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

刘明达;金若珏

关键词:
摘要:我们应用苦参素治疗各型慢性乙型肝炎30例,取得良好疗效,结果总结如下.
世界感染杂志相关文献
  • 医护人员职业性暴露与HBV感染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血源性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而对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危险的关注却很少.

    作者:方益荣;郝加虎;叶冬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戊型肝炎重叠乙型肝炎34例临床分析

    我们对34例戊型肝炎重叠乙型肝炎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高建庆;潘钰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氧化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

    目的:探索氧化苦参素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过程中加入氧化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症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和血清胆红素(SB)的变化.结果:氧化苦参素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ALT、HA和SB.结论:氧化苦参素有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细胞坏死、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李涛;骆成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微创治疗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31例

    目的:总结微创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年龄70a以上并伴有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病变的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31例,采用经尿道电汽化术(TVP)加经尿道电切术(TURP)治疗.结果:手术时间20.~60(平均30)min.术中出血为30~130(平均70)ml,均未输血.31例患者术后随访8~26(平均16.2)mo,排尿梗阻症状均明显改善,排尿通畅.结论:微创治疗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达到解除尿路梗阻、提高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志华;徐若文;李云;吴冬梅;仲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致低钾血症1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30a,农民.因乏力、必慌15h于2002年6月3日下午1时急诊入院.2002年3月某日,化验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抗-HBcIgM阴性,肝功能正常.

    作者:毕国春;李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手术伤口龟分枝杆菌感染6例

    我院于1998年4、5月间,由于手术室浸泡消毒刀、剪的戊二醛溶液配制错误的原因,规定浓度为2%,实际浓度仅为0.137%,由此引发了大宗手术伤口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感染病例,其中乳腺手术伤口感染6例,报告如下.

    作者:谭建忠;吴文华;丘禹洪;王恩礼;林启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肿瘤防治杂志》2004年征订启事

    作者:肿瘤防治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职业医学数据库:法规·标准·指南》检索光盘出版问世

    作者: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胃肝样腺癌1例

    1病例报告:患者男,50a.因进食性吞咽困难2mo来院就诊.查体:体温37℃,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肋下未扪及,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正常.

    作者:余上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雷贝拉唑联合低剂量呋喃唑酮、四环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目的:通过与奥美拉唑(Omeprazole)三联疗法比较,观察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Rabeprazole)联合低剂量呋喃唑酮(Furazolidone)、四环素(Tetracycline)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疗效.方法:115例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FT组57例,予雷贝拉唑10mg每日2次+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四环素500 mg每日3次;OFT组58例,予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四环素500mg,每日3次.疗程均为7d.消化性溃疡患者继服雷贝拉唑10mg,或奥美拉唑20 mg,每日1次.抗Hp治疗后1mo行13C呼气试验,复查胃镜.结果:108例患者完成治疗,7例失访.Hp根除率两组分别为96 3%和94.4%,P>0 05.活动性溃疡愈合率两组分别为96.8%和94.3%,P>0.05.糜烂性胃炎胃窦愈合率两组分别82.6%和74.2%,P>0.05.两组的胃肠道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不良反应两组发生率分别为7.4%、5.6%,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无因不良反应退出.结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联合低剂量呋喃唑酮、四环素不失为一种新的有效根除Hp的治疗方案,能否作为二线治疗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宣蓓;褚惠民;胡燕萍;阮琼;余亚光;马力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艾滋病的免疫病理和分子生物学

    HIV感染的病理机制是复杂且高度可变的,主要取决于大量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影响.虽然短者3~6mo,但从感染发展到艾滋病平均需要10a.

    作者:骆成榆;黄琴;陈良;蒋音;蒋伟伦;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抗-HBc阳性供者活体肝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预防策略

    作者:吴秀华;潘伯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在SARS病人收治中做好病区消毒隔离的管理和体会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Syndrome,SARS)系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新的传染病.

