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窦、鼻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特征及临床表现

韩一楠

关键词:鼻窦鼻腔肿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中间型肿瘤, 体层摄影术
摘要:目的:探讨鼻窦鼻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 T影像表现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12年2月期间经穿刺或手术后病理证实鼻窦鼻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8例患者的C T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例中男性5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28~60岁,年龄中位值40岁左右;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3个月~3年,中位时间近12个月;其中1例有鼻咽癌放疗史,2例有拔牙史,3例有鼻息肉术后史,2例有过敏性鼻炎症状.实验室检查均阴性.全身检查未见明显远隔转移.CT表现病变均发生在单侧上颌窦,其中发生在右侧上颌窦3例,左侧上颌窦5例.呈膨胀性侵袭性生长,鼻腔受侵6例,筛窦受侵4例,蝶窦受侵2例,额窦受侵2例,眼眶受侵4例,颌面部肿胀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吸收破坏,鼻中隔未见明显受累.病变呈软组织密度影,6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其中一例内见小片状低密度影,一例见点状钙化.均无头颈部淋巴结增大.结论:鼻窦及鼻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病变上颌窦多见,单侧膨胀性生长的多均匀/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具有侵袭性,有明显的骨质吸收破坏,部分伴有骨质增生,少有鼻中隔受侵、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合病史(手术、创伤史、慢性炎症)及其良性病程的临床特征、高发年龄(40岁左右),可以诊断.同时CT可以确定病变范围及侵袭程度,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帮助.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网络在肺结节检测中的应用综述

    肺结节的自动识别在影像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将神经网络算法应用到肺结节的检测中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神经网络的肺结节检测算法,综合分析其应用优势,以进一步在计算机辅助诊疗软件中进行探究,研究适应于临床应用的系统.

    作者:唐宁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衰竭心脏彩超临床表现

    目的:分析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衰竭患者应用心脏彩超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选择对象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衰竭患者34例,时间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之间,将其设为研究组,之后选取同期入院的健康人员34例,将其设为参照组,两组受检人员均接受心脏彩超检查,后对结果的差异性进行总结.结果:对比两组受检人员的各项指标,研究组LVM、LIMI、LVESD、LVEDD、LAD较比参照组更高,LVEF、LVFS和E/Ea较比参照组更低,两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衰竭患者应用心脏彩超可将心脏指标变化明确检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后续病情进展的判定奠定基础,值得研究.

    作者:陈晶晶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核医学与超声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以我院接收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上述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核医学检查阳性率为90%;超声检查阳性患者45例,阳性率为75.0%,核医学检查与超声检查联合显示阳性患者60例,阳性率为100.0%.结论: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在亚急性甲状腺炎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能够准确诊断结亚急性甲状腺炎,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魏满新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分析X片平片与CT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诊断中的 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在脊柱骨折患者诊断中分别应用X片平片与C 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进入本院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此次实验的研究比较,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等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对患者采取X片平片进行诊断,实验组则对患者采取C T进行诊断.结果:在本次研究干预之后,脊柱骨折患者单独应用X片平片的检出率为59.25%,脊柱骨折患者单独应用C T的检出率为77.78%,C T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片平片的检出率.结论:在脊柱骨折患者诊断中应用C T诊断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检出率,进而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由此可知,C T诊断的方式在脊柱骨折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丁波;秦绪开;辛本洁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CT辐射防护方法的研究现状

    CT能够对人体完成极为快速且大范围的容积扫描,目前在临床广泛运用于冠状动脉成像、冠心病等疾病诊断中.但是CT传统扫描方式仍然存在较高的辐射剂量,近些年临床中也逐渐加大对CT辐射防护方法的相关研究.于此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就近些年临床有关CT辐射防护方法研究展开综述.

    作者:王卫;侯振洲;赵剑;刘勇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胎儿颅脑磁共振安全性与检查优化的探讨

    磁共振检查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扫描视野大等优点,将其应用于胎儿颅脑扫描时,可更快速清晰的显示出胎儿是否存在颅脑畸形.该检查手段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产前筛查手段,未来前景广泛.

    作者:艾李萍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MRI诊断腰椎管狭窄症腰痛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M R I诊断腰椎管狭窄症腰痛的临床价值方法: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以腰痛与否分为对照组(无腰痛,24例)和实验组(腰痛,36例),比较两组间椎间盘后缘H I Z改变和M o d i c改变情况结果:腰痛组HIZ改变和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72.2,36.9%,均高于对照组(P=0.001,0.021).结论:MRI检查中HIZ和Modic改变可以较好的诊断腰椎管狭窄症腰痛,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好的依据.

