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静脉性脑梗塞经MRI检查的区别比较

边媛;张阿萌;康眼训

关键词:动脉硬化性脑梗塞, 静脉性脑梗塞, MRI, 诊断
摘要:目的:研究比较动、静脉性脑梗塞经MRI检查的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动、静脉性脑梗塞患者各4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MRI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诊断方式的价值情况。结果:动脉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静脉组诊断与病理结果相比同样无显著差异;对比两组患者诊断价值情况,发现采用MRI对动、静脉脑梗塞患者进行诊断均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MRI检查对两种性质的脑梗塞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患者大脑内部缺血情况,对脑梗塞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对后续的治疗有较为明显的指导作用。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的硼替佐米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改良的硼替佐米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6年4月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共60例,其中改良组28例采用改良的硼替佐米联合化疗方案,常规组32例采用硼替佐米常规方案治疗,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随访3~48(平均23)个月后,改良组有效率为78.6%,与对照组有效率7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硼替佐米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周围神经病变(PN)、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疱疹、肺部感染、胃肠道反应等。改良组PN发生率10.7%,明显低于对照组PN发生率31.3%,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对照组1例因肺部严重感染抢救无效死亡,观察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采用改良的硼替佐米联合方案不影响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更高,患者耐受性更好。

    作者:陈丽;胡国瑜;袁朝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配合肌力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配合肌力训练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自行肌力训练和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VAS疼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速肌力训练测试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研究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等速肌力训练测试比较,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注射玻璃酸钠联合肌力训练能更加有效的提升治愈率,恢复膝关节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

    作者:郭军宝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老年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采用不同麻醉方法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麻醉方法在老年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和观察组(脊椎硬膜外麻醉联合全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对照组41例,观察组43例。观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追加镇痛药物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拔管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清醒时间显著短语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IL-6及CRP均较术前升高,且术后观察组IL-6及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采用脊柱硬膜外麻醉联合静吸复合麻醉优于单纯静吸复合麻醉。

    作者:齐素敏;毛中鹏;潘鸿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胺碘酮片200mg/次,3次/d;联合治疗组给予胺碘酮片和美托洛尔片,起始剂量为口服12.5mg/次,2次/d,随后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1%,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71.7±8.7)、(63.6±7.3)次/min]和QTd[(49.7±15.3)、(42.5±15.6)ms]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次数[(1832.3±532.6)次]、房性早搏[(359.3±177.6)次]和交界性早搏次数[(433.1±163.2)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效果优于单药治疗,建议临床推广。

    作者:楚轶;卢少平;程锦;凡学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合并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44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采用速度法,血清C反应蛋白(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白细胞计数(WBC)测定采用电阻抗法,肝脏肿大采用肝脏B超判断,CD4+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CD4+细胞/CD8+细胞比值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法。结果:①144例IM患儿,其中75例患儿血清ALT大于其参考区间上限(45U/L),占比52.08%。②血清ALT异常的75例IM患儿,45U/L<血清ALT<90U/L共31例(41.33%),90U/L≤血清ALT<200U/L共29例(38.67%),血清ALT≥200U/L共15例(20.00%)。144例IM患儿肝损害发生率为30.56%(44/144)。③肝损害患儿组与非肝损害患儿组性别、血清CRP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肝损害患儿组年龄、WBC、肝脏肿大阳性率、CD8+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非肝损害患儿组,CD4+细胞计数、CD4+细胞/CD8+细胞比值显著低于非肝损害患儿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M患儿肝损害与患儿年龄、WBC、肝脏肿大、CD8+细胞计数、CD4+细胞计数、CD4+细胞/CD8+细胞比值等指标相关。

    作者:傅英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MRI与CT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治及预后评估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MRI与CT用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相关的抗体及炎症指标,并疾病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分析其MRI或SPECT/CT等影像学检查资料,对其MRI图像按照RAMRIS系统进行评分,对其骨代谢增加区域则进行感兴趣区(ROI)分析,统计并分析其摄取率。结果:SDAI<11(低疾病活动度患者及缓解患者)与SDAI≥11(中、重度疾病活动患者)组间的RAMRIS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但低疾病活动患者与缓解患者间及中度疾病活动患者与重度疾病活动患者间的MRI评分,经统计分析,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患者SPECT/CT的摄取率与其体内的炎症因子ESR、CRP均呈显著的相关性;摄取率与抗炎因子AKA和疾病活动程度SDA1均呈显著的相关性。结论:MRI和CT影像学技术对于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估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石川;孙志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益气养阴汤联合泼尼松治疗隐源性机化性肺炎58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益气养阴汤联合泼尼松治疗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临床效果,为这类肺炎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0年4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患者(共计116例)进行了研究,将这116例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每组58例,其中对照组58例患者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泼尼松治疗之外,加用自拟益气养阴汤,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前后体内炎症水平的变化,上述患者症状消失的时间、复发时间以及复发率,并对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后对临床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异常比例均有明显改善,显著好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在治疗后改善更为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相关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观察组患者而言,其肺炎症状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复发时间要明显长于对照组的复发时间,且复发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比较中,两组患者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血糖升高、消化道溃疡和骨质疏松,在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对照组为65.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中,观察组为93.1%,对照组为74.1%,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明显。结论:益气养阴汤加用泼尼松对隐源性机化性肺炎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炎症水平,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可以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更少,更适合该类疾病的治疗。

