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良林
目的:探究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的有效性.方法:抽取80例2016年1月—2016年10月甲状腺癌患者按随机表分组.对照组给予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试验组进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甲状腺癌治疗转归;手术时间、手术创伤情况、手术后住院康复时间;再次手术情况、复发情况、术后短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甲状腺癌治疗转归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手术创伤情况、手术后住院康复时间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再次手术情况、复发情况低于对照组,而术后短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甲状腺癌可获得良好确切效果,有助于降低复发率,减少二次手术,减轻患者痛苦,容易对甲状旁腺功能造成暂时和永久损害,需仔细操作.
作者:刘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试探究C T应用于肺结核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15年3月—2017年4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疗的肺结核患者中随机选取46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同时接受C T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将C 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CT诊断的准确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CT检查发现结核病灶周围存在的阴影呈现出点状、片状以及条索状,通过与病理检查结果实施对比后发现,C 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5.65,与病理检查结果诊断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 T检查诊断肺结核疾病,可获取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李玉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46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观察患者影像检查结果.结果:C T检查患者累及鼻窦黏膜,并呈现明显增厚现象,6例出现斑点状钙化,受累窦壁骨质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严重破坏有13例,形成较大的缺损.MRI诊断显示患者病灶侵犯眼眶、海绵窦、颞下窝及翼腭窝、脑实质;MRI表现:T1WI表现为等信号和均匀低信号,T2W I表现为均匀高信号和低信号.结论: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在C T和M R I诊断中,表现特征明显,常规MRI联合CT可对本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郭德强;刘飞;张雷;王增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在恶性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C T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C T在恶性淋巴瘤诊治中的相关特点,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筛选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发现,C T在诊断恶性淋巴瘤上其特异性为45.45%,敏感性为62.50%;51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C T检查发现,淋巴结肿大者41例,占80.39%;肿大的淋巴结的特点为,呈普遍均匀强化的有31例、占60.78%,普遍均匀强化伴小灶性坏死有17例、占37.25%,淋巴结肿大呈融合状9例、占17.65%;淋巴结肿大但不融合者43例、占84.31%.结论:C T在常规的恶性淋巴瘤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价格合适,应用较为普遍,适合临床更好的推广.
作者:郭荣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对手术室综合护理应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用手术室综合护理;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均优,护理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行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接受手术室综合护理的效果更佳.
作者:黄华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近年来,我国的冠心病患者的人数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冠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通过对治疗冠心病方式进行不断研究,提高其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因此对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的适应症范围越来越大,对冠心病患者来说,体内的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有密切关联,有相当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的情况,同时在弥漫性血管病中也较多,冠心病其中的病变类型较多且繁复,在手术治疗中的风险比较高,同时对手术人员的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因此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郑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与分析健康体检中颈动脉彩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5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体检资料,所有受检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总结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500例受检者中,检出颈动脉斑块者42例,检出率8.4%;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者56例,检出率11.2%;颈动脉内膜粗糙者126例,检出率25.2%.42例颈动脉斑块中,软斑27例(64.29%)、硬斑6例(14.29%)、混合斑9例(21.43%).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较高,P<0.05;且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彩超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非常显著,即可作为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陈燕;程远林;李艳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我院在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30例单纯脑出血患者和30例神经胶质细胞瘤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30例单纯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将30例神经胶质细胞瘤卒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与实验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的1d内进行颅内C T检查.结果:实验组CBF、CBV、MTT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T值与对照组患者CT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病灶周围水肿症状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占位明显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有效诊断出神经胶质细胞肿瘤出血的定位,还能提示肿瘤的出血量、血肿状况,为鉴别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肿瘤的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广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PDCA循环在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儿童呼吸内科收治的患儿108例展开调查,同时基于随机数表进行分组,两组均包含54例患儿.其中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基础护理干预方法,而基于以上基础,研究组则配合PDCA循环管理,后统计各组患儿护理质量事件问题发生概率,并且统计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计算护理治疗满意率,且展开组间对比.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质量问题发生概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对比护理满意率方面,研究组的综合护理满意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一般护理干预而言,P D C A循环管理对于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力,特别是可以有效降低护理质量问题发生概率,保证护理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马尹梅;李红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在对膀胱癌进行诊断时选用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对其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的对象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患有膀胱癌的40例患者,针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再分别对其展开增强CT和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增强CT诊断为A组,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为B组,对比两组诊断结果和肿瘤淋巴转移情况.结果:B组的诊断正确率及肿瘤淋巴转移准确率均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强C T及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在膀胱癌患者的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对于肿瘤病灶转移情况的诊断价值更高.
作者:徐迟峰;段钰;周海中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检验科生物安全教学的现状以及改进措施.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近2年前往医院检验科实习的100例学生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教育模式,观察组应用根据生物安全教学现状改进教学措施的模式,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以及医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医院内感染发生率4%高于观察组的0%,P<0.05;组间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对比,P<0.05.结论:详细分析检验科生物安全教学现状,并制定对应的教学改进措施是提高检验科生物安全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实习安全的关键,值得临床深入分析.
