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益气养阴汤联合泼尼松治疗隐源性机化性肺炎58例临床效果观察

周莹

关键词:益气养阴汤, 激素, 泼尼松, 机化性肺炎
摘要:目的:研究益气养阴汤联合泼尼松治疗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效果,为这类肺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0年4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患者(共计116例)进行了研究,将这116例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每组58例,其中对照组58例患者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泼尼松治疗之外,加用自拟益气养阴汤,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前后体内炎症水平的变化,上述患者症状消失的时间、复发时间以及复发率,并对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后对临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异常比例均有明显改善,显著好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在治疗后改善更为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相关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观察组患者而言,其肺炎症状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复发时间要明显长于对照组的复发时间,且复发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比较中,两组患者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血糖升高、消化道溃疡和骨质疏松,在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对照组为65.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中,观察组为93.1%,对照组为74.1%,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明显。结论:益气养阴汤加用泼尼松对隐源性机化性肺炎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炎症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可以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更少,更适合该类疾病的治疗。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观察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小切口组(52例)和开放手术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小切口组患者肌肉剥离长度明显较开放手术组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较开放手术组少,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手术前椎体前缘压缩度、后凸Cobb's角、VAS和ODI得分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椎体前缘压缩度和后凸Cobb's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小切口组改善更为明显;手术后1个月和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VAS和ODI得分均较手术前降低,且小切口组的得分均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小切口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患者神经根损伤和二次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马明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老年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采用不同麻醉方法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在老年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和观察组(脊椎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对照组41例,观察组43例。观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追加镇痛药物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清醒时间显著短语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IL-6及CRP均较术前升高,且术后观察组IL-6及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采用脊柱硬膜外麻醉联合静吸复合麻醉优于单纯静吸复合麻醉。

    作者:齐素敏;毛中鹏;潘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清IL-6、CRP、CA19-9和CEA在胃癌患者中的检测意义

    目的:分析胃癌患者血清IL-6、CRP、CA19-9和CEA水平,探讨胃癌患者血清IL-6、CRP、CA19-9和CEA水平与胃癌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67例胃癌患者作为病例组,58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取所有对象静脉血3ml,离心分离血清进行检测,血清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用微粒子免疫法(MEIA)进行测定,IL-6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检测,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IL-6、CRP、CA19-9和CEA水平差异。同时将病例组患者根据肿瘤分期、胃壁浸润、淋巴结转移、远端转移进行进一步分组。对各分组间各蛋白血清浓度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其在诊断胃癌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病例组的血清CEA、IL-6、CRP和CA19-9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胃癌患者血清CEA、IL-6、CRP和CA19-9水平与肿瘤分期、胃壁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远端转移有密切的关系。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为IL-6>CRP>CA19-9>CEA,IL-6诊断胃癌的敏感性高于其他三项。此外,IL-6与CRP或CEA联合的敏感性均显著增加。肿瘤不可切除患者与肿瘤可切除患者相比,IL-6、CRP和CA19-9的浓度高,但其差异不明显。CA19-9和CEA的诊断特异性相同,高于CRP和IL-6。结论:胃癌患者血清IL-6、CRP、CA19-9和CEA水平均有升高,检测血清IL-6、CRP、CA19-9和CEA水平对胃癌病情的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血清IL-6与CRP结合诊断胃癌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郭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三种方式对足月羊水偏少孕妇引产的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破膜+小剂量米索、催产素点滴引产、人工破膜联合催产素三种方法对足月羊水偏少孕妇的引产效果。方法:对本院妇产科2011年7月~2014年12月227例足月羊水偏少孕妇的引产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中人工破膜+催产素点滴69例(A组)、催产素点滴88例(B组)、人工破膜+小剂量米索70例(C组),对比三组的引产效果及未产结局差异。结果:进行引产处理后三组产妇的宫颈Bishop评分均逐渐提高,在引产处理后第4、8、12h C组的Bishop评分评分显著的高于A、B组;在引产处理后第4、8、12h A组的Bishop评分评分显著的高于B组。C组的临产时间、总产程显著的低于A、B组;A组的临产时间、总产程显著的低于B组。C组的剖宫产率显著的低于A、B组;C两组的第1min 5min Apgar评分显著的高于B组。结论:人工破膜+小剂量米索对足月羊水偏少孕妇的引产效果安全有效。

    作者:杨延凤;黎渊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丁苯酞对Wistar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中海马区OX-42的影响

