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护理方法增强CT诊断胃癌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对比观察

丁喜莲

关键词:舒适护理, 增强CT, 诊断, 胃癌, 不良反应, 满意度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不同护理方法在增强CT诊断胃癌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取2016年7月—2018年1月在我院放射科进行增强CT诊断的胃癌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n=40例)和观察组(n=40例).对照组实施增强CT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增强CT检查的成功率、对护理的满意度及造影剂造成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增强C T诊断成功率为92.5%,满意率为9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和67.5%(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加快、恶心呕吐、头痛、腹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5%(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增强C T诊断的胃癌患者中应用效果理想,可有效提高诊断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且能降低造影剂带来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在鉴别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探究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成像在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9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27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我院对所有患者全部进行M R I平扫、动态增强肝胆期扫描和普美显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检查结束4周内对所有患者进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检查等病理学检查,并对影像学检查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之后,发现所有患者共存在86个肝硬化结节,其中69个被诊断为肝硬化再生结节或肝硬化增生结节,经过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共诊断出17个小肝癌,而经过增强扫描肝胆期共诊断出21个小肝癌,肝胆期扫描大幅度提高了对小肝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有结节当中仅有3个结节在肝胆期具有较强特异性,另外,普美显的诊断准确率达到87.5%,而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仅为70.83%.数据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将普美显磁共振增强扫描应用于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当中,大幅度提高了对肝硬化再生结节、肝硬化增生结节以及早期肝细胞肝癌的敏感性,诊断准确率优于动态MRI增强扫描,且能够更早的将具有恶化倾向的肝硬化结节和小肝癌诊断出来,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继海;李军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骨髓腔输液在危重患者急救的应用护理

    目的:分析骨髓腔输液在危重患者急救的应用护理.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2016年1—1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32例危重患者,按照急救过程中采取的不同输液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应用外周通道输液,观察组应用骨髓腔输液,同时对两组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对比其临床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输液通道建成时间与抢救时血压回升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死亡率为31.3%,观察组为12.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1.3%,观察组为93.8%,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髓腔输液在危重患者急救的应用效果显著,治疗期间实施相应的护理,可明显缩短输液通道建成时间与抢救时血压回升时间,且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并应用.

    作者:曹凤梅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浅谈介入超声在胆道外科临床应用现状

    介入超声是现代超声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超声已经由简单的诊断手段变成现在具备集影像与病理相结合、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重要诊疗工具.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介入超声在识别胆道疾病中更加直观、立体,本研究将对近年来介入超声在诊断胆道疾病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分析介入超声在胆道外科的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高绍华;刁学耘;高爱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MR诊断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索M R诊断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的价值性.方法:在2015年6月22日—2017年6月22日期间选取45例疑似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均进行M R检查,并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检查的漏诊率、敏感性、诊断正确率.结果:MR对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诊断正确率、敏感性、漏诊率分别为94.12%、94.12%、5.88%;M R对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诊断正确率、敏感性、漏诊率分别为95.65%、95.65%、4.35%,其诊断结果与确诊结果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在诊断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时,需首先MR检查,从而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作者:洪新华;王玉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三维及多平面重建CT技术在鼻部整形的运用分析

    目的:探讨CT三维成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在鼻部整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鼻部整形美容就医者48例,所有就医者均有多排螺旋CT检查资料,结合CT影像表现进行鼻部手术,术后及半年复查鼻部情况并做满意度调查.结果:三维及多平面重建CT技术可以清晰显示美容就医者的鼻部情况,包括双侧鼻骨情况、鼻部皮肤情况、两侧鼻根是否对称等;术后及半年鼻部满意度为100%,95.8%,鼻根部满意度均为100%.结论:三维及多平面重建C T技术,可以为鼻部整形提供全方位的影像信息,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整形修复依据,让鼻部手术取得良好的整形修复效果.

