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观察甲状腺癌患者TGSF检测与CT影像学特征 和临床病理的关系

陈江;王均干;杨东杰

关键词:甲状腺癌, TSGF, CT影像学特征, 临床病理
摘要:目的:研究甲状腺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GSF)与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33例甲状腺癌患者所有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实行T G S F及C T影像学检查,观察临床病理与TGSF和CT影像学特征的关系.结果:对本次研究的33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分析,TGSH测定值为(73.21±5.21)U/m L,中位肿瘤直径为(5.65±0.32)c m.C T影像学检查密度不均匀患者22例,不规则形态的分叶状患者20例、边缘不清晰模糊的患者18例、钙化患者11例.病理检查显示18例乳头状癌、10例未分化癌、3例滤泡状癌、2例髓样癌.C T影像学检查准确率88~96%,灵敏度75~94%,特异度92~100%.结论:临床上显示甲状腺癌临床病理以及C T影像学特征之间具有相应关系,C T影像学检查过程中存在较高特异度、准确度以及灵敏度,具有应用价值.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数字X线胸片影像诊断研究

    目的:研究数字X线胸片影像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2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均接受数字X线胸片影像诊断,分析结果.结果:20例患儿中病变导致单肺受累的有18例,双肺受累2例;病变局限在1个肺野的有10例,导致2个肺野受累的有9例,导致3个肺野受累的有1例.结论:数字X线胸片影像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准确率较高,能够获得明显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李守宪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影响神经外科患者CT检查的护理安全因素与管理

    目的:对神经外科患者CT检查护理安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探讨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C T检查的1147例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 T检查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总结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147例患者中,出现14起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22%,主要是药物外渗、坠床、护理差错等;护士因素、医院因素及患者因素是护理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为确保神经外科患者CT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重视护理人员培训,健全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加强患者健康宣教.

    作者:高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彩超检测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及联合胎心监护在 预测胎儿宫内缺氧中的价值

    目的:调研彩超检验胎儿脑部中动脉、脐动脉协同胎心监护运用到测算胎儿宫内缺氧内的成效.方法:抽选2014年3月—2017年7月来本院医治的孕产妇312例,试验组156例即缺氧胎儿,对照组156例孕产妇即正常分娩者,借助彩超检验两组脑部中动脉与脐动脉受阻指数状况与胎心监护成果.结果:试验组MCA内搏动指标、受阻指标、收缩期峰值速率与舒张末期血流速率的比重少于对照组,胎心监护的异常率大于对照组同时P<0.05.结论:彩超检验胎儿自身的MCA、UA协同胎心监护对测算胎儿宫内缺氧无可或缺,值得全方位推行及应用.

    作者:廖明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两种碘对比剂在冠脉造影应用中的有效性评价及其对 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两种碘对比剂在冠脉造影应用中的有效性评价及其对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使用低渗碘普罗胺注射液;对照组患者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时使用等渗碘克沙醇注射液.结果:观察组显像优者24例,良者8例,优良率为76.2%(32/42),对照组显像优者21例,良者9例,优良率为71.4%(30/42),观察组与对照组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观察组患者尿酸、尿素氮水平均高于冠脉造影前(均P<0.05),对照组患者尿素氮水平高于冠脉造影前(P<0.05);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观察组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渗碘普罗胺注射液在显影质量上与等渗碘克沙醇注射液相比并无差异,两种对比剂在肾损伤方面,低渗碘普罗胺注射液与等渗碘克沙醇注射液相比并无严重的肾损害,值得在临推广使用.

    作者:崔志慧;段青松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多层螺旋CT应用于腮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 T应用于腮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60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均于2014年3月—2017年3月入院,对其一般资料予以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手术证实,同时予以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其CT表现.结果:60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均为单发,两侧发病率无差异.6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伴有邻近骨质破坏,20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40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囊变坏死,46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边界模糊不清,40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呈不规则形,增强后40例显著不均匀强化.结论:腮腺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增强之后不均匀显著强化,少数腮腺恶性肿瘤患者伴有邻近骨质破坏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等多个特点,多层螺旋CT可对大部分病灶予以准确诊断.

    作者:秦红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超声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究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超声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所有患者列为实验组,另选同时期进入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参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飞利浦IE33超声诊断仪进行扫描.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LAD、E/A、L V D s、L V P均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心脏超声能够直接清晰地观察到患者心脏的内部结构变化以及各生理指标情况,其检查效果显著.

    作者:茅卫卫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循证护理在磁共振增强扫描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磁共振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放射科磁共振进行增强扫描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观察两组增强扫描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后,循证护理组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的改善患者在进行磁共振增强扫描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艳;吴雷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小儿病毒性脑炎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经M R 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1月本院小儿病毒性脑炎40例,均利用M R I影像学进行诊断,分析诊断结果.结果:40例患儿中8例患儿脑实质没有发现明显异常信号,32例患儿脑内能够发现病灶,阳性检出率为80%.结论:M R I影像诊断小儿病毒性脑炎价值明显,为了保证诊断准确性,应该注重与病史、血气分析结果、脑脊液检查结果等结合进行诊断.