    作者:庄明;仇胥斌;程栋;严伟洪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CT值对鉴别腔隙性脑梗塞性质的价值

    目的:通过C T值测量提高对急性、亚急性、陈旧性腔梗的诊断.方法:对61例腔梗患者,132个腔梗灶CT值测量,以磁共振(T1flair、T2 flair、T2WI、DWI、ADC序列)诊断急性、亚急性、陈旧性腔梗为参照,对各期梗塞灶CT值进行分类比较,找出各期梗塞的CT值分部规律.结果:参照磁共振诊断标准,测得陈旧性梗塞灶合计73个,亚急性梗塞灶14个,急性梗塞合计45个.陈旧性梗塞灶C T值低5H u,高18H u,平均11.6H u;亚急性梗塞灶,C T值低15H u,高22H u,平均18.5H u;急性梗塞病灶平均C T值20H u,低14H u,高29H u.通过C T值分布折线图显示急性与亚急性梗塞C T值大分部重叠,通过R O C曲线统计分析急性与亚急性腔梗临界C T值为22.5H u,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急性与陈旧性腔梗临界C T值为16.5H u,P<0.05有统计学意义,亚急性与陈旧性腔梗临界C T值为14.5H u,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C T值测量可对急性、亚急性与陈旧性腔梗灶作出初步判断,提示临床对急性腔梗患者进一步诊治有重要价值.

    作者:朱建国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 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 T冠状动脉成像(M S C 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5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诊断.以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为对照,总结分析患者MSCT诊断情况.结果:本组25例患者根据AHA标准进行冠状动脉分段,共分为339段,可用于M S C T评估的为321段,占比94.69%.经C A G显示,本组25例患者冠状动脉无狭窄率71.98%,狭窄度≥70%者占比15.04%,狭窄度50%~70%者占比5.01%,狭窄度<50%占比7.96%.而M S C T对狭窄度≥70%、50%~70%者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等较狭窄度<50%者均显著较高,且P<0.05.结论:64排螺旋C 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效果显著,即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为患者疾病诊治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陆晓玲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影像科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与设备维护探讨

    影像科的医疗设备是现代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器械,这些设备精密、贵重,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临床诊断结果,更会对医院的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对影像科医疗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是医院内部管理工作的重点.随着现代信息系统的引入,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维护医院固定资产的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信息化管理在影像科医疗设备管理与维护中的作用出发,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与维护策略.

    作者:刘健;马靖武;邵勤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 R I与C 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2例,分别进行MRI及CT检查,对比两种方式的诊断情况及征象检出情况.结果:C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确诊率为83.9%,M R I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确诊率为95.2%,M R I诊断的确诊率高于C T诊断,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检查方式相关征象检出情况的对比显示,本研究病理确诊椎间盘变形22例(35.5%),硬膜囊受压37例(59.7%),钙化32例(51.6%),神经根受压24例(38.7%).C T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27.3%、59.5%、78.1%、79.2%,MRI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77.3%、94.6%、31.3%、83.3%.椎间盘变形、硬膜囊受压的检出方面,MRI检查的检出率高(P<0.05);钙化的检出方面,CT检查的检出率高(P<0.05);神经根受压的检出方面,CT和MRI检查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优于CT诊断,联合检查作为互补,可以进一步提升腰椎间盘突出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董光杰;肖凤美;周峰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48例肥厚性心肌患者的超声心动图与动态心电图 临床分析要点构架

    目的:对超声心动图与动态心动图检查在肥厚性心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肥厚性心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行超声心动图与动态心动图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结果.结果:室间隔肥厚梗阻的室速、房颤发生率明显提高,Q T间隔延长,且有8例发生晕厥,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与动态心动图检查在肥厚性心肌患者的检查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更好的了解患者的心房情况,降低误诊的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张宗国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对比MRI与钼靶X线检查运用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效果

    目的:探讨对乳腺癌患者分别采取M R I与钼靶X线诊断后患者病情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进入本院治疗的7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此次实验的研究比较,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对患者采取钼靶X线进行诊断,实验组则对患者采取MRI进行诊断.结果:在本次研究干预之后,乳腺癌患者应用钼靶X线的检出率为68.57%,乳腺癌患者应用M R I的检出率为94.29%,M R I诊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钼靶X线诊断的检出率.结论:在乳腺癌患者中实施MRI诊断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检出率,进而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由此可知,MRI诊断的方式在乳腺癌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辛本洁;丁波;秦绪开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CT辐射安全管理下,三种肺部CT采集方式的 辐射剂量对比研究