    作者:杨瑞年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三维彩超在产科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主要是对三维彩超在产科诊断特别是胎儿畸形和胎盘病变中诊断应用进行探讨.方法:主要通过三维彩超进行胎儿畸形等方面诊断分析,通过图像存储后三维重建,以住院案例进行实例分析,将诊断结果与产后结果比较.结果:实施三维彩超诊断,形象直观、准确率高,可进行切面和方位随意显示,能提供准确的胎儿畸形信息.特别是在胎儿内脏、面部、肢体畸形以及脐带绕颈等问题诊断上,具备较强的优势.结论:三维彩超在胎儿畸形等产科诊断中应用准确性高,实用价值较强.

    作者:杨凤英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急诊科护士分诊时初筛胸痛患者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作用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分诊时初筛胸痛患者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急诊科分诊中采用心电图筛查前后被分到普通病室的胸痛患者中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急诊科分诊时应用心电图筛查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中分到普通诊室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诊预检分诊过程中通过对胸痛患者采取心电图筛查,能减少胸痛患者的分诊失误率,提高胸痛患者的早期抢救率,适于广泛推广.

    作者:李克翠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PDCA循环在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PDCA循环在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儿童呼吸内科收治的患儿108例展开调查,同时基于随机数表进行分组,两组均包含54例患儿.其中所有患儿均采用常规基础护理干预方法,而基于以上基础,研究组则配合PDCA循环管理,后统计各组患儿护理质量事件问题发生概率,并且统计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计算护理治疗满意率,且展开组间对比.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质量问题发生概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对比护理满意率方面,研究组的综合护理满意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一般护理干预而言,P D C A循环管理对于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力,特别是可以有效降低护理质量问题发生概率,保证护理质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马尹梅;李红钊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培阳肺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目的:研究培阳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影像学特点,进而改善对该病诊断水准.方法:收治经检查确认为NTM肺病的患者48例,肺结核患者60例,并搜集其影像学资料,进而对比分析其病变部位和影像学特点.结果:肺结核病在中叶、舌段的检出率明显低于NTM肺病(P<0.05);而NTM肺病组支气管变大,嵌塞检出率明显比肺结核组高出很多(P<0.05);肺结核组小叶腺泡结节、中心性结节检出率比N T M肺病组高(P<0.05).结论:N T M肺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色,有助于临床诊断.

    作者:姜浩芝;林吉征;张鑫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腹部创伤患者的CT诊断分析

    目的:全面分析与探究腹部创伤患者的C T诊断情况及临床价值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所接收的腹部创伤患者160例,运用掷骰子方式将患者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实践组,各80例.参照组实施腹部B超扫描来进行诊断,而实践组则采取CT扫描方式来予以诊断,检查完毕后,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术后疗效佳,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手术治疗后,实践组80例患者中,78例和C T诊断结果相同,其准确率达到97.5%;而参照组80例患者中,58例和腹部B超诊断结果相同,其准确率达到72.5%.两组患者在诊断结果上,数据差异明显,由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C T诊断应用到腹部创伤患者诊断之中,其创伤诊断准确率高,可大大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能改善腹部创伤患者的基本病情,便于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与应用.

    作者:向洪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受伤机制在头部外伤急诊CT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受伤机制在头部外伤急诊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头部受伤患者进行分析,共有278例患者参与到此次研究,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的受伤机制.将这278例患者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都有139例患者,观察组的患者在接受CT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医务人员还了解患者的受伤过程,对照组的患者中,医务人员仅仅对他们的CT结果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对头部外伤患者的受伤机制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CT的诊断结果分析,可以使诊断的精确度进一步提升.

    作者:杨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关节镜与C形臂X线机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关节镜与C形臂X线机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方法:择84例2016年2月—2017年5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随机表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开展关节镜与C形臂X线机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康复效果;内固定术时间、胫骨平台骨折愈合时间、出院时间;术后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等的出现率.并比较治疗前后关节疼痛水平、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胫骨平台骨折康复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内固定术时间、胫骨平台骨折愈合时间、出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术后延迟愈合、畸形愈合等的出现率比对照组低,P<0.05.干预前关节疼痛水平、关节功能评分相似,P>0.05.干预后观察组关节疼痛水平、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与C形臂X线机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确切,可加速手术进程和出院,促进骨折高质量愈合,减少不良事件和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殷继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CT检查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在诊断胃癌及癌性胃溃疡方面的临床价值

