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晓静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儿科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6年1月—2016年7月期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中选择200例,使用随机综合序贯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诊疗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家长对小儿常见疾病的了解程度以及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应用在儿科门诊中可提高患儿的诊疗依从性和患儿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了解,并增加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罗丽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对利福喷丁联合利福平在肺结核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参考文献查询、对2014年5月—2016年4月在医学周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中,利福喷丁和利福平在治疗肺结核方面临床治疗效果相关的参考文献进行选取,并使用相关软件对参考文献展开Meta分析.结果:经过相关筛选,共选用参考文献5篇,在5篇参考文献当中包括600位肺结核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有301位,并且观察组患者采用利福喷丁进行肺结核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有299位,对照组患者使用利福平进行肺结核治疗.通过相关计算,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病灶吸收治疗效果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痰菌转阴、空洞闭合的治疗效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肺结核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利福喷丁的治疗效果要比利福平好,能够更快速的让患者进行恢复,值得被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作者:李永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分析肺炎患者应用盐酸氨溴索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收集我院儿科确诊治疗的小儿肺炎患者96例,根据患儿的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48例,所有患儿根据临床症状进行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吸氧等对症治疗,治疗14天.对照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奇霉素分散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检测C反应蛋白浓度比较两组结果,并比较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组间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阿奇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联合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作者:黄太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病例的CT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确诊,对其进行X线检查与CT检查,对两种诊断方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将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CT诊断与手术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为90%,显著高于X线检查的70%(P<0.05);X线检查在椎弓根间距增宽、椎体脱位、骨折片突出椎管、附件骨折、椎体压缩以及骨折线上与手术病理的诊断符合率显著低于CT诊断(P<0.05);患者的CT诊断满意度为98%,显著高于X线检查的68%(P<0.05).结论:相对于X线检查,CT诊断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其诊断率更高,具有更好的诊断功能与诊断效果,属于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方式,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刘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将CT与MRI检查应用于早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探讨各自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早期脑梗塞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CT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式的阳性检出率及影像学特征.结果:CT共检查出脑梗塞病灶99个,MRI检查出的病灶数量为382个;CT共检出阳性患者38例,检出率为63.33%,MRI共检出阳性患者55例,检出率为91.67%.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出数量及阳性检出率比较存在较大差异,且影像学特征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和CT检查都是早期脑梗塞的主要诊断方式,但MRI的病灶检出率更高,影像学特征更为明显,诊断结果也更加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原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锡类散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对方中青黛的靛蓝和靛玉红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靛蓝在2.024~32.384μg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129.15C+48.696,r=0.9992(n=5),靛玉红在0.1928~3.0848μg范围内有良好内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270.17C-9.2458,r=0.9999(n=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和97.1%,RSD均为0.54%.结论:该方法可以准确地进行检测,有效地控制锡类散的质量.
作者:陈清华;贺敬竹;耿秋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肺结节患者分别开展常规剂量CT扫描工作以及低剂量CT扫描工作加以疾病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120例肺结节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选择数字奇偶法对肺结节患者分组;对照组:常规剂量CT扫描;观察组:低剂量CT扫描;对肺结节诊断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诊断优良率(100.0%)同对照组肺结节患者(98.33%)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肺结节形态学特征同对照组肺结节患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于肺结节患者,临床分别选择对其开展常规剂量CT扫描工作以及开展低剂量CT扫描工作,终均可以获得较为显著的诊断优良率,并且终获得的肺结节形态学特征基本一致,但是选择开展低剂量CT扫描工作,可以将对患者产生的辐射量加以有效降低.
作者:温竞;吉玉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护理工作在磁共振前列腺成像检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科行磁共振前列腺检查的150例患者资料,整理和总结护理方法,应用设备为西门子Trio,3.0T超导磁共振,增强对比剂,使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注射速度2.0m l/s,注射总量按照0.2m l/k g.结果:150例磁共振前列腺成像患者成功率99%,均能清晰显示前列腺正常结构及可疑病变的血流参数的动态变化.结论:良好的护理准备对磁共振前列腺成像检查的成功尤为重要.
作者:贺姝瑶;程琳;邓丽;郑光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偏头痛联合应用穴位注射与中药汤剂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2月本院接诊的偏头痛病患140例,利用投掷子法,将14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70例.实验组予以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予以镇脑宁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为82.86%.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偏头痛病患施以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可促进其病情的恢复,提高用药效果.
