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科;唐文渊
脑白质营养不良为中央白质区内鞘磷脂的进展性疾病,在中央白质区内发生了代谢异常而导致的融合性病变.本文综述了此病的基因、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和治疗的进展.
作者:王国栋;赵永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部分多发性硬化(MS)患者用传统的免疫干预疗法不能控制病情,往往导致渐进性的神经功能损伤以至死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近年来应用于此类MS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目前APBSCT治疗MS的进展状况.
作者:陈阳;帅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额颞叶痴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退行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隐袭起病,进展性发展的行为异常和语言障碍,影像学检查可获得额颞叶萎缩和低代谢的依据,病理组织主要表现为神经元的丢失,嗜伊红肿胀的神经元,胶质增生,表层神经毡的海绵样或空胞样变,及出现Pick小体,这些变化轻重不同可形成三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额颞叶痴呆是一种tau蛋白相关性疾病.
作者:曹秉振;曹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AE)是一种危胁生命的神经系统急症,但在许多方面对其了解还极为有限,并存在争议.本文对CSE的定义、临床分类、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近年来的进展进行了综述,特别强词EEG监护在CSE治疗中的作用和认识CSE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在治疗方面的重要性.
作者:钟建民;毛定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在很多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中,其患病率是不同的.在不同脑动脉段,其瘤体大小也是不尽相同.其形成受基因、代谢、吸烟、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其进一步的发展破裂也受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患者的吸烟状况、是否患高血压病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作者:孙建军;赵继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阿尔茨海默病是目前常见的痴呆类型,临床上主要依靠NINCDS-ADRDA的阿尔茨海默病标准来诊断.因此,早期诊断困难,且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随着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迅速发展,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作为检测人体内生化物质改变的无创性手段,将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病程监测和疗效观察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宣夏清;丁美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脊髓在痛觉的形成及其调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脊髓中参与痛觉调制的活性物质十分复杂,其中有些具有促痛或镇痛作用,还有一些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本文对脊髓尤其是脊髓背角内痛信号传递过程中所参与的活性物质及受体、作用途经、及其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一些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及其衍生物,是临床麻醉及治疗中常用的辅助药.如果能抑制促痛物质、或者促进镇痛物质的产生,将在炎症及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以及在脊髓水平的麻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祁文秀;卢重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β-APP是一种跨膜蛋白,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它具有神经营养、促进突起生长和突触发生的作用.β-APP是脑损伤后的一种快反应性蛋白,它在脑损伤后的表达增强与伤情、预后及颅内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检测其含量能早期判断脑损伤程度,预测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李宗平;黄思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发展较快,对癫痫的研究,特别在难治性癫痫的病因诊断、痫灶定位、癫痫手术术前方案制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获得了重大进展.可用于检出微小或特殊的致痫灶如皮质发育障碍、微小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和肿瘤等,更多用于术前脑功能的定位,术中癫痫灶的切除范围,术后功能恢复预测等.
作者:罗春阳;晏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多胺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其合成与细胞的生长或肿瘤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在调控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鸟氨酸脱羧酶(ODC)是多胺合成的限速酶.研究发现:在胶质瘤中,多胺合成增多并可向周围组织扩散;ODC活性的增高则限于肿瘤内部,而肿瘤周围改变不显著,其增高程度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ODC特异的不可逆的抑制剂DFMO可显著降低ODC的活性、阻止多胺的聚集及肿瘤细胞的增殖,在实验中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且已初步应用于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
作者:栗世方;周茂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三脑室位于大脑半球深部,两侧丘脑之间,由上、下、前、后和外侧壁组成.上壁包括穹窿、脉络膜和大脑内静脉等;下壁包括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和后穿质等;前壁包括终板、前联合和穹窿柱等;后壁包括缰联合、松果体、后联合和中脑导水管等;外侧壁为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三脑室各壁由Willis环和脉络膜动脉的分支供血.静脉血通过大脑内静脉系统和基底静脉系统回流注入直窦.三脑室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有前入路和后入路之分.前者包括经终板入路、经孟氏孔入路、经脉络裂入路和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等;后者包括经皮质-侧脑室后入路、经胼胝体后入路、枕后经小脑幕入路和幕下小脑上入路等.
