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帅
目的: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观察.方法:资料选自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并经相关检查后已确诊为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的病人各32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于手术前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种病症超声诊断的基本符合率、病灶的血流阻力指数、子宫动脉的血流阻力指数进行对比.结果: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基本符合率达到90.63%与93.75%,对比之后,并无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子宫动脉的血流阻力指数、病灶的血流阻力指数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超声图像联合血流阻力指数、子宫血流阻力指数进行对比,可发现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基本符合率较高,应用价值十分显著,值得各大医疗机构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俊 刊期: 2017年第09期
恶性肿瘤晚期常出现骨等远处转移,骨转移的病例占晚期病人的60%~84%[1],其治疗多为姑息性,其目的是减轻肿瘤所致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放疗属于临床姑息性治疗的一个首选.大约有80%~90%的存在骨转移的患者在放疗之后可得到比较持久的止痛效果.
作者:康真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小结节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我院2013年1月到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孤立性肺小结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42例确诊为肺癌、8例肺结核、6例炎性假瘤、3例纤维瘤以及1例淋巴瘤.结论:孤立性肺小结节恶性率较高,应该尽早的进行诊断与治疗,提高治愈率.
作者:章安平 刊期: 2017年第09期
伴随着当前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对于电子信息工程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强.而且,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一项可对电子信息实现高效化控制与处理的技术,将之应用于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中,不但能够促使医院实现创新发展,并且还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医院的电子信息管理水平.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信息工程的技术原理,对其在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展开了深入探究.
作者:李震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冠脉CT检测对比心绞痛合并糖尿病、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评价冠脉CT的价值.方法:2016年1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50例,纳入观察组,同期收治的单纯心绞痛,未合并糖尿病对象80例,纳入对照组.均进行冠脉CT血管成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单支血管病变比重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三支血管病变、重度狭窄与闭塞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有斑块段数,钙化斑块、钙化斑块斑块节段合计段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斑块的血管节段总数与年龄、心绞痛病程、糖尿病病程存在相关性,糖尿病病程高,对照组与年龄、心绞痛病程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心绞痛合并糖尿病,冠脉病变血管数、段数明显增加,特别是在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
作者:侯静晖;孙洪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肝胆患者外科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7年7月间我院进行胆总管切开取石的患者共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术后处理措施,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为目的的处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以及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为目的的处理措施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进行处理,可显著加快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功鹏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脑出血后昏迷患者应用醒脑静与盐酸纳洛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82例脑出血后昏迷患者,依据治疗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应用醒脑静治疗,观察组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肿量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脑血肿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血肿量、格拉斯哥评分分别为(15.2±0.6)m l、(15.4±1.8)分,对照组为(24.9±1.4)m l、(10.8±1.5)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3±2.1)分,低于对照组的(13.2±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在治疗脑出血后昏迷的患者较醒脑静疗效更明显,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姚贵明;黎远刚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在临床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中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11月到2016年11月间在本院收治的9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腹腔镜与胆道镜下实施手术(双镜组,60例),一组施予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30例),比对两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对未见突出差异,(P>0.05),双镜组术中失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开腹组,且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3%,相较于开腹组的20.0%明显较低,(P<0.05).结论:在腹腔镜与胆道镜下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施予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术后所需恢复时间短,推荐选用.
作者:甘先奎;邓先康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对手术室护理中运用舒适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1月—2016年10月之间176例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观察组患者予以舒适护理,对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的效果.结果:进行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并且组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认为将舒适护理应用于手术治疗患者的护理,有利于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减轻患者的疼痛等不适感,能够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值得在临床医学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作者:金亚丹;张帅赧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连续护理结合动态血压监测干预对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例,分为两组,研究组给予连续护理结合动态血压监测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接近,不具有显著性(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连续护理结合动态血压监测干预,能够较好地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曾萍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与分析超声诊断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应用与临床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患者5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全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诊断检查,对其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方法选择与超声诊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经诊断,50例患者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分型为包块型35例(不均质型10例、血窦型25例)、孕囊型15例(外生型10例、内生型5例),其中病灶距浆膜层基层厚度小的为孕囊外生型.按照治疗方法可分为手术组(17例)与非手术组(33例),手术组病灶大直径与非手术组相比明显较大,且P<0.05;而孕囊型中,手术组病灶距浆膜层肌层厚度明显小于非手术组,且P<0.05,而包块型中两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采用超声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且能合理指导患者选择综合性、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所以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包征红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急诊内科中联合用药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2例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6例,观察组36例,对照组安排每日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安排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治疗总有效率和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具有明显优势,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指标对比对照组,优势明显,P<0.05.结论:急诊内科中联合用药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积极有效,可广泛推广.
