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关系

梁欣;黄锐;吴绮霞

关键词: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病毒负荷量, 宫颈癌, 癌前病变
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妇科门诊进行宫颈病变检查的患者2290例,检测所有患者高危型HPV-DNA的载量并对其宫颈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结果2290例宫颈病变患者中,病理诊断为慢性宫颈炎占93.58%;Ⅰ期癌前病变占1.83%;Ⅱ期癌前病变占1.62%;Ⅲ期癌前病变占1.79%;宫颈癌占1.18%;537例患者高危型HPV-DNA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余为阴性。慢性宫颈炎、Ⅰ、Ⅱ、Ⅲ期癌前病变、宫颈癌的高危型HPV病毒负荷量的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35~0.15 pg·mL-1、38.52~0.20 pg·mL-1、516.89~3.88 pg·mL-1、420.82~16.66 pg·mL-1、1243.81~14.53 pg·mL-1。与宫颈炎患者比较,Ⅰ、Ⅱ、Ⅲ期癌前病变、宫颈癌患者的病毒负荷量显著升高(P<0.05)。Ⅰ期癌前病变患者的病毒负荷量显著低于Ⅱ、Ⅲ期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患者(P<0.05)。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肿瘤药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二甲双胍联合Folfox6治疗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Folfox6治疗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二甲双胍组接受二甲双胍联合Folfox6治疗,非二甲双胍组接受其他糖尿病药物联合Folfox6治疗。结果二甲双胍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0%,非二甲双胍组治疗总有效率为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腹泻与呕吐与非二甲双胍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组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非二甲双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Folfox6能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霞;向开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ABCG2)的研究进展

    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严重影响肿瘤化疗的疗效,研究肿瘤细胞耐药相关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其转运药物的机制,寻找高效的多药耐药蛋白抑制剂是提高肿瘤化疗效果的重要途径。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ABCG2)是一种介导乳腺癌细胞耐药的重要蛋白,在乳腺癌细胞多药耐药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将就BCRP/ABCG2蛋白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在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季恒;汪保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α-干扰素联合吡柔比星治疗尿毒症合并膀胱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α-干扰素联合吡柔比星治疗尿毒症合并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64例尿毒症合并膀胱癌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手术后接受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1、2、3年复发率分别为3.1%、15.6%和43.8%,对照组分别为21.9%、31.3%和75%;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53.1%,疾病控制率为7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34.4%,疾病控制率为59.4%,两组近期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 P=0.012);观察组治疗期间血尿、消化道症状、膀胱刺激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干扰素联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较单纯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可有效降低尿毒症合并膀胱癌的复发率,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陈莹;梁玉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DIA方案治疗骨肉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DIA方案治疗骨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76例骨肉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后,观察组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DIA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DIA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5年生存曲线以及肢体功能。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1.0%、51.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5年生存曲线以及肢体功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DIA方案治疗骨肉瘤的疗效较单用DIA方案更好,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彦;任乐夫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征稿启事

    《肿瘤药学》杂志是由湖南省卫生厅主管,湖南省肿瘤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1264,国内刊号:CN43-1507/R。为了造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为了遵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办刊理念,《肿瘤药学》栏目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充分体现,共开设了“专家论坛、综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药物分析、循证医学、专科护理、中医中药、合理用药、个案报道、新动态”等多个栏目。《肿瘤药学》期待您的参与,您可以通过本刊的网站、电子邮箱,或者直接采取邮局邮寄的方式将您的稿件寄给我们。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PTEN在乳腺癌对顺铂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PTEN在乳腺癌对顺铂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建立PTEN沉默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PTENi,通过MTT实验检测其对顺铂的敏感性,并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Bcl-2的表达水平;应用小分子抑制剂ABT-737抑制Bcl-2表达后,再次检测MCF-7/PTENi对顺铂的敏感性。结果 MCF-7/PTENi和阴性对照细胞(MCF-7/NC)对顺铂的IC50值分别为(16.01±3.03)和(7.86±0.85)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MCF-7/PTENi细胞中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MCF-7/NC细胞(P=0.015)。2μM ABT-737处理的MCF-7/PTENi和MCF-7/NC细胞对顺铂的IC50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87)。结论PTEN沉默可降低乳腺癌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Bcl-2的表达有关。

    作者:吴新刚;向安萍;陈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乳腺癌干细胞分选方法研究进展

    乳腺癌干细胞是来源于正常乳腺干细胞或分化乳腺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分化能力、致瘤性特征及对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抵抗的乳腺癌细胞。目前分离乳腺癌干细胞的方法主要有CD44+CD24-/low Lin-、乙醛脱氢酶1(ALDH1)、乳腺球、侧群细胞、DNA标记滞留细胞及改良分选方法等。本文将就近年来乳腺癌干细胞分选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文波;刘红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医药治疗肺部占位性病变1例

