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析胸腰椎骨折CT诊断的临床研究

林大伟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CT诊断, 常规X线
摘要:目的:对胸腰椎骨折采用C T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系统探析.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骨外科诊治的4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均先后进行X线、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结果:以术中结果为标准,本组患者X线诊断符合率为76.6%(36/47),C T符合率为91.5%(43例),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C T、X线影像学表现和手术病理表现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诊断中,应用CT的准确率高于常规X线检查,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MRI在脊柱肿瘤、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在脊柱肿瘤、结核的鉴别诊断过程中,使用MRI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来我院经过病理诊断确诊为脊柱病变的47例病人,有23人为肿瘤,24人为结核,对病人进行M R I检查.结果:23位肿瘤病人检查结果显示,只有椎体部位病变的有6人;仅仅在附件发病的有2人;椎体、附件都发病的有15人.单个椎体受累的有1人,占比为4.17%;2个椎体受累的有18人,占比为75.00%;3个椎体受累的有3人,占比为12.50%;4个椎体受累的有2人,占比为8.33%.17人检查结果显示为椎间隙狭窄,占比为68.00%;有5人显示为椎间隙狭窄并伴随着部分消失的病变,占比为20.00%;有2人显示为形态正常,但存在信号异常,占比为8.00%;有1人显示为椎间隙消失,占比为4.00%.23位肿瘤病人没有出现脓肿;24位结核病人中有14人出现了脓肿,均为寒性,表现为流注状.T1W 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T2W I主要表现为高信号.结论:使用M R I检查方法基本能够诊断出病人的发病情况,能够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另外椎间盘不受累一般源自脊柱肿瘤,附件完整和椎间盘、软组织受累则一般源自脊柱结核.

    作者:张俊艳;张延红;张延军;王章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BONAGE超声骨龄测试和X光拍摄两种骨龄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目的:采用BONAGE超声及X光拍摄这两种方法进行骨龄测试,选择佳的骨龄测试方法.方法:随机选择在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医护室进行就诊的生长发育异常儿童100例,患儿均在1天内用X光拍摄、BONAGE超声骨龄测试这两种方法进行检测骨龄,分析两次检测之间的差异.结果:其测试准确度明显高于X光拍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方面,两种骨龄检测方法所得骨龄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是患儿年龄越小,两种骨龄检测方法的结果之间的差异越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6岁组X光拍摄均值和BONAGE超声骨龄测试骨龄均值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BONAGE超声进行骨龄测试有效降低了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明显提升了骨龄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并且也可以有效提高骨龄检测速度,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黄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彩超检测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及联合胎心监护在 预测胎儿宫内缺氧中的价值

    目的:调研彩超检验胎儿脑部中动脉、脐动脉协同胎心监护运用到测算胎儿宫内缺氧内的成效.方法:抽选2014年3月—2017年7月来本院医治的孕产妇312例,试验组156例即缺氧胎儿,对照组156例孕产妇即正常分娩者,借助彩超检验两组脑部中动脉与脐动脉受阻指数状况与胎心监护成果.结果:试验组MCA内搏动指标、受阻指标、收缩期峰值速率与舒张末期血流速率的比重少于对照组,胎心监护的异常率大于对照组同时P<0.05.结论:彩超检验胎儿自身的MCA、UA协同胎心监护对测算胎儿宫内缺氧无可或缺,值得全方位推行及应用.

    作者:廖明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智能麻醉药品管理系统在麻醉科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智能麻醉药品管理系统在麻醉科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我院麻醉科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在麻醉药物管理过程中应用了智能麻醉药品管理系统,对比智能麻醉药品管理系统应用前(2015年1月—2016年1月)后麻醉药品各项操作时间、麻醉处方不合格率以及补药差错率.结果:智能麻醉药品管理应用后,药品盘点时间、药品发放时间、药品申领时间均有所下降;麻醉处方不合格率以及补药差错率均有所下降,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麻醉科麻醉药物管理过程中,借助智能麻醉药品管理系统可有效提升相关工作质量及效率,有利于降低麻醉处方不合格率以及补药差错率,对于麻醉药物安全使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姚立新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CT与MRI影像诊断在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价值研究