    目的:在放射安全辐射管理下,探讨三种肺部CT采集方式之间的辐射剂量差别,为确立优化肺动脉成像方案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双源C T,采取A:120K v;B:70K v;C:双能量80/140k V,进行肺部动脉期的采集,比较三种采集方式的辐射剂量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在CTDIvol中故以χ2值(Chi-Square)表示统计量,χ2=52.564,v=2,P=0.00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三种扫描方式得到的容积剂量指数不同或不全相同.在D L P中,χ2=52.070,v=2,P=0.00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三种扫描方式得到的剂量长度乘积不同或不全相同.在ED中,χ2=52.070,v=2,P=0.00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三种扫描方式得到的有效剂量不同或不全相同.结论:在CT辐射安全管理的模式下,三种肺部CT采集方式所得到辐射剂量有差异,70Kv有效剂量低.

    作者:杨伟江;赵海波;冯庆;梁洪峰;龙腾河;陈航;焕江;李儒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1例CT表现并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原发性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的CT表现,以对该病的CT表现进一步认识.方法:对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1例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进行C T表现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9岁,因发现右下腹包块1年余来诊,C T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左下腹-盆腔内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其内伴点状、条状、块状钙化,增强扫描病灶内见斑片状明显强化区,以边缘强化为主.病理示肿瘤细胞呈短梭形,核大深染,部分排列密集,部分排列疏松,可见黏液样基质,考虑高分化黏液软骨肉瘤.免疫表型示Vimentin(++)、DOG1(+)、NSE局灶(+)、CD34血管内皮细胞(+)、Ki-67约20%(+),Myoglobin、Actin、Desmin、S-100、CD117、CK-P、Inhibin均为(-).结论:EMC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临床及CT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主要依据病理组织学及免疫表型.本文通过对本病例CT表现的分析,并与其病理作对照,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杨艳红;李颖;施宏萍;朱星星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经麻醉阻滞进行上肢或锁骨手术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30例与乙组40例,甲组单独使用经刺激仪,乙组给予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方法,比较两组阻滞效果.结果:乙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甲组、阻滞优良率高于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效果优良,值得推广.

    作者:张小林;李坤;李文辉;廖生根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阴道超声检查在异位妊娠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在异位妊娠治疗中,应用阴道超声检查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5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选择对应时间段内的60例异位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行阴道超声检查,并在检查后按照其结果对患者实施相关诊治,分析该检查方式在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阴道超声对57例患者做出准确诊断,其诊断准确率为95.00%,此检查方式可见患者的异位妊娠详细形态,对妇科临床治疗指导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在异位妊娠治疗中,应用阴道超声检查的价值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高含;韩奎敬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的 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 T与M R I检测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共86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多排螺旋CT与MRI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结果:MRI平扫检出率高于多排螺旋C T平扫,P<0.05;两种检测方式增强扫描检出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和多排螺旋CT平扫相比,MRI平扫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较高,临床中可适当联合两种检测方式,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

    作者:康丽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CT在诊断与鉴别肺部真菌感染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C T在诊断与鉴别肺部真菌感染中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选择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工作,均征得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10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均接受真菌培养、C T检查方法及X线检查方法.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效果.结果:经真菌培养可知,10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真菌类型培养成功率达100.00%,以白色假绿酵母菌占比率高(占71.00%);10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占比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比率高(分别占35.00%、30.00%);10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肺部真菌感染因素以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占比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占比率(分别占59.00%、48.00%);C T检查方法的检查阳性率(73.00%)明显高于X线检查方法,χ2值=10.2716,P值=0.0014.结论:肺部真菌感染的疾病类型以及感染原因多样且复杂,运用在诊断与鉴别过程中应用CT检查方法具有较高可行性.

    作者:薛敏君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螺旋CT在腹部创伤诊断及病情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 T在腹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放射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40例腹部创伤患者,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确诊.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B超进行腹部创伤诊断,观察组采用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诊断正确率.结果:观察组采用CT检查结果正确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采用B超检查结果正确率.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腹部创伤患者采用C T检查,诊断正确率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正芳 刊期: 2018年第24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