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脑梗塞的CT检查及诊断作用探究

张丽

关键词:早期脑梗塞, CT,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脑梗塞的CT检查与诊断作用.方法:将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1月接收的78例早期脑梗塞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不同诊断方法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39例患者,对照组行超声检查,观察组行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是94.87%,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是76.92%,两组患者诊断结果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脑梗塞行CT诊断具有显著诊断作用,能够获得较高诊断准确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Slot Scan摄影技术在双下肢全长摄影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slot scan全景摄影技术在双下肢全长摄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1日—2018年6月25日行双下肢全长摄影患者135例,利用Slot检查技术,通过一次连续几秒曝光后重建获得包含双髋关节至踝关节的双下肢全长X线影像.结果:135例患者都能顺利地一次性完成双下肢全长检查,通过软件自动拼接重建处理,获得清晰、无形变的双下肢全长X片,范围包括髋关节到足尖.结论:slot scan全景摄影技术简便快捷,在下肢全长摄影中成像速度快、成像精度高、失真度小、测量数据精确可靠,具有重要的临床诊疗意义和应用推广的价值.

    作者:王世疆;韦芳玉;杨海坚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儿童胸部CT检查中不同防护方法对性腺部位散射线的防护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胸部CT检查中不同防护方法对性腺部位三射线的防护效果.方法:于2017年6月—2018年6月,对照分析78例胸部CT检查儿童,其中常规组39例行覆盖式铅片防护,研究组39例行全包裹式铅片防护.结果:研究组体表剂量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包裹式铅片防护具有确切的效果,可有效防护扫描野之外的散射线,还可以降低其辐射剂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谭福前;朱旭英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综合护理在放射检查及介入治疗的整体护理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究放射检查及介入治疗患者应用综合护理的作用与价值.方法:选择72例于我院接受放射检查与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时间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6例.其中参照组应用常规检查或介入治疗护理方式,实验组行综合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与护理不良事件.结果:实验组病房环境、术后康复、护理技巧、沟通交流等方面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实验组坠床、造影无效、血管痉挛等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参照组(25.00%),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综合护理形式在放射检查及介入治疗方面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及护理人员满意度水平,应予以临床推广.

    作者:高源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和MRI诊断意义

    目的:研究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和MRI表现,提升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5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是分别进行CT检查和MRI检查,对本组患者的CT与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的50例患者病灶主要分布在脑室的周围,呈现出扇形对称性或者是不对称性的分布,其边缘较模糊,在CT检查中表现为低密度区,MRI检查中表现为相等或是稍长的T1与长T2的改变,FLAIR表现为高信号且伴有单发或者多发的软化灶、脑萎缩、脑梗死、脑出血等.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在CT检查或MRI检查上具有着特征性的表现.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CT检查尤其是MRI检查能够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周洁;朱益幡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豆状核叉状征合并颞叶内侧对称性异常信号1例

    豆状核叉状征是影像学上表现为基底节区对称性病变,目前研究发现其多见于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患者,本文描述了一例影像学符合豆状核叉状征,同时又合并有颞叶内侧改变的患者,并就目前关于豆状核叉状征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以期为临床上及早识别此征象提供参考.

    作者:张金燕;王昌波;袁民绍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探讨X线技术在医学应用中的研究概况

    X线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而且能科学有效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早在20世纪就有将X射线应用到医学诊断的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所有与X线有关的影像技术均被大量应用临床医疗,X线技术不仅能有效诊断疾病,还能治疗疾病,目前,DR技术被逐渐开发应用,它不仅可以规避常规X线成像高成本、滞后的缺点,还能有效改善提高疾病的临床诊断率各治疗有效率,本文主要探讨X线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增强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8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取超声检查方式对结节良恶性进行鉴别,并在术后对比良恶性病理检查结果和结节血流动力学参数情况.结果:86例患者中,良性52例,恶性34例,良恶性鉴别率为100%.其中良性患者中,滤泡型腺瘤8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6例,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恶性患者中,髓样癌4例,微小癌3例,未分化癌2例,滤泡状腺癌8例,乳头状腺癌16例.从超声特征分析,恶性患者边界不清晰,病灶不规整,低回声,无声晕以及微钙化发生率和良性组患者相比明显偏高,数据差异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效果显著,无创伤,即时,安全方便,费用低廉,尤其在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质方面有着良好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重复性也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秦臻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对胰腺囊实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与分析诊断胰腺囊实性病变良恶性中采取超声造影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文以回顾性分析模式处理本院从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入的100例胰腺囊实性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开展常规超声诊断、超声造影诊断,分析常规超声的特点、超声造影表现,且对比两组检验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以及胰腺导管腺癌常规超声检查呈现出光整的病灶边缘,规则的形态,不均匀实性区域回声,伴发或不伴发血流信号,存在钙化现象;黏液性囊腺瘤与浆液性囊腺瘤常规超声检查呈现出清晰的边界,规则的形态,不存在钙化以及血流信号.增强期以及减退期的胰腺导管腺经超声造影检查呈现出低回声,增强期的实性假乳头状肿瘤呈现出高回声,减退期呈现出低回声,增强期的黏液性囊腺瘤和浆液性囊腺瘤呈现出高回声或者等回声,减退期等回声或者低回声,超声造影诊断良性符合率83.33%、恶性符合率84.61%高于常规超声诊断的58.33%、48.07%,P<0.05,统计学具备组间验证意义.结论:将超声造影检查用于诊断胰腺囊实性病变良恶性中具有显著作用.

