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西门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 临床意义

牛纪松

关键词:西门子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狭窄, 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应用西门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方法:回归性阐述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入的5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涉及的资料,均开展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检查,分析西门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的情况.结果:西门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诊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率均比较高,且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获得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将西门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在冠状动脉狭窄中可提升诊断准确率.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穿孔的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穿孔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经过标准筛选,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胃肠道穿孔的患者100例,予以行数字X线检查(D R)与M S C T检查.观察记录两种方法的术前的确诊率、误诊率、漏诊率以及检查时间.结果:MSCT检查比DR检查的术前确诊率高,MSCT检查方法的误诊率与漏诊率均低于D R检查;M S C T检查时间相比于D R检查也相对更短;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临床在诊断胃肠道穿孔时,检查时间短,手术前确诊率较高,可以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多层螺旋CT具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俊飞;张文军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临床诊断特点探讨

    目的:分析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C T影像特征表现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7年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平扫影像学资料.结果:14例单发肿瘤患者中有4例肿瘤位于胃,7例肿瘤位于小肠,3例肿瘤位于结肠,2例肿瘤位于肠系膜,1例肿瘤位于食管.3例多发肿瘤患者中有2例肿瘤位于回结肠系膜与食管,1例肿瘤位于网膜与回结肠系膜.肿瘤边界相对清晰的有8例,边界全部或部分不清的有9例.肿瘤标本实质部分切面质地脆弱,呈灰白色鱼肉状内存在坏死囊性变、出血.结论:CT用于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能获得与病理诊断近似的结果,C T平扫能准确反映肿瘤所在位置、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姚玉龙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对胸痛患者的 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 T冠状动脉成像对胸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选取35例胸痛患者行320排动态容积C T冠状动脉成像(C C T A)检查,对符合冠心病的28例患者选择性的行心电图、超声、生化标志物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CCTA检查在临床上对胸痛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拥有较高的图片质量,除了可以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外,还可以同时发现其他引起胸痛的非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结果和出院诊断一致.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极高的精准度,可以作为胸痛患者病因筛查的主要检查方法.

    作者:沈立双;张力;苏彤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单排螺旋CT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诊断的 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中,单排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方法:以于我院得到手术病理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患者(136例)为观察目标,对其实施单排螺旋CT检查,参照手术病理结果,对得到的C T诊断效果予以评价.结果:参照手术病理结果,单排螺旋C T检出、诊断正确分别为134、133例,占比分别为98.53%、97.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椎间盘部分脱出、黄韧带肥厚合并钙化、椎间孔狭窄、硬膜囊受损、侧隐窝狭窄各51、16、6、26、34例.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椎管狭窄的诊断中,螺旋C T能够良好判断患者神经根、韧带受压、硬膜囊受损、腰椎间盘小关节突增生肥大、腰椎管狭窄程度,诊断效果突出.

    作者:韦扬华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脑CTP联合多时相CT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 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脑CTP联合多时相CT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7月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脑CTP及多时相CTA图片共58例,参照基于多时相CTA的ASPECTS侧枝循环评分标准[1],对侧枝循环进行分级(0~5分).多时相CTA所评分值与脑灌注图、患者临床表现及MRI图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多时相CTA联合脑CTP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及MRI图进行对比.结果:多时相CTA评分的高低与脑灌注图的表现、MRI表现以及临床表现相符.结论:多时相CTA联合CTP不仅可以定量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状况,还可以全面了解脑组织的灌注状态;所得结果与MRI图及临床表现相符.因此,脑CTP联合多时相CTA可以无创、快速、客观、真实的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枝循环建立状况及脑灌注状态,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沈立双;向述天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胰腺癌患者的CT与MRI诊断结果比较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的C T与M R I诊断效果.方法:于2017年9月—2018年9月,对照观察本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80例,利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将之分为常规组、研究组,两组各有40例.其中常规组行C T诊断,研究组行M R I诊断.结果:研究组确诊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检出肿瘤直径>2c m的几率、检出邻近组织受侵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较于C T诊断结果而言,M R I诊断胰腺癌患者的准确率更高,建议临床将其作为首选诊断方案.