作者:蔡国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总结分析桡骨茎突疲劳骨折采用X线检查的具体征象.方法:以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接收的22例桡骨茎突疲劳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所有患者采用X线检查的影像资料表现.结果:X线检查桡骨茎突疲劳骨折后征象主要有:骨折多为不完全骨折,局部软组织肿胀,存在不明显的骨膜增生,骨折部位以桡骨下端关节面上部2~3c m区域为主.结论:在桡骨茎突疲劳骨折诊断过程中,综合患者的症状表现、相关疾病史以及X线征象可作出诊断,便于尽早对患者进行规范治疗.
作者:张礼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113例(208个结节)甲状腺结节病患,均给予高频超声检查,并以术后病理活检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检查结果.结果:(1)高频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97.04%、特异度94.87%;(2)高频超声检查的甲状腺恶性结节在形态、边缘、声晕、回声、钙化灶等方面与良性结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在血流特征方面,39个恶性结节中有6例Ⅰ型血流、5例Ⅱ型、19例Ⅲ型、9例Ⅳ型,169个良性结节中有75例Ⅰ型血流、69例Ⅱ型、20例Ⅲ型、5例Ⅳ型,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频超声应用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且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之间的超声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高频超声可成为早期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魏云;周静;胡文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究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在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27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我院对所有患者全部进行M R I平扫、动态增强肝胆期扫描和普美显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检查结束4周内对所有患者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检查等病理学检查,并对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之后,发现所有患者共存在86个肝硬化结节,其中69个被诊断为肝硬化再生结节或肝硬化增生结节,经过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共诊断出17个小肝癌,而经过增强扫描肝胆期共诊断出21个小肝癌,肝胆期扫描大幅度提高了对小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有结节当中仅有3个结节在肝胆期具有较强特异性,另外,普美显的诊断准确率达到87.5%,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仅为70.83%.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将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扫描应用于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当中,大幅度提高了对肝硬化再生结节、肝硬化增生结节以及早期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诊断准确率优于动态MRI增强扫描,且能够更早的将具有恶化倾向的肝硬化结节和小肝癌诊断出来,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继海;李军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比较分析低频与高频超声诊断胆囊腺肌增生症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胆囊腺肌增生患者,选择同一医师先使用低频探头常规扫描患者胆囊,针对胆囊壁增厚以及边缘不规整患者使用高频探头扫描,对比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低频超声与高频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结果:100例胆囊腺肌增生患者中,常规低频超声检出61例,符合率61%,低频联合高频检出82例,符合率82%.结论:低频彩超与高频彩超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胆囊腺肌增生诊断符合率,实现对早中期胆囊癌的有效鉴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卢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分析5年住院新生儿疾病谱的构成,了解新生儿住院疾病谱,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6年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3184例,对疾病诊断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十位疾病分别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贫血、酸碱失衡、糖代谢紊乱、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湿肺,前10位疾病都是非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诊断79.059%.住院新生儿按性别、胎龄、季节分析,前10位病种变化不大,都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排首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排到19位以后;冬季先天性畸形发生率高于春季、夏季和秋季(P<0.00833),卡方值分别为50.004,61.160和749.277,冬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高于夏季和秋季(P<0.00833),卡方值分别为20.281和23.979;新生儿贫血排位于前6位.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贫血、酸碱失衡、糖代谢紊乱、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湿肺是笔者医院新生儿常见疾病;冬季先天性畸形发生率高于春、夏、秋季,冬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高于夏、秋季,应针对疾病谱变化巩固和调整围生期保健及宣教工作.
作者:许蓉;韦懿芸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膝关节损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检查.记录MRI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分析各种损伤的MRI影像学特征.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准,评估MRI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MRI检查诊断准确率与关节镜检查结果相同.结论: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可给予MRI进行检查,其分辨率高,可多方位清晰呈现骨骼病变,诊断确诊率高,且无创,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耿翠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不同阑尾炎手术方案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的阑尾炎手术,为对照组,一组采用微创小切口阑尾手术,为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为96.67%(29例),对照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为76.67%(23例),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例),住院时间为(6.7±0.4)d,对照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0%(6例),住院时间为(9.5±1.2)d,两组患者各项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阑尾切除术相比,微创小切口阑尾手术对患者的损伤更小,患者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效果更易控制,因而优良率更高,可在阑尾炎的治疗中优先推荐使用.
作者:张梅翔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经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联合诊断宫外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宫外孕患者3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将各自超声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阴道超声联合腹部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7.06%分别显著高于腹部超声70.59%的准确率以及阴道超声76.47%的准确率(P<0.05);阴道超声联合腹部超声的附件区包块,卵黄囊,胎芽和胎心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阴道超声以及腹部超声(P<0.05).结论:阴道超声与腹部超声联合诊断宫外孕准确率更高,能够为医师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价值,及时判断病情,使宫外孕患者早日进入治疗期,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作者:王有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X线骨密度仪与骨定量C T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检查效果评价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骨定量C T(Q C T)和X线骨密度仪(DXA)检查,对比其检查情况.结果:QCT检查后患者的Kupperman评分>17分、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情况显著高于D X A,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采用骨定量C T诊断的评价效果显著优于X线密度仪,建议在临床上应用.
作者:曹荣国;齐玉敬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