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治疗胃微小息肉的疗效观察

李哲;张鑫;张军;于继群

关键词:胃微小息肉, 胃镜, 热活检钳, 电灼
摘要:目的:观察胃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治疗胃微小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265例胃微小息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内镜下热活检钳电灼)与B组(内镜下电切息肉),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情况,并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0%,术后随访6个月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70%显著低于B组的1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A组术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结论:胃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治疗胃微小息肉可获得与内镜下电切术类似效果,但前者术后并发症少,对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更明显,可见胃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有利于患者身心恢复.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220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采用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20例采用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与采用传统固定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220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6+5.4)分,对照组为(79.5+6.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舒适度、咀嚼功能、固位功能的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3%和6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生术后疼痛和种植体脱落的比例均远远低于对照组,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和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种植牙修复牙列缺损患者满意度高,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张强;翁蓓军;陈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改良式外固定法治疗多发跖趾骨头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改良式外固定法对多发跖趾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至我院进行多发性跖趾骨头骨折患者84例进行临床研究.根据来诊时间排序.序列号为单号患者作为观察组,序列号为双号患者作为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克氏针内固定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改良式外固定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76.19%,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愈合平均(7.92±1.33)周,明显短于对照组(8.76±1.09)周,且具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并发症发生3例,占7.14%,明显低于对照组11例,26.19%,且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式外固定法对多发跖趾骨头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足部功能的预后,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并且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好,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和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永峰;张宁;李少连;李新海;步婉莹;刘增兵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EPB4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

    目的:分析红细胞膜蛋白带4.9(EPB4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8月我院随访满5年的结直肠癌石蜡样本与25例新鲜组织样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所有样本EPB49表达情况,检测EPB49过表达与干扰后Rac GTP酶激活蛋白1(Rac1-GTP)表达水平,验证EPB49与T淋巴细胞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的相互作用,分析EPB49与分化程度、Dukes分期、转移及Rac 1-GTP、Tiar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IHC技术及westernblot实验显示正常结直肠癌组织EPB49表达水平高于相配对的肿瘤组织;随分化程度、Dukes分期增加,EPB49表达水平下降;EPB49低表达组的转移率68.0%高于高表达组38.0%,而其3年生存率74.0%、5年生存率60.0%低于高表达组90.0%、80.0%;相关分析显示EPB49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Rac 1-GTP、Tiam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EPB49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低表达状态,且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分期、转移及Rac1-GTP、Tiam 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

    作者:吴琦玮;张莉;俞力;沈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镇静剂配合罗哌卡因在开腹手术超前镇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镇静剂配合罗哌卡因在开腹手术超前镇痛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开腹手术治疗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50例,均接受腰椎硬膜外麻醉,并连接镇痛泵,镇痛泵配方:A组0.3mg/L舒芬太尼+0.15%罗哌卡因,B组0.4mg/L舒芬太尼+0.15%罗哌卡因,C组0.5mg/L舒芬太尼+0.15%罗哌卡因.比较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镇痛、镇静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组、C组患者术后2、4、8、12、24h的镇痛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术后2、4、8、12、24h的镇痛VAS评分均略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C组患者术后2、4、8、12、24h的镇静效果优于A组,且B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C组患者头晕、血压降低、呼吸抑制发生率均略高于A组、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开腹手术中采用0.4mg/L舒芬太尼配合0.15%罗哌卡因进行超前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戚贵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氨甲环酸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脊柱结核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手术的脊柱结核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观察组在手术开始即刻给予氨甲环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及引流量的差异,比较手术前后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的IL-6、hs-CRP和TNF-α水平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较手术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两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均较手术前增高,且观察组增高更明显.结论:氨甲环酸可减少脊柱结核手术的术中出血和引流量,缓解术后炎症反应,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李志远;郭培刚;韩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转流前超滤对10公斤以下小儿心脏手术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转流前超滤对10公斤以下小儿心脏体外循环手术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来我院行先心病手术治疗的患儿64例,随机分配至转流前超滤组(pre-UF组)和对照组(C组),各32例.C组采用我院常规心脏外科手术、麻醉、体外循环及术后监护方案,pre-UF组在体外循环前对预充液进行超滤,其余与C组一致.记录围术期各临床指标.采集6个观察时间点的血标本行pH值测定、电解质(Na+、K+、Ca2+)及血糖(Glu)、血乳酸(Lac)、血细胞比容(Hct)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aO2)测定,计算正性肌力评分(IS)和呼吸指数(RI).结果:两组的围术期各临床指标无显著差异.pre-UF组的各时间点的pH值及电解质、Glu、Lac的数值变化幅度较小,均处在正常范围;而C组的各数值均是在经历较大变化后逐渐恢复,期间发生了酸碱平衡失代偿、高钾血症、高血糖症和高乳酸血症.pre-UF组MAP波动较小,两组的IS和RI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转流前对含血预充液进行超滤,虽没有发现对术后的心肺功能有改善作用,但它可避免体外循环转流时的酸中毒、高钾血症、高乳酸血症和血糖的过度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国潢;段炼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小金片对前列腺增生老年患者TNF-α及性激素影响

