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常;唐罗生;姜德咏;唐朝珍;刘湘平
成年人(30岁以上)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往往继发肺动脉高压,且动脉导管管壁组织脆弱,可伴有粥样变或钙化斑块,结扎导管时易断裂、大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应根据病情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2002年5月收治的48例30岁以上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现将其主要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杜巍;胡建国;周新民;刘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资料与方法 疑肺癌患者男性,51岁,术前来我科行SPECT全身骨显像以排除癌症骨转移可能.常规SPECT全身骨显像后,发现患者的第11和第12胸椎(T11和T12)、第1腰椎(L1)骨质代谢异常,T12结构紊乱,余骨骼骨质代谢正常(图1).加做腰部SPECT断层显像及X线断层解剖定位.结果发现,SPECT断层影像上,在T12后部有2个条索状分布均匀的放射性浓聚影;X线断层影像则在T12后部清晰可见2根金属棒,同时在T11/T12椎间盘两侧有2个类圆形金属影,L1/L2椎间隙一侧有1个金属影(图2).患者五年前曾因外伤造成T12粉碎性骨折,置入四颗钢钉、两条不锈钢支架固定,现有一颗钢钉已脱落.核医学影像中2条不锈钢支架显影,考虑因为置入时间长,支架上排有骨盐沉积,其摄取 99mTc-MDP而显影.结合患者病史,作者排除了患者有癌症骨转移的可能性.后经手术病理切片证实,患者肺部占位性病变为结核瘤.
作者:胡硕;李新辉;邓豪余;段华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尼尔雌醇对老年高血压妇女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已接受降压治疗的41例老年高血压妇女随机分为尼尔雌醇组(A组)和安慰剂组(B组),均继续服用降压药,疗程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尿转铁蛋白(TRF),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P选择素(P-Selectin),内皮素(ET-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2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①治疗前高血压组TRF,RBP,P-Selectin,ET-1和vW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A组和B组TRF和RBP均有明显降低,前者的降低程度>后者(P<0.05);③治疗后A组血P-Selectin,vWF和ET-1明显降低.结论:①已接受降压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妇女仍存在肾脏损害;②尼尔雌醇治疗能明显减少TRF和RBP;③尼尔雌醇可能通过保护内皮细胞功能以及抗血小板活化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杨侃;潘宏伟;蒋卫红;曹宇;李静乐;张梦玺;王建刚;唐晓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淋球菌流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淋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改良碘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纸片扩散法检测86株淋球菌对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质粒介导的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和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分别为35株(40.69%)和20株(23.26%).在测定的9种抗菌药物中, 淋球菌耐药性较高的依次为四环素、头孢美唑、青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5.35%, 50.00%,62.79%,77.91%,87.21%.而敏感性较高的4种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呋辛、头孢三嗪、头孢吡肟、壮观霉素,敏感率分别为77.91%,80.23%,86.05%,98.84%.结论:青霉素、四环素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已不宜作为长沙地区治疗淋病的常规药物;壮观霉素可作为治疗淋病的首选药物,但已出现耐药菌株,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作者:邹明祥;夏忠弟;梁湘辉;陈淑贞;唐银;刘海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匹罗卡品致痫后大鼠行为、EEG及大脑组织学变化特征.方法:SD大鼠匹罗卡品腹腔注射,诱发急性癫痫持续状态(SE)后,观察慢性期自发性发作;描记EEG;Neo-Timm染色观察海马苔藓出芽,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损伤.结果:注射匹罗卡品后,87%的动物呈现SE,持续6~24 h后这一部分大鼠均出现慢性自发发作,组织学检查发现海马有显著的神经元损伤,齿状回内分子层苔藓纤维出芽.结论:匹罗卡品模型基本复制了人类颞叶癫痫的临床病理特征;SE所致的海马结构性损伤及苔藓纤维重构是自发性发作形成的基础.
作者:李国良;肖波;谢光洁;章蓓;杨晓苏;陈丽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了对与鼻咽癌发病相关的基因信息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总结,系统地分析鼻咽癌发病的分子机制,通过文献查询与鼻咽癌发病相关的基因及文献信息,利用Microsoft Access 2000软件制作成鼻咽癌相关基因及文献专业数据库,并在以上基因信息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鼻咽癌癌变的分子机制,绘制了鼻咽癌发病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作者:曾朝阳;熊炜;李小玲;张必成;李桂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可调钠血液透析对透析失衡综合征的作用.方法:16例血液透析新病人,8人前4次透析按普通钠、可调钠、普通钠、可调钠方式进行,另外8人按可调钠、普通钠、可调钠、普通钠方式进行,观察普通钠、可调钠方式下的失衡症状,并测定透析前后的血钠.结果:透析失衡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气促等,可调钠透析可明显减少这些症状的发生(P<0.05),但透析前后血钠浓度可调钠组、普通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可调钠透析可有效预防血液透析透析失衡综合征的发生,同时并不增加病人的钠负荷.