    作者:周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NINJ2基因多态性与陕西地区脑梗塞患者的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损伤诱导蛋白2(NINJ2)基因多态性与陕西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在我院进行体检的1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NINJ2 rs10849373、rs4980840、rs2535393和rs11063806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体重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分别为(25.22±1.89)kg/m2、(4.81±1.22)mmol/L和(3.01±0.82)mmol/L,吸烟和饮酒的比例分别为40.70%和27.9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rs10849373、rs4980840、rs2535393和rs11063806位点GG、GA和AA基因型在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观察组rs10849373位点AA、GA基因型以及等位基因A的频率分别为11.63%、40.12%和31.69%,明显高于对照组,rs10849373位点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在观察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4980840、rs2535393和rs11063806位点在观察组和对照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INJ2基因中rs10849373位点与陕西地区缺血性脑卒中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孔祥丽;张雷;李军朝;李亚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观察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以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治疗方式小切口组(52例)和开放手术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小切口组患者肌肉剥离长度明显较开放手术组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较开放手术组少,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别;两组患者手术前椎体前缘压缩度、后凸Cobb's角、VAS和ODI得分无明显差别,手术后两组椎体前缘压缩度和后凸Cobb's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小切口组改善更为明显;手术后1个月和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VAS和ODI得分均较手术前降低,且小切口组的得分均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小切口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患者神经根损伤和二次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正中小切口减压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马明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泌素检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科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200例,按根据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观察组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来定量测定空腹血清PGⅠ、PGⅡ和G-17的数值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即PGR)。采取14C-呼气试验判定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的PG-Ⅰ的值(129.44±62.43)、G-17的值(9.78±15.4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1.62±76.32)、(18.92±18.88),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观察组PGR的值(10.11±5.23)低于对照组的(10.96±7.22),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显著性。HP阳性的PG-Ⅰ值(124.41±65.88)、PGR的值(8.97±7.74)均明显低于HP阴性的(154.20±65.15)、(11.65±5.78),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显著性。HP阳性的G-17的值(10.84±15.53)低于HP阴性的值(10.69±19.13),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显著性。结论:血清PG和G-17水平的降低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应行胃镜以及活检检查明确诊断,且Hp感染与PG水平的变化有关。

    作者:孙雪飞;何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铸造对磁性附着体衔铁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磁性附着体衔铁AUM20衔铁用2种铸造方法处理后在人工唾液中的腐蚀性能的变化。方法:AUM20衔铁分别与Co-Cr合金,BioHeradoN贵金属合金铸接后形成的试件浸泡在人工唾液中,分别在10天、20天取出5ml人工唾液进行检测。以电感耦合光谱分析仪测定浸泡液中溶出的金属离子浓度。结果:钴铬合金、金合金铸接处理的试验件Fe离子Mo离子的析出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铸造会减低衔铁金属在口腔环境中的耐腐蚀性。

    作者:胡闻奇;王益骏;干则兴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手术方式对乳腺导管内癌的治疗效果

    目的:评价保乳手术+放疗与改良根治术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与抑癌基因PTEN、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变化关系。方法:连续选择我院DCIS患者中50例选择保乳手术+放疗,50例选择改良根治术,比较术后1年PTEN和Survivin的表达水平,1年和3年的局部肿瘤复发率和转移率的差异性。结果:1.术前两组患者的PTEN和Survivin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保乳手术+放疗组PTEN表达上调,Survivin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改良根治术组变化不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的1年和3年的局部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乳手术+放疗组的3年转移率显著低于改良根治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保乳手术+放疗治疗DCIS的效果不劣于改良根治术,降低转移率的机制可能与上调PTEN、下调Survivin的表达有关。

    作者:闫存礼;候林都;夏季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联合应用利福喷丁与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治疗难治性肺结核86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利福喷丁与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治疗难治性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难治性肺结核患者8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利福喷丁与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链霉素、异烟肼和利福平三药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疗后总有效率高达97.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联合应用利福喷丁与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治疗难治性肺结核,治疗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林日暇;冯伯荣;林昌锋;徐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武汉市某医疗联合体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研究