    作者:张建华;肖静芳;巫善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严重肝病64例γ-GT、FIB、CHE的临床分析

    近年来我院开展了胆碱酯酶(CHE)、纤维蛋白原(FIB)、结合γ-GT检测,发现它们对严重肝病预后的评估有一定价值,故加以总结.

    作者:聂苑霞;胡岳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与C-反应蛋白值变化的临床关系

    目的:了解血浆C-反应蛋白(CRP)与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发生感染中的临床关系.方法:对2000 1.1~2003.4.30.间因发生各种感染而住院透析患者3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血浆CRP值的变化与感染发生及治疗后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9例感染病人共发生感染为51例次,感染主要为肺部25例次(占49%),尿路感染12例次(占23.5%),插管感染10例次(占19 6%),皮肤感染2例、肠道感染2例(各占3.9%).病原学检查,细菌感染27例次,真菌感染9例次,混合感染为4例.治疗前平均血浆CRP值为23.54IU/L,治疗后为7.88IU/L.抗感染治疗平均为15.6天.结论: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透析患者血浆CRP升高提示感染或炎症存在,CRP值的高低与感染程度有关.

    作者:徐树人;朱纯;卢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TTV感染46例临床分析

    目的:进一步探讨TTV的致病性、传播途径及其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TTV DNA,并同期检测其它类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毒学指标.结果:46例TTV DNA阳性患者的分布是急性肝炎21例,慢性肝炎14例,重型肝炎3例,肝炎肝硬化8例.10例为单纯感染,其中有6例为急性肝炎,36例为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的病毒种类主要是乙肝病毒.3例患者有血制品应用史,2例患者为同一家庭成员.结论:TTV感染可能与肝细胞损害有关,可以引起肝脏的急、慢性损伤;感染的模式以混合感染为主,尤其与乙肝病毒混合为多见;传播的途径可能类似于乙肝病毒.

    作者:张雪华;朱传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幽门螺杆菌耐药研究进展

    以往对慢性胃病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的平衡,因而治疗和预防其复发也就侧重于降低胃内攻击因子(如胃酸)和增加胃粘膜保护因素.

    作者:万荣;吴云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004年度《世界感染杂志》、《世界肿瘤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世界感染杂志》、《世界肿瘤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综合评估体系应增加防范生物恐怖的指标

    未来一旦发生生物恐怖,如果医院缺乏应对的准备,致病力强的生物战剂就会通过感染者向工作人员、社会人群广泛传播,其传播性、病死率及危害性远超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与影响.

    作者:王兴泰;黎红斌;李晓明;胡延春;张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和菌株相关性研究

    目的:调查内科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现状,并通过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的聚类分析,探讨住院患者分离株的相关性.方法: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细菌的耐药性分析用WHONET5软件,聚类分析使用SPSS10.0统计学分析软件.结果:①2001年301医院共收集每一个患者首次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10株菌药敏试验监测数据,59株分离自内科住院患者分离,32株分离自门诊患者,分别占53.6%和29.1%.内科住院患者分离的菌株46株来自痰标本,占78.0%.②内科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分离的菌株对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22.4%和12.5%,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氨曲南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5.5%、9.9%和17.6%,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内科和门诊患者分别检出13株、3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分离率为22.0%和9.4%.③聚类分析将内科病房的57株肺炎克雷伯菌分成头孢噻肟敏感株类和头孢噻肟耐药或中介株类.类以下又可分成各具耐药特点的群或亚群.根据欧氏距离的平方确定菌株间的相关性,菌株446033和446923、284675和450752为分离自相同时间段的多重耐药株,疑为院内感染的同源性菌株.结论: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是治疗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有效药物;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数据的聚类分析对于确定肺炎克雷伯菌株间的相关性、监控感染的传播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李景云;张军民;罗燕平;马越;胡昌勤;金少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世界感染杂志

世界感染杂志

主管:

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