    目的:通过检测Wistar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中小胶质细胞表面补体III型受体OX-42在脑海马组织中的动态变化,探讨丁苯酞在血管性痴呆中的作用。方法: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术(2-VO)建立Wistar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VD模型组、药物干预组。水迷宫试验对大鼠进行学习和记忆成绩测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方法检测OX-4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学习和记忆成绩下降,海马区OX-42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均明显增加;药物干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改善,海马区OX-42的表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脑缺血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OX-42表达升高;丁苯酞可能通过抑制了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OX-42的表达,从而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姚娟;高小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两种方法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两种方法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的100例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实施硬膜下积液持续引流联合佩戴自制弹力帽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单纯硬膜下积液持续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硬膜下积液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硬膜下积液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硬膜下积液基本消失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硬膜下积液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升高,且实验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引流联合佩戴自制弹力帽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复发率低,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金梁;姜春秀;杨静然;王亚玲;贺文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变化分析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与炎症介质、心肌酶谱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45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检查儿童5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时采集血清标本,对照组儿童体检时采集血清标本,测定血清中炎症反应指标以及心肌酶谱的含量。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儿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10、IL-17、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PK-MB)、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中CRP、IL-1β、IL-6、IL-10、IL-17、AST、CK、CK-MB、LDH、α-HBDH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与IL-1β、IL-6、IL-10、IL-17、AST、CK、CK-MB、LDH、α-HBDH呈正相关性。结论: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CRP含量显著升高且与炎症介质、心肌酶谱的释放相关,抗病毒治疗能够降低CRP含量并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心肌损伤。

    作者:杨竞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动、静脉性脑梗塞经MRI检查的区别比较

    目的:研究比较动、静脉性脑梗塞经MRI检查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动、静脉性脑梗塞患者各4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MRI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诊断方式的价值情况。结果:动脉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静脉组诊断与病理结果相比同样无显著差异;对比两组患者诊断价值情况,发现采用MRI对动、静脉脑梗塞患者进行诊断均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MRI检查对两种性质的脑梗塞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患者大脑内部缺血情况,对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对后续的治疗有较为明显的指导作用。

    作者:边媛;张阿萌;康眼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NINJ2基因多态性与陕西地区脑梗塞患者的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损伤诱导蛋白2(NINJ2)基因多态性与陕西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NINJ2 rs10849373、rs4980840、rs2535393和rs11063806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分别为(25.22±1.89)kg/m2、(4.81±1.22)mmol/L和(3.01±0.82)mmol/L,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分别为40.70%和27.9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s10849373、rs4980840、rs2535393和rs11063806位点GG、GA和AA基因型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观察组rs10849373位点AA、GA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11.63%、40.12%和31.69%,明显高于对照组,rs10849373位点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在观察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4980840、rs2535393和rs11063806位点在观察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INJ2基因中rs10849373位点与陕西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孔祥丽;张雷;李军朝;李亚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比较三种支气管封堵器在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比较Coopdech、Univent、Arndt三种支气管封堵器在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12例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患者,按照单肺通气方式和封堵器种类分为Coopdech组、Univent组、Arndt组和双腔管组,各28例。观察各组的手术相关指标、血流定力学变化情况、通气指标和拔管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单肺通气时,三个封堵器组的平均气道压均小于双腔管组;改变手术体位过程中,Univent组发生导管移位的次数大于其它三个组;三个封堵器组拔管后呛咳和咽喉疼痛的发生例数均少于双腔管组;各组一般情况、其它术中相关指标、全程血流动力学改变、PaO2和PaCO2变化情况和拔管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种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均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手术中,使用三种支气管封堵器都可降低单肺通气时的平均气道压和拔管后呛咳和咽喉痛的发生率。

    作者:白涛;王冬玫;康金录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首次脑梗塞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内皮素-1、纤维蛋白原浓度与脑梗塞复发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及纤维蛋白原(FIB)与首次脑梗塞患者脑梗塞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首次脑梗塞患者82例,于入院24h内测定血清hs-CRP、ET-1及FIB水平,并随访记录患者的脑梗塞复发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脑梗塞复发的关系。结果:82例患者中22例(26.83%)复发脑梗塞,复发脑梗塞患者的血清hs-CRP、ET-1及FIB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血清hs-CRP、ET-1及FIB分层分析显示,浓度越高复发率呈显著增高趋势;Logistic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hs-CRP、ET-1及FIB均是脑梗塞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首次脑梗塞复发患者的脑梗塞复发与血清hs-CRP、ET-1及FIB水平密切相关,高水平血清hs-CRP、ET-1及FIB水平是脑梗塞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峰;高亚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预后。方法:选取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中青年组(<60岁)和老年组(≥60岁)各60例,对其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多支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及心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术后1年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病死率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优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及时进行介入治疗,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同样也能有利于预后恢复。

    作者:王蕊;张文勇;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食管管状胃侧侧吻合术在食管癌手术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管状胃侧侧吻合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手术的食管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手术方法,分为传统手术组(40例)和管状胃侧侧吻合术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手术前6MWT、FVC和FEV1等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手术前升高,且管状胃组高于传统手术组;手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较手术前增高,且管状胃组增高更明显;管状胃组吻合口瘘和胃排空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狭窄和胸胃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食管管状胃侧侧吻合术在食管癌手术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马振东;谭广俊;冯顶威;蒋士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儿童白血病患者化疗过程中行为特征及应对方式