作者:刘虹;朱健玲;陈星;李军;彭佑铭;刘伏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 ESS),是恶性程度高的女性生殖器肿瘤,罕见,其发病率占子宫恶性肿瘤的0.2%.参照Norris的分类标准,ESS分为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SN),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及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3种,其中LGESS好发年龄在35~39岁,病灶生长缓慢,10年存活率可达90%~100%.现将我院诊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曾玉华;周昌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唾液酸对三类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健康人(对照组)100例,三类恶性肿瘤患者72例(其中肺癌37例;急性白血病28例;直肠癌17例)检测其血清唾液酸(SA)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类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A水平治疗前、后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前,肺癌、急性白血病、直肠癌血清SA阳性率分别为84%,79%,71%;治疗后病情好转者,其血清SA水平明显下降(均P<0.001);而恶化死亡者血清SA水平均无降低.结论:检测血清SA含量对三类恶性肿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三类恶性肿瘤的标志物之一及疗效评价指标.
作者:梁湘辉;梁贤明;易斌;徐淑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利用cDNA微阵列技术研究肺鳞癌、肺腺癌基因表达谱,并与肺炎性假瘤基因表达谱进行比较,筛选肺鳞癌、肺腺癌的差异表达基因,及肺鳞癌、肺腺癌的共同表达基因,为研究肺癌的分子机制及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方法:用含4096个基因的人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肺鳞癌、肺腺癌及肺炎性假瘤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肺鳞癌差异表达基因591个,其中筛选出在肺炎性假瘤中没有差异表达的基因476个,上调的有293个,下调的有183个;肺腺癌差异表达基因524个,其中在肺炎性假瘤中没有差异表达的基因460个,上调的有214个,下调有246个;有113个基因在肺鳞癌与肺腺癌中均出现差异表达.结论:肺鳞癌、肺腺癌存在不同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出的特异表达基因和共同表达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肺癌的发生、发展和肺鳞癌与肺腺癌的分子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
作者:欧阳取长;胡成平;石林阶;梁清华;吴鄂生;杨红忠;潘频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TrKA和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双荧光标记法对10例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及5例正常鼻腔嗅黏膜及5例鼻咽癌组织进行TrKA和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检测.结果:免疫组化检测发现10例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TrKA和p75蛋白均呈阳性表达,5例正常鼻腔嗅黏膜及5例鼻咽癌组织均为阴性表达;双荧光标记显示所有肿瘤组织中TrKA和p75蛋白均在同一细胞表达.结论:TrKA和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TrKA和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检测可作为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赵素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CNA和nm23的表达与肝细胞癌(HCC)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6例HCC中PCNA和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56例HCC中,PCNA和nm23的表达强度均与HCC分化程度呈明显相关,分化愈差,PCNA表达愈强,而nm23表达愈弱;PCNA和nm23的表达强度呈明显负相关(P<0.01);有转移组PCNA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1),而nm23则相反(P<0.01).结论:PCNA和nm23蛋白的表达水平能反映HCC的分化程度和发生转移的潜能,可作为判断HCC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罗洪英;王海成;冯德云;郑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肺心病患者血液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演变,进一步阐明肺心病发病机制,为临床观察病情、评估预后及探讨新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测定法、放射免疫法测定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5例、缓解期20例、正常对照者18例血液中NO和ET-1.结果:①肺心病急性加重期ET-1/NO较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肺心病缓解期ET-1/NO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②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血浆NO与PO2呈正相关(r=0.85,r=0.72,均P<0.05),与PCO2呈负相关(r=-0.54,r=-0.52,均P<0.05);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及缓解期血浆ET-1与PO2呈负相关(r=-0.72,r=-0.53,均P<0.05),与PCO2呈正相关(r=0.55,r=0.53,均P<0.05);③血浆NO变化分别与PO2变化、PCO2变化呈正、负相关(r=0.55,r=-0.51,均P<0.05),血浆ET-1变化分别与PCO2变化、PO2变化呈正、负相关(r=0.52,r=-0.56,均P<0.05);④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经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NO增高,ET-1降低,ET-1/NO降低(均P<0.05);病情无好转及死亡者,NO,ET-1,ET-1/NO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肺心病患者存在ET-1/NO失衡,并与低氧有相关关系,可能在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中发挥重要作用.ET-1/NO可作为肺心病病情观察、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作者:唐勇军;陈腊梅;陈琼;杨红忠;尹本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自制的平阳霉素磁性微球(MPMs)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4组,分别将MPMs、平阳霉素及空白微球注入兔耳缘静脉,21d后处死动物,在光镜、透射电镜下观察兔耳静脉的组织学变化.结果:MPMs、平阳霉素及空白微球对血管壁均有损伤作用,以MPMs组引起血管闭锁为明显.结论:MPMs可通过平阳霉素的药物作用以及本身的栓塞作用使血管闭锁,可作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治疗的一种较理想药物.
