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超用于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临床价值探讨

王延芬

关键词:B超, 甲状腺结节性病变, 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在B超诊断检查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在2017年12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确诊为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70例.本组70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均行B超检查、实验室检查.结合病理诊断及类型分析,与实际确诊结果做进一步对比评估.结果:在B超诊断检查中,直接检出结节性甲状腺肿50例,检出符合率高达90.9%;桥本甲状腺炎2例全部检出,符合率100%;甲状腺腺瘤11例成功检出9例,符合率为81.8%;此外,早期相对难诊断的甲状腺癌2例检出1例.总体来看,70例患者成功检出62例,符合率高达88.6%.结论:将B超用于甲状腺结节性早期诊断检查,具有显著的良性、恶性识别、分辨价值,且准确率有较大保障.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中C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 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研究股骨头坏死患者诊断中C T与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25例;参照组采用C T诊断,实验组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阳性检出率(88.00%)显著高于参照组阳性检出率(60.00%),组间数据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 T与核磁共振均可以用于诊断股骨头坏死疾病中,可以在临床广泛运用,但核磁共振诊断结果更准确,值得推广.

    作者:戴勇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胎儿肺内病灶的产前超声诊断及其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通过产前超声诊断对于胎儿肺内病灶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经孕妇超声系统检查中提示存在胎儿肺内异常声像图病灶的15例孕妇作为研究样本,常规行二维超声检查,若有异常声像则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结果:15例患者中强回声型8例、囊实混合性回声型6例、囊性型共计1例.结论:经产前彩超检查能够发现胎儿的肺内异常病灶,有利于对其病理性质和变化进行监测,因此常规的产前超声检查对于胎儿肺内病灶的发现以及评估和预后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者:方江萍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对胸痛患者的 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 T冠状动脉成像对胸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选取35例胸痛患者行320排动态容积C T冠状动脉成像(C C T A)检查,对符合冠心病的28例患者选择性的行心电图、超声、生化标志物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CCTA检查在临床上对胸痛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拥有较高的图片质量,除了可以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外,还可以同时发现其他引起胸痛的非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结果和出院诊断一致.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具有极高的精准度,可以作为胸痛患者病因筛查的主要检查方法.

    作者:沈立双;张力;苏彤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超声引导在药流不全清宫术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应用于药流不全清宫术中的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门诊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药流不全患者102例,均在超声引导下行清宫术,记录全部患者治疗情况.结果:我院妇产科门诊所收治102例患者中,手术均进行顺利,未出现子宫大量出血不止、子宫穿孔、孕囊漏吸、宫腔内胚胎组织残留等并发症,手术成功率为100%,病检结果与临床诊断一致;术后阴道平均出血时间为(4.76±1.35)d,均未超过1周;平均月经复潮时间为(37.49±12.30)d,未见产后闭经情况发生.结论:超声引导应用于药流不全清宫术中,可实时监测术者负压吸引,引导术者对宫腔内残留组织进行精准刮吸,减少手术创面,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因盲操导致的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同时,增加临床手术医生的自信心,减轻患者术中痛苦,使清宫术变得更加简单快捷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英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连续三血管观及冠状切面观在诊断血管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讨论胎儿超声心动图连续三血管观及弓降部冠状切面观对胎儿先天性血管环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5年1月—2018月9月在我院受检拟诊断为先天性血管环的的超声心动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先天性血管环在三血管观及弓降部冠状切面观扫查中的突出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连续三血管观及弓降部冠状切面观综合扫查后发现40例病例中有20例为RAA+LDA+ALSA,占比约50%;15例为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占约37%;1例为肺动脉吊带,占比约3%,4例为双主动脉弓,占比约10%.结论:三血管切面可显示主动脉弓及动脉导管与气管、食管的关系,可诊断主动脉弓异常;双侧锁骨下动脉切面通过观察双侧锁骨下动脉与无名静脉关系,可快速排除锁骨下动脉迷走;弓降部冠状切面能显示ALSA及ARSA的起源和走行;加用弓降部冠状切面后对MRAA形成的血管环准确诊断率及RAA+ALSA的LSA清晰显示率明显提高,为以后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赵迎东;殷伟红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及MRI临床表现研究