    作者:王琳娜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核磁共振诊断膝骨关节炎的应用与影像学表现分析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诊断膝骨关节炎的临床价值,总结其影像学表现.方法:入选病例为我院骨科住院部自2016年1月—2017年5月期间确诊收治膝骨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共65例.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后应用关节镜与核磁共振技术对患者进行诊断.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关节镜诊断技术与核磁共振诊断技术对各类膝骨关节炎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本组65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共11例确诊为半月板裂痕性损伤,16例确诊为韧带拉伤,16例确诊为韧带断裂,22例确诊为骨挫伤.磁共振诊断技术对各类膝骨关节炎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关节镜诊断技术(P<0.05),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骨关节炎的准确率高,具有图像清晰、无创且迅速等优势,相较于关节镜技术更有利于提高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艳辉;张立新;刘岩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前手术姿势模拟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术前对患者进行手术中所要采取特殊姿势提前模拟演练的必要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9月—2016年10月腰椎间盘突出疾病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31例,先后分为对照组15例和研究组16例;对照组依据常规方法进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指导,研究组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指导的基础上辅以术中所需特殊姿势的术前模拟演练指导.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心理恐惧度以及术中与术者配合的满意度.结果:术中患者心理恐惧度评分研究组(5.69±1.40)低于对照组(7.00±1.69)(P<0.05);术者对患者术中配合满意度评分研究组(7.31±1.20)高于对照(6.13±1.25)(P<0.05).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在术前进行术中手术姿势的模拟演练指导可提高患者术中的配合度,减低术中患者恐惧程度.

    作者:徐淑梅;卫陈刚;单小耘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肺结核咯血治疗后出现脑梗心梗和影像学检查临床意义

    本文报告肺结核咯血治疗后出现脑梗心梗1例,并分析本患者和文献报道病例的影像学特征.此类患者应用CT、MRI以及心电图和心电监护仪等影像学手段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积极抗痨,同时尽可能早地促梗死血管再通,恢复正常血流灌注,可阻止梗死面积近一步扩大,并尽大限度挽救缺血组织.

    作者:李艳春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超声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超声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8例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68例患者的下肢静脉分别进行X线造影和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临床确诊率与X线造影的临床确诊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存在反流情况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高达73.33%,而股静脉不存在反流情况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仅为26.67%.结论:超声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应用.

    作者:张北南;胡定祥;张波;范德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妇科肿瘤超声诊断和病理诊断结果的临床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妇科肿瘤超声诊断和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收集笔者经治的80例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妇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统计超声诊断妇科肿瘤及其良恶性肿瘤的例数和诊断符合率,不同组别诊断符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结果:超声诊断总符合率为88.75%,良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90.77%,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80.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肿瘤病变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有利于早期诊断妇科肿瘤.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实际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手段,为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妇科肿瘤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马玉芝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CA125、CA153及CE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肿瘤标记物C A125、C A153及C E 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将病理确诊的4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甲组,36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乙组,40例健康女性作为丙组,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 A125、C A153及C E A水平,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组C A125、C A153及C E A水平明显高于乙组和丙组,乙组C A125、C A153水平高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C A125、C A153及C E A单一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0.0%、42.5%、45.0%,明显高于乙组和丙组,甲组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7.5%,明显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标记物CA125、CA153及CEA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三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检出率.

    作者:刘宇静;吴学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腹部超声诊断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子宫疤痕破裂的准确性研究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子宫疤痕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腹部超声检查显示存在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疤痕缺陷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92例晚期孕产妇,接受剖宫产术后,观察对比术前超声检查结果与术中诊断结果.结果:超声检查显示51例患者为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缺陷,术中诊断证实为44例,超声检查前壁子宫下段肌层缺陷与术中诊断对比符合率为86.27%;超声检查显示肌层缺失36例,术中诊断为77.78%,超声检查肌层缺失与术中诊断对比符合率为77.78%.结论:利用腹部超声检查可对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子宫疤痕破裂作出准确预测,进而有利于指导医师开展临床治疗.

    作者:张华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浅析胸腰椎骨折CT诊断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胸腰椎骨折采用C T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系统探析.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骨外科诊治的4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均先后进行X线、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以术中结果为标准,本组患者X线诊断符合率为76.6%(36/47),C T符合率为91.5%(43例),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C T、X线影像学表现和手术病理表现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诊断中,应用CT的准确率高于常规X线检查,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林大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MRI与CT在诊断腔隙性脑梗塞中的应用对比

    目的:研究MRI(磁共振)和CT(计算机体层x线摄影)检查对腔隙性脑梗塞疾病(lacunar infarction)的临床诊断效果和价值.方法:将72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进行对照分析,A组行MRI检查,B组行C T检查,对两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2例患者经M R检出阳性病灶为83处,检出率96.51%,经C T检查出的阳性病灶为55处,检出率63.9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A组(M R I)对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B组(C T),M R I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方面比C T有显著优势,建议医界同行推广应用.

    作者:王玉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乳腺癌腋窝逆向淋巴显影技术的研究进展

    目前,乳腺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而手术依然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措施,然而上臂淋巴水肿是乳腺癌腋窝处理后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并发症.腋窝逆向淋巴显影(A R M)技术旨在行腋窝淋巴清扫(A L N D)或者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时通过对上臂回流的淋巴结进行显影和保护,其目的在于降低患者术后上臂淋巴水肿的发生.本文对旨在对ARM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作者:彭阳;刘胜春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奥扎格雷钠辅以活血抗栓汤内服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分析奥扎格雷钠辅以活血抗栓汤内服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5年7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使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给予实验组患者使用奥扎格雷钠辅以活血抗栓汤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与血凝功能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ADL评分与血凝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经过治疗后,实验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血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奥扎格雷钠辅以活血抗栓汤内服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宏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胆囊部分切除术在胆囊炎并发胆结石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86例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所采取的手术方式进行分组.行胆囊全切除术的43例为A组,行胆囊部分切除术的43例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手术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A组更短,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A组更少,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较A组更短,B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2.33%,发生率明显较A组的13.95%低,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差异显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手术操作便捷快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术后恢复效果好,临床实践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李小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