    作者:赵磊;吴旸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原发性肝癌的64排128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与DSA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对肝动脉解剖及变异显示的价值,将结果与DSA进行对照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的CT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2018年9月期间在我院经临床、CT和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进行64排128层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其中43例病人有两次或两次以上64排128层螺旋CT增强检查,并将其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1)对比肝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采用不同后处理技术的肝动脉显示情况,CTA在显示肝动脉的1、2、3级血管与DSA相仿(P>0.05),在显示末梢血管方面较DSA差(P<0.05);(2)以DSA为标准,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0%(P>0.05);(3)CTA检查显示门静脉癌栓检出率明显高于DSA(P<0.05);(4)43例患者治疗后碘油沉积呈完全型6例、缺损型9例、斑块型22例、稀疏型6例;6例患者肿瘤病灶栓塞好,其中1例又出现新发病灶,37例病灶仍有供血,4例患者原肿瘤动脉已栓塞,通过肝右动脉或肝左动脉的侧支动脉供血,CTA检查未显示,DSA造影检查发现,1例病人右侧膈肌动脉供血血管已栓塞,但肝右动脉仍然参与供血,3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内转移灶,CTA发现原病灶复发4例,DSA发现6例.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可较好地显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动脉血管成像结果,且可对介入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蒋光仲;邓俊耀;陆佳华;叶梅英;蒋河君;唐名杰;唐祖军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CT诊断

    目的:探讨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展开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作为回顾性分析对象,对其展开CT诊断,并对其相关影像资料进一步分析.结果:在所有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中,其病灶均呈现出圆形或是类圆形状.CT平扫中有10例患者病灶呈现略低密度,2例患者病灶呈等密度.在增强扫描中动脉期所有患者病灶有明显强化,中心瘢痕无强化;门脉期患者病灶呈稍高、等密度,中央瘢痕无明显强化;延时期患者病灶呈等、低密度,中心瘢痕组织有轻度强化.结论:将CT诊断用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临床诊治中,能明确显示其血供特点,进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中普及.

    作者:王冬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目的:探讨颅脑超声在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择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6月期间诊治的100例颅脑疾病新生儿,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将患儿划为参照组、试验组各50例.即参照组患儿使用常规超声检查,试验组患儿使用颅脑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儿检出率.结果:试验组患儿检出48例、检出率为96.00%;参照组患儿检出42例,检出率为84.00%,即两组患儿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即试验组脑积水1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9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实质内出血5例、脑膜炎3例;参照组脑积水1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8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脑实质内出血4例、脑膜炎2例.结论:颅脑疾病新生儿中,颅脑超声检查能够精准鉴别患儿各类疾病,且存在极高的检出率,值得推广.

    作者:周燕华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实时床旁超声技术在儿童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在儿童急腹症诊断上采用实时床旁超声技术的价值.方法:选择在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110例急腹症患儿参与到本次实验研究当中,全部患儿皆采用实时床旁超声技术检查,并对所得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CT诊断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110例急腹症患儿(急性阑尾炎34例、急性肠套叠76例)中,经实时床旁超声技术检查急性肠套叠符合率98.7%、急性阑尾炎符合率94.1%.经病理与手术检查诊断,实时床旁超声技术的诊断漏诊率为2.7%,诊断总符合率为97.3%.CT检查诊断急性肠套叠符合率90.8%、急性阑尾炎符合率76.5%与实时床旁超声技术相比,差异值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对儿童急腹症的诊断上,应用实时床旁超声技术的诊断方法能够得到准确信息.

