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行螺旋CT和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研究

马林建

关键词:螺旋CT, 磁共振诊断, 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 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过程中,螺旋CT与磁共振诊断的应用效果以及医疗价值进行探究.方法:从我院选择56例已确诊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螺旋C T以及磁共振诊断进行一次检查,后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情况作为比较标准,对比两者之间的检出率以及敏感性.结果:在56例患者中,在使用螺旋CT检测以及磁共振诊断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敏感性以及检出率,使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明显高于使用螺旋CT检测的患者,并且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螺旋C T与磁共振诊断虽然都可以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并且提供重要的治疗凭证,但是磁共振诊断具有更高的诊断效果,可以被推广应用[1].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64排螺旋CT诊断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究应用64排螺旋C 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3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狭窄诊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04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施以64排螺旋C T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情况.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64排螺旋C 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要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统计学分析差异后发现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 T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都具有较好的检出率,但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能力更好.

    作者:冯谢平;陆仕业;罗燕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食管癌的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X线气钡双重造影与C T诊断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4例经胃镜取活组织病理检查或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均行CT与X线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比较诊断效果.结果:X线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符合率为51.56%,CT为84.38%,患者食管壁不光整,食管与肺动脉、心包、气管、主动脉组织结构不清34例(53.13%),淋巴结肿大30例(46.88%),7例转移.结论:C T在诊断食管癌方面作用突出,而X线气钡双重造影又是此病的常用诊断方法,若二者联合,可显著提升诊断价值.

    作者:岳良林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常规体检中CT低剂量薄层胸部扫描与CR胸部摄片对病变检出率对比分析

    目的:在常规体检中,探讨CT低剂量薄层胸部扫描与常规CR胸部摄片对病变检出率差异.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我院进行胸部体检的106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常规C R胸部平片以及C T低剂量薄层肺部体检,比较两种检测方法肺部病变检出率.结果:CT低剂量检出病变率明显高于X线片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低剂量薄层胸部体检诊断肺部病变,与CR胸片肺部体检比较准确性更高,更加具有推广与使用价值.

    作者:钱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X线骨密度仪与骨定量CT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检查

    目的:探讨X线骨密度仪与骨定量C T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检查效果评价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骨定量C T(Q C T)和X线骨密度仪(DXA)检查,对比其检查情况.结果:QCT检查后患者的Kupperman评分>17分、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情况显著高于D X A,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采用骨定量C T诊断的评价效果显著优于X线密度仪,建议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曹荣国;齐玉敬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有效性分析与评定

    目的:探究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有效性.方法:抽取80例2016年1月—2016年10月甲状腺癌患者按随机表分组.对照组给予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试验组进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甲状腺癌治疗转归;手术时间、手术创伤情况、手术后住院康复时间;再次手术情况、复发情况、术后短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甲状腺癌治疗转归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手术创伤情况、手术后住院康复时间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再次手术情况、复发情况低于对照组,而术后短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可获得良好确切效果,有助于降低复发率,减少二次手术,减轻患者痛苦,容易对甲状旁腺功能造成暂时和永久损害,需仔细操作.

    作者:刘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超声诊断在子宫破裂中的应用效果及手术对照符合率研究

    目的:探讨超声在子宫破裂患者中的诊断应用效果及对手术对照符合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8月科室收治的子宫破裂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检查终得到确诊,手术前对患者行超声检查,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超声在子宫破裂患者中的诊断效果.结果:60例子宫破裂患者均经过手术检查得到确诊,患者中42例子宫完全破裂、18例子宫不完全破裂.超声检查60例患者中确诊58例,确诊率为96.67%,2例患者出现误诊、漏诊,被误诊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41例患者超声下检查子宫完全破裂,超声检查均发现具有腹水,部分患者子宫壁声像图不连续,前壁或侧壁显示大小不等的无回声或低回声的包块,与子宫内无回声或低回声相互延续;12例胎儿未娩出体外患者超声下见羊膜囊完整,位于腹腔内,与子宫外壁紧贴,二者界限清晰.结论:将超声用于子宫破裂诊断中效果理想,与手术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符合率,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马红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应用全程人文关怀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

