个,CT检查直径>5mm病灶43个;MRI检查小病灶检出率和大病灶检出数量显著优于CT检查(P<0.05).结论:临床首选CT检查,对某些小病灶或病变位于脑干时MRI较于CT,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暴福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伤寒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的保护力研究

    目的:研究伤寒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在在动物身上产生的抗体抵挡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攻击情况.方法:用分别含2.5μ g伤寒V i多糖和甲型副伤寒O多糖、伤寒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免疫小鼠,免疫结束后9~11天分别用伤寒沙门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攻击,观察小鼠存活情况,同时跟同剂量伤寒Vi多糖和甲型副伤寒O多糖组进行比较.结果:伤寒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在抵挡毒菌攻击方面比单纯的伤寒Vi多糖/甲型副伤寒O多糖组表现了更好的保护力.结论:我公司研制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结合疫苗在小鼠身上产生的抗体在抵挡毒菌攻击方面表现了很好的保护力.

    作者:任晓莉;周富昌;张蕾;金坚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4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2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观察组给予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观察、比较两组治疗临床疗效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LVEF、LVEDD、LVESD和SV等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用,临床疗效较好,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于天宇;吴永全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CT血管成像对手部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C T血管成像诊断手部动静脉瘘的临床价值.方法:本院2015年5月—2016年7月病理学确诊手部动静脉瘘患者10例,接受C T血管成像诊断,分析临床诊断结果.结果:手部动静脉瘘患者10例均清晰呈现血管重建图像,CT血管成像CTA清晰显示病症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明确病变区域及累及肌肉组织,且与手术结果相符.结论:CT血管成像无创性成像技术准确度高,在诊治手部动静脉瘘方面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在手部动静脉瘘诊断中.

    作者:罗光明;晏伟;胡宇鹏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超声与CT诊断小儿急慢性阑尾炎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超声与C T诊断小儿急慢性阑尾炎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急慢性阑尾炎患儿,所有患儿均进行超声检查及CT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率.结果:对比超声诊断及CT诊断两种诊断方法急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62.5%VS82.5%),差异明显(P<0.05);对比超声诊断及CT诊断方法慢性阑尾炎诊断符合率(46%VS58%),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符合率略高于CT,考虑到CT对人体的辐射危害,应将超声诊断作为首选,必要时行CT诊断.

    作者:王宁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35例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科行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患者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心肺复苏后护理经验.结果:全组患者护理后心率、动脉压及心理状况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各项观察指标明显改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及时的心里护理、脑部保护和严密生命体征观察一系列护理措施有助于心肺复苏后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对病人尽早康复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赵红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层螺旋CT腰椎骨结构分析和测量研究

    目的:探究并比较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腰椎形态和骨组织细微结构改变、测量腰椎指数及松质骨C T值三种方式实现诊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我院接收诊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为我院依据相关标准确诊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对其应用多层螺旋C T腰椎形态和骨组织细微结构改变、测量腰椎指数及松质骨CT值三种方式实现临床诊断过程,对诊断结果展开分析、探讨.结果:诊断发现,本次研究选取的10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T值为-5.1~-2.6,平均为(-3.7±0.7),经腰椎形态和骨组织细微结构改变方式评断结果显示,表现正常患者、轻度骨质疏松患者、中度骨质疏松患者及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对应病例数为19例、28例、5例、48例;经测量腰椎指数方式评断结果显示,表现正常患者、轻度骨质疏松患者、中度骨质疏松患者及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对应病例数为88例、7例、5例、0例;经松质骨C T值方式评断结果显示,表现正常患者、轻度骨质疏松患者、中度骨质疏松患者及重度骨质疏松患者对应病例数为8例、6例、9例、77例.结论:在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三种不同诊断方式处理过程中,以松质骨C T值方式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为高,而将三种诊断方式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提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为接下来临床相关治疗方式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选富;曲红道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计算机模拟静脉全麻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介绍计算机模拟静脉全麻在临床麻醉教学中应用的经验和体会.将计算机模拟静脉全麻与多媒体、临床见习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临床实践工作的能力.并且对医学生临床思维和科研思路的建立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作者:彭丹晖;黄冰;杜学柯;黎阳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18F-FDG PET-CT在阴茎鳞状细胞癌个体化手术治疗中的价值初探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检查对阴茎鳞状细胞癌个体化手术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7例确诊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均无远处脏器转移,但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7例患者共计14侧区域淋巴结,均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其中1例因18F-FDG PET-CT检查提示单侧腹股沟淋巴结阳性数目5枚,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故同期行单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术前18F-FDG PET-CT检查与术后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敏感性87.5%,特异性100%.结论:18F-FDG PET-CT检查对诊断阴茎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阴茎鳞状细胞癌个体化手术治疗有指导价值,尤其是术前预判淋巴结转移数目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从而确定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价值重大.

    作者:杨勇;李高峰;谢燃;杨李波;何沛瀮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关节活动训练对烧伤康复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关节活动训练对烧伤康复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017年在本院进行康复诊治80例烧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号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着重强调关节活动训练.为期4周的治疗后对两组进行烧伤健康专用量表(BSHS-A)测定.结果:实验组在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状态、一般健康状态、总评分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活动训练可以提高烧伤康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丽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低剂量CT结肠成像结合增强扫描在结肠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结肠癌诊断中应用低剂量C T结肠成像结合增强扫描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门诊接待的诊查疑似结肠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对象愿意配合本研究,有完整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剂量C T结肠成像诊断,研究组接受低剂量C T结肠成像诊断,并根据情况结合增强扫描,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与统计两组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约登指数,并记录两组的辐射剂量情况,利用统计学软件S P S S20.0处理.结果:对照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依次为96.88%、94.44%、0.92,研究组则依次为100.00%、88.89%、0.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 T扫描有效辐射剂量为15.18±4.22msv,对照组则为22.38±5.27msv,同时研究组放射剂量长度乘积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C T结肠成像结合增强扫描诊断结肠癌在特异性、敏感性及约登指数上可取得与常规剂量CT扫描相似的效果,但可以更好地减少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安全性更好,值得借鉴.

    作者:蒋永明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影像表现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EG 患者的影像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随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粘膜型EG常见,胃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胃窦部病变表现为黏膜走形紊乱,十二指肠球部病变表现为球部呈锯齿状改变;混合型EG立位腹部平片表现为肠梗阻改变,CT表现为末端回肠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邻近肠系膜密度增高,增强扫描见病变处肠管管壁明显强化.结论:EG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鉴别诊断需要结合其它相关检查.

    作者:孟名柱;孙阳阳;潘昌杰;陈洁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糖皮质激素防治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研究进展

    糖皮质激素防治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仍存在争议,因其不良预后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糖皮质激素能够减少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是有目共睹,但采取何种途径更有效应用糖皮质激素,一直是临床工作的难题.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在临床工作中有目共睹,雾化吸入激素一直还在探讨阶段.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们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时尽量采用小剂量、短程的方法,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李玉红;王军 刊期: 2017年第18期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并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探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予以对照组尿激酶治疗方式,予以观察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成效进行分析与观察.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疗效为75.86%,观察组患者的总疗效为93.10%,对比两组数据,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使其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83%,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0.34%,两组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其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治疗方式,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状况,临床治疗成效明显,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袁素娟;张孝良 刊期: 2017年第18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