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尉双玲;伍文清
目的:观察东菱迪芙治疗重症脑梗死的疗效.方法:40例重症脑梗死病人随机单盲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东菱迪芙共30BU.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及出院前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5天及出院前,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早期应用东菱迪芙治疗可改善重症脑梗死病人的预后,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龙;潘涛;张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脑氧监测技术作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几年发展较快.通过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科学、全面的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病人的病情,从而客观、正确、恰当地做出相应的处理,大大提高诊治的准确率和成功率.目前常用的脑氧监测技术有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监测、脑动静脉氧含量差监测、近红外光谱监测和脑组织氧分压监测,本文对这些监测在颅脑外伤病人的应用作一一阐述.并客观评价了脑氧监测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的方向,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刘科;唐文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几年,继发性脑损伤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病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目前认为:脑灌注压不足、颅内高压、脑氧代谢率降低、脑血流量下降以及失控性炎症反应等是严重创伤后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机制.相互之间平衡关系的调节是预防和治疗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病理生理的研究,对预防颅脑损伤病人的继发性脑损伤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学君;高山;游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痴笑发作是以突发情感变化为特征的、以发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癫痫,临床表现多样且与病灶部位有关.本文综述了痴笑发作的表现形式、发病机制、检查手段、预后及其治疗.
作者:徐斌;尉双玲;伍文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松果体区肿瘤部位深在,手术入路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发展方向、扩展程度、与Galen静脉系统的解剖关系和可能的病理诊断以及外科医生对各种手术方式的熟练程度来决定.本文对经幕下小脑上入路、枕下经天幕入路、经胼胝体后部入路和幕上下经窦联合入路等四种常用术式的特点和方法进行概述.
作者:刘晓东;游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丁酸钠(NaB)是一种短链脂肪酸诱导分化剂,对脑胶质细胞瘤可通过抑制其组蛋白脱乙酰基转移酶,致细胞的基因表达、酶类和信号传导通路发生变化来遏制恶性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分化.同时,与化学疗法或温热疗法联合应用时,可产生协同效应.但由于其血浆中的半衰期较短,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丁酸钠将会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治疗脑胶质细胞瘤药物.
作者:赵明;杨树茂;章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一员.其对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及多巴胺能神经元均具有强大的营养活性.脊髓的机械性创伤及神经毒性损害的修复过程中均有GDNF参与,外源性GDNF的应用又有助于这种修复.随着对这种神经营养因子研究的逐步深入,该因子越来越引起科研工作者的浓厚兴趣并展现了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袁源;王廷华;杨志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乙状窦后入路是神经外科处理后颅窝病变,特别是桥小脑病变的传统手术入路,当代神经外科学者对该入路的体位、切口、骨瓣形成、硬膜切开方法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如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和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等.无论是传统入路还是改良入路,都有它们的适应征和局限性.将乙状窦后入路及其扩展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和现代影像学方法结合,将扩大本入路的适用范围并提高病灶的全部切除率.
作者:李爱民;鲍耀东;陈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重症肌无力(MG)是选择性侵犯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但其免疫紊乱的具体环节尚不清楚.白细胞介素(IL)作为细胞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性的改变可反映体内免疫功能紊乱的状况;可直接影响B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而影响AchRab的产生.本文着重介绍相关IL在MG中的作用及有关机制.
作者:李罗清;徐金枝;张苏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隔核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结构,有许多亚细胞群,与脑内结构存在广泛的联系,其生理机能复杂,目前认为隔核是边缘系统的枢纽,是各种冲动的整合中枢.隔核功能性解剖研究的深入有助于为与之有关的某些功能性疾病(如精神病、癫痫、疼痛、老年性痴呆等)病因的研究和治疗提供解剖生理依据.