    目的:探讨小金片对前列腺增生老年患者TNF-α及性激素的影响.方法:经我院伦理研究会监督,签订治疗知情同意书,将2013年4月~2016年2月来我院治疗的前列腺增生老年(≥60岁)患者78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2组,分别39例,对照组采用非那雄胺片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采用小金片治疗,每次2~3片,每天2次,持续治疗4周.对所有患者的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残余尿量及大尿流率进行比较,采取肘部静脉血5mL,测定血清TNF-α、IL-1β及性激素(T、E2、PRL)值,同时对两组间治疗效果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4周后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残余尿量降低,Qmax升高,TNF-α、IL-1β值降低,T、PRL值升高,E2值降低;与对照组比,研究组治疗4周后前列腺体积、IPSS评分、残余尿量较低,Qmax较高,TNF-α、IL-1β值较低,T、PRL值较高,E2值较低;对照组改善率74.36%低于研究组改善率92.31%,有差异.结论:小金片有利于改善前列腺增生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炎症因子,恢复性激素平衡,从而达到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峰;孙少鹏;陈冬;孔广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PCI术后早期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心脏左室功能临床价值探究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早期应用重组人脑利尿肽(rhBNP)对左室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4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冠心病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rhBNP治疗,于术后1h开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h、术后48h和术后72h cTNI及NT-proBNP水平;对比术前、出院前以及出院后1个月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患者出院前根据Killip分级判定并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术后48h和术后72h,实验组患者cTNI和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个月,实验组患者LVEDd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1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0%和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3个月后,实验组和对照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12.5%和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早期应用rhBNP可改善患者心脏左室功能、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季俭;王敏燕;卢英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接诊的8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化痰平喘、规律吸氧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LPO)、丙二醛(MDA)及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并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转归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SOD、GSH-Px及CAT水平均显著升高,LPO及MDA水平均显著降低,且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患者的右心室压及平均肺动脉压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急性肾衰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两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及死亡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显著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抗氧化功能,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状况,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薛华;翟梅;王小卫;亢锴;施大为;李满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诊治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的临床诊治.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20例,40只患耳(A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收治的单纯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0例,共40只患耳(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耳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听阈改善情况,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治疗3个月后,B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A组,其中B组的临床疗效与1个月相比显著提高,而A组改善不明显;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听阈改善情况差异不显著,治疗3个月后,B组的听阈改善显著优于A组,其中B组与1个月相比显著提高,而A组改善不显著;B组术后感染、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合并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虽然可以缓解患者中耳炎的临床症状,改善听力,但疗效有限,患者术后恢复缓慢,临床应及时诊断并对症治疗分泌性中耳炎,预防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

    作者:高鹏;刘雄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国内48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16年国内发表的48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第一/第二侧乳腺癌的临床分期、腋淋巴结状态和病理类型的差别.结果: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确诊首发癌平均年龄为46.5岁,乳腺癌家族史是其重要危险因素;0/Ⅰ期病例在第二侧癌中比例显著高于第一侧;病理类型在第一侧/第二侧间发病无显著差别.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为主要手术手段,第二侧癌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和保乳手术的比例增高(8.6%和4.2%).第二原发癌诊断后的5年、10生存率分别为59.1%和40.2%.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有乳腺癌家族史者为其高危人群,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根治性手术仍为主要手术方式.

    作者:沈霖;王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辛伐他汀联合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分析辛伐他汀联合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6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分为对照组(目标导向治疗)、观察组(目标导向治疗+辛伐他汀)各43例,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IL-6、IL-17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后,两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表(SOFA)评分均降低,观察组评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②ICU d5、d10、d14,两组Th17、IL-6、IL-17表达均降低,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③两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均明显改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联合目标导向治疗可下调重症脓毒症患者血Th17、IL-6、IL-17表达,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维持免疫平衡.