    目的:探究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及MRI临床表现.方法: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之间展开本次研究,选择对应研究时间段内的5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实施X线、CT及MRI检查,观察其不同检查方式的临床表现,同时对其诊断准确率实施观察统计.结果:X线、C T、M R I的单一诊断准确率则分别为68.00%、88.00%、96.00%,联合诊断的准确率100.00%显著较高,和其他方式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及MRI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通过检测可及时对患者做出诊断,且联合应用的诊断准确率显著较高,故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康晓锦;贾峰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甲状腺结节超声声像图特征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 实际价值

    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甲状腺声像图特征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1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甲状腺结节手术的76例患者(90个)甲状腺结节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后,统计超声声像图特征对甲状腺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癌在形态、边界、回声强度、回声均匀、微小钙化、肿大淋巴结、Ⅲ型血流与甲状腺良性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92.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为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提供丰富的影像学信息,对甲状腺癌和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凌;张亦哲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彩色超声联合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目的:就彩色超声联合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析.方法:抽取2016年9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心电图检查,研究组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结果:针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不同检查后,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检查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联合心电图进行检查,可明显提高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笃聪;王岭;胡敏;胡向前;夏雪秋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 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256排螺旋C 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间我院收治的1424例冠心病患者为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以及冠脉造影检查,并将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结果:256排螺旋C T冠脉成像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与冠脉造影检查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诊断具有无创性,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作者:李磊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颈部富血供包块的CT与MRI诊断研究

    目的:分析并研究颈部富血供包块的CT与MRI诊断.方法:根据随机选择的原则抽取在医院进行颈部富血供包块诊断治疗的40例患者,患者已经手术病理证实,对其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等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在临床扫描诊断中,一共出现13例良性包块和9例恶性包块、8例转移淋巴结(其中有6例为C T扫描诊断、2例为MRI扫描诊断).结论:颈部富血供包块主要表现为富血供肿瘤转移淋巴结或腺体肿瘤,也包括血管源性病灶或炎性病灶等其他病灶,应用CT与MRI诊断病灶位置或性质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作用显著.

    作者:俱京涛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多排螺旋CT与MR对胰腺癌的诊断意义

    目的:研究比较在胰腺癌患者中采取MR检查和多排螺旋CT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参考不同诊断方式对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本院纳入且参与诊治的50例胰腺癌患者进行分组,CT组行常规护理干预(n=25),MR组采取延续性护理(n=25),比较且分析CT组和MR组胰腺癌患者诊断结果.结果:MR组胰腺癌患者准确性、特异性、敏感度与C T组对应数值比较,P>0.05,统计学无分析意义;M R组胰腺癌患者动脉期显示值、静脉期显示值、延迟期显示值与C T组对应数值比较,P<0.05,统计学呈现出分析意义.结论:将M R检查和多排螺旋C T检查应用在胰腺癌诊断中存在较为相似的特异性、敏感性以及准确性,但MR检查不同时期情况更具优势.

    作者:安方敬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多种影像联合诊断在瘢痕妊娠合并子宫动脉静脉中的 诊断效果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联合诊断在瘢痕妊娠合并子宫动脉静脉瘘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1月以瘢痕妊娠合并子宫动脉静脉瘘收治的患者60例作为对象,所有患者终均经过手术检查得到确诊,手术检查前对患者分别行超声检查、CT检查及MRI检查,将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多种影像联合诊断在瘢痕妊娠合并子宫动脉静脉瘘中的诊断效能.结果:超声检查、CT检查及MRI检查用于瘢痕妊娠合并子宫动静脉瘘中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C T检查及M R I联合检测检出率,高于单一超声检查、CT检查及MRI检查(P<0.05);超声检查、CT检查及MRI联合检测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高于单一超声检查、C T检查及M R I检查(P<0.05).结论:将多种影像联合诊断用于瘢痕妊娠合并子宫动静脉瘘中能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和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庆英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DR在尘肺病检查与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在尘肺病检查与诊断中采取DR(直接数字化摄影,Direct digital photography)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此文对本院从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参与体检的1000例职业健康查体的人员涉及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均开展直接数字化摄影胸片检查以及高千伏胸片检查,部分体检人员开展CT扫描,对比不同方式胸片诊断尘肺病一致性以及检查质量.结论:将直接数字化摄影检查应用于诊断尘肺病中具有显著优势,值得应用.