    作者:刘雪梅;刘锵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MR在肛瘘的应用现状

    对MR在肛瘘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介绍了各种序列对肛瘘病变显示的不同特点及信号分析,各种检查方法如高分辨率扫描、脂肪抑制、增强扫描等的应用对肛瘘病变及内口、外口的显示作用,论证MR在肛瘘这一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唐艳云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探究医学影像学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医学影像学是当今医学检查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对于肝癌的检测来说也是如此,使肝癌手术诊疗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使用影像学进行医学检查的手段都存在优缺点,因此,将其进行结合,配合临床表现等,有助于进行肝癌的诊断,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医学影像学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赵海宾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北方寒冷环境与颈动脉超声检查阳性率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北方室外寒冷环境与颈动脉超声检查阳性率的相关性.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编号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接诊5000例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纳入患者均给予颈动脉超声诊断检查.分别于室温环境、0℃环境、-5℃环境、-10℃环境下依次进行4次超声诊断,评估不同条件下患者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率.结果:以室温环境诊断结果为基准水平.5000例患者在室温环境下的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率为80.00%.与室温环境检查阳性率相比较,0℃环境下,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4403例,超声检查阳性率为88.06%,P<0.05.-5℃环境下,诊断阳性例数4625例,超声检查阳性率为92.50%,P<0.05.-10℃环境下,诊断阳性例数4678例,超声检查阳性率为93.56%,P<0.05.结论:超声诊断阳性率受到环境温度干扰,北风寒冷环境可升高颈动脉超声诊断阳性率,达到-10°环境时影响极为显著.临床进行颈动脉超声诊断时,需要考虑环境温度,控制标准室温环境,以确保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陈哈娜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利用64排CT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漏斗胸患儿术后右心功能改善的可行性

    目的:探讨利用64排CT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价漏斗胸患儿术后右心功能改善程度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了我院2015年—2017年诊断为漏斗胸并接受胸外科手术的漏斗胸患儿102例.漏斗胸患儿术前、术后都进行胸部CT及TTE检查,分析比较患儿术前术后CT指标:胸骨凹处与相应胸椎前缘距离值a、胸廓宽径大值b、Haller指数b/a;TTE指标:三尖瓣环径、三尖瓣环位移(TAPSE)及右室舒张末径(RVD).结果:漏斗胸患儿术前与术后CT指标中的Haller指数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患儿术前术后TTE指标中的三尖瓣环径、RVD和TAPSE也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利用64排CT及TTE评价漏斗胸患儿右心功能改善程度的可行性较好,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和运用价值.

    作者:魏骊铮;何文姬;曹彦洁;王鹏;闵杰青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CBCT在盆腔肿瘤调强放疗首次摆位中的应用

    目的:利用CBCT对盆腔肿瘤调强放疗患者首次摆位误差进行研究.方法:对接受强调放疗40例盆腔肿瘤,首次摆位后行CBCT扫描,获取X轴、Y轴和Z轴的摆位误差共120个,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轴为(1.8±1.5)mm,Y轴为(1.1±0.8)mm,Z轴为(4.6±2.9)mm.其中Z轴误差大,大值为11mm;Y轴误差小,大值3mm;对误差>5mm给予纠正.结论:应用图像引导放疗(IGRT)的CBCT技术可减少盆腔肿瘤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有助于确定CTV(临床靶区)外放边界,减少治疗副反应.

    作者:沈恩龙;时飞跃;陈飞;赵环宇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彩色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目的:分析探讨在彩色超声引导下,利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方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对于2015年6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信息收集,选取其中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人数为50.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剥离切除,观察组患者则进行大隐静脉穿刺,在彩超的引导和实时监控下,对患者进行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短、费用多少,同时对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在患者术后的两个星期、一个月、三个月进行复查,检查患者大隐静脉主干闭塞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方式的治疗后,采取彩超引导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上均少于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剥离切除术的患者.另外,两组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彩超的引导和实时监控下,利用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方式对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保证针准确刺入目标区域,使硬化剂的进展全程在彩超的监控下进行展示,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质量,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经济支出,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李坚;卓涛;王海;薛君荣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平板运动试验(TET)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ET和冠脉造影(CAG)对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9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查,以CAG检查结果作为参照,分析TET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TET阳性率为71.1%,CAG阳性率为53.3%,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CAG检查结果为对照,TET诊断冠心病的准确度、特异性、灵敏性分别为64.4%、57.1%、83.3%.结论:TET诊断冠心病有较高的阳性率及灵敏性,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马琼芬 刊期: 2019年第04期

  • 全视野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质量控制与管理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对全视野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质量控制前后的影像质量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全数字化乳腺摄影1122名受检者质量控制前、后各548、574例影像及临床资料,从摄片病变显示率、照射剂量、诊断符合率及照片甲级片率等方面对照评价.结果:实施质量控制后,乳腺摄影影像甲级片率由质量控制钱的78.5%上升到91.4%.结论:通过质量控制与管理,全视野数字化乳腺摄影影像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为临床提供高质量影像资料,减少漏诊和误诊.

    作者:高玉凤;李静;刘晓霞;马文静;吴秀丽;刘歆军;赵晓蓓;高希春 刊期: 2019年第04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主办: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