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细胞介素与重症肌无力

李罗清;徐金枝;张苏明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 重症肌无力, 发病机制
摘要:重症肌无力(MG)是选择性侵犯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但其免疫紊乱的具体环节尚不清楚.白细胞介素(IL)作为细胞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性的改变可反映体内免疫功能紊乱的状况;可直接影响B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而影响AchRab的产生.本文着重介绍相关IL在MG中的作用及有关机制.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1H-MRS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是目前常见的痴呆类型,临床上主要依靠NINCDS-ADRDA的阿尔茨海默病标准来诊断.因此,早期诊断困难,且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随着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迅速发展,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作为检测人体内生化物质改变的无创性手段,将在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病程监测和疗效观察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宣夏清;丁美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三脑室区显微解剖及其手术入路

    三脑室位于大脑半球深部,两侧丘脑之间,由上、下、前、后和外侧壁组成.上壁包括穹窿、脉络膜和大脑内静脉等;下壁包括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和后穿质等;前壁包括终板、前联合和穹窿柱等;后壁包括缰联合、松果体、后联合和中脑导水管等;外侧壁为丘脑和下丘脑组成.三脑室各壁由Willis环和脉络膜动脉的分支供血.静脉血通过大脑内静脉系统和基底静脉系统回流注入直窦.三脑室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有前入路和后入路之分.前者包括经终板入路、经孟氏孔入路、经脉络裂入路和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等;后者包括经皮质-侧脑室后入路、经胼胝体后入路、枕后经小脑幕入路和幕下小脑上入路等.

    作者:徐荣;徐启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颅脑外伤脑氧监测技术应用新进展

    脑氧监测技术作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几年发展较快.通过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科学、全面的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病人的病情,从而客观、正确、恰当地做出相应的处理,大大提高诊治的准确率和成功率.目前常用的脑氧监测技术有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监测、脑动静脉氧含量差监测、近红外光谱监测和脑组织氧分压监测,本文对这些监测在颅脑外伤病人的应用作一一阐述.并客观评价了脑氧监测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的方向,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刘科;唐文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磁图在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脑磁图与MRI融合后的磁源成像图在鉴别脑震荡后遗症状的患者是否存在脑功能障碍方面优于EEG或MRI,比EEG或MRI在轻型颅脑损伤中提供的客观依据更敏感,脑磁图磁场活性的异常低频表现为脑震荡后综合征患者提供了一个客观证据,并与症状恢复程度相关.近来研究对严重颅脑损伤后长期昏迷的患者用MEG测量刺激双侧正中神经引起的躯体感觉磁场区域来评估皮质体感功能,认为弥漫性脑损伤导致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在原躯体感觉皮层减少与延迟,并引起代偿性反应扩张.通过MEG测定的体感诱发区域的中潜伏期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是有用的皮层功能测定.

    作者:唐忠;陈善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难治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发展较快,对癫痫的研究,特别在难治性癫痫的病因诊断、痫灶定位、癫痫手术术前方案制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获得了重大进展.可用于检出微小或特殊的致痫灶如皮质发育障碍、微小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和肿瘤等,更多用于术前脑功能的定位,术中癫痫灶的切除范围,术后功能恢复预测等.

    作者:罗春阳;晏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硫胺缺乏与选择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机制

    硫胺缺乏症目前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多种原因可导致硫胺缺乏.硫胺缺乏症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近来的研究显示,α-酮戊二酸脱氢酶活性下降产生的能量代谢障碍、乳酸及丙酮酸积聚导致的酸中毒、NMDA受体介导的兴奋毒性、小胶质细胞的早期激活、氧自由基介导的氧化损伤以及因Jnk1活性丧失诱导的程序化细胞死亡均可能参与了硫胺缺乏导致的选择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机制.

    作者:徐光燕;邓志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颅脑损伤后β-APP及其产物在脑组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β-APP是一种跨膜蛋白,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它具有神经营养、促进突起生长和突触发生的作用.β-APP是脑损伤后的一种快反应性蛋白,它在脑损伤后的表达增强与伤情、预后及颅内病理生理变化密切相关,检测其含量能早期判断脑损伤程度,预测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李宗平;黄思庆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丁酸钠促脑胶质瘤细胞分化作用研究进展

    丁酸钠(NaB)是一种短链脂肪酸诱导分化剂,对脑胶质细胞瘤可通过抑制其组蛋白脱乙酰基转移酶,致细胞的基因表达、酶类和信号传导通路发生变化来遏制恶性瘤细胞的增殖,促进分化.同时,与化学疗法或温热疗法联合应用时,可产生协同效应.但由于其血浆中的半衰期较短,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丁酸钠将会成为一种有潜力的治疗脑胶质细胞瘤药物.