    目的:研究分析应用全程人文关怀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方法: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手术室应用常规护理模式,随机选取30例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手术室应用全程人文关怀,随机选取30例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全程人文关怀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评分≤2.5的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同时满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全程人文关怀,应用效果显著,明显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张文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价值.方法:取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0例,均采用高频超声进行诊断,观察神经的连续性,神经鞘膜的完整性、神经内部回声性质、病灶周围神经病变和神经与周围肌腱和组织的关系,将高频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0例患者中手术病理诊断25例创伤性损伤病变,15例肿瘤性损伤病变(11例良性神经鞘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神经纤维瘤).周围神经损伤部位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别占:40.00%、40.00%和22.50%;神经锐性神经病变者超声下表神经断裂,断裂部位神经未能连接,中断部位超声下表示神经局部增粗,低回声,边界相对清晰,内部结构紊乱.对于神经钝性损伤者高频超声下损伤部位神经明显增粗,神经外模糊或不清;对于卡压性损伤高频超声下表现为神经内部低回声,卡压部位神经明显增粗,外膜回声得到明显的增强;结论:高频超声用于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颜芬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联合诊断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比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联合诊断在乳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到我院进行诊断并确诊72例的乳腺肿瘤患者,共109个病灶,所有患者均分别进行BUS、UE以及联合诊断.结果:联合诊断的符合率为91.74%,明显高于BUS、UE单独诊断(81.65%、82.57%),差异明显(P<0.05);且联合诊断的灵敏度更高(P<0.05).结论:联合诊断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准确度、灵敏度均明显优于BUS、UE单独诊断,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张瑞;盛桂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急诊科护士分诊时初筛胸痛患者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作用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分诊时初筛胸痛患者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急诊科分诊中采用心电图筛查前后被分到普通病室的胸痛患者中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急诊科分诊时应用心电图筛查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中分到普通诊室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诊预检分诊过程中通过对胸痛患者采取心电图筛查,能减少胸痛患者的分诊失误率,提高胸痛患者的早期抢救率,适于广泛推广.

    作者:李克翠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MR诊断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索M R诊断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价值性.方法:在2015年6月22日—2017年6月22日期间选取45例疑似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均进行M R检查,并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检查的漏诊率、敏感性、诊断正确率.结果:MR对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诊断正确率、敏感性、漏诊率分别为94.12%、94.12%、5.88%;M R对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诊断正确率、敏感性、漏诊率分别为95.65%、95.65%、4.35%,其诊断结果与确诊结果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在诊断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时,需首先MR检查,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作者:洪新华;王玉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在鉴别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探究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在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27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我院对所有患者全部进行M R I平扫、动态增强肝胆期扫描和普美显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检查结束4周内对所有患者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检查等病理学检查,并对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之后,发现所有患者共存在86个肝硬化结节,其中69个被诊断为肝硬化再生结节或肝硬化增生结节,经过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共诊断出17个小肝癌,而经过增强扫描肝胆期共诊断出21个小肝癌,肝胆期扫描大幅度提高了对小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有结节当中仅有3个结节在肝胆期具有较强特异性,另外,普美显的诊断准确率达到87.5%,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仅为70.83%.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将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扫描应用于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当中,大幅度提高了对肝硬化再生结节、肝硬化增生结节以及早期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诊断准确率优于动态MRI增强扫描,且能够更早的将具有恶化倾向的肝硬化结节和小肝癌诊断出来,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继海;李军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纳洛酮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与分析纳洛酮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自2014年10月—2016年12月进行院前抢救的患者112例,随后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常规抢救组与纳洛酮抢救组,每组各56例.其中常规抢救组患者采取常规抢救治疗,而纳洛酮抢救组患者在采取常规抢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纳洛酮药物抢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程度得分、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院前抢救后,患者的病情程度得分均有所降低,纳洛酮抢救组患者的病情程度得分、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等情况显著优于常规抢救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作用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作者:安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中孕期Ⅱ级产前系统超声筛查技术联合胎儿大血管畸形筛查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铜仁市产前筛查中心开展中孕期Ⅱ级产前系统超声筛查技术联合胎儿大血管畸形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0日在铜仁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中孕期Ⅱ级产前超声系统筛查及胎儿大血管畸形筛查,对畸形胎儿转诊至产前诊断中心或引产后病检.分析铜仁地区胎儿畸形类型及检出率.结果:产前超声筛查3781例胎儿中,胎儿畸形共115例,畸形发生率3.0%(115/3781),其中Ⅱ级产前系统超声筛查检出率73.9%(85/115).胎儿畸形中,心脏畸形占所有畸形中43.5%(50/115),产前筛查出胎儿心脏畸形96%(48/50):四腔心切面检出率41.6%(17/50);心脏大血管畸形检出率58.4%(28/50),四腔心切面联合心脏大血管畸形超声筛查心脏畸形检出率96%(48/50).Ⅱ级产前系统超声筛查联合心脏大血管畸形筛查(即左右流出道切面、三血管及三血管气管)筛查出胎儿畸形111例,胎儿畸形检出率从73.9%显著提高到96.5%.结论:推广中孕期Ⅱ级产前系统超声筛查技术联合胎儿心脏大血管畸形超声筛查,有利于提高胎儿畸形检出率,降低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