    作者:周洁;肖国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术前超声鉴别子宫肌瘤可靠性的研究

    目的:根据子宫肌瘤的数量,位置和大小,子宫直径和体积,将术前超声检查与术中及解剖病理结果相比较.方法:对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将126名进行子宫肌瘤手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分为两组:A组进行子宫切除术,B组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手术前1天进行超声检查,并且将超声检查的肌瘤数目与术中和解剖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应用Wilcoxon测试来比较每种技术数据.结果:两组术中所见和超声检查的肌瘤数量没有显著差异,且无统计学意义;而术中所见和病理结果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肌瘤数目小于等于6,两组肌瘤数量与病理学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肌瘤数量超过6,两组肌瘤数量与解剖病理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在确定子宫肌瘤的确切数量方面有局限性,少数患者由于肌瘤数目较多或肌瘤位置不确定而出现症状需要手术,且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需要精准的检查.在数目超过6个肌瘤的患者中,需要借助磁共振进行检查.

    作者:耿丽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及早期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提高,且差异显著;同时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内同型半胱氨酸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存在就明显差异;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关,且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不同斑块类型与上述因子水平密切相关.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分型、颅内动脉狭窄和不同斑块类型密切相关.

    作者:蒋旭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CVVH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85例接受CVVH治疗的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剂量分为传统剂量组(A组,35mL/kg·h,n=40)与高剂量组(B组,50mL/kg·h,n=45),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①治疗后,两组尿素氮(BUN)、肌酐(C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均下调,B组下调幅度高于A组,其CD4+、CD8+、CD4+/CD8+水平均上升,B组上升幅度高于A组.②B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A组.③B组72h生存率、好转率均高于A组,院内死亡率低于A组,预后评分低于A组.结论:高剂量CVVH治疗脓毒症休克可下调患者炎症水平,改善肾功能及预后.

    作者:龚健;刘健;张海明;顾叶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胃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治疗胃微小息肉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胃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治疗胃微小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265例胃微小息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A组(内镜下热活检钳电灼)与B组(内镜下电切息肉),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情况,并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抑郁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0%,术后随访6个月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3.70%显著低于B组的1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A组术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B组.结论:胃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治疗胃微小息肉可获得与内镜下电切术类似效果,但前者术后并发症少,对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更明显,可见胃镜下热活检钳电灼有利于患者身心恢复.

    作者:李哲;张鑫;张军;于继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治疗对缺血性急性脑卒中患者再发血管事件的获益及风险分析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治疗对缺血性急性脑卒中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获益及风险分析.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75mg/d的氯吡格雷+100mg/d的阿司匹林双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20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治疗4周,随访1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临床治疗效果,血脂、凝血功能变化,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及患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值显著上升,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65.38%,两组差异显著;治疗组TC、LDL-C均显著下降,HDL-C显著上升,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显著,两组差异显著;两组PT和APTT显著延长,Fg含量显著降低,Hcy与hs-CRP表达均显著下调,两组差异显著;治疗组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率为3.85%,出血率7.69%,对照组分别为17.31%与23.08%,两组差异显著;治疗组无病死患者,而对照组总病死率5.77%,因AIS死亡率1.92%.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双抗治疗缺血性急性脑卒中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可显著降低患者再发血管事件概率,降低死亡率.

    作者:石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烟雾模拟雾霾环境对大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用燃烧法模拟雾霾颗粒物环境对大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方法:取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雾霾吸入2天组;雾霾吸入4天组;雾霾吸入6天组;雾霾吸入8天组,每组10只.采用小动物呼吸机与肺组织切片HE染色,以检测各组SD雄性大鼠呼吸道反应性和肺部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结果:随着雾霾吸入时间的加长,呼吸道粘液分泌量增加,气道炎症加重,SD雄性大鼠的气道高反应性愈发明显.结论:吸入雾霾颗粒物能引发并加重SD雄性大鼠的气道高反应性.

    作者:郭博文;刘瑶;孙梦军;李拓颖;钱业;张坚松;李翔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在类风湿关节炎达标治疗中应用及对患者血清TNF-a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在类风湿关节炎达标治疗中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血清TNF-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来氟米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强的松,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甲氨蝶呤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达标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作者:马凤云;庞琳娜;孙聪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加用甲钴胺对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及微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钴胺对尿毒症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及微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6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均接受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同时加用甲钴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8水平,肢体正中神经与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以及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CRP、TNF-α、IL-6、IL-8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的SCV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正中神经SCV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四肢感觉减退、四肢远端麻木与烧灼感、不宁腿综合征、肢端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甲钴胺对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有效,且可显著改善机体微炎症状态.

    作者:邓湘佐;高利丽;宋晓平;杨晓松;赵丽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