    2012年8月23日,笔者随导师收治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1例,经内服中药汤剂治疗,肺部实性占位缩小,治疗成功,现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1.1一般情况患者,女,51岁,2012年3月出现无明显诱因轻微干咳,无发热,无咯血,无胸痛,未予治疗。2012年7月患者因感冒出现发热,高体温38℃,伴干咳、痰少难咯,无咯血、潮热盗汗、胸痛、胸闷、心累等不适。遂入某三甲医院,查体:右上肺呼吸音低,余无特殊。查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CEA:16.71 ng·mL-1, CA125:46.67 U·mL-1,CA199:287.2 U·mL-1;胸部CT提示“(1)右上肺门区见片团状软组织密度影,略呈分叶状,增强后明显强化,右肺上叶尖端支气管狭窄、中断,以远肺组织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及钙化影,其内隐约见一小空洞影,左肺下叶见少许纤维条索影,双肺散在肺大泡影,胸腔无积液征象;考虑慢性感染灶?肿瘤性病变?(2)右侧肺门、纵膈见肿大淋巴结”;纤支镜检见“右上肺瘢痕闭塞”;头颅增强MRI“未见明显强化灶”;SPECT“全身骨显像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增强CT:肝囊肿?副脾,腹部淋巴结未见肿大;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超声未见异常;患者自诉纤支镜活检结果未查见肿瘤细胞,未见报告单。考虑“(1)肺部感染;(2)肺部占位:性质?”,予帕珠沙星抗感染26天,盐酸氨溴索、溴己新化痰,可待因口服液止咳等对症治疗,复查胸部增强CT,病灶对比旧片无明显变化。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再次行纤支镜活检及纵膈镜活检等检查,即使确诊,患者亦拒绝化、放疗。

    作者:李阔;谢敏;李世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罗勒多糖抗肿瘤转移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罗勒多糖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Metrigel穿膜法体外观察罗勒多糖对肿瘤细胞迁移的影响;建立不同途径的肿瘤体内转移模型,观察罗勒多糖对肿瘤转移行为的影响;LuciferYellow划痕标记荧光传输法检测罗勒多糖对细胞通讯的影响。结果在体外经不同浓度的罗勒多糖处理48 h后的PG细胞,穿过人工基底膜的细胞数显著减少;罗勒多糖对黑色素瘤B16-F10人工肺自发性转移行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罗勒多糖对细胞通讯功能缺陷的PG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作用。结论罗勒多糖在体内外均有显著的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对细胞通讯功能具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作用,其机制是通过多个药效靶点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者:赵庆华;赵豫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养正消积抗肿瘤作用的机制

    养正消积胶囊是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由黄芪、女贞子等16味药组成的方剂,研究表明其提取物DME25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粘附、迁移,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细胞与间皮细胞粘附的功效,但尚需进一步的成份提纯以及研究证实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本文主要对养正消积胶囊的成份以及药效、成份的提取以及成份的鉴定、对肿瘤细胞的作用、对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对体内肿瘤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贾永宁;季科;叶林;Andrew J. Sanders;季加孚;高勇;魏聪;吴以岭;姜文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周彩存教授

    周彩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肿瘤学系主任,上海市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肺癌免疫研究室主任,临床药理机构主任。担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员, IASLC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国际一级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委会委员,中国老年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肺科分会肺癌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市肺科学会委员,上海市肿瘤学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蒽环类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分析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蒽环类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91例对蒽环类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吉西他滨组45例,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多西紫杉醇组46例,给予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治疗,21天为1疗程,每疗程进行毒副作用评估,两组均治疗2疗程后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吉西他滨组的总缓解率(44.44%)明显高于多西紫杉醇组(21.74%)(P<0.05);吉西他滨组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17.78%)和Ⅲ、Ⅳ度消化道毒副作用发生率(20.00%)均明显低于多西紫杉醇组(39.13%,43.48%)(P<0.05)。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蒽环类耐药的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较多西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更好,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桂兰;冯艳红;侯慧科;刘京;张毛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唑来膦酸单药治疗肺癌合并骨转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单药治疗肺癌合并骨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肺癌合并骨转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唑来膦酸和帕米膦酸单药静脉滴注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分(QOL)、一般状况评分(KPS)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疼痛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QOL和KP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QOL和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可有效缓解肺癌并骨转移患者的疼痛,综合疗效与帕米膦酸相当。

    作者:何文;魏伟宏;张红雨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药注射剂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