    作者:张仁铁;李昭琴;廖秋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复合栓塞介入治疗在不可手术型晚期肝癌的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聚乙烯醇(PVA)颗粒联合明胶海绵颗粒与明胶海绵颗粒分别应用在不可手术型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找到介入治疗中的适当的栓塞物.确保晚期肝癌病人可以取得佳获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方法:选择在我介入放射科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将患者按应用不同栓塞药物治疗分两组.A组(对照组)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B组(实验组)应用聚乙烯醇(PVA)颗粒联合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通过随访,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增强CT检查结果联合甲胎蛋白(AFP)指标应用新的Mrecist进行评价,同时观察两组病人的肝功能情况综合判断疗效及是否需要二次手术.结果:于设定的观察指标,所有结果分析均提示应用聚乙烯醇(PVA)颗粒联合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优于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结论:应用聚乙烯醇(PVA)颗粒联合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的效果优于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治疗,更加安全的应用同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延长二次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潘昕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MRI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目的:探究CT与MRI用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接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纳为参研对象,依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常规组(行C T诊断)与研究组(行M R I诊断).经统计学对比分析两组诊断准确率.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诊断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等征象的效果优于常规组,而常规组诊断椎间盘积气与钙化等征象的效果优于研究组,P<0.05,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构成统计学意义.结论:C T及M R 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中均有一定优势,建议在实际诊断中合理使用,必要时联合诊断,可起到优势互补的效果,避免发生误诊及漏诊情况.

    作者:江雪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与腹部X线在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对多层螺旋CT与腹部X线在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近两年收治的肠梗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首先进行多层螺旋C T检查,然后进行腹部X线检查,终通过手术验证肠梗阻情况作为对比标准,对比多层螺旋CT检查和腹部X线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病因.结果:从诊断率情况来看,多层螺旋C T检查诊断出肠梗阻患者94例,诊断符合率为94%,而腹部X线诊断出肠梗阻患者72例,诊断符合率为72%,多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远远高出腹部X线诊断符合率,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病因分析上来看,多层螺旋C T相比较腹部X线,能分析出肠梗阻肠粘连、炎症等病因,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肠梗阻疾病的治疗诊断中,多层螺旋CT相比较腹部X线而言,具有更高的诊断符合率,并且能够更清楚的分析出肠梗阻的病因.

    作者:左明飞;温丽娟;闫文俯;蔡庆斌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ECT全身骨显像对早期诊断骨转移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众所周知,肿瘤在发展成恶性后,转移到全身的各处,是很容易的,与其他的相比,骨骼提供血液很丰富,因此易发生转移的是骨骼,且是在早期转移.有一些癌症很容易血行转移到骨骼(继发性恶性骨肿瘤),其中特别是乳腺癌,前列腺癌与肺癌,是在众多患者中常见恶性肿瘤的并发症之一,并且发生的概率也是很高的,据统计几乎是原发骨肿瘤的35~4O倍.骨转移瘤不仅仅会带来难以承受的疼痛,甚至还会减低病人的生存质量,以一定的手段治疗骨转移,就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而且具有很大临床意义.而没有痛苦,灵敏度高是ECT全身骨显像的一种显见的优点,它属于功能性显像,低费用,对骨肿瘤及骨转移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较之其它影像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前3~6个月[1].

    作者:董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MRI在肺癌伴脑转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旨在探究MRI在肺癌伴脑转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怀疑肺癌伴脑转移患者3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适用磁共振及增强磁共振进行辅助判断,并与后期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应比较,从而分析MRI在肺癌伴脑转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实验结果得出,36例患者均被确诊为肺癌伴脑转移,并且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相符,其中11例患者为单发性转移病灶,25例为多发性转移病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共检出57个转移病灶,加强磁共振显示其病灶内壁粗糙、壁厚不均20例转移病灶直径在1~3c m之间,16例转移病灶直径大于3c m,并呈现不同程度的水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干预检查肺癌伴脑转移的转段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不仅提高疾病的诊出效率,而且通过增强MRI更详细的反应转移灶的部位、数目及形状变化,充分把握病情,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作者:李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高频超声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113例(208个结节)甲状腺结节病患,均给予高频超声检查,并以术后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检查结果.结果:(1)高频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97.04%、特异度94.87%;(2)高频超声检查的甲状腺恶性结节在形态、边缘、声晕、回声、钙化灶等方面与良性结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在血流特征方面,39个恶性结节中有6例Ⅰ型血流、5例Ⅱ型、19例Ⅲ型、9例Ⅳ型,169个良性结节中有75例Ⅰ型血流、69例Ⅱ型、20例Ⅲ型、5例Ⅳ型,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频超声应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且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之间的超声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高频超声可成为早期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魏云;周静;胡文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