作者:尹乾坤;李拴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Nogo蛋白是抑制成年动物中枢神经再生的髓鞘内活性分子,含有两个完全独立的具有抑制活性的结构域:位于细胞内的amino-Nogo和位于细胞表面的Nogo-66.Nogo蛋白及其受体的发现是中枢神经创伤性损伤修复分子机理研究的重大突破.本文概述Nogo及其受体的结构、功能和它们在中枢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并且展望其可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郑黎燕;刘少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帕金森病(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但其内在联系尚不清楚.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的损害可能是不同病因作用的共同途径,故泛素-蛋白酶体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倍受关注,本文就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做一文献综述.
作者:李琳;刘振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有些癫痫患者存在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及NK细胞活性紊乱等异常.深入研究癫痫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T淋巴细胞亚群与癫痫的关系,对于揭示癫痫发病机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辰生;刘玉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一种脑保护因子,它对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及损伤后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常脑组织中IGF-1系统的表达十分广泛,脑损伤后IGF-1在脑内的含量及分布均发生明显变化,显示其参与了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体内、外实验也充分证实IGF-1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探讨IGF-1给药的途径和剂量,将为创伤性脑损伤(TBI)的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作者:苏军;章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帕金森病是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变性坏死和患者脑内出现Lewy小体为主要病理特点.神经元缺失的同时伴胶质细胞反应,尤其是小胶质细胞激活,近年来诸多证据显示小胶质细胞激活可以介导活性氧产物,致炎性细胞因子、一氧化氮等相关产物的神经毒性作用,干预小胶质细胞激活有助于阻止PD进程.本文综述小胶质细胞在PD中的神经破坏作用以及目前药物干预治疗的进展.
作者:黎钢;曹学兵;孙圣刚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部分多发性硬化(MS)患者用传统的免疫干预疗法不能控制病情,往往导致渐进性的神经功能损伤以至死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近年来应用于此类MS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目前APBSCT治疗MS的进展状况.
作者:陈阳;帅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多胺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其合成与细胞的生长或肿瘤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在调控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鸟氨酸脱羧酶(ODC)是多胺合成的限速酶.研究发现:在胶质瘤中,多胺合成增多并可向周围组织扩散;ODC活性的增高则限于肿瘤内部,而肿瘤周围改变不显著,其增高程度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ODC特异的不可逆的抑制剂DFMO可显著降低ODC的活性、阻止多胺的聚集及肿瘤细胞的增殖,在实验中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且已初步应用于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
作者:栗世方;周茂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AE)是一种危胁生命的神经系统急症,但在许多方面对其了解还极为有限,并存在争议.本文对CSE的定义、临床分类、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近年来的进展进行了综述,特别强词EEG监护在CSE治疗中的作用和认识CSE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在治疗方面的重要性.
作者:钟建民;毛定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三脑室位于大脑半球深部,两侧丘脑之间,由上、下、前、后和外侧壁组成.上壁包括穹窿、脉络膜和大脑内静脉等;下壁包括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和后穿质等;前壁包括终板、前联合和穹窿柱等;后壁包括缰联合、松果体、后联合和中脑导水管等;外侧壁为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三脑室各壁由Willis环和脉络膜动脉的分支供血.静脉血通过大脑内静脉系统和基底静脉系统回流注入直窦.三脑室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有前入路和后入路之分.前者包括经终板入路、经孟氏孔入路、经脉络裂入路和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等;后者包括经皮质-侧脑室后入路、经胼胝体后入路、枕后经小脑幕入路和幕下小脑上入路等.
作者:徐荣;徐启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颞下经岩骨前部入路是颅底手术入路的一种,其特点是于颞下硬膜外磨除岩骨前部(耳蜗以前),通过中颅窝充分显露脑桥腹侧、上斜坡及骑跨中后颅窝的病变,争取一期手术全切病变.熟悉岩骨的解剖,是此入路应用的前提.其优点:颞叶的牵拉小;颅内操作间隙多;可保留听力;有利于保护脑干、后组颅神经、基底动脉及其穿动脉;易与其他入路联合使用,扩大显露范围.缺点:若伤及岩骨内结构,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可损伤岩尖部的Ⅲ~Ⅵ颅神经;不能显露内听道以后和中下斜坡的病变;手术创伤大、费时.
作者:沈沉浮;袁贤瑞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