    目的:白血病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本研究通过对急性白血病儿童进行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的评分,探索佳的应对方式。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白血病儿童,对其化疗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应对方式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在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学校功能、总体健康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在逃避、幻想、自我安慰、远离、接受、负性情绪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低于治疗前;接受、幻想、自我安慰、远离的应对方式和生存质量总分、生理功能、情感功能、学校功能、社会功能呈正相关;逃避、负性情绪反应和生存质量总分、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学校功能呈负相关。结论:急性白血病儿童在生理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学校功能等方面生活质量均降低,采取了幻想、接受、自我安慰等积极的方式来应对疾病。

    作者:侯桂军;杨慧;艾智慧;张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两社区老年人糖脂代谢差异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对长沙市老城区、城乡结合部两个社区310名合适年龄的老年人的高血糖、高脂血症状况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本地区乃至各地城乡结合部的60周岁以上居民慢性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对一个城乡结合部社区后湖社区,一个老城区社区学堂坡社区老年人分别进行体检。后湖社区153例,学堂坡城区157例,获得两社区老年人各体检项目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及对比分析,从中发现老年人中糖脂代谢水平差异,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结果:学堂坡社区老年人在高脂血症患病率低于后湖社区老年人,在高血糖方面两社区无明显区别。总体上看两个社区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后湖社区代表的郊区老年人糖脂代谢异常的发生率要高于学堂坡社区代表的城区老年人,故要密切关注郊区老年人的糖脂代谢状况并提出合理改善的建议。

    作者:朱星鑫;易加祎;黄炀;邓苏珂;向艳莲;于才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44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采用速度法,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白细胞计数(WBC)测定采用电阻抗法,肝脏肿大采用肝脏B超判断,CD4+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CD4+细胞/CD8+细胞比值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法。结果:①144例IM患儿,其中75例患儿血清ALT大于其参考区间上限(45U/L),占比52.08%。②血清ALT异常的75例IM患儿,45U/L<血清ALT<90U/L共31例(41.33%),90U/L≤血清ALT<200U/L共29例(38.67%),血清ALT≥200U/L共15例(20.00%)。144例IM患儿肝损害发生率为30.56%(44/144)。③肝损害患儿组与非肝损害患儿组性别、血清CRP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肝损害患儿组年龄、WBC、肝脏肿大阳性率、CD8+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非肝损害患儿组,CD4+细胞计数、CD4+细胞/CD8+细胞比值显著低于非肝损害患儿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M患儿肝损害与患儿年龄、WBC、肝脏肿大、CD8+细胞计数、CD4+细胞计数、CD4+细胞/CD8+细胞比值等指标相关。

    作者:傅英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DCIS的X线影像特征及病理核分级与ER、PR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X线特征及其病理核分级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病理科收集的手术切除后经病理学证实的152例DCIS(152个病灶)的术前X线检查结果、术后病理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DCIS病灶的X线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分析不同病理学分级DCIS患者与ER、P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52个DCIS病灶中,构成比多的前三位分别是单纯钙化病灶41个(26.97%)、不对称密度钙化灶27个(17.76%)、肿块钙化灶26个(17.11%),共计钙化病灶108个,不定形模糊8个、粗燥不均质8个、细小多形性57个、线样分支状12个、混合性23个;单纯DCIS病灶、DCIS伴浸润性病灶的ER、PR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IS病灶中组织学Ⅰ级、Ⅱ级、Ⅲ级的ER、PR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CIS病灶具有较为显著的的X线特征,DCIS组织学分级与PR、ER表达具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卢新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骨折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骨折疗效对比。方法:将74例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7例。研究组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开始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内翻角(TPA)、后倾角(PSA)显著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Rasmussen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关节强直、延迟愈合、膝内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膝关节不稳、不愈合、切口感染、骨坏死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骨折的疗效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且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魏志强;安志良;费林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在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诊断中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MIP-2、IL-6及CRP水平对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87例在我院接受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合并肺部感染列为观察组,45例单纯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划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MIP-2及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血清中MIP-2、CRP水平随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IV级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明显高于II级和III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当MIP-2取值62.01pg/mL时对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断敏感性为90.48%,特异性88.89%,诊断价值优于IL-6及CRP。结论:MIP-2、IL-6及CRP可作为对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诊断指标,其中以MIP-2的诊断价值较高,对心衰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价值。

    作者:李静;梅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RI与CT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治及预后评估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MRI与CT用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相关的抗体及炎症指标,并疾病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分析其MRI或SPECT/CT等影像学检查资料,对其MRI图像按照RAMRIS系统进行评分,对其骨代谢增加区域则进行感兴趣区(ROI)分析,统计并分析其摄取率。结果:SDAI<11(低疾病活动度患者及缓解患者)与SDAI≥11(中、重度疾病活动患者)组间的RAMRIS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低疾病活动患者与缓解患者间及中度疾病活动患者与重度疾病活动患者间的MRI评分,经统计分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患者SPECT/CT的摄取率与其体内的炎症因子ESR、CRP均呈显著的相关性;摄取率与抗炎因子AKA和疾病活动程度SDA1均呈显著的相关性。结论:MRI和CT影像学技术对于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估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石川;孙志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