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彬
目的:探讨受伤机制在头部外伤急诊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头部受伤患者进行分析,共有278例患者参与到此次研究,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的受伤机制.将这278例患者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都有139例患者,观察组的患者在接受CT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医务人员还了解患者的受伤过程,对照组的患者中,医务人员仅仅对他们的CT结果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对头部外伤患者的受伤机制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CT的诊断结果分析,可以使诊断的精确度进一步提升.
作者:杨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着重于探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运用彩色超声诊断的有效性.方法:对40例本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与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根据下肢静脉曲张的有无分组,对其运用彩色超声、常规外科检查与手术病理检查,探讨其彩色超声诊断中的各段静脉内径值、诊断性能指标、诊断结果.结果:两组股总静脉与腘静脉内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瓣膜功能正常患者与对照组深静脉内径差异不显著(P>0.05),但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大小隐静脉内径较对照组增宽,反流时间超出1.0s.彩色超声假阴性、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与准确性分别为5%、92.5%、75%、87.5%、87.5%,明显优于常规外科检查(P<0.05).结论:彩色超声诊断下肢静脉曲张诊断率很高,超声表现特征较为明显,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作者:刘宏科;侯安朝;贾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研究在胎儿先心病筛查中超声心脏五腔心切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产前检查的1000例产妇进行研究,均接受超声心脏五腔心切面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000例产妇接受超声心脏五腔心切面检查检出15例先心病胎儿,经产后随访确诊为先心病的胎儿有14例,两者符合率为93.33%.结论:在胎儿先心病筛查中应用超声心脏五腔心切面检查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价值突出,值得推广.
作者:杭小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和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46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观察患者影像检查结果.结果:C T检查患者累及鼻窦黏膜,并呈现明显增厚现象,6例出现斑点状钙化,受累窦壁骨质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严重破坏有13例,形成较大的缺损.MRI诊断显示患者病灶侵犯眼眶、海绵窦、颞下窝及翼腭窝、脑实质;MRI表现:T1WI表现为等信号和均匀低信号,T2W I表现为均匀高信号和低信号.结论: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在C T和M R I诊断中,表现特征明显,常规MRI联合CT可对本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郭德强;刘飞;张雷;王增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予以MRI、CT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取2015年11月8日—2017年7月12日我院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实施MRI(观察组)、CT(对照组)检查.观察两组病理分期及诊断符合情况.结果:结果可知,病理分期Ⅲ期、Ⅱ期、Ⅰ期所占比例分别为34.55%、30.91%、34.55%,观察组诊断符合概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相比CT检查,MRI应用价值更高,准确性更高,利于疾病下一步治疗及预后观察.
作者:田凤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模态扫描诊断面肌痉挛责任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2例面积痉挛患者临床诊断资料,应用超导磁共振仪,借助3D TOF MRA序列、T1_vibe_fs序列、T2_space_iso序列对患者桥小脑区域容积进行扫描,对患者面神经病变情况及同周围血管的关系进行观察,借助多平面重建(M P R)及大密度投影(M I P)进行图像重建.结果:122例面积痉挛患者M T I显示面听神经正常7例,面积神经受累115例.联合使用多模态扫描结果显示出受累区域清晰的影响.结论:针对面积痉挛患者,应用磁共振联合多模态扫描可以诊断出患者面听神经同血管接触、压迫的具体情况,同时还提高面听神经与周围细小血管显示能力,这为临床上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积痉挛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刘洪芳;曾文彦;王穗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过程中,螺旋CT与磁共振诊断的应用效果以及医疗价值进行探究.方法:从我院选择56例已确诊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螺旋C T以及磁共振诊断进行一次检查,后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情况作为比较标准,对比两者之间的检出率以及敏感性.结果:在56例患者中,在使用螺旋CT检测以及磁共振诊断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敏感性以及检出率,使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明显高于使用螺旋CT检测的患者,并且两者之间相差较大,而P<0.05,数据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螺旋C T与磁共振诊断虽然都可以为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并且提供重要的治疗凭证,但是磁共振诊断具有更高的诊断效果,可以被推广应用[1].
作者:马林建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评价术前行CT检查对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预测意义.方法:将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26例小肝癌患者,实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手术前均实行C T检查,观察对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预测的意义.结果:病理组织学微血管侵犯中,主要的危险因素为肿瘤边缘不光滑因子.边缘不光滑肿瘤敏感性为65.5%[95%可信区间C I50.3~78.4%,83.8%(95%C I69.1%~93.8%)],特异性为83.2%(95%C I69.8%~91.8%),阳性预测率为69.2(95%C I60.6%~82.7%).结论:小肝癌患者手术前实行C T检查,可明确肿瘤边缘不光滑为微血管侵犯的高危影响因子.
作者:丁士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全面分析与探究腹部创伤患者的C T诊断情况及临床价值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所接收的腹部创伤患者160例,运用掷骰子方式将患者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实践组,各80例.参照组实施腹部B超扫描来进行诊断,而实践组则采取CT扫描方式来予以诊断,检查完毕后,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术后疗效佳,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手术治疗后,实践组80例患者中,78例和C T诊断结果相同,其准确率达到97.5%;而参照组80例患者中,58例和腹部B超诊断结果相同,其准确率达到72.5%.两组患者在诊断结果上,数据差异明显,由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C T诊断应用到腹部创伤患者诊断之中,其创伤诊断准确率高,可大大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能改善腹部创伤患者的基本病情,便于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与应用.