作者:孙黔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椎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增高的原因,从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3月我院超声科测及存在椎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高患者75例,经磁共振(MR)平扫及磁共振血管显像(MRA)进一步检查,分析超声测及椎动脉血流阻力增高的原因和临床意义.结果:超声测及椎动脉血流阻力增高患者中63例存在后循环缺血(PCI),其中5例患者一侧椎动脉血流阻力为1,MRA诊断为一侧椎动脉远端闭塞,58例患者双侧椎动脉血流阻力均大于0.70,MRA未见明显异常;12例患者MR未见明显异常,MRA显示为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结论:超声测及椎动脉阻力指数增高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其鉴别对临床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万金萍;李宏建;夏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特发性视网膜膜病变,既是常见的眼科疾病,也是影像学检查经常面对的检查对象.然而,作为一种影像学的检查,其检查结果的判定是基于对视网膜结构的了解.因此,本文结合常见的视网膜膜病变及表现,介绍了目前较为精准的检查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作者:尹乐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并探究美托洛尔与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2014年5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患中选择80例进行此次研究,并实施分组治疗.对照组采取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则采取卡维地洛进行治疗,各40例.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改善效果,结果均提示观察组所得效果更为理想(P<0.05).结论:美托洛尔及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均可得到良好效果,但卡维地洛的疗效更为显著,故可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刘洪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X线钡餐发现胃窦部病变,通过内窥镜检查取活检,对窦部病变的确诊.方法:对本组400例胃窦部病变患者的内窥镜检查结果和X线造影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总结.结果:400例中X线,误诊胃癌为胃窦炎者5例,90%左右为X线阳性,10例窦部粘模正常.结论:X线钡餐是由间接印象构成,对细微组织结构尚有欠缺.目前内窦镜检查具有领先技术,对胃肠道病变具有高度准确性和特异性.但要结合临床适应症.不能用于常规检查,还是以X线钡餐为首选.若诊断有困难者,则考虑内窦镜进一步检查.
作者:刘学军;贠新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析急性胸痛患者的急诊护理途径选择.方法: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共收治急性胸痛患者74例,依照其入院单双次序将其分为37例对照组与37例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行改良后急诊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由本次研究可知,在不同时间段的疼痛模拟评分上,观察组始终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远不及观察组(72.97%<97.30%,P<0.05).结论:通过为急性胸痛患者实施改良后的急诊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升抢救治疗的整体效果,其价值值得肯定.
作者:徐俭萍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观察组选用循证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对照组选用一般护理对患者进行治护理,分析对比两组护理的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程度、复发率、患者了解率等.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9.0±2.0)d,复发率为8%,患者了解率为90%,患者的满意程度为85%;对照组中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5±1.5)d,复发率为25%,患者的了解率为70%,患者的满意程度为6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有很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地降低复发率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了解率和满意程度.
作者:周春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探讨计算机X射线摄影(CR)及数字化X线摄影(DR)成像系统对胸部摄影的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期间我院影像科接受胸部摄片检查的7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拍摄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CR组和DR组均350例,通过两组患者进行胸部摄影后,对比他们拍摄胸片效果.结果:通过DR摄影系统对患者进行拍摄胸片的效果明显要优于CR摄影系统对患者进行拍摄的胸片,DR组的甲级片明显高于CR组,DR对图像的分辨率、影像层次、对比度和图像细节的显示均优于CR,DR组摄像时间明显短于CR组,通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对患者进行胸部摄影的图像效果明显要优于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对患者进行胸部摄影的图像效果,几乎无重拍现象.
作者:潘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应用MRI检查的优越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接收的40例骨转移癌症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医学影像学检查,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以及CT,X线以及MRI检查转移性骨肿瘤阳性情况.结果:40例患者的MRI检查结果均为阳性.在此其中,成骨型转移病变者的T1W1以及T1W2信号为低信号;溶骨型转移病变者的T1W1为长T1低信号,T2W2为长T2高信号;混合型病变者为混杂性信号.X线、CT以及MRI检查对于转移性骨肿瘤诊断阳性情况见表1.由此可见,相较于其他两种诊断方式而言,MRI的诊断阳性率更高,P<0.05.结论:在转移性骨肿瘤诊断中应用MRI检查优越性显著其可发现其他医学影像检查所不能轻易发现的转移病灶,敏感性高,对于指导医生治疗方案制定来讲,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吴玉宝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心理护理在门诊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2016年11月期间诊治的门诊输液患儿中抽取104例作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n=52)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n=52)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儿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以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是96.15%,其护理满意度是100.00%;对照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是84.62%,其护理满意度是92.31%;两组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个体化心理护理在门诊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提升其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及其家长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徐宗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对于脑血管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者实施康复护理的实际效果.方法:将56例脑血管肢体障碍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病患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病患接受中西结合康复护理,分析护理结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病患的Barthel指数显著提升,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者,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病残率,提升生活品质,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霍玉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于本院2010年2—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方法清除血肿,观察组行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肿清除情况及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肿清除率98%、死亡率2%,对照组患者血肿清除率80%、死亡率22%,两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优势显著.结论:应将锥颅血肿碎吸术应用到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提高血肿清除率,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延长患者寿命.
作者:张冯佐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