    目的:研究与探讨CT检查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在诊断胃癌及癌性胃溃疡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自2015年7月—2017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患有胃癌以及癌型胃溃疡的患者80例,随后对这80例患者的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这80例采取C T检查、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以及胃镜活检,以胃镜活检的结果为标准,对比C T检查以及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的结果,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结果:相比于CT检查的检查结果,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对于癌型胃溃疡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 T检查;相对与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的检查结果,C T检查对于癌症的准确率显著高于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 T检查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在诊断胃癌及癌性胃溃疡方面的临床价值各有侧重,在临床检查中,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合理使用检查方式.

    作者:楚文彬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观察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接收的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3例,均给予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创面均Ⅰ期愈合,愈合率100.0%;愈合时间(4.6±0.8)个月;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3.0%;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优良共30例,优良率90.9%.结论: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时,有利于使患者部位尽早康复,大限度的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赵友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膀胱癌的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在对膀胱癌进行诊断时选用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对其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的对象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患有膀胱癌的40例患者,针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再分别对其展开增强CT和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增强CT诊断为A组,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为B组,对比两组诊断结果和肿瘤淋巴转移情况.结果:B组的诊断正确率及肿瘤淋巴转移准确率均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强C T及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在膀胱癌患者的诊断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但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对于肿瘤病灶转移情况的诊断价值更高.

    作者:徐迟峰;段钰;周海中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预防压疮的舒适护理措施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预防压疮的舒适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88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舒适组采取舒适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缺血性脑中风护理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生理舒适水平、心理舒适水平、生存质量水平;压疮发生率.结果:舒适组缺血性脑中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舒适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生理舒适水平、心理舒适水平、生存质量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舒适组生理舒适水平、心理舒适水平、生存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舒适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预防压疮的舒适护理措施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适度,降低压疮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爱卿;窦荣花;王雯;苏富存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住院新生儿疾病谱分析

    目的:分析5年住院新生儿疾病谱的构成,了解新生儿住院疾病谱,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6年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3184例,对疾病诊断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十位疾病分别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贫血、酸碱失衡、糖代谢紊乱、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湿肺,前10位疾病都是非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诊断79.059%.住院新生儿按性别、胎龄、季节分析,前10位病种变化不大,都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排首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排到19位以后;冬季先天性畸形发生率高于春季、夏季和秋季(P<0.00833),卡方值分别为50.004,61.160和749.277,冬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高于夏季和秋季(P<0.00833),卡方值分别为20.281和23.979;新生儿贫血排位于前6位.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贫血、酸碱失衡、糖代谢紊乱、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湿肺是笔者医院新生儿常见疾病;冬季先天性畸形发生率高于春、夏、秋季,冬季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高于夏、秋季,应针对疾病谱变化巩固和调整围生期保健及宣教工作.

    作者:许蓉;韦懿芸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鞍旁海绵状血管瘤10例,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行MRI扩散加权成像(DWI).T1WI/T1FLAIR序列病灶相对于脑白质呈低信号,T2WI/FRFSE序列呈高信号,T2FLAIR序列呈显著高信号,D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显著均匀强化和不均匀进行性强化.10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均有脑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结论:MRI检查可以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做出明确诊断,对临床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王晓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支气管镜与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支气管镜与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诊治的COPD伴随呼吸衰竭的患者14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0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单纯无创呼吸机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上给予支气管镜与无创呼吸机联合治疗.结果:试验组无论是治疗后动脉气血分析指标数,还是住院时间、死亡率、有创机械通气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镜与无创呼吸机联合治疗COPD伴随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死亡率低、治疗费用少,应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朱建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室护理配合体会

    目的:总结手术室护理配合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的运用体会,寻求更好的医护配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外科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300例,按是否加强手术室护理配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情况.结果:加强手术室护理配合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率低,提供手术室医护配合满意度.结论:在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过程中,加强手术室护理配合,医护之间默契度增加,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姜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