作者:向洪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介入超声是现代超声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超声已经由简单的诊断手段变成现在具备集影像与病理相结合、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重要诊疗工具.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介入超声在识别胆道疾病中更加直观、立体,本研究将对近年来介入超声在诊断胆道疾病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分析介入超声在胆道外科的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高绍华;刁学耘;高爱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分析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在预测稽留流产术后宫腔粘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前来我院行稽留流产术的84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2例.研究组患者服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两组患者均行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以分析宫腔粘连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1人出现盆腔感染问题,感染率为2.38%,对照组有6人出现盆腔感染,感染率为14.29%,组间数据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稽留流产术患者经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可预测术后宫腔粘连情况,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方道昶;李文念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分析胰腺癌的螺旋CT诊断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诊断和超声诊断,将螺旋CT扫描诊断结果设为CT组,超声诊断诊断结果设为超声组,观察比较两组检测结果,通过手术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评价两组检查肿瘤分期准确率、手术可切除性情况评估情况.结果:CT组检查结果肿瘤分期准确率要远高于超声组(P<0.05);CT组检查结果手术可切除性评价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均要高于超声组(P<0.05).结论:胰腺癌的螺旋C T诊断价值较高,肿瘤分期准确率较高,其具有较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能有效判断手术可切除性,为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何刚;朱洪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在孕龄测定中的应用.方法:将自2017年4月—2017年12月来我院检查的健康早孕孕妇共25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接受常规物理、生化检查,确定为正常宫内孕.孕妇需适当充盈膀胱.应用Aloka-1000和Aloka-1400超声诊断仪,调整频率为3.5~5MHz,经腹部进行多切面扫查.测量孕囊面积、CRL、BPD、HC以FL等指标.结果:251例孕妇均接受了腹部B超检查,其孕囊面积、CRL、BPD、HC以FL等测量值与实际孕龄均有密切相关性,其中有239例孕妇预测孕龄与停经史相符,准确率为95.22%.结论:腹部B超能够准确有效的测定孕龄,为临床医师、孕妇及其家属提供可靠资料,且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无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左晓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护理时,采取多样性护理,具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糖尿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多样性护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空腹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数据相差较大,组间均满足P<0.05,从统计结果思考,具有参考价值.结论:多样性护理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可明显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率,降低其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琪娴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对手术室综合护理应用于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用手术室综合护理;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相关指标情况均优,护理满意度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行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患者接受手术室综合护理的效果更佳.
作者:黄华东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预防压疮的舒适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88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舒适组采取舒适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缺血性脑中风护理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生理舒适水平、心理舒适水平、生存质量水平;压疮发生率.结果:舒适组缺血性脑中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舒适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生理舒适水平、心理舒适水平、生存质量水平相近,P>0.05;干预后舒适组生理舒适水平、心理舒适水平、生存质量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舒适组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预防压疮的舒适护理措施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适度,降低压疮发生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爱卿;窦荣花;王雯;苏富存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分析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将本院2017年7—2017年10月在院治疗的20例乙型脑炎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进行颅脑影像学检查(C T、M R I)、血常规检查以及脑脊液检查.结果:20例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升高9例(45%),单核细胞升高11例(55%),中性粒细胞升高12例(60%),嗜酸粒细胞降低15例(75%);12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出现混合细胞反应8例(66.7%),出现淋巴细胞反应3例(25%);20例患者中行颅脑C T检查(7例),行颅脑M R I检查(13例),影像学改变除常见的累及丘脑8例(61.5%)外,常合并有基底节、中脑、海马和其它脑叶的损害3例(23.1%),2例(15.4%)患者未见异常.结论: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特点能够通过血常规检查、颅脑影像学检查以及脑脊液检查准确鉴别,值得推广.
作者:付亚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作为我国当前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能够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所以说必须要强化医院的管理工作,更好的发挥出医院的作用.而在当前医院的管理工作当中,药事管理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中存在的一些漏洞与缺陷,极大的影响了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通过强化对医院药事管理的现状以及改进策略研究,能够更为全面系统的分析目前药事管理当中存在的不足,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现医院药事管理水平的提升,在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发挥出医院在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当中的作用.
作者:武中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我院在2015年9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30例单纯脑出血患者和30例神经胶质细胞瘤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30例单纯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将30例神经胶质细胞瘤卒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与实验组患者均在入院后的1d内进行颅内C T检查.结果:实验组CBF、CBV、MTT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T值与对照组患者CT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病灶周围水肿症状情况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占位明显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有效诊断出神经胶质细胞肿瘤出血的定位,还能提示肿瘤的出血量、血肿状况,为鉴别神经胶质细胞瘤与脑出血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肿瘤的治疗以及预后评估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广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腰椎侧路椎间孔镜(PELD)治疗向上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科经腰椎侧路椎间孔镜(PELD)治疗的7例向上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38~72岁,平均48.7岁.患者均行腰椎过伸过屈位片无腰椎不稳状况,行术前MRI检查,手术方式采用TESSYS技术.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和VAS法、疼痛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腰椎JOA评分对患者术前和术后即刻、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评分,评估腰椎侧路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5例,良1例,可1例,差0例,术后优良率为85.7%.术前的VAS评分为8.0±1.0,术后1年的为0.85±0.3,ODI评分由术前0.8±0.08降至术后1年0.18±0.02,腰椎J O A改善率为0.83±0.07均较术前改善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侧路椎间孔镜治疗向上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疗效好、住院时间短等多方面的优越性,是治疗向上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常成兵;宋有鑫;暴海洋;陈宾;安永胜;苗伟 刊期: 201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