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杨树茂;章翔
部分多发性硬化(MS)患者用传统的免疫干预疗法不能控制病情,往往导致渐进性的神经功能损伤以至死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近年来应用于此类MS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目前APBSCT治疗MS的进展状况.
作者:陈阳;帅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帕金森病(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但其内在联系尚不清楚.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的损害可能是不同病因作用的共同途径,故泛素-蛋白酶体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倍受关注,本文就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做一文献综述.
作者:李琳;刘振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PPMS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MS亚型.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均与其他MS亚型不同,也决定了其治疗和预后的不同.还介绍目前国际上唯一可参考的PPMS诊断标准.
作者:李海峰;李军;魏岗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一种脑保护因子,它对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及损伤后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常脑组织中IGF-1系统的表达十分广泛,脑损伤后IGF-1在脑内的含量及分布均发生明显变化,显示其参与了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体内、外实验也充分证实IGF-1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探讨IGF-1给药的途径和剂量,将为创伤性脑损伤(TBI)的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作者:苏军;章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在很多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中,其患病率是不同的.在不同脑动脉段,其瘤体大小也是不尽相同.其形成受基因、代谢、吸烟、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其进一步的发展破裂也受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患者的吸烟状况、是否患高血压病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作者:孙建军;赵继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硫胺缺乏症目前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多种原因可导致硫胺缺乏.硫胺缺乏症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近来的研究显示,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下降产生的能量代谢障碍、乳酸及丙酮酸积聚导致的酸中毒、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毒性、小胶质细胞的早期激活、氧自由基介导的氧化损伤以及因Jnk1活性丧失诱导的程序化细胞死亡均可能参与了硫胺缺乏导致的选择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机制.
作者:徐光燕;邓志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三脑室位于大脑半球深部,两侧丘脑之间,由上、下、前、后和外侧壁组成.上壁包括穹窿、脉络膜和大脑内静脉等;下壁包括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和后穿质等;前壁包括终板、前联合和穹窿柱等;后壁包括缰联合、松果体、后联合和中脑导水管等;外侧壁为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三脑室各壁由Willis环和脉络膜动脉的分支供血.静脉血通过大脑内静脉系统和基底静脉系统回流注入直窦.三脑室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有前入路和后入路之分.前者包括经终板入路、经孟氏孔入路、经脉络裂入路和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等;后者包括经皮质-侧脑室后入路、经胼胝体后入路、枕后经小脑幕入路和幕下小脑上入路等.
作者:徐荣;徐启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脑内血肿可由脑外伤和自发性脑内出血两种原因引起,血肿周围均有明显的水肿,引起该水肿的确切机制尚未明了.近来研究表明血液成分与该水肿关系密切,其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迟发性水肿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脑内出血使血红素氧合酶活性增强,蛋白过度表达,以分解血红素产生铁、胆红素和一氧化碳,这些分解产物通过不同途径引起细胞损伤和脑水肿;此外,补体通过膜攻击复合物引起红细胞裂解,加重脑水肿;炎症细胞因子与脑内血肿后脑水肿的含水量线性相关.
作者:史保中;刘运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丁酸钠(NaB)是一种短链脂肪酸诱导分化剂,对脑胶质细胞瘤可通过抑制其组蛋白脱乙酰基转移酶,致细胞的基因表达、酶类和信号传导通路发生变化来遏制恶性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分化.同时,与化学疗法或温热疗法联合应用时,可产生协同效应.但由于其血浆中的半衰期较短,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丁酸钠将会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治疗脑胶质细胞瘤药物.
作者:赵明;杨树茂;章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一员.其对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及多巴胺能神经元均具有强大的营养活性.脊髓的机械性创伤及神经毒性损害的修复过程中均有GDNF参与,外源性GDNF的应用又有助于这种修复.随着对这种神经营养因子研究的逐步深入,该因子越来越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并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袁源;王廷华;杨志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额颞叶痴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退行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隐袭起病,进展性发展的行为异常和语言障碍,影像学检查可获得额颞叶萎缩和低代谢的依据,病理组织主要表现为神经元的丢失,嗜伊红肿胀的神经元,胶质增生,表层神经毡的海绵样或空胞样变,及出现Pick小体,这些变化轻重不同可形成三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额颞叶痴呆是一种tau蛋白相关性疾病.
作者:曹秉振;曹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痴笑发作是以突发情感变化为特征的、以发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癫痫,临床表现多样且与病灶部位有关.本文综述了痴笑发作的表现形式、发病机制、检查手段、预后及其治疗.
作者:徐斌;尉双玲;伍文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阿尔茨海默病是目前常见的痴呆类型,临床上主要依靠NINCDS-ADRDA的阿尔茨海默病标准来诊断.因此,早期诊断困难,且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随着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迅速发展,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作为检测人体内生化物质改变的无创性手段,将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病程监测和疗效观察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宣夏清;丁美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本文主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经皮血管成形术、超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术等几种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并发症及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其中着重阐述经皮血管成形术的临床适应症,并分析出现TIA发作、脑卒中、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及术后血管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原因及新的预防、处理办法.
作者:刘运海;黄清;杨期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β-APP是一种跨膜蛋白,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它具有神经营养、促进突起生长和突触发生的作用.β-APP是脑损伤后的一种快反应性蛋白,它在脑损伤后的表达增强与伤情、预后及颅内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检测其含量能早期判断脑损伤程度,预测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李宗平;黄思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隔核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有许多亚细胞群,与脑内结构存在广泛的联系,其生理机能复杂,目前认为隔核是边缘系统的枢纽,是各种冲动的整合中枢.隔核功能性解剖研究的深入有助于为与之有关的某些功能性疾病(如精神病、癫痫、疼痛、老年性痴呆等)病因的研究和治疗提供解剖生理依据.
作者:尹乾坤;李拴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脊髓在痛觉的形成及其调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脊髓中参与痛觉调制的活性物质十分复杂,其中有些具有促痛或镇痛作用,还有一些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本文对脊髓尤其是脊髓背角内痛信号传递过程中所参与的活性物质及受体、作用途经、及其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一些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及其衍生物,是临床麻醉及治疗中常用的辅助药.如果能抑制促痛物质、或者促进镇痛物质的产生,将在炎症及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以及在脊髓水平的麻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祁文秀;卢重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脑白质营养不良为中央白质区内鞘磷脂的进展性疾病,在中央白质区内发生了代谢异常而导致的融合性病变.本文综述了此病的基因、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和治疗的进展.
作者:王国栋;赵永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脑氧监测技术作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几年发展较快.通过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科学、全面的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病人的病情,从而客观、正确、恰当地做出相应的处理,大大提高诊治的准确率和成功率.目前常用的脑氧监测技术有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监测、脑动静脉氧含量差监测、近红外光谱监测和脑组织氧分压监测,本文对这些监测在颅脑外伤病人的应用作一一阐述.并客观评价了脑氧监测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的方向,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刘科;唐文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发展较快,对癫痫的研究,特别在难治性癫痫的病因诊断、痫灶定位、癫痫手术术前方案制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获得了重大进展.可用于检出微小或特殊的致痫灶如皮质发育障碍、微小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和肿瘤等,更多用于术前脑功能的定位,术中癫痫灶的切除范围,术后功能恢复预测等.
作者:罗春阳;晏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