    目的:从配备和使用情况分析医疗联合体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方法:对武汉市某三甲医院及其直管的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家由政府管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现场调查,搜集医疗机构2011年~2013年药品配备、使用数据,抽取了1043张有效医生处方;对医联体管理者、医生和药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数据使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机构间的基药制度实施效果。结果:2013年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药品种配备比例、品规配备比例,相对于2011年的增长分别为41.2%和37.8%;高于非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7%和-0.1%。2013年该三甲医院和其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药物出库金额比例相对于2011年涨幅较大,分别为63%和35%,而非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增长了10%。由三甲医院下派的医生门诊病例处方基本药物品种使用比例分别高于社区医生、医院医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下派医生门诊病例处方含基本药物的病例比例高于医院医生,且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医疗联合体模式利于促进医院医生用药习惯改变,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补偿机制不健全、低价基本药物供应和质量无保障是目前医疗联合体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作者:谭全晟;董瑞琪;王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早期手术干预对急性重症胆管炎预后的影响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疗效差异,为早期手术干预此类患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诊的80例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资料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治疗时机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患者,均为入院8h内行手术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在入院8h后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后24h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胆汁引流量、APACHE-Ⅱ评分以及预后情况。结果:①察组术后24h胆汁引流量、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功能能障碍器官个数与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施行手术有助于改善急性重症胆管炎的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袁庆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特重度烧伤患者凝血功能动态变化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患者凝血功能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患者预后可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特重度以上烧伤患者60例,根据患者治疗结局分为存活组(57例)和死亡组(3例),观察两种患者在入院15d内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死亡组在住院3d、5d、9d、11d、13d,15d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住院5d、9d、11d、13d,15d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在入院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开始上升,至入院5d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至第15d始终处于下降状态;死亡组在入院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同样上升,并至第5d达到高值后开始下降,但在第9d又开始上升,至11d达到高值开始下降,至15d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结论:凝血功能异常严重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病情恶化甚至死亡,而死亡较常集中在入院后3~5d以及9~11d。

    作者:范荣辉;朱秀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术前区域动脉灌注5-Fu联合奥沙利铂对于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术前区域动脉灌注5-Fu和奥沙利铂对于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确诊为结肠癌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5-Fu联合奥沙利铂组(A组)、5-Fu组(B组)、奥沙利铂组(C组)、对照组(D组),每组15例。分别于术前区域动脉灌注相应的药物。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Ki标记指数(Ki67LI)、凋亡细胞数目、凋亡指数(AL)、凋亡基因含量。结果:A组肿瘤组织中Ki标记指数明显低于B组、C组以及D组;A组肿瘤组织中的凋亡细胞数目和凋亡指数明显低于B组、C组以及D组;A组肿瘤组织中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9、Fas、FasL的蛋白质表达量均高于B组、C组以及D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区域动脉灌注5-Fu和奥沙利铂能够显著性抑制结肠癌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这种作用的可能机制是上调Caspase-3、Caspase-9、Fas、FasL的蛋白质表达量。

    作者:刘德华;魏宏;王少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多器官细胞共同培养方法检测双黄连口服液的细胞毒性

    目的:观察双黄连口服液对人类体外不同靶器官细胞的毒性及特点。方法:应用人类多器官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双黄连口服液分别作用24、48、72 h后,对WI-38、HepG2、HEK293、SH-SY5Y和HCF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双黄连口服液处理24、48、72 h后,各种细胞的增殖率有随着剂量的降低而升高的趋势、且有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该药除在72 h后的1/32浓度对HEK293细胞无影响外,在所有时点的各浓度均抑制该细胞的增殖。处理24 h后,1/4~1(原液)浓度的双黄连口服液抑制WI-38细胞,1/8~1(原液)浓度的该药抑制HepG2、SH-SY5Y和HCF细胞增殖;48 h后,1/16~1(原液)浓度抑制WI-38、HepG2、SH-SY5Y和HCF细胞;72 h后,1/2~1(原液)浓度的双黄连口服液抑制WI-38细胞,所有浓度的该药均抑制HepG2、SH-SY5Y和HCF细胞。结论:双黄连口服液对WI-38、HepG2、HEK293、SH-SY5Y和HCF细胞可能均有毒作用,其可能的毒性大小顺序为肾细胞>肝细胞>神经、心肌细胞>肺细胞。

    作者:于海明;贺明;唐家泷;于风江;阎政礼;付虎;朱勇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骨折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骨折疗效对比。方法:将74例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7例。研究组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开始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内翻角(TPA)、后倾角(PSA)显著低于对照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Rasmussen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关节强直、延迟愈合、膝内翻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膝关节不稳、不愈合、切口感染、骨坏死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骨折的疗效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且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魏志强;安志良;费林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LCBDE与O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开腹胆总管探查术(O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将7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LC组(n=35)和OC组(n=40)。LC组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OC组采用开腹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及肝功能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并发症及结石残余情况。结果:两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组手术失血量、首次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O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手术后,两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显著降低;两组术后TBIL、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组并发症发生率(8.57%)显著低于OC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作者:吴松;杨成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