    目的:研究在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诊断中应用C T与M R I影像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6月本院直肠癌患者60例,全部患者均先后接受CT与MRI影像诊断,以病理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CT与MRI影像诊断的准确性.结果:CT诊断不同分期的符合率为85.71%、96.43%、95%,MRI符合率为92.86%、96.30%、90.48%.结论:在直肠癌临床术前分期诊断中应用CT与MRI影像均有较高准确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柏额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C臂下定位行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C臂下定位行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疼痛科和皮肤科门诊确诊为P H N且在我院进行神经阻滞治疗的36例患者.在C臂下定位行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所有患者均治疗一个疗程,4次为一个疗程,每周一次.对患者治疗前,治疗期间和治疗后1周、4周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他们进行疗效评估、治疗效果及治疗并发症情况.结果:每次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显著(P<0.05),在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的第1周、第4周时的有效率为83.88%及91.67%,总有效率均为100.00%.结论:C臂下定位行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病痛,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杜龙焰;邓芳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后循环缺血研究现状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死亡三大原因之一,发病率逐年提高,对社会带来严重负担.后循环缺血包括短暂性缺血发作和脑梗死,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后循环缺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下面主要综述后循环缺血研究现状.

    作者:滕佳岐;王娟;郭龙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实时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活检结合血清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活检与血清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来我院体检、门诊及住院患者42例,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血清P S A检查、高度怀疑前列腺C a,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活检,所有病例活检后均与病理结果对照,全部病理术前常规检查前列腺大小、观察前列腺包膜、内部回声等血供情况,探讨前列腺Ca的声像图特征,凡事常规超声怀疑的均做PSA检查,两者同时异常行穿刺活检,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前列腺癌的声像图特征可分为结节型、弥漫型、结节型伴弥漫型、隐匿型,经病理诊断可见36例患者中前列腺Ca患者20例(55%).结论:实时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结合血清PSA值,对前列腺Ca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仲跻凤;黄勇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进行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观察其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性脑梗死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措施的基础上,采取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HAMD、ADL评分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有利于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恢复功能,提升康复效果.

    作者:王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一次性肛周脓肿根治术与传统分期治疗效果探究

    目的:将耳环式引流的一次性肛周脓肿根治术与传统分期治疗肛周脓肿的方法进行对比,探究两种方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实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肛周脓肿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分为两个研究组.其中一组采用传统分期手术,另一组采用一次性脓肿根治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结果:试验组术后肛门功能正常比例为85%,远高于对照组的60%,功能失禁比例为15%,低于对照组的40%;患者术后恢复快、疼痛评分低、生活质量评分高,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和传统分期手术相比,耳环式引流的一次性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更佳,具有恢复快、创伤小、一次性疗效确切的优点,有利于改善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优先选用.

    作者:牟洁霏;李思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乳腺癌腋窝逆向淋巴显影技术的研究进展

    目前,乳腺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而手术依然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措施,然而上臂淋巴水肿是乳腺癌腋窝处理后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并发症.腋窝逆向淋巴显影(A R M)技术旨在行腋窝淋巴清扫(A L N D)或者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时通过对上臂回流的淋巴结进行显影和保护,其目的在于降低患者术后上臂淋巴水肿的发生.本文对旨在对ARM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作者:彭阳;刘胜春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CA125、CA153及CE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肿瘤标记物C A125、C A153及C E A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将病理确诊的4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甲组,36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乙组,40例健康女性作为丙组,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 A125、C A153及C E A水平,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甲组C A125、C A153及C E A水平明显高于乙组和丙组,乙组C A125、C A153水平高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C A125、C A153及C E A单一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0.0%、42.5%、45.0%,明显高于乙组和丙组,甲组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7.5%,明显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标记物CA125、CA153及CEA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三者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检出率.

    作者:刘宇静;吴学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超声心脏轴测定联合心脏四腔观法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超声心脏轴测定联合心脏四腔观法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79例,通过超声心脏轴测定方式及心脏四腔观法来实现高危胎儿及正常胎儿比例的判断,比较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不同诊断方式在高危胎儿及正常胎儿比例的诊断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心脏轴测定联合心脏四腔观法在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及重要作用.