    目的:评价中药注射剂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120例肿瘤患者被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A组、B组、C组、D组的患者分别在化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右丙亚胺及中药注射剂联合右丙亚胺,共治疗4个周期(28天一个周期)。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肌肌钙蛋白的定性检测。结果治疗后,D组异常心电图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A、B、C三组(P分别为0.02,0.04,0.04),但是A、B、C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77,0.77,1.00);A、B、C三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D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但是显著高于A、B、C三组(P=0.00);A、B、C、D四组间异常心肌肌钙蛋白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结论黄芪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疗效与右丙亚胺相当,且与右丙亚胺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李翠兵;周晓峰;宋欣颖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PHⅡ-7作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的机制研究

    目的: PHⅡ-7是以靛玉红为模板合成的一种抗肿瘤药物,并有显著逆转耐药作用。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在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k562细胞中,PHⅡ-7可与烯醇化酶ENO1相结合。本研究旨在探究PHⅡ-7通过ENO1对k562细胞体外抑癌作用机制。方法构建ENO1表达稳定干扰细胞株k562-shENO1和对照细胞株k562-shCON。通过MTT法检测PHⅡ-7对k562-shCON和k562-shENO1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通过细胞计数法检测k562-shCON和k562-shENO1细胞株生长差异;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水平。采用逆转录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通过real-time-PCR和免疫印迹实验验证k562-shCON和k562-shENO1干扰细胞株成功建立。k562-shENO1和k562-shCON细胞株体外生长无显著差异,PHⅡ-7对k562-shENO1和k562-shCON细胞株IC50无显著性差异。PHⅡ-7可诱导k562-shENO1和k562-shCON细胞株凋亡,并可激活caspase3、caspase9和PARP等凋亡相关蛋白。与k562-shCON相比较,k562-shENO1细胞对高浓度PHⅡ-7诱导凋亡作用更敏感。结论烯醇化酶ENO1与PHⅡ-7在人慢性粒白血病k562细胞中作用密切相关,干扰ENO1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PHⅡ-7的抑癌作用。

    作者:高雪;林阳;丁亚辉;许元富;熊冬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全身化疗加吡柔比星热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膀胱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全身化疗加吡柔比星热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0例晚期膀胱癌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研究组的治疗方式为全身化疗加吡柔比星热灌注化疗,对照组的治疗方式为全身化疗加丝裂霉素热灌注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化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患者生活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身化疗加吡柔比星热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膀胱癌疗效较好,患者的生活质量较高,不良反应可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富林;黄栋强;黄锐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常用: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用英文大写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④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⑤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⑥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⑦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t值、χ2值、q值等),P值宜给出实际数值,不宜用大于或小于表示,小数点后保留3位数。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x±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或P<0.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GP和GEM+NDP方案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和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GEM+NDP方案)治疗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52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分为GP组(29例)和GEM+NDP组(23例),两种方案均以21天为1个治疗周期,治疗2周期和4周期后比较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周期后, GP组和GEM+NDP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48.28%和6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PD以外的患者继续化疗,化疗4周期后,GP组及GEM+NDP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1.58%和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组及GEM+NDP组III级白细胞下降、III级血小板减少、贫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EM+NDP组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13.0%)明显低于GP组(69.0%)(P<0.05)。GP组1例发生I度肾功损害(3.4%),5例发生II度肾功损害(17.2%);而GEM+NDP组仅1例I度肾功损害(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方案和GEM+NDP方案治疗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耐药的复发转移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杨镇休;宋向群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替吉奥单药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单药口服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近期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将62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替吉奥组36例和对照组26例。替吉奥组采用替吉奥胶囊(S-1)单药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治疗3个周期后评估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25.0%vs.26.9%)及1年生存率(47.20%vs.53.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替吉奥组生活质量的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3.3%vs.11.5%, 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替吉奥组(P<0.05),周围神经毒性仅见于对照组。结论口服替吉奥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与FOLFOX4方案相当,但较其更安全。

    作者:王青兵;王雁军;张勇;黄天臣;肖建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传统中医疗法治疗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研究进展

    癌因性疲乏是乳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疲劳、虚弱、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现代医学除了通过相关对症治疗外还采取适宜的体育锻炼、居家有氧锻炼以及针对患者的社会心理行为辅助治疗等手段来改善其相关症状。我国传统中医药强调阴平阳秘的整体平衡思想,注重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认为癌因性疲乏属“虚劳”,主要给予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手法以及药膳食疗等。本文对传统中医疗法治疗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主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作者:李孟妤;邹艳辉;邓煜艳;卿利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肿瘤药学杂志

肿瘤药学杂志

主管:湖南省卫生厅

主办:湖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