作者:张胜;吴汉江;凌天牖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为证明本研究制备的靶细胞特异性受体的配体分子无唾液酸糖蛋白(ASOR)是否能成为肝细胞靶向带药载体.方法:用同位素 125I标记ASOR分子,注入Strague-Dawley(SD)大鼠后从整体器官及细胞水平检测大鼠内ASOR的分布.结果:ASOR仅分布在肝脏且与肝细胞结合,不与体内其他重要脏器如心、脑、肺、脾、肾、骨及生殖腺等组织细胞结合.代谢动力学为:注药10min后90%ASOR分子位于肝内,表明其有很高的亲肝性,代谢动力学方程为Ct= 662216e-3.362t+8896e-0.2343t,前半减期T1/2α=0.206 h,后半减期T1/2β=5.575 h.ASOR在肝内分解后的肽与胃组织细胞有亲和力.结论:ASOR具备肝细胞靶向带药载体的条件,具有研究价值.
作者:欧阳春晖;卢放根;羊东晔;刘小伟;刘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康宁克通A(TA)抑制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增生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影响及机制.方法:在体外培养的大鼠GMCs株中加入脂多糖(LPS)后,再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TA,共设3组:①GMC组,②LPS组,即GMCs+LPS,③TA组,即GMCs+LPS+TA.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掺入法,于24 h,48 h观察3组中GMCs增生水平,选择药物的佳GMCs增生抑制浓度及时间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3组GMCs涂片中MCP-1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采用ELISA方法观察其培养的上清液中MCP-1的浓度.结果:①TA组GMCs增生水平明显低于LPS组及GMC组(均P<0.01).②TA组GMCs中MCP-1的表达明显低于LPS组和GMC组(均P<0.01).③TA组GMCs中NF-κB表达明显低于LPS组(P<0.01),与GM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TA组GMCs培养上清中MCP-1浓度明显低于LPS组(P<0.01),与GM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A可能系通过抑制GMCs中NF-κB的激活而抑制大鼠GMCs增生,下调GMCs中MCP-1的异常表达及分泌.
作者:吴小川;易著文;肖建武;何小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A)与流产的关系.方法:对80例正常初孕妇(对照组)和93例流产孕妇(流产组,其中先兆流产62例,难免流产21例,过期流产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抗心磷脂抗体IgM.结果:①流产组AC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有流产史者较无流产史ACA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习惯性流产史与非习惯性流产史间ACA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ACA阳性可能与自然流产有关,但ACA阳性与是否习惯性流产无明显关系.
作者:朱付凡;孙文霞;黄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白内障为常见的致盲眼病,当今治疗白内障有效的方法是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纤维蛋白渗出膜(瞳孔膜)的形成往往影响病人术后视力[1].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防治这一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因此,本研究应用双氯灭痛与百力特滴眼,观察它们在防治术后瞳孔膜中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找到一种防治该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贾松柏;唐罗生;李筠平;柳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手术方法和经验.结果:156例患者均采用钻孔冲洗引流术,其中10例患者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43例治愈,8例术后症状无改善,经原钻孔再次引流手术后治愈,3例因引流管移位进入脑组织致术后出现偏瘫或偏瘫加重,2例术后1月内死于其它疾病.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是钻孔引流术,对于包膜肥厚或血肿尚未完全液化者,宜采用骨瓣开颅手术治疗.
作者:刘志雄;姜维喜;丁锡平;杨治权;陈凌;奚健;万新;蒋星军;方加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不同的麻醉方法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42例行LC患者随机分成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组(A组),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异氟醚吸静复合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14例.分时段监测血浆胃动素变化,观察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及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并记录术后住院日.结果:①3组病人胃动素术毕均较术前、术后24 h,48 h明显升高(P<0.05),术后48 h恢复到术前水平;其中C组术毕时胃动素明显高于A,B两组(P<0.05).②术后6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C组明显高于A,B两组(P<0.05),术后6 h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术后3组病人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日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不同的麻醉方法不会影响LC手术围术期肛门首次排气时间的恢复及术后住院日的长短;硬膜外复合全麻及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术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是较理想的麻醉选择.
作者:廖琴;王明安;欧阳文;段开明;侯丽花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