    作者:赵明;杨树茂;章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痴笑发作

    痴笑发作是以突发情感变化为特征的、以发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癫痫,临床表现多样且与病灶部位有关.本文综述了痴笑发作的表现形式、发病机制、检查手段、预后及其治疗.

    作者:徐斌;尉双玲;伍文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进展

    部分多发性硬化(MS)患者用传统的免疫干预疗法不能控制病情,往往导致渐进性的神经功能损伤以至死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PBSCT)近年来应用于此类MS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目前APBSCT治疗MS的进展状况.

    作者:陈阳;帅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额颞叶痴呆

    额颞叶痴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退行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隐袭起病,进展性发展的行为异常和语言障碍,影像学检查可获得额颞叶萎缩和低代谢的依据,病理组织主要表现为神经元的丢失,嗜伊红肿胀的神经元,胶质增生,表层神经毡的海绵样或空胞样变,及出现Pick小体,这些变化轻重不同可形成三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额颞叶痴呆是一种tau蛋白相关性疾病.

    作者:曹秉振;曹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继发性脑损伤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病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目前认为:脑灌注压不足、颅内高压、脑氧代谢率降低、脑血流量下降以及失控性炎症反应等是严重创伤后发生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机制.相互之间平衡关系的调节是预防和治疗继发性脑损伤的关键.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病理生理的研究,对预防颅脑损伤病人的继发性脑损伤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学君;高山;游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多胺代谢、鸟氨酸脱羧酶在脑胶质瘤研究中的进展

    多胺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其合成与细胞的生长或肿瘤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在调控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鸟氨酸脱羧酶(ODC)是多胺合成的限速酶.研究发现:在胶质瘤中,多胺合成增多并可向周围组织扩散;ODC活性的增高则限于肿瘤内部,而肿瘤周围改变不显著,其增高程度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ODC特异的不可逆的抑制剂DFMO可显著降低ODC的活性、阻止多胺的聚集及肿瘤细胞的增殖,在实验中证实具有抗肿瘤作用,且已初步应用于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

    作者:栗世方;周茂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Nogo与中枢神经再生

    Nogo蛋白是抑制成年动物中枢神经再生的髓鞘内活性分子,含有两个完全独立的具有抑制活性的结构域:位于细胞内的amino-Nogo和位于细胞表面的Nogo-66.Nogo蛋白及其受体的发现是中枢神经创伤性损伤修复分子机理研究的重大突破.本文概述Nogo及其受体的结构、功能和它们在中枢神经再生中的作用,并且展望其可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郑黎燕;刘少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进展

    目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的研究正不断深入.本文主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经皮血管成形术、超选择性血管内溶栓术等几种血管内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并发症及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其中着重阐述经皮血管成形术的临床适应症,并分析出现TIA发作、脑卒中、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及术后血管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原因及新的预防、处理办法.

    作者:刘运海;黄清;杨期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癫痫与细胞免疫的研究进展

    有些癫痫患者存在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及NK细胞活性紊乱等异常.深入研究癫痫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尤其是T淋巴细胞亚群与癫痫的关系,对于揭示癫痫发病机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辰生;刘玉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原发性进展性多发性硬化

    PPMS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MS亚型.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均与其他MS亚型不同,也决定了其治疗和预后的不同.还介绍目前国际上唯一可参考的PPMS诊断标准.

    作者:李海峰;李军;魏岗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红细胞在脑内血肿后脑水肿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脑内血肿可由脑外伤和自发性脑内出血两种原因引起,血肿周围均有明显的水肿,引起该水肿的确切机制尚未明了.近来研究表明血液成分与该水肿关系密切,其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迟发性水肿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脑内出血使血红素氧合酶活性增强,蛋白过度表达,以分解血红素产生铁、胆红素和一氧化碳,这些分解产物通过不同途径引起细胞损伤和脑水肿;此外,补体通过膜攻击复合物引起红细胞裂解,加重脑水肿;炎症细胞因子与脑内血肿后脑水肿的含水量线性相关.

    作者:史保中;刘运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现代概念与治疗

    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AE)是一种危胁生命的神经系统急症,但在许多方面对其了解还极为有限,并存在争议.本文对CSE的定义、临床分类、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近年来的进展进行了综述,特别强词EEG监护在CSE治疗中的作用和认识CSE后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在治疗方面的重要性.

    作者:钟建民;毛定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与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MG)是选择性侵犯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但其免疫紊乱的具体环节尚不清楚.白细胞介素(IL)作为细胞因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性的改变可反映体内免疫功能紊乱的状况;可直接影响B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进而影响AchRab的产生.本文着重介绍相关IL在MG中的作用及有关机制.

    作者:李罗清;徐金枝;张苏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