    作者:杨冬;杜鹏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西门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 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应用西门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方法:回归性阐述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入的5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涉及的资料,均开展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检查,分析西门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的情况.结果:西门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诊断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率均比较高,且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获得良好的一致性.结论:将西门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在冠状动脉狭窄中可提升诊断准确率.

    作者:牛纪松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多层螺旋CT对全身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全身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MSCT检查并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15例淋巴管瘤,男7例,女8例,年龄1~60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MSCT表现与手术病例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分为颈部5例、躯干1例、腹腔肠系膜3例、内脏6例,病灶密度均匀,CT值均类似于水,在±10H U之间.病灶大小直径3~15c m,表现为沿组织间隙适形性生长的囊袋状病灶,壁薄,光滑,可强化,相邻组织受压移位.所有病例病程1~10年,平均(4.5±1.5)年,除1例合并感染外,其余病例均无疼痛.1例手腕稍有不适.结论:MSCT可将淋巴管瘤的具体发生部位、病灶累及范围等相关信息充分显示出来,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定提供指导.

    作者:陈天忠;黄光群;李国秀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彩色超声联合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目的:就彩色超声联合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析.方法:抽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心电图检查,研究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结果:针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不同检查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检查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联合心电图进行检查,可明显提高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笃聪;王岭;胡敏;胡向前;夏雪秋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相关临床以及影像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从2017年5月—2018年6月我院所收治的闹静脉窦血栓病患中按照盲选的方式选择40例进行研究,对其进行影像学的诊断,其中有20例研究对象进行C T的诊断,另外20例研究对象进行磁共振的诊断.对研究对象临床上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与分析,跟临床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影像学分析之后发现病患在临床上的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的有33例,所占的比例为82.5%,而磁共振下的检测概率则要明显的高于C T进行检测的概率(P<0.05).结论:颅内感染、脑部外伤.免疫功能发生异常以及凝血机制出现异常等都会引发脑静脉窦血栓的现象,因此要对病患及时的进行影像学的诊断,在临床上可以采用磁共振和CT联合检测的方式对病患进行诊断,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概率并对病患进行及时的治疗.

    作者:戚延昌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鼻窦、鼻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特征及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鼻窦鼻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 T影像表现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12年2月期间经穿刺或手术后病理证实鼻窦鼻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8例患者的C T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例中男性5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28~60岁,年龄中位值40岁左右;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3个月~3年,中位时间近12个月;其中1例有鼻咽癌放疗史,2例有拔牙史,3例有鼻息肉术后史,2例有过敏性鼻炎症状.实验室检查均阴性.全身检查未见明显远隔转移.CT表现病变均发生在单侧上颌窦,其中发生在右侧上颌窦3例,左侧上颌窦5例.呈膨胀性侵袭性生长,鼻腔受侵6例,筛窦受侵4例,蝶窦受侵2例,额窦受侵2例,眼眶受侵4例,颌面部肿胀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破坏,鼻中隔未见明显受累.病变呈软组织密度影,6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其中一例内见小片状低密度影,一例见点状钙化.均无头颈部淋巴结增大.结论:鼻窦及鼻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病变上颌窦多见,单侧膨胀性生长的多均匀/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具有侵袭性,有明显的骨质吸收破坏,部分伴有骨质增生,少有鼻中隔受侵、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合病史(手术、创伤史、慢性炎症)及其良性病程的临床特征、高发年龄(40岁左右),可以诊断.同时CT可以确定病变范围及侵袭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帮助.

    作者:韩一楠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特发性脊柱侧凸分型的影像学进展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复杂的三维脊柱畸形,病因尚不明确,随着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数据库的扩大,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研究方式的丰富,临床实践中表明,借助影像学上脊柱侧凸精确分型与矫形手术术前评估、手术路径、融合范围的选择紧密相关,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文对多种分型方法进行综述分析,评述其中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对该疾病的矫形进行全方位指导.