    作者:赵建军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MRI诊断腰椎管狭窄症腰痛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M R I诊断腰椎管狭窄症腰痛的临床价值方法: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以腰痛与否分为对照组(无腰痛,24例)和实验组(腰痛,36例),比较两组间椎间盘后缘H I Z改变和M o d i c改变情况结果:腰痛组HIZ改变和Modic改变的发生率为72.2,36.9%,均高于对照组(P=0.001,0.021).结论:MRI检查中HIZ和Modic改变可以较好的诊断腰椎管狭窄症腰痛,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好的依据.

    作者:庄明;仇胥斌;程栋;严伟洪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彩超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讨论彩超评价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选取70例志愿者(身体健康群体)作为本文对照组的观察对象,再选取我院收治的70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本文研究组的观察对象,评判标准: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结果、血流动力学.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的7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57%,P<0.05.研究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以及平均流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搏动指数与阻力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以及平均流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搏动指数与阻力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超的使用可为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症的诊断提供有效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巍巍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周围神经鞘瘤的CT、MRI检查分析

    目的:总结周围神经鞘瘤的CT、MRI影像表现,进而为周围神经鞘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9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45例周围神经鞘瘤患者,其中使用C T检查30例,使用M R I检查15例,且患者终经病理证实确诊,回顾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表现.结果:45例患者中良性病变35例、恶性病变10例,CT检查中良性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存在强化;恶性病灶病灶较大,增强扫描显示不均匀强化;MRI检查后显示T2W I为高信号,T1W I为等信号或者低信号,增强扫描存在不均匀强化.结论:C T检查与M R I检查在周围神经鞘瘤诊断中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依靠影像学表现可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陈虎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医学超声图像分割技术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在医学超声波图像中对图像进行分割有助于对于图像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图像分割与后续的分析和处理工作密切相关.到目前为止,虽然有许多记录中都有大量的图像分割方法,但是在面对复杂且困难程度较高的医学超声图像,这些方法的作用往往很小,至于起不到任何作用.文章在分析医学超声图像特性的基础上,对医学超声图像分割方法进行统一的论述和评价,并对它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

    作者:王琳璐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3D-TOF-MRA联合3D-FIESTA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血管造影序列(3D-TOF-MRA)联合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 T N)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诊断为I T N患者50例(100侧,症状均为单侧),将有症状侧设为患侧组,无症状侧设为健侧组,各50侧.对所有患者的3D-TOF-MRA和3D-FIESTA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责任血管构成等.结果:患侧组50侧中,血管与神经接触24例(48.0%);压迫15例(30.0%),阳性39例,阳性符合率为78.0%.其中显示责任血管主要为S C A(27例,69.23%),其他血管依次为AICA(7例,17.95%)、BA(2例,5.13%)、SCA+BA(2例,5.13%)、SCA+AICA(1例,2.56%)、单纯静脉(1例,2.56%).健侧组50侧中,血管与神经接触8例,阳性符合率为16.0%.患侧组接触或压迫阳性符合率明显高于健侧组(P<0.05).结论:ITN病因中常见的责任血管为SCA.3D-TOF-MRA联合3D-FIESTA是目前诊断ITN病因的佳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清晰的观察到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在ITN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俞立琛;高立;蔡璐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与X线对老年股骨颈骨折 分型的效果观察及检出率影响分析

    目的:总结并研究老年股骨颈骨折分型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与X线的效果观察及检出率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68例患者作为样本研究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进行16排螺旋C T三维成像检验以及X线检验,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检出率情况.结果: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进行骨折分型的检验,与X线检验相比,能够提升解剖分型检验符合率以及Garden分型检验符合率,同时能够确保碎骨检出率的提升,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结论:应用16排螺旋C T三维成像检验老年股骨颈骨折分型,能够提升分型检验符合率,提升碎骨检出率,在临床中推广使用的价值相对较高.

    作者:邢健 刊期: 2018年第24期

  • 分析X片平片与CT应用于脊柱骨折患者诊断中的 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在脊柱骨折患者诊断中分别应用X片平片与C 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进入本院治疗的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此次实验的研究比较,将参与研究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等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对患者采取X片平片进行诊断,实验组则对患者采取C T进行诊断.结果:在本次研究干预之后,脊柱骨折患者单独应用X片平片的检出率为59.25%,脊柱骨折患者单独应用C T的检出率为77.78%,C T的检出率显著高于X片平片的检出率.结论:在脊柱骨折患者诊断中应用C T诊断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检出率,进而可以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由此可知,C T诊断的方式在脊柱骨折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丁波;秦绪开;辛本洁 刊期: 2018年第24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