作者:徐荣;徐启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是颅底手术入路的一种,其特点是于颞下硬膜外磨除岩骨前部(耳蜗以前),通过中颅窝充分显露脑桥腹侧、上斜坡及骑跨中后颅窝的病变,争取一期手术全切病变.熟悉岩骨的解剖,是此入路应用的前提.其优点:颞叶的牵拉小;颅内操作间隙多;可保留听力;有利于保护脑干、后组颅神经、基底动脉及其穿动脉;易与其他入路联合使用,扩大显露范围.缺点:若伤及岩骨内结构,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可损伤岩尖部的Ⅲ~Ⅵ颅神经;不能显露内听道以后和中下斜坡的病变;手术创伤大、费时.
作者:沈沉浮;袁贤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松果体区肿瘤部位深在,手术入路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发展方向、扩展程度、与Galen静脉系统的解剖关系和可能的病理诊断以及外科医生对各种手术方式的熟练程度来决定.本文对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枕下经天幕入路、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和幕上下经窦联合入路等四种常用术式的特点和方法进行概述.
作者:刘晓东;游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痴笑发作是以突发情感变化为特征的、以发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癫痫,临床表现多样且与病灶部位有关.本文综述了痴笑发作的表现形式、发病机制、检查手段、预后及其治疗.
作者:徐斌;尉双玲;伍文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东菱迪芙治疗重症脑梗死的疗效.方法:40例重症脑梗死病人随机单盲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菱迪芙共30BU.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及出院前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5天及出院前,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应用东菱迪芙治疗可改善重症脑梗死病人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龙;潘涛;张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乙状窦后入路是神经外科处理后颅窝病变,特别是桥小脑病变的传统手术入路,当代神经外科学者对该入路的体位、切口、骨瓣形成、硬膜切开方法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如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和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等.无论是传统入路还是改良入路,都有它们的适应征和局限性.将乙状窦后入路及其扩展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和现代影像学方法结合,将扩大本入路的适用范围并提高病灶的全部切除率.
作者:李爱民;鲍耀东;陈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帕金森病是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变性坏死和患者脑内出现Lewy小体为主要病理特点.神经元缺失的同时伴胶质细胞反应,尤其是小胶质细胞激活,近年来诸多证据显示小胶质细胞激活可以介导活性氧产物,致炎性细胞因子、一氧化氮等相关产物的神经毒性作用,干预小胶质细胞激活有助于阻止PD进程.本文综述小胶质细胞在PD中的神经破坏作用以及目前药物干预治疗的进展.
作者:黎钢;曹学兵;孙圣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丁酸钠(NaB)是一种短链脂肪酸诱导分化剂,对脑胶质细胞瘤可通过抑制其组蛋白脱乙酰基转移酶,致细胞的基因表达、酶类和信号传导通路发生变化来遏制恶性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分化.同时,与化学疗法或温热疗法联合应用时,可产生协同效应.但由于其血浆中的半衰期较短,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丁酸钠将会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治疗脑胶质细胞瘤药物.
作者:赵明;杨树茂;章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隔核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有许多亚细胞群,与脑内结构存在广泛的联系,其生理机能复杂,目前认为隔核是边缘系统的枢纽,是各种冲动的整合中枢.隔核功能性解剖研究的深入有助于为与之有关的某些功能性疾病(如精神病、癫痫、疼痛、老年性痴呆等)病因的研究和治疗提供解剖生理依据.
作者:尹乾坤;李拴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硫胺缺乏症目前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多种原因可导致硫胺缺乏.硫胺缺乏症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近来的研究显示,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下降产生的能量代谢障碍、乳酸及丙酮酸积聚导致的酸中毒、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毒性、小胶质细胞的早期激活、氧自由基介导的氧化损伤以及因Jnk1活性丧失诱导的程序化细胞死亡均可能参与了硫胺缺乏导致的选择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机制.
作者:徐光燕;邓志宽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