    作者:李金姿;李红梅;王冬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儿童胸部CT检查中不同防护方法对性腺部位散射线的防护

    目的:研究与分析儿童胸部CT检查中不同防护方法对性腺部位散射线的防护.方法:回顾性统计我院需接受胸部C T检查的60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覆盖式铅片防护,观察组采用全包裹式铅片防护.观察比较两组性腺部位所受体表剂量.结果:观察组体表剂量为(0.07±0.03)m S v,对照组体表剂量为(0.10±0.05)m S v,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胸部C T检查中采用全包裹式铅片防护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覆盖式铅片,且前者能对扫描野以外的散射线进行有效防护,同时还能减少其所产生的辐射剂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群国;沈兰;刘永秀;何禹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CT、MRI在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目的:从诊断敏感性和影像学分型入手,对比C T、M R I在H 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我院治疗的62例HI患者,对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MRI检查,分析CT、MIR影像结果,进行HI分型.结果:根据C T检查结果,阳性19例(30.65%);M I R检查结果阳性62例(100%),有统计学意义(P<0.05);C T检测幕下1例(1.61%),MRI检测幕下10例(16.13%);CT检测幕上18例(29.03%),MRI检测幕上52例(83.87%);差异明显.结论:与CT诊断对比,MRI诊断敏感性更高,能够显示不同时期的HI并分型,有利于HI的临床诊治.

    作者:徐鹏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点及MRI与CT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对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对M R I与C T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究.方法:由2016年1月—2017年5月间在我院进行胫骨平台骨折诊治的患者中随机选择63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CT、MRI检查,将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CT、MRI在骨折部位、骨缺损、骨折移位、骨折粉碎显示效果差异不明显(P>0.05).两种检查方式不同骨折分型检出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式骨折检出率差异不明显(P>0.05),分型符合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M R I与C T诊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MRI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赵志强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腹部超声诊断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子宫疤痕破裂的准确性研究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检查在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子宫疤痕破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腹部超声检查显示存在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疤痕缺陷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92例晚期孕产妇,接受剖宫产术后,观察对比术前超声检查结果与术中诊断结果.结果:超声检查显示51例患者为子宫前壁下段肌层缺陷,术中诊断证实为44例,超声检查前壁子宫下段肌层缺陷与术中诊断对比符合率为86.27%;超声检查显示肌层缺失36例,术中诊断为77.78%,超声检查肌层缺失与术中诊断对比符合率为77.78%.结论:利用腹部超声检查可对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子宫疤痕破裂作出准确预测,进而有利于指导医师开展临床治疗.

    作者:张华伟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超声检查对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对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实施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3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超声检查,对照组患者实施病理检查,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性.结果:对照组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以及子宫内膜增生分别为8例、6例、5例以及7例,诊断率为86.67%;观察组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以及子宫内膜增生分别为10例、7例、5例以及8例,诊断率为100.00%.观察组诊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绝经阴道出血诊断中采取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肾脏发育异常196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使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肾脏发育异常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择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到我院进行产前超声诊断的1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患者均存在胎儿肾脏发育异常的情况.对患者行超声诊断,并对新生儿随访3个月.结果:196例参与研究的孕妇中,有192例检查出肾脏发育异常,诊断符合率达到了97.0%.经超声和病理诊断诊断有肾积水、多囊肾、肾脏发育不全、多发性囊性发育不良肾的患者比例经对比后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检查手段,可以在早期对胎儿肾脏发育异常情况进行鉴别诊断,为孕妇的临床护理及治疗方案的决定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优生优育,进而保障患儿及产妇的生活质量.

    作者:朱锐 刊期: 2017年第16期

  • 低剂量CT结肠成像结合增强扫描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研究低剂量CT结肠成像结合增强扫描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抽签模式将于本院确诊结直肠肿瘤检查患者中抽选出60例,均给予C T结肠成像结合增强扫描进行诊断.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剂量进行扫描,观察组选择低剂量进行扫描,以患者病理结果为依据来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放射剂量长度及有效辐射剂量均较对照组对应值低,且组间数据差异值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敏感度及特异度值分别为90.47%、91.66%,与对照组对应值95.23%、90.90%相比,两组间数据差异值为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对结直肠肿瘤患者采用低剂量CT结肠成像结合增强扫描进行诊断,此方法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是提高患者病症诊断结果准确度的较好指标,且对患者机体辐射作用小,安全性更高,其具有较为显著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李东春;乔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