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娟;王建荣;矫向前;马燕兰;任素琴;郭俊艳
通过对3 500余人次的有效电话回访,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指导3000余人次,受理健康咨询500余人次,协调和化解各类医疗纠纷20余起.电话回访搭起了和谐医患关系的桥梁.
作者:朱莺;吉新慧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对社区腹膜透析病人实施人文关怀,提高依从性后对其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名腹膜透析病人按手术序号的单号和双号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名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对照组50名病人仅接受常规护理,即出院后不进行社区随访,要求病人每1~2个月来医院复诊1次,复诊时进行健康教育,检查病人对导管出口处的护理情况.结果加强人文关怀后,实验组病人抑郁、焦虑情绪明显减轻,遵医行为提高,并发症减少,存活率及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居家腹膜透析病人实施人文关怀干预后,其住院率、死亡率明显降低,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姜玲;陈建民;李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对干部门诊老年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用药知识、信念、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为患者进一步实施用药知识教育提供帮助.方法随机整群抽取4个干休所的124名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用药知识、信念与行为进行调查、评估与分析.结果 74.2%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用药知识欠缺,既往因冠心病住院的次数、现患慢性病种类数、离(退)休前的工作性质是影响患者掌握用药知识的因素;50%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用药行为关键方面依从性差,既往1年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种类数可能影响患者的用药行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用药知识、信念及行为未完全达到统一.结论门诊老年冠心病患者在疾病控制过程中,需要更多系统、持续、不断更新的用药知识,以促进其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建立良好的用药行为.
作者:周素娟;王建荣;矫向前;马燕兰;任素琴;郭俊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提高急诊观察室的护理工作质量.方法通过建立信息反馈小组、质量反馈本、护理质量座谈会、病人建议征集的方法及时整改工作中的不足,达到持续改进.结果护理流程更加合理,病人零投诉,护理质量得到提高.结论运用信息反馈制有助于提高急诊观察室护理质量.
作者:金海燕;韩玉芳;邓立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预防护生发生差错事故.方法抓好护生临床实习每个阶段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即:岗前防范教育、岗前技术培训、在岗教育、实习末期教育.结果增强了护生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了护生自身素质和各项技术操作水平,以零差错事故率完成临床实习任务.结论抓好护生实习每个阶段的教育和技术培训,是防止护生差错事故发生的有效对策.
作者:蒙彦智;蒙莹男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重视护理质量内涵管理并贯穿于质量管理过程的始终,坚持宏观管理与微观质量控制相结合,医院领导为医院质量做决策,护理部充分发挥护理质量管理的职能作用,各临床护理单元把好质量管理第一线.注重护士自我质量控制能力的培养,垂直控制与横向控制相结合,保证护理质量持续提高.
作者:杜素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采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相结合,对某医院2004年上岗的93名新毕业护士(以下简称新护士)以及74名在岗护士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新护士和护士长均认为医院内培训是新护士适应角色转变的重要手段,十分必要;培训内容应该有选择性和侧重点;培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进行;建议灵活运用多种组织形式和方法以提高培训效果.
作者:肖菊青;魏艳;张慰伦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专科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预防方法,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护理部、医务科、病区护士长评估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完善相应工作制度,改进工作流程,制定常见风险、专科危重症及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程序;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强化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大风险监控.结果提高了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密切了护患关系,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整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加强.结论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监控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专科护理质量,保障病人的健康权和生命权.
作者:杨兴春;刘晞照;钟小琴;田继书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实践对军队医院开展主诊医师负责制中的护理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方法指出主诊医师负责制开展过程中的护理管理工作,并对思想认识、队伍质量、关系协调、风险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阐述.结果真正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及加快护理骨干培养;做好各类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规范护理学科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齐抓共赢市场、战场双重效应.结论使护理管理工作顺应医疗新模式的开展.