作者:史君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对环孢素A治疗儿童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2015年10月17日—2016年3月17日期间),将其依据信封式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司坦唑醇治疗,观察组给予环孢素A治疗,并观察两组患儿经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环孢素A治疗儿童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儿贫血症状,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作者:刘希民;张红;李丽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等中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4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50例,所有患者于就诊24h内接受心电图检查,由3名或以上专业医生针对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0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为S T段下移并T波低平或倒置15例,ST段正常并T波低平或倒置5例,以及ST段抬高并病理性Q波和T波倒置25例和T段抬高并胸前导联R递增不良5例;非ST段抬高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率为5.00%,低于ST段抬高患者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生心肌缺血、损伤、坏死这一过程时可具有明显的心电图表现,可通过心电图变化进行病情诊断;且具有ST段抬高表现的患者更易引发心律失常,可根据心电图改变给予对症治疗.
作者:赵耀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锁定钢板治疗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2013年5月—2017年5月我科收治的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治疗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差异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整个治疗及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取得很好的疗效,具有创伤小、愈合快、安全等优势.
作者:赵爱忠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MRI及MRCP技术在胆管梗阻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70例胆管梗阻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35例.对实验组患者采取MRI及MRCP技术联合检查,对参照组患者仅采取MRI技术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检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实验组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胆管梗阻疾病患者予以MRI及MRCP技术联合检查,缩短了检验操作时间,提高了检出率,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作者:梁正青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并探讨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500例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n=250)与对照组(n=250).对治疗组患者采取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在此期间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变化、6m i n步行距离、呼吸困难评分的变化.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肺功能各指标变化,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治疗组呼吸困难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可以提高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活动能力,改善肺功能,减少呼吸困难,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马金苗;吴永伟;朱杰;顼志兵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螺旋C T与M R I联合在肺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择2014年8月—2017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以及MRI检查,总结患者的分期情况和侵犯情况.结果:在72例患者中,肺癌ⅡA期、肺癌ⅡB期、肺癌ⅢA期、肺癌ⅢB期、肺癌Ⅳ期分别是4例、6例、18例、36例、8例.在T分期中,CT诊断同MRI诊断有52例患者相仿,20例患者侧重不同,CT侧重4例患者是邻近肋骨破坏、而6例患者是同一肺叶内存在其他肿瘤结节.而MRI侧重6例患者的胸膜外脂肪受侵、4例患者冠状面确定左心房侵犯.在N分期中,螺旋CT、MRI均能显示患者纵隔内存在超过10mm淋巴结,有8例肺门淋巴结患者主要是CT进行判定的.结论:临床上对于肺癌患者的分期进行诊断时,螺旋CT联合MRI的应用效果确切,并且这两种手段可互补,可明确患者的分期情况.
作者:刘伟忠;郭明涛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胆管梗阻疾病中,高场MRI(磁共振成像)与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具有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102例胆管梗阻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前者在行手术前接受高场MRI检查,后者则联合应用高场MRI与MRCP进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检查操作时间及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观察组影像检查操作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明显下降,而疾病诊断准确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胆道梗阻疾病,通过联合应用高场MRI及MRCP进行诊断,可将检查操作时间有效缩短,充分促进诊断正确率的提高,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赵爱民 刊期: 2017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分析颈椎不稳症的X线临床与影响表现.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0月在我院治疗颈椎不稳症的患者80例,对其采用X线对其颈椎正侧位、双斜位、侧位过伸过曲片等进行拍摄.结果:所有患者的X线结果显示:其中有25例属于上颈椎不稳,占31.25%,剩余55例属于下颈椎不稳症,占68.75%,其人体颈椎不稳定病变大多数都发生在下颈椎,而且X线片可以看出,下颈椎的C3、C4、C5都比较容易发生不稳定症,而且其向前位移的距离大于2m m.结论:通过X线片可以对颈椎不稳症进行分析,而且结果显示颈椎不稳症主要发生在人体的下颈椎处,具体体现在C3、C4、C5的位置处.
作者:王友 刊期: 201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