    作者:翟伟星;王振锋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颈动脉超声在脑卒中高危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在脑卒中高危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定本院收治的212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象,研究时段自2018年8月1日—2018年8月31日,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血流参数以及超声图像特征.结果:212例研究对象均经颈动脉超声筛查,其中63例检查对象正常、149例异常.149例异常者中,14例重度狭窄、68例中度狭窄、67例轻度狭窄.重度狭窄患者PSVos/PSViv、EDV、PSV水平显著较中度狭窄、轻度狭窄的高,中度狭窄患者PSVos/PSViv、EDV、PSV水平显著较轻度狭窄的高,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颈动脉超声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检出率,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对于预防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燕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肋骨的CT分段在肋骨骨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肋骨的C T分段在肋骨骨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8年8月我院58例患者的肋骨骨折C T影像和临床内固定术后病历资料.结果:58例C T诊断肋骨骨折116处,其中背段、腋段、前段和软骨段骨折分别为37、60、14和5处;临床术后诊断的肋骨骨折118处,其中背段、腋段、前段和软骨段分别为38、58、15和7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4%、96.7%、93.3%和71.4%.结论:通过肋骨C T分段的应用,规范和统一了影像和临床中对肋骨分段的使用,为临床对不同分段肋骨骨折的诊治方案选择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作者:杨贵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的 诊断价值

    目的:探究对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由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中随机选择13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纳入对象根据年龄不同分为对比组、研究组和试验组,对全部纳入患者心动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查.结果:对比组共8例患者检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检出率为11.94%,研究组共9例患者检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检出率为8.371%,试验组共5例患者检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检出率为33.33%,三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组患者二尖瓣瓣膜病变检出率为25%,主动脉瓣膜病检出率为50%,其他病变检出率为25%,研究组检出率分别为22.22%、44.44%、33.33%,试验组检出率分别为20%、80%.所检出22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患者可见不完全闭合状动脉瓣且呈现线性反流并部分占据左室流出道,4例患者存在喷泉状严重反流现象并完全占据左室流出道.结论:对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应用价值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以及应用价值.

    作者:李忠祥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肿瘤放疗CT-Sim定位扫描技术的探讨及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中CT模拟定位扫描技术(CT-Sim)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71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多层螺旋C T予以模拟定位扫描,将患者扫描所得的影像学资料输入至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工作站(T P S)中,为患者制定放疗计划,并按照放疗计划对患者实施治疗,疗程结束后,所有患者均复查CT.结果:疗程结束后复查CT,并判定疗效,结果显示符合完全缓解的有26例,占36.62%,符合部分缓解的有42例,占59.15%,总有效率达到了95.77%,但仍有2例稳定,1例进展.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CT模拟定位扫描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放疗定位的精准性,有助于提高化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欧建辉;唐阳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对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在我院进行了宫颈癌诊断的90例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和C组,每组患者为30例,之后以患者后的病理结果为基准,分析这三类诊断方式在宫颈癌治疗当中的价值.结果:C组经阴道超声联合弹性成像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宫颈癌诊断当中,运用经阴道超声弹性成像的诊断价值高,值得进行推广.

    作者:赵爱珍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观察产后女性盆底耻骨直肠肌的 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在产后女性盆底耻骨直肠肌的观察诊断中,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8年4月收治的112例经阴道分娩女性为对象,让其分别接受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检查以及阴道三维超声检查,对其耻骨直肠肌损伤的检查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经阴道二维腔内超声检查出耻骨直肠肌损伤的例数与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结果较为贴近,两种方法的相关数据对比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产后女性盆底耻骨直肠肌损伤的诊断检查中,让其接受阴道二维腔内超声检查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作者:薛千素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分析X片平片与CT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诊断中的 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在脊柱骨折患者诊断中分别应用X片平片与C 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进入本院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此次实验的研究比较,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等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对患者采取X片平片进行诊断,实验组则对患者采取C T进行诊断.结果:在本次研究干预之后,脊柱骨折患者单独应用X片平片的检出率为59.25%,脊柱骨折患者单独应用C T的检出率为77.78%,C T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片平片的检出率.结论:在脊柱骨折患者诊断中应用C T诊断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检出率,进而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由此可知,C T诊断的方式在脊柱骨折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丁波;秦绪开;辛本洁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经麻醉阻滞进行上肢或锁骨手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30例与乙组40例,甲组单独使用经刺激仪,乙组给予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方法,比较两组阻滞效果.结果:乙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甲组、阻滞优良率高于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作者:张小林;李坤;李文辉;廖生根 刊期: 2018年第24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