作者:周爱萍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糖耐量减退病人的早期护理干预方式,提高早期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已确诊的糖耐量减退病人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强调早期个体化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教育.观察两组连续干预1年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的生化指标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病人在糖耐量减退的转归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个体化干预措施对糖耐量减退病人的转归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高金姣;蔡建丽;杨丹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通过循证理念解决人工气道护理技术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6月我院综合ICU在人工气道护理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汇总讨论,后确定答案并指导实施,即实施成组计划.结果实施成组计划后痰痂形成、面部皮肤损伤、气囊破裂的发生率较实施成组计划前降低(P<0.05).结论成组计划运用循证理念可解决人工气道护理技术中的问题并推动护理研究,解决人工气道护理技术中的难点.
作者:关纯;魏瑛琪;李畅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根据高职护生的特点,采取讨论法、发现法、问题教学法、循证护理法等教学活动,引导护生从书本知识联系临床实际,再从临床表现回顾教材,突出高等护理教育的特点,从而培养高职护生评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
作者:周颂华 刊期: 2006年第07期
护理保障中心是一全新的护理后勤保障机构,在国内医院中尚较为少见,缺乏系统的工作模式.总结6年的实践经验,对护理保障中心的功能和设立、人员分工、工作流程及管理模式作一介绍,以期有利于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促进医院护理发展.
作者:彭丽;任静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对新加坡护理人员的招聘形式,护理人员的配置、使用、培训,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使护理人员对新加坡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有一定了解,对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管理、改革有一定启示.
作者:吴秀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随着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医院编制人员的数量不断减少,军队医院合同制人员已成为医护队伍中不可缺少的力量,对其进行正确管理和使用是确保医护质量,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作者:祁玉曙;张爱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损伤危险评分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意义,提高对患者并发症的预见性,以保证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自1992年~1999年收治的172名髋部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病史、受伤情况、临床检查、手术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并对两种髋部评分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Karl Miller危险评分方法对老年髋部损伤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预见性.结论在老年髋部损伤围手术期的护理过程中,根据危险评分可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池迎春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肿瘤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的化疗防护现状,探讨其管理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乐山市和眉山市的12所二级综合医院、27所二级专科医院和1所肿瘤专科医院的40名护理部主任及197名执行静脉化疗操作的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40所基层医院对化疗操作的管理均采取了分散式管理,无一所医院使用符合要求的设备,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对化疗药物危害性认识不足、防护意识差、操作中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率低、化疗废弃物的收集不符合要求等问题.结论尽快建立、健全化疗防护管理体系,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护知识教育,执行防护措施,装备防护设备,改善化疗操作环境,以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作者:周俊芳;胡素容;周秀玲;帅冬梅;王虹英;刘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加强病人药物过敏的护理干预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对护士加强药物过敏的安全教育;不断学习和认识药物过敏的深刻意义,每一种药物和给药途径均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药物过敏试验不是判断药物过敏的唯一标准,应走出药物过敏的误区;严格遵守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把好药物过敏试验质量关;密切观察药物过敏反应,掌握药物高度过敏反应发生的时间,早期发现不典型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熟练掌握过敏性休克的抢救规程,病人对药物过敏的相关内容应有醒目标志.
作者:朱玉兰;汪国珍;李昌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后,改进护理记录的方法.方法依据<福建省病历书写规范>(2003年修订版),针对原来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了包括取消多种记录单改为单一护理记录、将所有记录直接在护理记录单上体现的制度,同时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结果改进后的护理记录不但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使记录内容更加全面,有利于医疗纠纷的举证和提高护理质量.结论改进后的护理记录更科学,有利于护理记录资料的保管和利用.
作者:吴迎秋;袁丽英;林石珠;魏月凤 刊期: 2006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佳静脉穿刺方法.方法随机选择400例60岁以上心血管疾病患者,分别采取正面和侧面穿刺方法,分析不同穿刺方法对穿刺成功率、耗时数、疼痛度的影响.结果正面穿刺比侧面穿刺成功率高(P<0.05);正面穿刺较侧面穿刺疼痛度低(P<0.05);正面穿刺耗时数与侧面穿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血管硬化、弹性下降,适合采用浅静脉正面穿刺.
作者:汪宜琴;毕飞;彭东风 刊期: 200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